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文如其人”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观念,并且被大多数论者所接受。人与文的统一、做人与立言的统一,是艺术家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人与文、言与行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具有完全一致性,由于种种原因,“文异于人”的情况也时常发生。本文导论部分首先对研究对象的选择进行了界定和说明;其次梳理了相关的研究文献,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再次,交待了行文的内在逻辑和理路;最后,对论述的目的及可能产生的意义予以简单陈述。第一章着重考察历史上围绕“文如其人”观念的论争。从扬雄提出的“心画心声”说,再到刘勰申述文章应该“因内符外”的主张,再到苏轼明确讲出“文如其为人”,持肯定意见者颇有势力。但是历史上又时有质疑之声,元好问依据潘岳人格与诗语的反差感叹“心画心声总失真”,钱钟书指出巨奸或热中人可以饰伪,论据确凿又言之成理。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但都有存在的理由,这就呼吁后学予以深入探讨,以期实现统一的把握。第二章以文学风格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风格形成的原因、作家人格与文学风格的关系,来论述“文如其人”的合理性之所在。文学创作是出于作家自我的心理需要。作家通过创作活动来抒发自我情感,表达自我理想,阐释自我对世界和人生的体验与追求,因而他的创作个性决定了文学作品的审美风貌。可以说,作家有什么样的才、气、学、习,就会创作出什么样风格的文学作品。不过必须注意,从根本上制约作品风貌的主观因素是作家的特定气质,也就是刘勰所谓的“肇自血气”。第三章通过探讨作家的伪饰情形,审美的距离感和文艺的超越性,旨在论证“文如其人”的片面性之所在。王充的“文德”说认为,所有文人都想做到品德与文风的统一,如果感觉这个标准太高,那么至少也要做到文德与文风的一致。而人的品德与文德相吻合往往具有相对性。其次,审美的距离感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人们在阅读作品时可能只看其文不观其行,只赏其文不审其品,造成文品与人品的混同。再次,从创作角度看,艺术本身就是幻想的产物,由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理想以及愿望,都很难得以视线和满足,于是艺术家们将这些人类的美好愿望转化为美的形象,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出来,所以创作中的艺术家高于现实生活中的他本人,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超越现实。结语部分对全文予以总结,对相关问题予以补充阐释。“文如其人”命题中的“人”若仅是指作家的特定气质,它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若延伸至道德人品层面,则很容易被证伪。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民国时期文人与病的关系[J]. 文教资料 2016(34)
- [2].浅析文学翻译中风格的创造性——以《水浒传》藏译本为例[J]. 青年文学家 2017(23)
- [3].以《水浒传》藏译本为例浅析文学风格的翻译技巧[J]. 北方文学 2017(15)
- [4].文学概论中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浅谈[J]. 神州 2012(17)
- [5].论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和具体意义[J]. 考试周刊 2009(23)
- [6].浅论文学概论中的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J]. 神州 2012(33)
- [7].文学概论中区域性文学风格教学内容创新研究(之一)[J]. 大众文艺 2011(18)
- [8].论地域对文学风格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 2019(11)
- [9].从《体性》篇看刘勰的文学风格观[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3(05)
- [10].对文学概论中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的思考[J]. 当代文坛 2012(02)
- [11].文学概论中区域性文学风格教学内容创新研究(之二)[J]. 大众文艺 2011(18)
- [12].创作个性的外化,文本外在形态的承载——文学风格本体论研究[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10)
- [13].《论衡》突显的文学风格[J]. 名作欣赏 2014(27)
- [14].“幽、雅、柔、辣”——评周崇贤文学风格审美构成[J]. 黄金时代 2013(09)
- [15].文学风格的含义与成因[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08(03)
- [16].文学风格作为中介——文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视角[J]. 语文学刊 2009(22)
- [17].浅议中国文论中的文学风格多样化[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6)
- [18].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风格与审美教育[J]. 厦大中文学报 2019(00)
- [19].文学风格的翻译[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11)
- [20].雨果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风格之比较[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04)
- [21].文学风格翻译初探[J]. 内江科技 2009(11)
- [22].会计的魅力[J]. 交通财会 2020(08)
- [23].浅论《文心雕龙》中的《体性》《定势》《风骨》篇的文学风格[J]. 鸡西大学学报 2010(06)
- [24].标记理论和文学翻译的风格再现[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3)
- [25].文学风格的发展及审美价值探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26].文学风格:茅盾当代文学批评的美学底线[J]. 文艺争鸣 2015(08)
- [27].自然与高贵[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8)
- [28].党项诗歌的形式及其起源[J]. 西夏研究 2016(04)
- [29].孙犁文学风格的嬗变与核心特征[J]. 中国文学批评 2017(04)
- [30].从英雄情结到荷花淀文学风格的确立[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