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品种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分子质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小麦,黄淮麦区,SDS-PAGE
小麦品种系论文文献综述
贾琳琳,王永霞,靳晓杰[1](2019)在《基于SDS-PAGE与荧光标记检测技术的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HMW-GS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DS-PAGE和荧光标记检测技术同时对91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的高分子质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进行分析,以期为黄淮麦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在Glu-1位点共出现14种亚基类型和28种亚基组合。Glu-A1位点有3种亚基类型,分别是1 (59.34%)、Null (37.36%)、2~*(3.30%);Glu-B1位点有5种亚基类型,分别是7+8(52.75%)、7+9(25.27%)、7(12.09%)、13+16(7.69%)、14+15(2.20%); Glu-D1位点有6种亚基类型,2+12(46.15%)、3+12(13.19%)、4+12(8.79%)、5+10(29.67%)、10(1.10%)和12(1.10%)。主要亚基组合类型为1/7+8/5+10(14.29%)、1/7+8/2+12(12.09%)、Null/7+8/2+12(12.09%)。荧光标记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含有Ax2~*、Dx2、Dx5、Dy10、Dy12的材料分别为3、42、27、28、63份,与SDS-PAGE检测结果相吻合。供试材料品质评分介于5.5~11.0分,平均评分为7.78分,亚基组合Null/13+16/5+10和1/13+16/2+12评分较高,均在10.0分及以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可分为4类,其中第Ⅲ类集中了大部分强筋小麦材料。(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白云飞,孙贵先,李珊珊,刘昊东,赵思航[2](2019)在《不同小麦品种(系)的抗旱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是限制小麦增产的最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本研究以455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调查水分胁迫和非胁迫条件下材料的株高、穗长和籽粒产量等性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了参试材料的抗旱性。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不同性状的抗旱系数差异较大,旗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6.77%;其次是籽粒产量,变异系数为35.80%;成熟期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40%。不同性状抗旱系数的相关分析表明,株高、穗长、穗叶距、旗叶长、旗叶宽、旗叶面积、小穗数和籽粒产量8个性状的抗旱系数之间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说明该8个性状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具有协同变化的效应。以供试材料的平均抗旱隶属函数值为响应变量,各性状的抗旱系数为回归变量进行了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其中株高、旗叶面积、成熟期、籽粒产量、小穗数、穗叶距、穗长、抽穗期、旗叶宽和灌浆时间10个性状的抗旱系数入选模型,并可以解释平均抗旱隶属函数值变化的99.7%,可以用于大规模筛选抗旱材料,提高筛选效率。根据平均抗旱隶属函数值及其平均值和标准差,筛选出强抗旱型材料30份,较抗旱型材料49份,为培育、推广抗旱性较好的小麦品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君,张振永,齐双丽,赵月强,黄杰[3](2019)在《黄淮南片小麦品种(系)品质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参加2014—2018年度黄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的293个参试品种(系)的籽粒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籽粒容重的变异系数较小,年际间差异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说明近年来黄淮南片育成小麦品种在注重产量的同时,蛋白质和湿面筋的含量也在提高;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不同品种(系)在不同年份差异较大。黄淮南片2014—2018年度区试品种(系)以中筋品种为主,其次为强筋、中强筋,没有弱筋品种(系)。因此,当前黄淮南片小麦品质改良的重点是稳定时间的改良、各品质性状平衡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郑慧敏,温晓蕾,郝晨阳,张培培,GEBREWAHID,Takele,Weldu[4](2019)在《70份国外小麦品种(系)的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病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培育持久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方法。