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IPAM/CS微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PNIPAM/CS微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论文摘要

温敏性微凝胶由于其特有的尺寸小、快速响应性等特点,在许多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选用合适的单体来制备具有良好温敏性、功能性、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兼具的微凝胶,并对所制备微凝胶的性能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双敏性微凝胶在药物缓释方面的应用提供指导。本文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无毒无刺激的天然弱碱性的壳聚糖(CS)作为大分子单体,与温敏性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通过无皂乳液共聚来制备PNIPAM/CS微凝胶,使其兼具温度、pH双敏性。同时,以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手段表征合成的微凝胶的化学组成和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透射电子显微技术(TEM)比较直观地观察合成的微凝胶的粒子形态及其分散性。通过动态光散射技术(DLS)、浊度法(UV)及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合成的微凝胶的体积相转变温度(VPTT),并系统地研究pH对微凝胶VPTT、盐浓度对微凝胶稳定性的影响。此外,为使药物的负载和释放实验顺利进行,制备较大粒径的PNIPAM/CS凝胶微粒,通过在不同温度不同pH体系下测定载药凝胶微粒的释放性能。研究表明,PNIPAM与CS的接枝共聚更容易发生在CS中的C2-NH2及C6-OH基团上。FT-IR和1HNMR的结果证明了其接枝共聚结构的存在。PNIPAM/CS微凝胶形状为球形,外围呈绒毛状,显示核壳结构的特征,但核壳边界不明显,并且具有较窄的粒径分布。随着温度升高,不同配比的PNIPAM/CS微凝胶的粒径分布都变窄,粒径变小。随交联剂MBA用量的增加,微凝胶的粒径增加,去溶胀比变小。随单体CS用量的增加,微凝胶的粒径变小,去溶胀比变小微凝胶M-Gel2、M-Gel4、M-Gel5以及M-Gel6的体积相转变温度(VPTT)分别为33℃、34℃、34℃、35℃, DLS与UV两种不同测量方法测得的结果一致。表明PNIPAM/CS微凝胶具有温敏性;并且证明了微凝胶浊度的上升是由凝胶微粒收缩、粒径变小引起的,而非由凝胶微粒的团聚引起。保持单体CS用量不变,当交联剂MBA用量增加,微凝胶的VPTT随之升高;保持交联剂MBA用量不变,当单体CS用量增加,微凝胶的VPTT亦随之升高。不同pH对PNIPAM/CS微凝胶的VPTT有一定影响。随着pH的增大(pH2→8),PNIPAM/CS微凝胶的VPTT均向低温移动;继续增大pH至9,微凝胶的VPTT又移向高温。随着pH的增大,PNIPAM/CS微凝胶的粒径先变小后变大;PNIPAM/CS微凝胶的浊度先变大后变小。表明PNIPAM/CS微凝胶具有显著的pH敏感性。25℃时随着NaCl浓度不断增大,PNIPAM/CS微凝胶的粒径先变小后变大。NaCl对微凝胶M-Gel2和M-Gel4的临界絮凝电解质浓度均在0.8mol/L左右,对微凝胶M-Gel5和M-Gel6的临界絮凝电解质浓度均在1.4mol/L左右。低NaCl浓度(0.02mol/L)下加热不会引起微凝胶的絮凝。随NaCl浓度增加,加热会引起微凝胶M-Gel2和M-Gel4失稳导致絮凝,其临界絮凝温度朝着低温方向迁移。微凝胶M-Gel5和M-Gel6因其亲水性单体含量较高,加热不易引起絮凝,其体积相转变温度(VPTT)朝着低温方向迁移。载药/释药性测试表明PNIPAM/CS凝胶微粒具有温度敏感性,在高温下表现出良好的缓释性;CS微粒和PNIPAM/CS微粒在中性条件下(pH7.4)比在酸性条件下(pH3.0)具有更好的缓释性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微凝胶概述
  • 1.1 PNIPAM的结构
  • 1.2 PNIPAM微凝胶的特性
  • 1.2.1 溶胀性与体积相转变
  • 1.2.2 胶体稳定性
  • 1.2.3 电性质
  • 1.2.4 假塑性与触变性
  • 1.2.5 表面活性
  • 1.3 PNIPAM系微凝胶的合成
  • 1.3.1 均质结构PNIPAM系微凝胶的合成
  • 1.3.2 核—壳结构PNIPAM系微凝胶的合成
  • 1.4 PNIPAM系微凝胶的性能研究进展
  • 1.4.1 均质结构PNIPAM系微凝胶的性能研究
  • 1.4.2 核—壳结构PNIPAM系微凝胶的性能研究
  • 1.5 影响PNIPAM系微凝胶溶胀性能的主要因素
  • 1.5.1 单体
  • 1.5.2 交联剂
  • 1.5.3 电解质
  • 1.6 PNIPAM系微凝胶的表征方法
  • 1.6.1 红外光谱法(IR)
  • 1.6.2 核磁共振技术(NMR)
  • 1.6.3 电子显微技术
  • 1.6.4 动态光散射技术(DLS)
  • 1.6.5 浊度法(UV)
  • 1.6.6 示差扫描量热法(DSC)
  • 1.7 PNIPAM系微凝胶的应用
  • 1.7.1 药物释放
  • 1.7.2 酶的固定
  • 1.7.3 涂料改性
  • 1.7.4 水处理
  • 第二章 PNIPAM/CS微凝胶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微凝胶的制备
  • 2.2.4 微凝胶的性质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NIPAM/CS微凝胶的制备
  • 2.3.2 微凝胶的结构组成
  • 2.3.3 微凝胶的形态
  • 2.3.4 微凝胶的粒径分布及去溶胀比
  • 2.3.5 微凝胶的体积相转变温度(VPTT)
  • 2.3.6 pH对微凝胶VPTT的影响
  • 2.3.7 盐对微凝胶稳定性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PNIPAM/CS凝胶微粒的制备和药物缓释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4 表征与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SEM结果
  • 3.3.2 FT-IR分析
  • 3.3.3 DSC表征
  • 3.3.4 药物吸收和释放的性能测定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PNIPAM/CS微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