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化区地表水源水质评价及对策

上海石化区地表水源水质评价及对策

一、上海市石化地区地面水源水水质评价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余鹏明[1](2021)在《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再生水水质指标反演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发利再生水用对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开展我国再生水利用现状调研,实现再生水处理全过程中水质快速有效监测,是提高再生水利用水平的关键。目前,中国再生水利用现状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再生水处理过程中的水质监测水平有待提高。本研究对我国再生水利用量变化与分布进行调研,并对再生水利用率、再生水管网建设规模等因素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对我国再生水利用情况开展全面的现状分析。综合考虑再生水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指标,选取经济投资、污水处理等7类因素29个指标,分析影响再生水利用量的敏感因素指标;利用地物波谱仪高光谱测定了污水再生回用的不同工艺处水样光谱值,利用不同的波段筛选方法,对水样中的COD浓度的光谱敏感波段进行筛选并构建高光谱反演模型,比较段筛选方法对不同工艺处水样的提取效果,确定最优反演模型;利用水质综合指数对污水再生回用的不同工艺处的综合水质进行定量计算,利用不同的波段筛选方法对再生水综合水质敏感波段进行筛选,构建再生水综合水质高光谱反演模型。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再生水利用发展迅速,再生水利用现状整体趋好。2011-2019年期间,我国再生水利用量不断增长。建制镇和乡村污水处理率分别为59.67%和33.30%,污水处理有待普及,污水再生利用空间巨大。再生水管道长度、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固定资产投资额逐渐增加,它们为再生水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与再生水利用量有5年及以上密切相关的指标有再生水生产能力、再生水管道长度、排水设施投资和人均水资源量4个指标。再生水利用量的影响因素类别方面,污水处理因素具有重要作用。污水再生处理的水量、质量越高,污水再生利用越容易实现,再生水利用量越高。(2)高光谱对再生水处理的COD浓度具有较好的反演效果。再生水不同处理工艺的COD浓度反演结果区别较大,其中进水口COD浓度的反演结果最优,能够取得非常理想的模型反演效果,厌、好氧池和沉淀池、出水口的结果劣于进水口。SPA波段筛选具有令人满意的反演效果,可以实现污水再生处理主要工序处水质反演精度的最优化,对Ⅰ、Ⅱ类水体水质分类准确性达100%,对Ⅲ、Ⅳ类水质水体的分类准分别为50.0%和60.0%,Ⅴ类水体水质类准确性可达80.95%。(3)高光谱对再生水处理的综合水质具有较好的反演效果。不同处理工艺处的综合水质与光谱反射率相关性在400~800nm区间均“由负到正”快速变化,相关性显着。不同的浓度水样相关性曲线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利用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建立再生水综合水质的高光谱定量反演模型,具有较好的效果;不同特征波段筛选方法入选模型的波段数量和分布不同,但是它们都能利用较少数量的波段较为准确地对再生水综合水质进行反演;SPA算法能够准确提取再生水综合水质的特征波段,在各个处理工艺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利用光谱指数可以实现再生水综合水质快速反演。

贾瑞杰[2](2021)在《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以安吉县赋石、老石坎水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对人民身体健康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对湖库污染进行防控迫在眉睫。只有对湖库型水源地污染来源定性识别与定量解析,追溯污染物主要来源,才能明确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的主要矛盾与关键症结,提出科学、有效、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对策,提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本研究通过联合运用水质标识指数法、污染物排放系数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等研究手段,开展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赋石、老石坎水库及其上游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氮磷内外污染源定性识别及定量解析研究,探明流域水体污染时空分布特征、非点源污染负荷与分布特征以及内源污染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水源地因地制宜开展氮磷污染分区分类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同时为同类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与示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流域内水体主要污染因子均为TN与TP。赋石水库上游流域与库区TN平均浓度分别为为1.71、1.16mg/L,分别存在77.2%、75%的监测数据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1.0mg/L);TP平均浓度分别为0.18、0.17mg/L,分别存在29.9%、90%的监测数据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0.2 mg/L);老石坎水库上游流域与库区TN平均浓度分别为1.48、1.52mg/L,分别存在70.1%、75%的监测数据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1.0 mg/L),TP平均浓度均为0.17mg/L,分别存在22.1%、75%的监测数据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0.2 mg/L);两大水库流域及库区内氨氮与高锰酸盐指数(CODMn)基本没有超标的情况出现;同时流域多年水质主要污染因子发生改变,水质基本处于改善状态,但氮磷污染威胁仍然存在。(2)赋石水库流域各污染源氮磷污染负荷顺序均为:大气湿沉降>种植业>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家乐;老石坎水库流域各污染源氮磷污染负荷顺序均为:大气湿沉降>种植业>农家乐>生活污水>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氮磷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显着,赋石水库上游氮磷负荷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坑支流、文岱支流、唐舍支流等板栗林种植面积较大的区域,老石坎水库上游氮磷负荷高值区主要集中于菜地和苗木种植面积较大且距离水库较近的报福镇汤口村、中张村等地,这些区域为流域污染重点防控区域。两大水库沉积物中氮素均处于净释放的状态;赋石水库沉积物始终扮演磷“汇”的角色,不会向库区上覆水体中释放磷素,老石坎水库沉积物则会在冬季会向库区水体中释放磷素,此时沉积物为磷“源”,水库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应当引起重视。(3)两大水库氮磷污染存在明显的流域特征,因此要从整个流域着眼,以小流域为单元对水库污染进行分区分类防治,做到因“源”施策,因地制宜。大气湿沉降是两大水库首要治理污染源,需重点防治;赋石水库需加强对板栗林氮磷流失污染防控与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控制;老石坎水库需重点治理菜地与苗木养分流失以及加强农家乐废水监督管理;内源污染要有轻重缓急地逐步清淤;实行差异化治理的同时还需配套政策扶持,才能系统、科学、经济、有效、有针对性的控制水源地非点源污染。

邓文娟[3](2020)在《红沙泉露天煤矿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西黑山矿区红沙泉一号露天煤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东煤田,地处戈壁沙漠,属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极度匮乏,煤炭资源丰富,年产原煤800万吨,自2015年投产以来,需水量逐年增加,鉴于区域现状年用水量已超出水资源总量控制指标的24%,且当地可利用地下水水量极少。因此,在综合考虑煤炭开采各环节对水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对矿区2020-2024年的需水量预测,对矿区的水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优化,是维持煤矿正常运行的迫切需求。论文以西黑山矿区红沙泉一号露天煤矿为例,在现场调研、实验分析、模型计算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生产工艺流程中用水环节与排水状况,通过优化水处理工艺设计,提升水处理效率,建立数学模型,优化矿区水资源配置,实现矿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露天煤矿生产工艺综合分析,结合现场样品采集与分析,从水的用途出发,采用单因子、主成分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整个生产工艺中涉水节点水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矿井水的水质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及《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的V级标准,特征污染因子为CODcr;生活污水处理站的出水水质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Ⅲ级标准,特征污染因子为:总磷、氨氮;自来水中SO42-和氯化物不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2)针对现有各生产环节可用水源,根据用途,对矿区的矿井水采用混凝沉淀法,生活污水采用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含油废水采用除油+沉淀+过滤污水处理设施,优化水处理工艺设计进行水质提升,达到经济资源化利用。