本研究用19个不同毒力的叶锈菌小种苗期接种70份国外引进小麦品种(系)及36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载体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同时在2016—2017年度分别于河北保定和河南周口对70份国外引进品种进行田间抗叶锈性鉴定。为进一步检测材料中所携带的苗期和成株抗叶锈病基因,利用12个与已知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检测,综合基因推导、系谱分析和分子标记检测的结果,在33份材料中鉴定出15个抗叶锈病基因,包括Lr1、Lr2a、Lr26、Lr3ka、Lr11、Lr17、Lr30、Lr10、Lr14a、Lr2b、Lr13、Lr15、Lr21、Lr44和Lr45,田间鉴定筛选出39份品种表现慢锈性。苗期和田间表现表明,国外品种中含有丰富的对我国叶锈菌小种有效的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可作为小麦抗叶锈病抗源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钱慧慧[5](2019)在《100份小麦品种(系)种子活力的鉴定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生产者和种子使用者越来越关注种子质量,种子活力是衡量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活力的种子是作物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本试验以100份小麦品种(系)作为试验材料,采用标准发芽试验、人工加速老化试验,电导率测定3种方法,对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幼苗干重、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浸出液的电导率等活力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各活力指标之间以及与籽粒性状、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明确不同小麦品种种子活力的差异,并筛选出高、低活力的小麦品种,为高活力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标准发芽试验下各活力指标的变异程度均不相同,活力指数变异系数最大(17.37%),发芽率的变异系数最小(3.17%);并且各活力指标(除发芽率外)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幼苗干重与活力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706,相关程度较高;按照标准发芽试验下各活力指标的综合表现将小麦品种分为Ⅳ类,第Ⅱ类占供试材料的61%(最多),发芽势为96.14%,发芽率为97.58%,幼苗干重为0.0150g,发芽指数为42.55,活力指数为0.64。(2)人工加速老化试验下各活力指标的变异系数均不相同,活力指数变异系数为82.75%(最大),幼苗干重的变异系数为32.75%(最小);并且各活力指标之间均成极显着正相关,活力指数与发芽势、发芽率、幼苗干重、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相关程度很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39、0.902、0.913、0.947;按照老化发发试验下各活力指标的综合表现将小麦品种分为Ⅳ类,第Ⅲ类占供试材料的44%(最多),发芽势为17.14%,发芽率为19.45%,幼苗干重为0.0121g,发芽指数为6.21,活力指数为0.08。老化后电导率变异系数为38.97%,较老化前电导率变异系数(21.50%)大,老化前和老化后的电导率与老化发芽试验下各活力指标均呈极显着负相关;按照老化前和老化后电导率的高低分别将小麦品种分为Ⅴ类,老化前电导率第Ⅱ、Ⅲ类占供试材料的54%(最多),电导率集中在11.50-16.43μS·cm-1·g~(-1),老化后电导率第Ⅲ、Ⅳ类占供试材料的54%(最多),电导率集中在33.17-58.96μS·cm-1·g~(-1)。(3)小麦籽粒性状中千粒重变异系数为15.33%(最大)长宽比变异系数为7.97%(最小);品质指标中沉降值变异系数为18.51%(最大),淀粉干基变异系数为2.02%(最小),籽粒性状和品质指标与各活力指标没有相关性。(4)选用标准发芽试验下的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老化发芽试验下的活力指数;电导率(老化前和老化后)这6个活力指标将供试材料分为Ⅴ类,第Ⅰ类占供试材料的11%,第Ⅱ类占供试材料的37%,第Ⅲ类占供试材料的3%,第Ⅳ类占供试材料的35%,第Ⅴ类占供试材料的14%,第Ⅰ类11份材料的种子活力最高,分别是:西农2000、西农3399、淮麦32、淮麦13608、小偃269、西高3号、西农857、垦星5号、扬麦20、芒麦、郑引1号;第Ⅴ类14份材料的种子活力最低,分别是:黑优麦、北京837、周麦20、Giorgio 446、SPANISH D188、顺麦10、瑞华麦520、川麦42、毛颖阿夫、RUSSIA、农友9号、普冰202、泛麦8号、漯麦6010。(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杜海梅,李生荣,何员江,唐宗祥,符书兰[6](2019)在《绵麦37及其衍生小麦品种(系)的6VS/6AL易位染色体结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绵麦37是四川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含6VS/6AL易位染色体,高抗白粉病。为了明确6VS/6AL在其衍生品种中的传递情况,本研究利用寡核苷酸探针和ND-FISH技术对内麦8号、绵麦37的衍生品种(系)和部分相关亲本共17份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麦8号、绵麦37及其9个衍生品种(系)都含有1对6VS/6AL易位染色体,其中内麦8号、绵麦37、绵麦51、绵麦285、绵麦1416、绵麦1419和绵麦1618的6AL长臂上带有寡核苷酸探针Oligo-713的信号,而其余4个衍生品种(系)的6VS/6AL染色体无该探针信号,说明绵麦37衍生品种(系)中的6VS/6AL染色体出现了新型结构变异。根据系谱和其他亲本的ND-FISH分析结果可以推测,这种结构变异是由6VS/6AL易位染色体与小麦6A染色体在长臂上发生重组交换引起的。