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物流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仕女画,形象,流变
人物流变论文文献综述
余静洋[1](2019)在《古代仕女画人物形象流变浅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物画在中国美术史上起源较早,渐渐又分出各类分支,其中仕女画占据了独特的位置。它通过不同的场景、仕女身形等,来表现和表达人物的特征和内心。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仕女画展现出了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本文来源于《书画世界》期刊2019年09期)
张庆丰[2](2019)在《主旋律电影中英雄人物塑造流变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论文以新中国成立后的优秀主旋律电影为例,从电影中英雄人物塑造的流变着手分析,梳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脉络,得出不同时期的受众有着怎样的价值取向偏好以及电影产业化中如何实现受众的价值聚合。从研究中得出,在电影市场化的背景下,主旋律电影之所以能得到的受众的认可,既是对文本的创新性叙事的接受,也是对国家意志协调的认同,从而展现市场经济下国家意志与影视创作者之间、与全体公民之间的对话意识,这也是选题意义所在。(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0期)
郭倩[3](2018)在《从《左传》《史记》《东周列国志》看郑庄公人物形象的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左传》《史记》《东周列国志》对郑庄公的记载,除史料记载有异,塑造的形象也有较大区别。《史记》中郑庄公形象被重塑,人物相关细节发生改变,表现方法也有不同,都体现了司马迁对郑庄公的偏爱,塑造出礼孝兼备的郑庄公形象,相较《左传》,产生流变。《东周列国志》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依据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对郑庄公形象做了全新演绎,塑造了一位更为个性化、典型化、更具立体感的郑庄公。不同时代对郑庄公的认知体现了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17期)
李静丽[4](2018)在《西方小说中反叛型人物的源起与流变——论文艺复兴小说中的反叛英雄》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主张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宗教道德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在文学的文化精神上主张以人为本,着力描写现实生活、肯定人的权力,再现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欲求,关注现实的人生,在总体上体现为一种"人文主义"思想。作为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影响着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所以,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不但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而且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色彩。(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1期)
李艳荣,张丽杰[5](2018)在《毛延寿人物形象评价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毛延寿这个人物形象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书中只是把毛延寿作为一个配角稍微提及了一下,没有赘述。本文主要摘录了唐代李商隐和杜牧、宋代王安石叁人的诗作以及元代马致远的戏剧《汉宫秋》来分析对于毛延寿这一人物形象评价的流变,然后分析了引起这种对同一人物评价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作家所处的时代有差别,作家自身经历的不同以及作者为了呼应自己作品想表达的主题而造成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电大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赵海霞[6](2018)在《丁云鹏人物画风格流变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丁云鹏为明后期着名的道释人物画家,他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形成自己“朴拙”、“怪异”的画风,一改唐宋人物画工整秀丽之风。丁云鹏对中国绘画史的艺术贡献不仅是道释人物画,而且在明末还参与和创作徽州版画墨谱制作,提高了徽州版画艺术水平,成为明末杰出的人物画家之一。本文着重对丁云鹏人物画风格的形成及流变进行探究。第一部分主要对丁云鹏人物画风的形成及流变过程做一论述。将不同时期的绘画技法变化做一比较,包括“摹古”与“创新”之间的线条变化及人物形象“怪异”的转变;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丁云鹏人物画形成及流变的原因。社会因素,即明代人物画发展和演变的影响,及明代儒、释、道叁教的文化思想影响。丁云鹏人生经历与自身原因,也就是个人信仰和师承交友关系的影响;第叁部分将丁云鹏的主要艺术贡献通过两个方面来表述,一是丁云鹏对道释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二是其对徽州版画艺术发展的贡献;第四部分论述了丁云鹏人物画风格对后世学习者的影响及其人物画艺术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丁云鹏人物画风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艺术家在于师古中求创新,在学习中求变化。传统艺术我们要学习和继承,同时艺术创作应跟随时代的变化,这才是艺术创新的真理。(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8-03-01)
蒋军凤,陈烨[7](2017)在《人物服饰流变下的“成长”影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视觉语言的一类,服饰积极参与到电影文本叙事和情节推动之中。折射出电影整体基调的情境下,服饰反映并承载了人物不同状态下的人生选择和变化,服饰的变换展现出人物"成长"过程。初期尚未成功的草莽时代,人物服装往往简朴,对时尚一无所知也不在乎,整个世界是简单的。自我审视阶段的人物服饰逐步改变,趋向时尚。崛起之后成为精英人士,服饰特点是精致时尚,传递出自信,展现出人物形象的深度变化。(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7年11期)