(3)通过对研究区域2011-2019年的需水量预测、对比和修正,确定采用灰色预测法的GM(1,1)模型,对2020-2024年的需水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为2020-2024 年的需水量分别为:355.08、438.05、540.42、666.70、822.50 万 t/a。(4)基于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目标函数,在满足矿区供水量与民生相关的保证率不小于95%,与工业相关不小于85%,与环保相关不小于80%的约束条件下,采用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基于Matlab界面采用遗传算法优化求解,获得2020-2024不同年份的配置结果,配置的结果在经济最小化的情况下满足矿区需水量的约束条件,则研究区的水资源配置具有可行性。图30表56参109

彭媛媛[4](2020)在《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问题有:城市地表水体污染较严重,大部分水质仍然在Ⅳ类及劣于Ⅳ类;污水排放量大,201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777.4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82.9亿t、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588.1亿t,生活污水成为主要污染源;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使得降雨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成为一些城市的主要水环境问题。虽然我国在水环境治理中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距离城市水环境水体功能达标、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等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亟需制定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和技术路线图,为城市水环境污染总体调控、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本研究选取东南地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进行水质监测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南地区地表水质在Ⅳ类及劣于Ⅳ类的占比较大,东南地区水质整体较差。对东南地区河流、湖泊水环境污染的时空特征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区域城市水体的水质状况这几年正在逐渐转好;丰水期水质明显好于其他时期;夏季水质明显好于冬季。从空间上看,经过城市后水质普遍变差;上游水质较下游水质好;支流水质对城市河流的影响较大。对典型城市污染源进行估算分析,区域主要污染成因是城市生活源、管网问题造成的生活污水直排、降雨径流污染以及支流的影响。区域城市水体主要污染因子是COD和氨氮。基于水环境特征和污染成因分析的结果,构建了适合本地区的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包括编制目标的确定、水环境容量计算、污染负荷分配计算和指导方案。其中东南地区河流水环境容量多采用河流一维模型;湖泊水环境容量计算时,COD和氨氮多采用零维模型,TN和TP多采用营养盐允许负荷模型;污染负荷分配推荐使用等比例分配法;分别从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和节水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方案方法介绍、案例介绍和技术推荐。分析东南地区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确立时间轴和分阶段目标,确定每个阶段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最后确定技术发展重点形成东南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张铁坚[5](2019)在《保定府河流域水体污染源解析与治理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各国都在加强河流水体污染治理力度,开展水污染控制新技术研究。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般需要巨大的环保投入和数十年持续不懈的努力。一般而言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应遵循“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修复、系统治理”的思路,其主要工作包括前期河流水环境现状调查,河流水质评价,河流污染源减排,污染物排放过程控制,河流水环境修复等环节,治理工作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相辅相成、依次推进的,系统科学的综合治理体系。府河位于我国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海河流域,属于大清河水系,处于白洋淀上游,为流入白洋淀的九河之一,且为九河中唯一穿越中型城市、常年有水的河流,长期以来府河流域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以府河为研究对象,开展华北地区缺水入淀(湖)河流水质调查、评价、污染源解析及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方面的研究工作,对白洋淀流域治理和雄安新区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也能为类似河流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参考。研究基于河流环境整治的一般过程开展;首先,开展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掌握研究区域水环境现状和变化规律;继而,开展污染源识别与解析工作,识别主要污染物、污染源及其对污染状况的贡献程度;随后,进行河流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与管理措施方面的研究,寻求适宜的、系统的、科学有效的华北地区缺水入淀(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得到主要结论如下:进行了府河流域主要污染物时空分异特征分析。府河干流城区河段2014年DO为Ⅲ类,COD、氨氮、TN、TP为劣Ⅴ类;2018年DO为Ⅰ-Ⅲ类,COD、氨氮、TN、TP为Ⅲ-Ⅴ类;上述两年份DO浓度均为先减小,随后小幅增加,10-11月份大幅增加,7-8月份出现DO浓度最低点;2014年3-11月份COD、氨氮、TN、TP随时间先增加,7-8月降低,9-11月份大幅增加,2018年4-7月份小幅降低,8-11月份大幅降低。2018年府河流域全年DO浓度处于Ⅰ-Ⅲ类,COD、氨氮、TN、TP四个指标4-8月基本为Ⅴ-劣Ⅴ类,9-11月为Ⅲ-Ⅴ类,全年上述5项指标城区河段监测点变化幅度大于近郊和农村监测点,各支流中护城河水质变化最大。针对府河干流城区河段2013-2018年6-8月份水质开展的肯达尔检验结果显示,该时段府河干流城区段pH、COD、TN、TP四个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趋势,氨氮、浊度呈现“显着下降”和“高度显着下降”趋势,DO呈现“高度显着上升”趋势。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联合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开展了府河流域水体水质多级综合评价。2014年府河干流城区河段不同水文期各监测点均为劣Ⅴ类隶属度最大,且位于下游的F4、F5、F6水质好于上游的F1、F2、F3;多数监测点水质总体情况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监测河段不同的水文期劣Ⅴ类水质标准的隶属度次序为枯水期(0.8814)>平水期(0.8333)>丰水期(0.7559);监测河段全年对各水质标准隶属度排序情况为劣Ⅴ类(0.8172)>Ⅴ类(0.1063)>Ⅳ类(0.0616)>Ⅲ类(0.0151)>Ⅱ类(0)>Ⅰ类(0)。2018年府河流域全年对水质标准隶属度排序情况为劣Ⅴ类(0.4955)>Ⅳ类(0.1401)>Ⅴ类(0.1174)>Ⅲ类(0.1000)>Ⅱ类(0.0722)>Ⅰ类(0.0748)。基于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原理开展了府河流域污染源解析工作。利用聚类分析的原理将污染源解析划分为城区、近郊和农村3个区域。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开展了各区域不同水文期的污染源识别发现:城区平水期存在两个主要污染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51.151%和30.914%,丰水期存在两个主要污染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53.016%和26.240%,枯水期存在一个主要污染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63.897%。