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南京地区的棉蚜种群在寄主利用和迁飞能力上存在明显的分化。在寄主利用上可分为棉花型和瓜型,在迁飞能力上可分为迁飞型和滞留型。但是,棉蚜种群的寄主型和迁飞型产生的分子机理,尚无定论。本文对南京地区迁飞型和寄主型棉蚜的不同品系的交配行为、mtDNA的COⅠ和COⅡ基因以及内共生菌Buchnera相关基因的序列变异、以及Buchnera共生菌的数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探讨寄主型和迁飞型棉蚜产生的分子基础,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对南京地区棉花型、瓜型、迁飞型和滞留型棉蚜,在低温短光照条件(18℃,L:D=8:16)下进行性蚜诱导,比较分析了棉花型和瓜型之间,以及迁飞型和滞留型之间性蚜的交配行为。结果表明,迁飞型棉蚜在诱导条件下容易产生有性世代,产生雄性蚜和雌性蚜的时间要比滞留型棉蚜早5天左右。迁飞型和滞留型棉蚜的性蚜间可以发生交配行为,但同型交配的效率要高于异型交配,具体表现为迁飞型自交的寻偶时间显著地短于正交(M(?)×S(?))和反交(S(?)×M(?)),但与滞留型自交时的时间无显著差异。迁飞型M(?)和滞留型S(?)杂交时的交配持续时间显著长于两者自交时的时间。棉花型和瓜型的性蚜间可以发生交配行为,且杂交时的寻偶时间与交配持续时间在正交(Cu(?)×Co(?))和反交(Co(?)×Cu(?))中均无显著差异。(2)测定了棉蚜不同品系mtDNA基因序列上的变异,结果发现,室内孤雌饲养七年的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以及从棉花和黄瓜田间采集的自然棉蚜均未发生COⅠ序列上的变异,但在2008年和2010年选育出的迁飞型棉蚜种群中均检测到了2个COⅠ序列的突变位点,在2008年的滞留型棉蚜的一个个体中检测到1个COⅠ序列的突变位点,但在2010年的滞留型棉蚜中没有再次检测到。在mtDNA水平上,南京地区的棉蚜存在四种单倍型H1,H2,H3和H4,并且棉花型、瓜型、迁飞型和滞留型棉蚜还均共享着同一单倍型H4。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南京地区棉蚜种群可划分为三个支系,支系一由COⅠ序列没有发生突变的个体所组成,其夏寄主为棉花、瓜类或木槿,该支系个体占绝大多数;支系二和支系三的COⅠ序列均发生了一个碱基的突变,并且均由冬寄主上营异寄主生活史的迁飞型所组成,且个体数量相对较少。棉花型、瓜型、迁飞型和滞留型棉蚜在Leu-tRNA/COⅠⅠ序列上未发生变异。发生了COⅠ位点突变的与没有突变的迁飞型棉蚜在净增殖率R0、平均寿命T及内禀增长率rm上均没表现出显著差异,COⅠ序列的变异与棉蚜的生态适应性没有直接相关性。(3)选取迁飞型棉蚜发生COⅠ变异的H3单倍型M-H3、未发生变异的H4单倍型M-H4、滞留型棉蚜S、室外棉花上棉蚜Cow、室外黄瓜上棉蚜Cuw以及室内棉花型棉蚜Co和瓜型棉蚜Cu等7个品系,测定了其内共生菌Buchnera的1euA基因分化程度。结果显示,瓜型棉蚜的两个群体(Cu和Cuw)发生了该基因序列上的一个碱基的突变,而棉花型、迁飞型和滞留型间没有突变发生。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瓜型棉蚜的两个群体处于同一分支,其它品系为另一分支,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寄主利用能力的分化与其内共生菌有关。(4)研究了以上7个品系棉蚜Buchnera的trpEG基因分化程度及Buchnera在棉蚜不同品系内的含量。结果显示,在黄瓜上取食的瓜型棉蚜与在棉花上取食的棉花型、迁飞型和滞留型棉蚜在trpEG上有着两个碱基的差异。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在黄瓜上生活的棉蚜聚为一支,其它生活在棉花上的品系聚为一支。对Buchnera进行定量PCR发现,瓜型棉蚜体内Buchnera菌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系。由此说明原生共生菌与棉蚜的寄主专化型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农业害虫跨越渤海的迁飞规律与控制策略[J].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2)
- [2].天气雷达监测生物跨海迁飞方法[J]. 气象 2020(07)
- [3].粘虫越冬迁飞与危害的调查及监测技术探究[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04)
- [4].复杂地形下褐飞虱迁飞的数值模拟:个例研究[J]. 生态学报 2016(16)
- [5].中国主要鳞翅目农业害虫迁飞致灾机制研究与展望[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6(05)
- [6].温度对稻纵卷叶螟再迁飞能力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6(07)
- [7].上海生科院合作揭示帝王蝶长距离迁飞的遗传机制[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06)
- [8].小菜蛾远距离迁飞的证据研究综述[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6)
- [9].白背飞虱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9)
- [10].黑河地区大豆田间有翅蚜迁飞扩散及种群动态研究[J]. 大豆科学 2016(03)
- [11].稻纵卷叶螟的飞行和再迁飞能力[J]. 昆虫学报 2010(11)
- [12].迁飞昆虫的个体行为、种群动态及生态效应[J]. 中国科学基金 2020(04)
- [13].南农大用雷达监测昆虫迁飞规律[J]. 农药市场信息 2017(05)
- [14].草地螟迁飞、降落与东北冷涡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06)
- [15].安徽江淮地区灰飞虱的春季迁飞与扩散[J]. 应用昆虫学报 2011(05)
- [16].交配对稻纵卷叶螟飞行能力及再迁飞能力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0(05)
- [17].棉蚜迁飞的气象条件与防治对策[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8(01)
- [18].水稻三化螟、二化螟的迁飞规律及其在测报上的应用[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03)
- [19].基于两种轨迹模型的褐飞虱迁飞轨迹比较研究[J]. 生态学报 2016(19)
- [20].迁飞对草地螟生殖行为及种群暴发的影响[J]. 植物保护 2016(02)
- [21].云南高原地区马铃薯田有翅蚜种类及迁飞动态[J]. 环境昆虫学报 2015(01)
- [22].草地螟越冬代成虫迁飞的气象条件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3(03)
- [23].蜂群迁飞过程中的行为机制[J]. 蜜蜂杂志 2012(07)
- [24].人工环境下肚倍夏迁蚜的迁飞与繁殖研究[J]. 环境昆虫学报 2018(01)
- [25].昆虫远距离迁飞漫谈[J]. 农药市场信息 2016(14)
- [26].绥棱大豆蚜迁飞蚜监测及田间种群动态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06)
- [27].山东烟区有翅蚜迁飞高峰期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 中国烟草学报 2009(02)
- [28].粘虫越冬迁飞与危害的调查及监测技术[J]. 应用昆虫学报 2014(04)
- [29].松褐天牛迁移迁飞及产卵规律初探[J]. 湖南林业科技 2011(01)
- [30].孙悟空迷奇遇记 (十九)与大雁一起迁飞[J]. 小学生导读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