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临南洼陷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成藏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构造地质学
作者: 何瑞武
导师: 夏斌,姜在兴
关键词: 临南洼陷,构造演化,层序,沉积演化,油气成藏,活动轴面,地质转换系统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在简要分析了研究区地质概况的基础上,首先对研究区构造演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进行了研究区内四条地震剖面的分析,这四条剖面分别是东西向的58和82.9测线,南北向的463和468.5测线。研究表明,临南凹陷古近系构造活动强烈,构造活动由早到晚具有由强减弱的趋势。孔店组构造沉降和盆地的伸展活动最强,沙一-东营组沉积时期伸展活动基本停止。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方面,将沙三段-东营组沉积可划分出两个二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出六个三级层序,沙四上可以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2个体系域。 在沉积学研究方面,首先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相标志,包括岩石学特征、结构特征和沉积构造特征等。在此基础上,着重进行了单井相剖面分析,并进行了连井剖面分析和对比工作,在沙三段至东营组地层中完成了区内三纵三横六条剖面沉积相分析和对比工作,在沙四段完成了三条近南北纵向剖面,二条近东西向横剖面的相分析和对比工作。最后,在沉积相带分析的工作基础上,确定出三角洲、扇三角洲、湖底扇、湖泊滩坝相类型。 在油气成藏研究方面,首先提出了活动轴面和地质转换系统的概念以及相关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油气地质概况,运用地质转换系统理论对研究区油气成藏条件及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预测了有利区带。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 言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4. 特色与创新点
第1章 基本地质概况
1.1 地理位置
1.2 区域构造
1.2.1 中生代断陷
1.2.2 孔店组-沙四上沉积时期的斜坡
1.2.3 沙三段-东营组沉积时期的断陷
1.2.4 晚第三纪-第四纪拗陷
1.3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1.3.1 盆地基底
1.3.2 盆地盖层
第2章 构造演化特征
2.1 463测线的构造演化特征
2.258 测线的构造演化特征
2.3 82.9测线构造演化特征
2.4 468.5测线构造演化特征
第3章 层序地层格架
3.1 层序地层划分
3.2 沙三段至东营组层序地层格架
3.3 沙四段层序地层格架
第4章 沉积演化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结构特征
4.1.3 沉积构造特征
4.2 单井相分析
4.2.1 单井相分析
4.3 连井剖面分析
4.3.1 沙三段一东营组剖面相分析
4.3.2 沙四段连井剖面对比
4.4 沉积相类型
4.4.1 三角洲相
4.4.2 扇三角洲相
4.4.3 湖底扇相
4.4.4 滨浅湖滩坝沉积相
第5章 地质转换系统与油气成藏
5.1 地质转换系统(GTS)的概念
5.1.1 转换系统的提出
5.1.2 地质转换系统(GTS)的基本组成
5.1.3 地质转换系统的分级——以单断式断陷湖盆为例
5.2 活动轴面
5.2.1 伸展断层转换褶皱的构造理论
5.2.2 临南洼陷活动轴面特征
5.3 地质转换系统、活动轴面与油气
5.3.1 地质转换系统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5.3.2 活动轴面与油气关系
5.3.3 油气地质特征
5.3.4 储层发育特征
5.3.5 有利区带预测
主要结论和认识
参考文献
己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发布时间: 2005-10-11
参考文献
- [1].临南洼陷烃源岩油气生成的动力学模拟与成藏体系研究[D]. 曾庆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2].惠民凹陷临南洼陷断块油气藏断层封堵机理研究[D]. 高丽华.山东科技大学2011
- [3].惠民凹陷深层油气成藏机理研究[D]. 杨子成.中国海洋大学2008
- [4].张扭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D]. 封东晓.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相关论文
- [1].柴西第三系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D]. 刘云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
- [2].临南洼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D]. 刘中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
- [3].济阳坳陷馆陶组构造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D]. 孙喜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4].渤南洼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D]. 蔡忠东.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5].川东南地区构造变形与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研究[D]. 吕宝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6].东营凹陷北带构造—层序—成藏动力学研究[D]. 赵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7].柴西第三系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 江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8].临南洼陷烃源岩油气生成的动力学模拟与成藏体系研究[D]. 曾庆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9].惠民凹陷古近纪构造与沉积演化及油气成藏模式[D]. 马士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 [10].临南洼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D]. 常象春.山东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