(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许小宛,姚俭昕,高雅洁,冯毅,张玲丽[7](2019)在《一批新育成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及其分子标记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和利用黄淮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本研究以黄淮南片2016-2017年度参加国家区试的81份普通小麦品种(系)及本课题组育成的10份普通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二维排序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供试材料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并选用10个分子标记分别鉴定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 Fhb1)、矮杆基因( Rht1、 Rht2、 Rht8)、多酚氧化酶基因( PPO-A1)、光周期基因( PpD-A1、 PpD-D1)和穗发芽抗性基因或QTL位点( Vp1B3、Qphs.ccsu-3A.1)。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6个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代表了79.128%的原始数据信息;以参试材料的主成分得分绘制二维排序图,筛选出26个矮杆、穗大粒多、旗叶面积适中、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以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1.0处将参试材料聚为5类,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主要聚在第Ⅴ类。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显示,共有7(7.69%)个材料在所测位点上具有较好的基因型。结合农艺性状分析及分子标记鉴定结果,综合农艺性状较好且具有较强的穗发芽抗性和较低的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品种为郑麦151和西农585,可在今后的小麦生产及育种上优先考虑利用。(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任毅,颜安,张芳,夏先春,谢磊[8](2019)在《国内外301份小麦品种(系)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0.5 MPa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对301份冬小麦品种(系)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种子萌发培养,在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根数、根长、苗高和胚芽鞘长度测定的基础上,应用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小麦种子萌发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PEG胁迫下各指标测量值较对照均下降,且各指标之间存在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旱性分析,发现不同小麦品种(系)间表现出较大差异,D值的变幅为0.08~0.95。通过聚类分析,将材料按抗旱性强弱分为5类:藁城8901等8份品种(系)为高度抗旱型,周麦22等29份品种(系)为抗旱型,鲁麦8号等116份品种(系)为中等抗旱型,石4185等83份品种(系)为干旱敏感型,烟农18等65份品种(系)为干旱高度敏感型。主成分分析表明,发芽指数、根长和根数在萌发因子、伸长因子和根部性状因子中的载荷量分别为0.96,0.88和0.91。不同抗旱类型麦区间的分布表明,8份高度抗旱型小麦品种(系)均来自国内,其中5份来自北部冬麦区。综合评价得到萌发期高度抗旱型种质分别是川麦44、皖麦33、藁城8901、CA9719、周8425B、宁冬10、新麦37和CA0958。发芽指数、根长和根数可作为小麦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可靠指标。北部冬麦区可作为挖掘抗旱关键种质的重点麦区。(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高颖,赵娜,赵雪芳,闫红飞,刘大群[9](2019)在《182份黄淮海麦区小麦品种(系)苗期抗叶锈病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KHST、FHKT和FHJT②3个小麦叶锈菌混合菌株对182份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叶锈鉴定,对筛选出的抗性品种利用15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进行基因推导,结合与20个抗叶锈基因连锁的25个分子标记进行抗叶锈基因分析。182份小麦品种(系)中,14个品种(泰科麦5303、驻麦305、豫圣麦118、存麦18号、轩麦6号、农丰川、丹麦118、郑麦103、郑麦119、赛德麦5号、郑麦369、许科918、豫麦668和AF116-120)表现抗性,其余品种(系)均表现高感;基因推导结果显示,驻麦305、存麦18号、农丰川、郑麦119、赛德麦5号、郑麦369、许科918含有抗叶锈基因Lr33+34;郑麦103含有抗叶锈基因Lr10和Lr33+34;AF116-120含有抗叶锈基因Lr10、Lr16、Lr20和Lr33+34;泰科麦5303、豫圣麦118、丹麦118和豫麦668可能含有其他抗叶锈基因;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农川丰、轩麦6号、郑麦103和许科918含有抗叶锈基因Lr1和Lr26;泰科麦5303、豫圣麦118、郑麦119和郑麦369含有抗叶锈基因Lr1;驻麦305、存麦18号和豫麦668含有抗叶锈基因Lr26;AF116-120含有抗叶锈基因Lr1和Lr2c;丹麦118含有抗叶锈基因Lr26和Lr37。所检测小麦品种含抗叶锈基因丰富度低,缺乏有效抗叶锈基因。