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论文摘要

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许多国家是最常见的致残甚至致死的原因,而且大部分人没有前驱症状。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预防和治疗CHD显得非常迫切。1977年Gruentzig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由此拉开了CHD介入治疗的序幕,它已被称为现代心血管病治疗领域的一次革命,打破了以往药物和外科手术的治疗状况,至今仍处在上升趋势。近30年来,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随着冠状动脉介入器械设计和制造工艺的改进、相关药物治疗的发展以及其他一些辅助设备的进步,原来“复杂危险”的冠状动脉介入操作过程,今天已经成为“简单安全”的CHD治疗手段之一。冠状动脉的完全性闭塞病变是CHD的常见病变,根据冠状动脉闭塞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急性闭塞和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急性闭塞往往仅指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时的造影诊断。CTO病变则是AS病变进一步发展成严重狭窄病变的终末阶段,占全部冠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20%~40%,占PTCA手术中10%~20%。CTO是指其CAG中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血流0级的情况,临床上将TIMI血流1级定义为功能性闭塞,代表尽管有部分前向血流,但是管腔的血流已被阻断;在静息状态下,侧枝循环的建立可以维持心肌存活,但在增加活动时由于不能增加供血供氧而出现心绞痛,使活动耐受性下降;CTO病变常规药物治疗并不能降低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所带来的危险,其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未发生完全闭塞的CHD患者。成功将闭塞血管打通会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减少冠脉搭桥的机会,改善生活质量,可能为其他冠状动脉血管提供潜在的侧支循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的重塑,提高无事件生存率。但是CTO病变由于血栓的机化、钙化明显,手术者无法了解闭塞病变的长度及远端血管走向,因此手术成功率较低,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病人及操作者接受射线量较多,消耗器材较多,经济负担也比较大且术后再狭窄率高达45%~74%。因此目前CTO病变的临床处理仍是介入心脏病学研究热点及难点。目的旨在回顾性分析我院CTO病例,总结CTO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便在以后PCI术中起到帮助作用。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均来源于2007年7月至2008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心内科心导管室经CAG证实为CTO病变的513例CHD患者。入院诊断及病史:无心绞痛临床症状83例(16.2%),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289例(56.3%),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141例(27.6%)。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者109例(21.3%),无OMI者404例(78.7%)。病史均≥1个月,平均病史(36.4±27.3)个月。根据CAG按累及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血管数量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将患者按CHD易患因素、病程、射血分数(LVEF)分为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病程≥1年和LVEF<50%组,分别与非糖尿病、非高血压、非吸烟、病程<1年和LVEF≥50%组比较CTO影像特征。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经CAG证实≥1支CTO病变的病例数共513例,涉及715支CTO血管,占同期CAG阳性病例数30.1%(513/1529),占阳性血管数20.2%(715/3540)。年龄25~86(59.7±11.5)岁。其中男性413例(81.8%),女性100例(18.2%)。2.冠状动脉类型:左优势型54例(10.5%),右优势型374例(72.9%),均衡型85例(16.6%)。3.病变累及血管数:单支血管病变121例(23.6%),双支血管病变165例(32.2%),三支血管病变227例(44.2%)。单支CTO者333例(64.9%),双支CTO者170例(33.1%),三支CTO者10例(2.0%)。4.CTO在不同血管中的分布:左主干(LM)6支(0.8%),前降支(LAD)265支(37.1%),回旋支(LCX)143支(20%),右冠状动脉(RCA)215支(30.1%),其他血管86支(12.0%)。5.闭塞类型:完全性CTO(TIMI0级)651支(91.2%),功能性CTO(TIMI1级)64支(8.8%)。有桥侧支CTO血管252支(35.4%),无桥侧支者463支(64.6%);闭塞段呈刀切状为235支(32.9%),呈鼠尾状为480支(67.1%);闭塞段≥15 mm的CTO病变429支(60%),闭塞段<15 mm的CTO病变286支(40%);病变近端或病变处弯曲≥45°有286支(40%),病变近端或病变处钙化135支(18.9%);闭塞处有分支发出的CTO血管215支(30.1%)。6.糖尿病组合并多支CTO、闭塞段≥15 mm、桥侧支、完全性CTO的比例高于非糖尿病组(73.1%vs 24.9%;62.0%vs 33.3%;67.6%vs 37.0%;91.7%vs82.0%;P<0.05);7.高血压组合并桥侧支、完全性CTO的比例高于非高血压CTO患者(54.3%vs 42.4%;96.5%vs 78.4%;P<0.05),而闭塞段≥15 mm、刀切状的比例低于非高血压组(34.4%vs 60.0%;31.0%vs 54.9%;P<0.05);8.吸烟组合并多支、桥侧支、完全性CTO的比例高于非吸烟组(58.3%vs16.3%;56.7%vs 40.8%;94.8%vs 81.6%;P<0.05),而刀切状CTO的比例低于非吸烟组(33.5%vs 49.8%,P<0.05);9.OMI组合并多支、闭塞段≥15 mm、桥侧支、刀切状CTO的比例高于非OMI组(50.5%vs 30.9%;62.4%vs 49.0%;52.3%vs 41.1%;56.9%vs 39.6%;P<0.05);10.病程≥1年组合并多支、完全性CTO的比例高于病程<1年组(46.8%vs22.8%;93.5%vs 81.2%;P<0.05),而刀切状CTO的比例低于病程<1年组(27.4%vs 64.0%;P<0.05);11.EF<50%组合并闭塞段长度≥15 mm、完全性CTO的比例高于EF≥50%组(55.6%vs 44.2%;90.7%vs 82.3%;P<0.05)。