赖丽婉[8](2017)在《济公人物形象流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济公,原名李修元,法号道济,南宋时期的一名僧人,因行为疯颠而被人称作济颠,又被唤作济公。济公在中国算得上是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老百姓对于济公的认识多来源于影视文化的宣传,殊不知自南宋以来,济公的故事已经流传了近千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济公的形象并非一开始便是我们从影视中所认知的那般,他的形象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积淀和文人创造,所以他的形象是在发展中变化着的。笔者意欲通过搜集并且梳理历来相关的文献资料,以期望对济公人物形象的流变作出分析,并对其形象不断变化的原因予以阐释,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济公人物考辨。这一章节主要是包括济公的身世与经历两个部分。对于济公这个人物的原型,早年的研究者们一直存在争议,认为济公的原型并非是南宋僧人道济,而是另有其人。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引证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济公的人物身份进行了考证,并且通过年份相近的文献记载,对济公生平的事迹进行了梳理,其中可能包含了时人对于济公故事的再创作,这些或真或假的故事皆是构成后来济公故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济公小说版本概述。因为要研究济公形象的流变,所以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济公故事是十分有必要的。济公故事主要分为两大系统,一是以沈孟柈的《钱塘湖隐济公禅师语录》及其影响下的“语录系”小说为代表,这一系列的济公小说,主人公的活动范围主要以杭州为主,故事并无多大差异;二是以郭小亭《济公全传》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主人公的活动范围以北京城为中心。两个系统的济公故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济公的形象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叁,济公故事的流变。济公的形象是多样化的,所以笔者打算对他的形象进行多方位的解析。这一章笔者将济公形象分为“圣”“异”“侠”“官”四个主要形象特点。济公首先是作为一个禅门中的异类而被人们注意到的,他是一位有道僧人,同时他的“异”也是表现在多个方面的,他既是一个异类,很多行为都不为世俗所接纳,但同时又是一位圣人形象,所以他的形象便自带了矛盾的属性。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后,济公形象又带有了侠客的性质,很有可能受到当时文坛上的风气影响,济公即便不为官,然却有了“官”的形象。可见,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济公的形象内涵也愈加的丰富。四,济公故事不断流变的原因。在前面章节多方位的阐释了济公的形象后,很难不让人去揣测分析促使这个形象不断演变的原因。济公的形象是各个阶层的人们共同创作出来的,其中包含了历史和文化的双重内涵,笔者主要从创作背景、民间信仰、狂禅思想、文人推动等四个方面进行阐发,以期窥见济公故事不断演化的深层动因。(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6-13)
晏理[9](2017)在《盛中唐仕女人物画风貌流变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世人皆知绘画发展至隋唐,人物画大兴。盛中唐时期,京兆张萱、周昉二人一出,遂将绮罗人物画推至极致。自此,后世画仕女者莫不以此二人为宗,张萱、周昉也便成为盛中唐仕女人物画最高成就之典范。通过对二人作品的解读,人们便可发现盛中唐仕女人物画虽题材皆为宫廷贵妇,人物形象皆丰腴华美,画幅形式也皆为绢本工笔重设色长卷,构图法则也皆为移步换景、分组罗列之散点透视法,且皆不绘背景,然两者亦大有不同。(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晏理[10](2016)在《盛中唐仕女人物画风貌流变之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仕女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仕女画的发展经历了唐、五代的鼎盛期,在元明清以来,其地位在整个人物画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画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影响力也越来越弱。通过对我国仕女画巅峰时期以张萱、周昉二位画家为代表,研究其仕女画风貌流变的原因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当下文化大繁荣的方向指引之下,以期对当今工笔人物画创作与研究能起到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中)》期刊2016年12期)
人物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篇论文以新中国成立后的优秀主旋律电影为例,从电影中英雄人物塑造的流变着手分析,梳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脉络,得出不同时期的受众有着怎样的价值取向偏好以及电影产业化中如何实现受众的价值聚合。从研究中得出,在电影市场化的背景下,主旋律电影之所以能得到的受众的认可,既是对文本的创新性叙事的接受,也是对国家意志协调的认同,从而展现市场经济下国家意志与影视创作者之间、与全体公民之间的对话意识,这也是选题意义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物流变论文参考文献
[1].余静洋.古代仕女画人物形象流变浅探[J].书画世界.2019
[2].张庆丰.主旋律电影中英雄人物塑造流变的价值分析[J].戏剧之家.2019
[3].郭倩.从《左传》《史记》《东周列国志》看郑庄公人物形象的流变[J].大众文艺.2018
[4].李静丽.西方小说中反叛型人物的源起与流变——论文艺复兴小说中的反叛英雄[J].青年文学家.2018
[5].李艳荣,张丽杰.毛延寿人物形象评价流变[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
[6].赵海霞.丁云鹏人物画风格流变探究[D].宁夏大学.2018
[7].蒋军凤,陈烨.人物服饰流变下的“成长”影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
[8].赖丽婉.济公人物形象流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9].晏理.盛中唐仕女人物画风貌流变的特点[J].美术教育研究.2017
[10].晏理.盛中唐仕女人物画风貌流变之原因[J].美与时代(中).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