近郊平水期存在两个主要污染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52.304%和26.448%;丰水期存在两个污染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59.672%和26.113%;枯水期存在两个主要污染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61.692%和20.758%。农村平水期存在两个主要污染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49.033%和32.74%;丰水期主要存在两个污染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48.159%和23.900%;农村枯水期存在三个主要污染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53.495%、23.158%和20.033%。利用APCS-MLR模型计算得到了各区域不同水文期主要污染源对水体中DO、COD、氨氮、TN、TP等指标的贡献率。开展了芦苇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府河水的模拟试验研究。实验室模拟装置出水COD浓度位于15.06-22.48mg/L之间,处于Ⅱ-Ⅳ类标准之间,去除率位于40.24%-55.09%之间;出水氨氮浓度为1.22-1.88mg/L,处于Ⅲ-Ⅴ类标准之间,去除率位于54.26%-67.05%之间;出水TP浓度为0.20-0.40mg/L,处于Ⅲ-Ⅴ类标准之间,去除率位于63.64%-78.02%之间。整体而言陶粒湿地出水好于碎石湿地模拟装置,且出水中COD、氨氮和TP均能满足府河水体功能定位要求。探索构建了府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该体系分为污染源与生态拦截技术体系涵盖面源污染控制、点源污染控制和生态垃圾三个方面,包括城市面源、农村面源、工业点源、生活点源和生态拦截等技术特点及其在府河流域的具体应用建议;支流及上游干流(城区)水质改善与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中下游干流(近郊与农村)水质改善与修复技术体系均涵盖河流动力调控、底质改善、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等四方面,包括引清调水、充氧曝气、疏浚清淤、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生境恢复等具体技术的特点及适应性。探讨分析了府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维护管理体系。认为府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维护管理应从完善落实河流保护管理相关法律规范、组建科学高效的河流综合管理机构、构建河流保护与管理服务信息系统、规范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运营维护等四个方面开展。

杨晶晶[6](2019)在《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饮用水水源地是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及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饮用水的安全程度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往往因为周边密布各类产业或河道本身担任水体运输任务,从而承受着较大的环境风险。开展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价,并采取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对于水源地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水源脆弱性及风险性出发,根据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特点,分析导致水源地污染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筛选风险评价因子,构建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价计算模型。研究选择长江干流97个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应用研究。模型应用包括收集各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利用模型计算各个水源的脆弱性及潜在风险值,最终确定各水源地的环境风险等级。利用GIS手段将评价结果落图分析,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风险防范建议。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价模型。模型包括水源脆弱性评价及潜在风险评价,评价体系共涉及27个因子。脆弱性评价从水源地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城市应急响应能力出发,潜在风险评价从水源周边化工企业、港口码头、跨江桥梁等风险源出发。(2)案例应用水源地脆弱性评价结果:97个长江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中,极低脆弱性水源地12个,占比12.4%;低脆弱性水源地30个,占比30.9%;中等脆弱性水源地25个,占比25.8%;高脆弱性水源地17个,占比17.5%;极高脆弱性水源地13个,占比13.4%。长江干流上游水源地由于自然因素优势,脆弱性明显较小。(3)案例应用潜在风险评价结果:97个长江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中,潜在风险极低水源地33个,占比34.0%;低风险水源地35个,占比36.1%;中等风险水源地20个,占比20.6%;高风险水源地8个,占比8.3%;极高风险水源地1个,占比1.0%。潜在风险较高的水源地集中在长江上游重庆段、中游湖北段以及下游江苏段。(4)案例应用长江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价结果:97个长江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中,极低风险水源地13个,占比13.4%;低风险水源地54个,占比55.7%;中等风险水源地25个,占比25.8%;高风险水源地5个,占比5.1%;无极高风险水源地。综合来看,江苏省相较于其他各省高风险水源地数量比重最高。(5)针对环境风险评价结果提出风险防范措施。根据环境风险等级划分结果提出各风险等级可采取的风险防控重点措施。同时从脆弱性及风险性角度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建议。

刘一杨[7](2019)在《地铁工程水资源可利用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出现,城市交通、空间压力亦越发明显。如今城市开始向集约化、立体化的空间扩展,地铁工程发展迅速,一定程度减轻了社会环境与城市生态的负担。然而地铁工程的建设往往会破坏城市地下含水层储水结构,造成大量水资源泄处。现有对此类水资源的处置方式通常是简单沉淀处置后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这种方式在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同时又加重市政污水管网系统排水负荷,若循环利用水资源,既可以系统解决地下水处置问题,又可以缓解城市快速发展导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探究水资源与地铁工程的相互关系,建立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判断地铁工程水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在保证安全供水的前提下,将地铁工程水资源作为一种城市限定用途水源加以利用。通过对地铁工程水资源的特性调研及可利用价值评价,得到如下结论:(1)成都平原地铁工程施工期与运营期水资源有所区别,其中施工期水资源主要包括:管井/基坑降水、生活废水及施工过程的含水层渗水;运营期水资源主要包括地面冲洗废水、生活污水及地铁工程结构渗水。通过分析,上述水资源中具备回用可靠性的为施工阶段的管井/基坑降水、运营阶段的结构渗水与清洗废水。(2)通过识别各类水资源回用路径,以回用路径对水资源特性要求为评判依据,结合环保效益及水资源环境等情况,确定施工现场、环卫绿化、工业企业循环、运河湖泊补换水源等是地铁工程水资源(管井/基坑降水)较适用的水资源回用的途经。(3)选用模糊数学方法及多属性效用理论建立两步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可有效评价及选择地铁工程水资源可利用价值及其适配回用路径。(4)以本研究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对成都地铁七号线九里堤站的管井/基坑降水水资源可利用性进行评价,判断该类水资源利用价值为“优”,其最佳回用路径为施工现场用水及环卫绿化用水。