182份黄淮海麦区小麦品种对小麦叶锈菌的抗病性及抗性品种中抗性基因组成的分析,可以为该地区小麦品种推广、合理布局及叶锈病防治与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罗江陶,郑建敏,蒲宗君,李式昭[10](2019)在《四川省小麦品种(系)穗发芽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穗发芽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受到生长环境、种皮颜色和遗传基因的共同控制。由于四川地区在小麦收获季节容易出现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是小麦穗发芽的常发和重发区。依据材料的穗发芽抗性,有目的性地配制杂交组合选育抗性品种是控制小麦穗发芽的重要策略,而系统鉴定分析各优良品种及品系的穗发芽抗性是亲本选配的重要依据。本研究调查分析了242份2000年来四川省审定小麦品种及即将成为未来几年新品种的2017—2018年四川省区试品系的田间穗发芽情况,发现分别有23(9.5%)和67 (27.7%)份材料具有强(穗发芽率低于5%)和高(穗发芽率介于5%~15%)的穗发芽抗性。这为穗发芽抗性育种亲本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并且发现穗发芽抗性在不同类型材料中存在差异:2000年来审定品种<区试普通小麦品系<区试早播早熟小麦品系<区试特殊用途小麦品系,穗发芽抗性在未来几年品种中将有所增强;种皮颜色对穗发芽抗性具有强烈影响,随着种皮颜色加深,穗发芽抗性越强,但仍发现3份(‘川育26’、‘川辐9号’、‘川辐17号’)白皮小麦材料具有强的穗发芽抗性,为白皮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参考。其次发现在四川环境下,早播可能会提高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小麦品种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干旱是限制小麦增产的最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本研究以455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调查水分胁迫和非胁迫条件下材料的株高、穗长和籽粒产量等性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了参试材料的抗旱性。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不同性状的抗旱系数差异较大,旗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6.77%;其次是籽粒产量,变异系数为35.80%;成熟期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40%。不同性状抗旱系数的相关分析表明,株高、穗长、穗叶距、旗叶长、旗叶宽、旗叶面积、小穗数和籽粒产量8个性状的抗旱系数之间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说明该8个性状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具有协同变化的效应。以供试材料的平均抗旱隶属函数值为响应变量,各性状的抗旱系数为回归变量进行了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其中株高、旗叶面积、成熟期、籽粒产量、小穗数、穗叶距、穗长、抽穗期、旗叶宽和灌浆时间10个性状的抗旱系数入选模型,并可以解释平均抗旱隶属函数值变化的99.7%,可以用于大规模筛选抗旱材料,提高筛选效率。根据平均抗旱隶属函数值及其平均值和标准差,筛选出强抗旱型材料30份,较抗旱型材料49份,为培育、推广抗旱性较好的小麦品种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品种系论文参考文献
[1].贾琳琳,王永霞,靳晓杰.基于SDS-PAGE与荧光标记检测技术的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HMW-GS组成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9
[2].白云飞,孙贵先,李珊珊,刘昊东,赵思航.不同小麦品种(系)的抗旱性评价[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3].王君,张振永,齐双丽,赵月强,黄杰.黄淮南片小麦品种(系)品质现状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9
[4].郑慧敏,温晓蕾,郝晨阳,张培培,GEBREWAHID,Takele,Weldu.70份国外小麦品种(系)的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病鉴定[J].作物学报.2019
[5].钱慧慧.100份小麦品种(系)种子活力的鉴定与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6].杜海梅,李生荣,何员江,唐宗祥,符书兰.绵麦37及其衍生小麦品种(系)的6VS/6AL易位染色体结构演变[J].麦类作物学报.2019
[7].许小宛,姚俭昕,高雅洁,冯毅,张玲丽.一批新育成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及其分子标记鉴定[J].麦类作物学报.2019
[8].任毅,颜安,张芳,夏先春,谢磊.国内外301份小麦品种(系)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及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9].高颖,赵娜,赵雪芳,闫红飞,刘大群.182份黄淮海麦区小麦品种(系)苗期抗叶锈病基因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10].罗江陶,郑建敏,蒲宗君,李式昭.四川省小麦品种(系)穗发芽抗性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9
标签:高分子质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 小麦; 黄淮麦区; SD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