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干旱荒漠景观区表生地球化学与勘查方法技术研究

高寒干旱荒漠景观区表生地球化学与勘查方法技术研究

论文题目: 高寒干旱荒漠景观区表生地球化学与勘查方法技术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地球化学

作者: 喻劲松

导师: 岑况,张华

关键词: 高寒干旱荒漠,元素,表生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

文献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长期以来,高寒干旱荒漠景观区地球化学勘查采用的方法技术各异,解决干扰地球化学异常的应对措施不尽相同,所获区域地球化学异常信息被掩蔽、弱化或地球化学及其异常分布规律难以判明。以土壤、水系沉积物、风成沙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目的是查明风成沙对地球化学异常的干扰,研制适宜高寒干旱荒漠景观区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 研究表明,高寒干旱荒漠景观区土壤与水系沉积物大于40 目粗粒级部分主要为岩屑,影响其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所处地质背景和元素自身地球化学性质,风成沙的干扰很小;小于80 目细粒级部分受到大量掺入的风成沙的严重干扰,对元素表生地球化学分布产生影响,导致异常消失、弱化或抬升背景,根源来自风成沙优势粒级(-80 目)所汇聚的矿物。 水系沉积物在流水作用下,矿物自然分选表现出重矿物向-80 目细粒级聚集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元素亦呈现出从粗粒向细粒级含量逐渐升高的态势,表明重矿物是元素沿水系迁移的重要载体;其中,Ag、Pb、Bi、Sb 主要赋存在无磁性重矿物中,Zn、Cu主要赋存于电磁性重矿物,Fe、Ni、Co 主要赋存在强磁性重矿物内;具有小型以上规模的矿床,其主要成矿元素在主异常水系中的迁移距离通常可达4~5 km以上,流水搬运形成的矿物分选,使部分主矿化元素异常向下游水系有较大的延伸,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的空间分布。依据上述研究成果和地球化学勘查不同阶段的目的,研究总结提出适合高寒干旱荒漠景观区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为:1/20 万区域地球化学普查阶段以水系沉积物为采样介质,基本采样密度1 点/4km2,采样粒级-10~+80 目可有效排除风成沙干扰,获取接近汇水域内基岩地球化学特征的信息;异常追踪阶段适宜开展1/5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基本采样密度4~8 点/km2,采样粒级-10~+80 目,可迅速缩小找矿靶区;异常查证阶段可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面积性测量采样密度50~100 点/km2,剖面测量点距50m,至少3 条剖面,采集基岩上部风化层土壤,采样粒级-10~+80 目。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外研究概况

1.1.2 国内研究概况

1.2 选区依据

1.3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景观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工作布置

3.2 野外工作方法

3.3 样品加工与分析

3.3.1 样品加工

3.3.2 样品分析

3.4 质量评述

3.4.1 分析测试质量

3.4.2 野外工作质量

第四章 表生地球化学研究

4.1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4.1.1 土壤粒级分布特征

4.1.2 土壤不同粒级元素分布特征

4.1.3 土壤垂直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4.2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4.2.1 粒级分布特征

4.2.2 颗粒成分特征

4.2.3 不同粒级元素分布特征

4.2.4 水系沉积物中元素异常的衰减特点

4.2.5 水系沉积物中元素的相态分布特征

4.2.5.1 水系沉积物中不同提取相态的比例分配

4.2.5.2 水系沉积物中不同粒级相态的分布特征

4.3 风成沙地球化学特征

4.3.1 风成沙粒级分布特征

4.3.2 风成沙颗粒组成特征

4.3.3 风成沙不同粒级元素分布特征

4.3.4 水系沉积物与风成沙关系

4.3.5 水系搬运与风成沙干扰关系

第五章 水系中矿物分选与元素分布关系研究

5.1 水系沉积物人工与自然粒级元素分布特点

5.2 流水搬运与元素分布特征

5.3 水系沉积物矿物分布特征

5.4 水系沉积物中元素与重矿物载体的关系

第六章 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研究

6.1 1/20万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试点研究

6.1.1 石居里试验区试点测量

6.1.1.1 地质概况

6.1.1.2 测量结果与讨论

6.1.2 小柳沟试验区试点测量

6.1.2.1 地质概况

6.1.2.2 测量结果与讨论

6.1.3 掉石沟试验区试点测量

6.1.3.1 地质概况

6.1.3.2 测量结果与讨论

6.1.4 龙尾沟试验区试点测量

6.1.4.1 地质概况

6.1.4.2 测量结果与讨论

6.2 1/5万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试点研究

6.2.1 小柳沟试验区试点测量

6.2.2 掉石沟试验区试点测量

6.2.3 龙尾沟试验区试点测量

6.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试点研究

6.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发布时间: 2006-01-04

参考文献

  • [1].地下水引起的表生生态效应及其评价研究[D]. 杨泽元.长安大学2004
  • [2].热带亚热带表生铁氧化物的气候响应研究[D]. 龙晓泳.南京大学2011
  • [3].表生含钾矿物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探讨[D]. 杨静.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
  • [4].凝灰岩表生及土壤矿物风化细菌生物多样性与风化机制研究[D]. 席珺.南京农业大学2015
  • [5].表生元素在湖相沉积中的地球化学分异及环境演化[D]. 张文翔.兰州大学2009
  • [6].浙西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硒与重金属的表生地球化学及环境效应[D]. 宋明义.合肥工业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荒漠戈壁区深穿透地球化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 文雪琴.长安大学2008
  • [2].戈壁覆盖区深穿透地球化学异常形成机理与找矿方法[D]. 张必敏.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
  • [3].地球化学弱信息提取技术研究[D]. 汪明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
  • [4].土壤环境中As、Cd、Hg、Pb地球化学背景及通量研究[D]. 刘爱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5].地电化学成晕机制、方法技术及找矿研究[D]. 罗先熔.合肥工业大学2005
  • [6].我国东北森林沼泽区化探异常查证方法技术研究[D]. 马晓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7].区域地球化学单元的概念、方法与应用研究[D]. 时艳香.吉林大学2006
  • [8].东北森林沼泽景观区表生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查地球化学技术方法研究[D]. 孔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
  • [9].矿产资源潜力地球化学定量预测新理论新方法[D]. 孙忠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
  • [10].危机矿山找矿的地球化学方法技术研究[D]. 安国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标签:;  ;  ;  ;  

高寒干旱荒漠景观区表生地球化学与勘查方法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