柳超[8](2018)在《复杂河流水系水质评价及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流水系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变化复杂的环境系统。借助于数据分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系统理论思想为指导,对复杂河流水系进行水质综合评价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可以定量、直观地掌握水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和水质指标的分布特征,对科学制定水环境规划、综合治理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对国家级临沂开发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和河流特征进行了充分调查,将开发区相互联系、影响,不同尺度、功能的多条河流构成的复杂河流水系确定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水质综合评价及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以期为该区域及我国其他河流水系的水环境规划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CWQI法的水质综合评价研究及应用加拿大水质指数(CWQI)法可实现对大数据、长系列数据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于复杂河流水系的水质综合评价具有其他水质指数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根据我国河流污染特点,研究中采用因子分析法对CWQI法的参评指标进行优化选取,并对CWQI法的分类赋值针对评价目标水体进行适应性调整。以开发区内河水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水质综合评价和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单因子评价法得出开发区内河所有监测断面和样本的水质类别均为劣Ⅴ类,综合水质均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总磷,其次为CODCr、BOD5、高锰酸钾指数。(2)采用CWQI法对内河水系进行综合评价,水质总体评定结果为较差,水质已不能满足Ⅳ类水体的功能区要求。(3)单因子评价法可清楚地确定主要污染因子,CWQI法能够从整体上较为准确地反映区域水系水质综合状况,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CWQI法相结合,可以使水质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全面、准确。(4)秩相关系数分析表明:内河水系的水质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Ⅳ类断面比例变化趋势未达到显着水平;Ⅴ类断面比例呈显着上升趋势;劣Ⅴ类断面比例呈显着下降趋势。内河水系的CWQI值变化趋势没有显着意义,综合水质基本没有变化。(5)从各断面的超标率和平均超标倍数上分析,污染比较严重的断面主要分布在解白河、彭白河、小墩沟、黄白排水沟和玉白河下游。(2)复杂河流水系黑臭水体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和感官指标评价法相结合,建立了复杂河流水系黑臭水体综合评价体系。以开发区内河水系为例,对其开展黑臭识别与评价,确定开发区内河水体黑臭判别的临界阈值为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wq=6.7。监测期间,除黄白排水沟外,李公河、小埠东干渠、玉白河、解白河、彭白河以及小墩沟均有黑臭现象发生。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对黑臭水体污染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3)基于遥感的大尺度河流水质反演模型的构建研究基于水质遥感监测的原理及方法,以开发区大尺度河流沂沭河为例,对其水体中非光学性物质氨氮、总磷以及反映综合水质状况的CWQI尝试构建遥感水质反演模型。通过对多光谱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敏感波段或波段组合;利用遥感图像处理系统ENVI,采用线性回归法获得卫星反射率与水质变量之间的量化关系构建遥感反演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与沂沭河的CWQI、氨氮和总磷相关系数最高的波段均为红波段,其相关系数r绝对值在0.7264和0.9118之间。因此,以红波段反射率作为构建沂沭河CWQI、氨氮和总磷遥感模型的因子。(2)采用一次线性函数对遥感数据和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分别建立了沂河、沭河CWQI、氨氮和总磷的最佳反演模型,拟合系数R2在0.498和0.822之间,验证相关系数r在0.740和0.937之间。其中氨氮和总磷模型拟合系数相对较低,但通过模型验证,其预测值与实测值较为接近。因此,利用红波段反射率与实测数据相结合构建的遥感模型可行,可用于沂沭河氨氮、总磷及CWQI的反演监测及进一步的应用研究。(4)基于遥感的沂沭河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对策研究采用沂沭河遥感水质反演模型,获取沂沭河的CWQI、氨氮和总磷遥感监测数值,运用GIS技术对沂沭河CWQI、氨氮和总磷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来看,20142017年沂沭河水质总体呈上升趋势,氨氮和总磷浓度基本符合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且呈季节性变化特征,枯水期水质相对较差。(2)从空间来看,沿河两岸土地利用状况、不同产业结构对沂沭河水质的影响有差异,沂河水质明显好于沭河。沂河由于靠近城区,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相对完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对沂河水质没有明显影响;沭河从上游至下游沿岸主要分布有村庄、农田和部分化工企业,周围环境带来的人为污染源是造成沭河在村庄及部分企业附近河段的水质相对变差的主要原因。

王咏铃[9](2018)在《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水量联合评价与管理在典型区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质的安全与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定、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而国家与社会的长期发展及稳定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必然要回归到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管理层面。水资源评价又是进行水资源合理调配与行政部门管理的基础,故本文中对水资源的评价、管理做了部分研究工作。本文通过阅读、比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结合中国河流污染治理、管理及地下水管理的现存问题,提出未来地表、地下水及二者水质、水量联合评价研究与管理发展的新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水质与水量评价: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海河流域平原区目前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如水量短缺、流域水质污染加剧、地下水开采严重等。本文将对海河流域的核心地市——北京市平原区进行水质、水量的相关评价研究。①在对北京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质评价时,选用了最能体现小样本监测数据间关系的灰关联评估法作为评价方法,此法在资料较少的情况下更具有实用性。②本文提出了地表-地下水水质水量联合评价概念,针对这一系统建立了综合性评价体系,采用了多级可拓评价方法对系统的整体安全度进行评价,更加方便直观。(2)河流水污染治理及管理:以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的河段水污染问题为基础,对近年来河段主要污染项目—高锰酸盐指数(CODMn)进行浓度及入河总量分析,提出了入河污染物浓度总量控制概念,并对阜阳闸至颍上闸河段的水功能区环境容量进行估算。根据最不利条件,提出一套兼顾水质浓度控制与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评价方案及控制模型,探讨了目前沙颍河段污染项目浓度单一控制抑或是总量单一控制的矛盾,对未来河流污染的治理管理提供了一定参考。(3)地下水可开采利用研究:以新疆典型干旱区—焉耆县为例,从生活、生产及生态三个方面的预测需水量,并计算不同设计水平年的供水量,通过供需水量平衡分析计算出各规划年的全年缺水量以及最大缺水月份的缺水量;然后结合地下水水量平衡原理,进行均衡分析,推求出地下水可开发量,可知该区域地下水存在严重超采的现象,若不及时得到管理,地下水生态环境将会进一步恶化。本文综合考虑地下水资源环境相关的生态问题及地下水开采、地下水资源分配问题,最后提出了一套针对研究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思路与方案。

张满满[10](2017)在《典型地域地表水源水氨氮等水质模型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微污染水消毒过程中,由于氨氮、消毒剂氯和二甲胺类化合物同时存在,易于产生含氮消毒副产物N-亚硝基二甲胺。在研究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形成规律和机理时,首先需要了解微污染地表水源水中氨氮等水质参数阈值范围。建立典型地域地表水源水以氨氮等水质参数阈值范围的描述性水质模型可以满足这一需求。首先,本文通过文献调研,采用聚类分析法和加权法对水质参数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初步建立水质模型。其次,通过对饮用水源地实地调研所得水样进行分析,验证完善初步建立的水质模型,进一步建立水质模型。最后,通过对典型地域氨氮来源进行分析,得到了水质模型中氨氮阈值范围的形成原因。以我国长江、黄河、珠江、太湖、洪泽湖和浙江省内水库6个典型地域地表水源水质参数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阅和国家环保部网站收集并筛选相关水质参数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和加权法针对目前数据来源和结构特点进行处理分析,得到了这6个典型地域地表水源水以氨氮为主要参数,CODMn、浊度、藻含量、水温和pH等为辅助参数的阈值范围,初步建立了这6个典型地域地表水源水含上述水质参数的水质模型。根据初步建立水质模型涉及的6个典型地域选择实地调研地点,采用国家水质标准和文献等检测方法对实地调研所得水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初步建立水质模型中有关水质参数的阈值范围进行对比,验证初步建立的水质模型。验证完成后,直接补充相应氨基酸、腐殖酸和尿素的阈值范围,完善水质模型,最终得到了上述6个典型地域地表水源水的水质模型。