结论1.单支CTO病变比例显著高于双支、三支CTO比例,同时CTO合并三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合并双支、单支病变的比例。从CTO分布来看,前降支所占比例最高,右冠脉、回旋支、其他血管依次较其下降。2.闭塞类型上完全性CTO占绝大多数。CTO病变血管具有桥侧支、刀切状断端、闭塞长度≥15 mm、病变近端或病变处弯曲≥45°等特点,部分影像上存在中重度钙化、闭塞处有分支发出等特征。这些影像学特征可能增加CTO病变行PCI治疗的难度,对成功率有一定影响。3.CTO患者常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CHD危险因素,部分合并有UAP、OMI、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心功能、病程对CTO病变影像学特征有一定影响,增加病变的复杂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部分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冠状动脉疾病易感基因及突变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23)
    •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9(06)
    • [3].急性心肌梗死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病人术前开展促适应训练的效果分析[J]. 全科护理 2020(01)
    • [4].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与发热持续时间的相关性[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02)
    • [5].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患者的疗效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A1)
    • [6].冠状动脉微循环与慢性肾脏病[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06)
    • [7].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J].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07)
    • [8].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再通价值及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循环杂志 2020(08)
    • [9].冠状动脉高血栓负荷病变的治疗策略及展望[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0(08)
    • [10].杭州市2014—2018年川崎病患儿流行病学调查及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0(05)
    • [1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原位冠状动脉通畅率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研究[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02)
    • [12].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研究进展[J]. 微循环学杂志 2019(04)
    • [13].尼可地尔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 2019(32)
    • [14].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评价技术现状与未来[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03)
    • [15].逆转冠状动脉疾病有可能吗?[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09(03)
    • [16].冠状动脉微循环及评估方法简介[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6(05)
    • [17].大动脉炎冠状动脉受累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6(06)
    • [18].微粒与冠状动脉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11)
    • [19].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效果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67)
    • [20].探讨心电图ST-T改变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价值研究[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7(08)
    • [21].急性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7(05)
    • [2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33)
    • [2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 疑难病杂志 2017(07)
    • [24].超声心动图检测不同年龄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研究[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7(07)
    • [25].加强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研究[J]. 中国循环杂志 2017(05)
    • [26].不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时间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18)
    • [27].白塞氏病累及冠状动脉患者六例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循环杂志 2017(05)
    • [28].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30)
    • [29].婴幼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06)
    • [30].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07)

    标签:;  ;  ;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