模型显示:这6个典型地域地表水源水氨氮、CODMn、浊度、藻含量、水温、pH、氨基酸、腐殖酸和尿素等水质参数总的阈值范围分别为:0.00~5.44mg/L、0.1~13.3mg/L、0.4-1606.0NTU、57~7000×104 个/L、2.0~34.0℃、6.22~9.04、0.029~0.195mg/L、0.41~3.23mg/L和0.02~0.33mg/L。地域上,氨氮和浊度含量最高值出现在黄河,CODMn和藻含量最高值出现在太湖,其他水质参数无明显地域特色。至此,得到了这6个典型地域地表水源水以氨氮为主要参数,CODMn、浊度、藻含量、水温、pH、氨基酸、腐殖酸和尿素为辅助参数,以参数的阈值范围为表现形式的水质模型。根据建立的水质模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将典型地域人们生活、工业生产、农业氮肥施用、畜禽渔养殖业等方面氨氮的排放情况与水质模型氨氮阈值范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浙江省水库外,其余地区氨氮阈值与畜禽渔养殖业、人们生活、农业氮肥施用等几个方面有密切关系。由此,研究得到水质模型中氨氮阈值范围形成原因的认识。通过本文研究,建立了我国上述这6个典型地域地表水源水以氨氮为主要参数,CODMn、浊度、藻含量、水温、pH、氨基酸、腐殖酸和尿素等为辅助参数的水质模型,为微污染源水制自来水消毒处理过程中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形成规律和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二、上海市石化地区地面水源水水质评价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石化地区地面水源水水质评价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再生水水质指标反演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我国再生水利用现状的研究进展
    1.3 再生水水质指标的高光谱遥感反演研究进展
    1.4 再生水水质高光谱波段筛选及模型优化的研究进展
    1.5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再生水利用现状研究
    2.1 我国再生水利用现状
    2.2 我国再生水利用量现状分析
        2.2.1 指标筛选原则与方法
        2.2.2 指标筛选的实现
    2.3 小结
第三章 再生水水质高光谱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3.1 水样采集和水质指标测定
        3.1.1 再生水处理的水样采集
        3.1.2 再生水水质指标的化验测定
    3.2 水样光谱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3.2.1 光谱数据的采集
        3.2.2 光谱数据与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3.3 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3.3.1 偏最小二乘回归
        3.3.2 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机(PSO-SVR)
        (1)SVR原理
        (2)PSO算法原理
        (3)PSO-SVR模型
    3.4 小结
第四章 高光谱对再生水处理中COD浓度的反演研究
    4.1 再生水COD浓度反演模型的建立
    4.2 再生水COD浓度与光谱反射率相关性分析
    4.3 再生水COD浓度全波段反演模型
        4.3.1 原始波段反演模型
        4.3.2 FDR全波段反演模型
        4.3.3 FDR特征波段反演模型
        4.3.4 SPA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光谱对再生水综合水质的反演研究
    5.1 再生水水质综合量化
        5.1.1 水质综合方法的确定
        5.1.2 内梅罗指数法的实现
    5.2 再生水综合水质反演结果
    5.3 特征波段筛选
        5.3.1 随机森林重要性
        5.3.2 SPA波段筛选对再生水水质综合指数反演的影响
    5.4 光谱指数对高光谱反演再生水综合水质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以安吉县赋石、老石坎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湖库氮磷污染分布特征
        1.2.2 湖库氮磷污染源解析
        1.2.3 湖库氮磷污染防治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水库概况
    2.2 自然环境
        2.2.1 流域水系
        2.2.2 气候特征
        2.2.3 土壤与植被
    2.3 产业经济概况
3 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水质监测布点
        3.2.2 样品的采集
        3.2.3 监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3.2.4 水质评价标准
        3.2.5 水质评价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地表水污染特征分析
        3.3.2 库区水污染特征分析
        3.3.3 典型支流水质沿程变化特征
        3.3.4 流域多年水质污染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流域主要污染源调查
        4.2.2 污染源水质监测布点与采样
        4.2.3 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4.2.4 排放系数与污染负荷估算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污染源排放系数
        4.3.2 流域污染负荷估算
        4.3.3 流域污染负荷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水库内源污染特征分析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沉积物与流域土壤采集与处理
        5.2.2 沉积物与流域土壤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5.2.3 沉积物氮磷静态释放模拟实验
        5.2.4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库区沉积物与流域土壤理化性状
        5.3.2 沉积物氮磷静态释放特征
        5.3.3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策探讨
    6.1 引言
    6.2 水库保护对策制定原则
    6.3 重点防治污染源
        6.3.1 大气湿沉降污染防治
        6.3.2 种植业污染防治
    6.4 重点关注污染源
        6.4.1 农家乐污染治理
        6.4.2 农村生活污染防控
        6.4.3 水库内源污染控制
    6.5 中轻度防控污染源
    6.6 健全政策与管理体系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历

(3)红沙泉露天煤矿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露天煤矿水资源利用现状
        1.2.2 水质评价方法
        1.2.3 需水量预测方法
        1.2.4 水资源调度配置模型
        1.2.5 国家对煤矿水资源政策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区域概况
        2.1.1 交通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
        2.1.4 气象
        2.1.5 地震
        2.1.6 社会经济
        2.1.7 动植物
        2.1.8 矿区地质
    2.2 研究方法
        2.2.1 现场采样
        2.2.2 水质检测
        2.2.3 水质评价方法
        2.2.4 需水量预测方法
        2.2.5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3 矿区水资源现状调查
    3.1 矿区生产工艺流程
    3.2 供水系统
        3.2.1 矿区供水系统
        3.2.2 可供水源供水能力
    3.3 研究区现有水源水质评价
        3.3.1 矿区水资源水质评价
        3.3.2 模糊综合水质评价
    3.4 研究区水处理现状
        3.4.1 矿区污废水处理现状
    3.5 矿区水质提升设计
        3.5.1 矿坑排水与洗面冲洗排水
        3.5.2 生活污水
        3.5.3 含油废水
    3.6 水资源量评价
        3.6.1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
        3.6.2 矿坑排水资源量评价
    3.7 本章小结
4 矿区需水量预测
    4.1 矿区需水量预测效果比对
        4.1.1 原始数据
        4.1.2 时间序列法预测2011-2019年矿区需水量
        4.1.3 灰色预测法预测矿区需水量
        4.1.4 两种预测方法比对
    4.2 2020-2024年矿区需水量预测
    4.3 不同保证率下的矿区需水量预测
    4.4 技术经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矿区水资源优化配置
    5.1 矿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建立
        5.1.1 目标函数的建立
        5.1.2 约束/参数条件
        5.1.3 多目标优化模型整理
    5.2 矿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5.2.1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求解
        5.2.2 优化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遗传算法MATLAB程序部分代码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2.1 东南地区概况
        2.1.1 位置及城市分类
        2.1.2 气候和自然地理
        2.1.3 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
        2.1.4 水资源和水文
        2.1.5 城市涉水基础设施
    2.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
        2.2.1 东南地区水污染物排放量
        2.2.2 东南地区水环境水域功能分类
        2.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2.3.1 东南地区城市河流污染特征解析
        2.3.2 东南地区城市湖泊污染特征解析
    2.4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污染成因解析
        2.4.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2.4.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3.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构建
    3.1 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总则
        3.1.1 方案编制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3.1.2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1.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3.1.4 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3.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2.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3.2.2 东南地区城市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2.3 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3.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研究
        3.3.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3.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3.3.3 东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方案
        3.3.4 东南地区城市节水方案
4.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1 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总则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目的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4.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4.2.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
        4.2.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及分阶段目标的确立
        4.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4.2.4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4.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致谢

(5)保定府河流域水体污染源解析与治理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流污染物时空分异特征
        1.2.2 河流水质评价
        1.2.3 河流污染源解析
        1.2.4 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课题来源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案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案
        2.2.1 研究工作概述
        2.2.2 水样采集与保存
        2.2.3 测定方法和主要仪器
3 府河主要水体污染物时空分异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3.1 府河保定市区段主要水质指标时空分异特征
        3.1.1 府河保定市区段主要水质指标空间变化特征
        3.1.2 府河保定市区段主要水质指标时间变化特征
    3.2 府河流域主要水质指标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3.3 基于季节性Kendall模型的府河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3.3.1 季节性Kendall检验模型原理
        3.3.2 季节性Kendall检验过程
        3.3.3 水质变化趋势结果分析
4 府河流域水体水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4.1 基于AHP-熵权法组合赋权的河流水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1.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1.2 河流水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2 府河流域水体水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4.2.1 府河保定城区河段水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2014年)
        4.2.2 府河流域水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2018年)
5 府河流域水体主要污染源解析
    5.1 基于聚类分析的府河流域水体污染源解析区域划定
    5.2 基于PCA模型的府河流域水体污染源识别
        5.2.1 主成分分析模型(PCA)
        5.2.2 府河流域不同研究分区水体主要污染源判别
    5.3 府河流域水污染主要来源分析
        5.3.1 工业污染
        5.3.2 生活污染
        5.3.3 面源污染
    5.4 基于APCS-MLR模型的府河流域水体污染源贡献率分析
        5.4.1 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APCS-MLR)
        5.4.2 府河流域不同研究分区水体主要污染源贡献率分析
6 府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
    6.1 芦苇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府河水的试验效果分析
    6.2 府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构建
        6.2.1 府河流域污染源控制与生态拦截技术体系
        6.2.2 府河支流及上游干流(城区)水质改善与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6.2.3 府河中下游干流(近郊与农村)水质改善与修复技术体系
    6.3 府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维护与管理工作探讨
        6.3.1 完善落实河流保护管理相关法律规范
        6.3.2 组建科学高效的河流综合管理机构
        6.3.3 构建河流保护与管理服务信息系统
        6.3.4 规范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运营维护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6)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水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脆弱性评价模型研究
    2.1. 评价模型构建原则
    2.2.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脆弱性评价指标研究
        2.2.1. 脆弱性评价指标分析
        2.2.2. 脆弱性评价指标筛选
        2.2.3. 脆弱性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模型构建研究
    2.3.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脆弱性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3.1.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潜在风险评价指标研究
        3.1.1.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潜在风险评价指标筛选
        3.1.2.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潜在风险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模型构建研究
    3.2.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潜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3.2.1. 风险指标预处理
        3.2.2. 潜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3.3.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等级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干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应用研究
    4.1. 数据收集
        4.1.1. 数据来源
        4.1.2. 水源脆弱性情况
        4.1.3. 风险源情况
    4.2. 长江干流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脆弱性评价
        4.2.1. 长江干流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脆弱性评价结果
        4.2.2. 长江干流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脆弱性成因分析
    4.3. 长江干流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潜在风险评价
        4.3.1. 长江干流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潜在风险评价结果
        4.3.2. 长江干流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潜在风险成因分析
    4.4. 长江干流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防范建议
    5.1. 基于水源环境风险等级提出风险防范对策
        5.1.1. 极低风险水源地风险防范对策
        5.1.2. 低风险水源地风险防范对策
        5.1.3. 中风险水源地风险防范对策
        5.1.4. 高风险水源地风险防范对策
        5.1.5. 极高风险水源地风险防范对策
    5.2. 水源地脆弱性管理建议
    5.3. 风险源管控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地铁工程水资源可利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地铁工程发展与水资源
        1.2.2 城市污水回用价值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地铁工程水资源构成及水质特征调查
    2.1 典型地铁工程的选取及调查方案确定
        2.1.1 典型地铁工程的选取
        2.1.2 现场调查方案确定
        2.1.3 水资源分析方法确定
    2.2 成都地铁一号线1期工程调查
        2.2.1 工程概括
        2.2.2 工程水资源分析
    2.3 成都地铁七号线九里堤路口站调查
        2.3.1 工程概括
        2.3.2 工程水资源分析
    2.4 成都地铁七号线城北客运站调查
        2.4.1 工程概括
        2.4.2 工程水资源分析
    2.5 调查工程水质分析
        2.5.1 水化学特征分析
        2.5.2 水质特征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资源循环利用途径识别
    3.1 水资源可利用途经调查
    3.2 水资源可利用途经适用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铁工程水资源可利用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本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指标内涵说明及分级标准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4.2.1 评价及指标量化方法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评价步骤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地铁工程水资源可利用评价
    5.1 指标量化结果
    5.2 可利用价值评价结果
    5.3 可利用途径评价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复杂河流水系水质评价及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环境复杂性理论研究现状
        1.2.2 水质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水质遥感(RS)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现状
        1.2.5 黑臭水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环境系统复杂性及研究区域河流水系特征研究
    2.1 环境系统复杂性
    2.2 研究区域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自然环境
        2.2.3 社会经济
    2.3 河流水系特征
    2.4 流域污染情况
        2.4.1 污水量预测分析
        2.4.2 内河污染物来源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WQI法的水质综合评价研究及应用
    3.1 CWQI法理论简述
        3.1.1 CWQI数学模型
        3.1.2 CWQI水质类别赋值及分类
    3.2 CWQI应用于我国一般河流水质综合评价的适应性调整
        3.2.1 对CWQI分类赋值的适应性调整
        3.2.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CWQI法参评指标优化选取
    3.3 其他研究方法
        3.3.1 单因子评价法
        3.3.2 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
    3.4 开发区内河水系水质综合评价
        3.4.1 开发区内河水系水质监测数据
        3.4.2 水质评价指标选取及评价标准
        3.4.3 开发区内河水系水质评价结果
    3.5 开发区内河水系水体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
        3.5.1 水质参数描述统计分析
        3.5.2 主要水质参数时间分布特征
        3.5.3 主要水质参数空间分布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杂河流水系黑臭水体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4.1 黑臭水体评价方法研究
        4.1.1 黑臭水体评价方法
        4.1.2 黑臭水体评价方法比较
    4.2 复杂河流水系黑臭水体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4.2.1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
        4.2.2 感官指标评价法
        4.2.3 评价指标选取
    4.3 开发区内河水系黑臭水体识别与评价
        4.3.1 开发区内河水系现状
        4.3.2 数据来源及评价指标
        4.3.3 开发区内河水系水质及表观状况分析
        4.3.4 开发区内河水系黑臭判别临界阈值
        4.3.5 开发区内河水系黑臭水体识别结论
    4.4 开发区主要污染河流现状调查
    4.5 开发区黑臭水体治理对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遥感的大尺度河流水质反演模型构建研究
    5.1 水质遥感监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5.1.1 水质遥感监测的基本理论
        5.1.2 水质遥感监测的主要方法
    5.2 遥感监测的水质指标
    5.3 沂沭河概况及反演水质指标选取
        5.3.1 沂沭河概况
        5.3.2 沂沭河遥感反演指标选取
    5.4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5.4.1 卫星遥感数据来源
        5.4.2 遥感图像处理
        5.4.3 水质监测数据来源
        5.4.4 沂沭河CWQI值的计算
    5.5 沂沭河水体信息提取
    5.6 沂沭河CWQI、氨氮、总磷的波段敏感性分析
        5.6.1 CWQI模型波段选取
        5.6.2 氨氮模型波段选取
        5.6.3 总磷模型波段选取
    5.7 沂沭河水质遥感反演模型的建立
        5.7.1 CWQI遥感反演模型
        5.7.2 氨氮遥感反演模型
        5.7.3 总磷遥感反演模型
    5.8 沂沭河水质遥感模型的验证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遥感的沂沭河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对策
    6.1 数据来源及处理
    6.2 沂沭河水质指标时间变化规律研究
        6.2.1 沂河水质时间变化规律研究
        6.2.2 沭河水质时间变化规律研究
    6.3 沂沭河主要水质指标空间分布特征及对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9)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水量联合评价与管理在典型区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国家需求
    1.1.2 水质-水量联合评价的概念及思路
1.2 水质-水量联合评价的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1 地表水质量评价与管理问题
    1.3.2 地下水开采利用与管理问题
    1.3.3 地表-地下水环境评价问题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2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 水质水量联合评价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2.1 水质水量评价的理论框架
    2.1.1 地表水水质评价标准
    2.1.2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
    2.1.3 地表、地下水水质、水量的评价方法
2.2 水质水量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
    2.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及等级分类
    2.2.2 水质水量评价指标集合
    2.2.3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2.3 浓度与污染物总量联合评价的方法
    2.3.1 浓度控制方法
    2.3.2 总量控制方法
    2.3.3 浓度及入河污染物总量联合控制方法
2.4 干旱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的研究方法
    2.4.1 需水量预测计算
    2.4.2 可供水量预测计算
    2.4.3 地表水供需平衡分析
    2.4.4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2.4.5 地下水排泄量计算
    2.4.6 地下水均衡分析 水质-水量评价在北京市的应用
3.1 研究区域及基本情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水文气象概况
    3.1.3 水文及地质构造特征
    3.1.4 地表、地下水开发利用及环境问题
3.2 地表水水质水量联合评价
    3.2.1 地表水水质评价
    3.2.2 地表水水资源量评价
3.3 地下水水质水量联合评价
    3.3.1 地下水水质分析评价
    3.3.2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3.4 地表、地下水环境系统安全度联合评价
    3.4.1 确定指标权重
    3.4.2 关联度计算
    3.4.3 安全等级评定
3.5 本章小结 浓度与污染物总量联合评价在沙颍河的应用
4.1 研究区域及基本情况
    4.1.1 自然地理位置概况
    4.1.2 水文气象概况
    4.1.3 区域水环境状况
4.2 污染物浓度与入河总量联合控制研究
    4.2.1 研究所用资料
    4.2.2 水质现状评价
    4.2.3 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4.2.4 浓度及入河污染物总量联合控制分析
4.3 本章小结 地下水可开采量研究在新疆典型干旱区的应用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情况
    5.1.2 水文气象及水文地质概况
    5.1.3 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地下水环境危机
5.2 研究区供、需水预测及水量平衡分析
    5.2.1 需水量分析
    5.2.2 供水分析
    5.2.3 水量平衡分析
5.3 地下水均衡分析与可开采量研究
    5.3.1 地下水资源均衡分析
    5.3.2 地下水可开采量
5.4 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5.4.1 地下水开采方案
    5.4.2 井渠结合灌溉模式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参考文献附录致谢

(10)典型地域地表水源水氨氮等水质模型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典型地域地表水水质现状
        1.1.1 七大流域及浙闽、西北、西南片河流
        1.1.2 重点湖泊和水库
    1.2 地表水水质研究概况
        1.2.1 水质检测研究概况
        1.2.2 水质调研研究概况
        1.2.3 水质数据归纳方法研究概况
        1.2.4 水质模型研究概况
    1.3 微污染地表水源水特点、氨氮污染物来源及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1.3.1 微污染地表水源水特点
        1.3.2 微污染地表水源水中氨氮的污染及其来源
        1.3.3 消毒副产物及氮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1.4 问题的提出
    1.5 本文研究内容
        1.5.1 水质模型初步建立
        1.5.2 水质模型验证完善
        1.5.3 氨氮的成因分析
2 水质模型初步建立
    2.1 数据处理原理
        2.1.1 聚类分析
        2.1.2 SPSS统计分析
        2.1.3 加权法
    2.2 方案设计
        2.2.1 典型地域选择
        2.2.2 数据收集与筛选
        2.2.3 数据处理
        2.2.4 水质模型初建
    2.3 典型地域选择
    2.4 数据收集筛选
        2.4.1 文献数据收集筛选
        2.4.2 国家环保部网站数据收集筛选
    2.5 数据处理
        2.5.1 文献数据处理
        2.5.2 国家环保部网站数据处理
    2.6 水质模型初步建立
        2.6.1 分配2套数据权重
        2.6.2 加权法计算各典型地域地表水源水水质参数的阈值范围
        2.6.3 初步建立水质模型
3 水质模型验证完善
    3.1 方案设计
    3.2 确定调研地点和采样时间
        3.2.1 确定调研地点
        3.2.2 采样时间
    3.3 实地采样方法及数据检测
        3.3.1 实地采样方法
        3.3.2 各水质参数的检测方法
    3.4 实地调研结果
        3.4.1 各季度水质参数数据信息
        3.4.2 典型地域各水质指标实地调研阈值范围
    3.5 验证完善水质模型
        3.5.1 验证水质模型
        3.5.2 完善水质模型
4 氨氮成因分析
    4.1 方案设计
    4.2 氨氮形成机理
        4.2.1 含氮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
        4.2.2 氨氮污染来源
    4.3 典型地域氨氮成因分析
        4.3.1
        4.3.2 典型地域的氨氮排放
        4.3.3 典型地域氨氮阈值范围形成原因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文献查阅收集数据结果
    B 国家环保部数据下载结果
    C 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步骤
    D 实验仪器和药品
    E 水质分析方法
    F 各种氨基酸的含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四、上海市石化地区地面水源水水质评价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再生水水质指标反演模型研究[D]. 余鹏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以安吉县赋石、老石坎水库为例[D]. 贾瑞杰. 浙江大学, 2021(09)
  • [3]红沙泉露天煤矿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邓文娟.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4]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彭媛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保定府河流域水体污染源解析与治理技术体系研究[D]. 张铁坚. 河北农业大学, 2019
  • [6]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 杨晶晶.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7]地铁工程水资源可利用性评价研究[D]. 刘一杨.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复杂河流水系水质评价及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 柳超.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9]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水量联合评价与管理在典型区域的应用研究[D]. 王咏铃. 武汉大学, 2018(06)
  • [10]典型地域地表水源水氨氮等水质模型初步研究[D]. 张满满.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上海石化区地表水源水质评价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