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浪漫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童话叙事,艾莉莎,爱欲想象
新浪漫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帆,李大艳,肖海艳[1](2019)在《《水形物语》中艾丽莎形象——女性爱欲想象的新浪漫主义童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电影《水形物语》中女主角艾莉莎与传统童话中经典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揭示传统童话叙事男权社会视角对于女性描写的不完整性。与此同时,展示了女性自身爱欲想象表达的新浪漫主义童话。(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0期)
朱福芳[2](2019)在《在诗园里游戏——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中的新浪漫主义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斯蒂文森是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其创作为19世纪后期英国的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儿童诗充满了新浪漫主义特质,热爱自然、钟情冒险并具有强者意志。在斯蒂文森的笔下,文学创作是一种游戏,花园是游戏的场所,冒险是游戏的最好形式。他从孩子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充满了神奇的幻想,看似轻松、悠闲、惬意的文字背后再现人之乐观精神。这不啻为一种强者生存状态和浪漫主义情怀。(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9年05期)
杨世彭[3](2019)在《“新浪漫主义”制作的“指环”系列》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歌剧界最令人瞩目的盛事,应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制作的"指环"系列。这一套四出瓦格纳"乐剧",由于其演出规模极其庞大,对乐队、指挥、歌手、导演、设计师、舞台设备、后台技术人员的要求都特别高,向来是举世一流歌剧院心仪的目标;各大剧院偶尔推出的公演,自然成为歌剧迷云集观赏的对象。(本文来源于《歌剧》期刊2019年04期)
齐才华[4](2019)在《论20世纪二叁十年代新浪漫主义戏剧的社会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二叁十年代新浪漫主义戏剧是经过现实主义的洗礼,从外在世界向内在世界寻求"灵的觉醒"的戏剧。"五四"落潮使得部分新兴知识分子笔下的新浪漫主义剧作出现了寂寞、孤单与彷徨的情绪。这些内心情绪是时代现实和剧作家人生遭遇的折光,是另一种形态的社会书写。此外,"五四"时期现实主义戏剧的社会书写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工具理性意识,而新浪漫主义戏剧则有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探索的趋向,体现出更深入地探讨内在人性和寻找人的价值的特征。(本文来源于《文化艺术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丁丽[5](2019)在《中国文艺从“新浪漫主义转向”到“后启蒙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我国的文艺观念和文艺理论结构都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如果是从90年代的市场经济确立为时间点的话,中国文艺总共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一个是"新浪漫主义转向",另一个就是"后启蒙时代"阶段。80年代时期,我国人们对语言的审美是比较接近浪漫主义的,这时还没有趋于启蒙主义。当时的审美观念具体是对物质的审美,以具体的审美观念来对当时人们的"物质欲望"来进行肯定。在90年代以后,具体(本文来源于《作家天地》期刊2019年03期)
金玥,钦媛[6](2018)在《钢琴曲《漫游集》的新浪漫主义音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塞缪尔·巴伯是美国着名作曲家之一,其作品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相融,充满活力、充满力量。文章通过对塞缪尔·巴伯钢琴组曲《漫游集》的音乐元素、演奏状况的分析,探究其新浪漫主义的爵士风格、拉丁美洲的音乐风格与情感性、民族性、自然性的音乐特征,对钢琴曲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鄂州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金永兵,王佳明[7](2018)在《从“新浪漫主义转向”到“后启蒙”时代——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艺观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40年来,中国文艺观和文艺理论结构的转换,若以1992年市场经济正式确立为时间节点,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其一是强调审美自由的"新浪漫主义转向",其二是"后启蒙"时代对自律化的现代性批判。在我国1980年代的语境下,"审美"更接近于浪漫主义而非启蒙主义,它诞生于对以"阶级论"为核心的政治理性的反抗之中,试图以具体的"审美自由"来反拨抽象的"政治自由"。它既呼应同时也批判着政治上以"去政治化"的形式对"物质欲望"的肯定。政治上对物质的肯定,可以说是一种"新启蒙",它并非强调人类感性的全面性,而是以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实践"理论进行再阐释的方式肯定了世俗物质利益积累的合法性。1992年以后的"后启蒙"时代,抽象的"商品理性"逐渐取代了具体的"物质欲望",物质需求中价值的具体性日益被抽象成了交换价值。此时文艺观中出现了两种新变:其一是一种意图在现代性话语内部通过强调"传统性""中国性"等新核心价值来重塑价值观的尝试;其二是针对"后启蒙"时代产生的两种自律化倾向——文学试图通过市场化,远离政治干预,在商品理性中形成的自律;出于批判商品理性的目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对"文学性"的自律性坚守——所做的批判,这两种自律性话语模式都是现代性发展到极端的表现,"新左派"的译介、文化研究和后现代话语等新兴话语模式通过对话语自律化和价值自律化的反拨,试图为"后启蒙"时期的现代性困境寻找对策。(本文来源于《长江学术》期刊2018年04期)
田珂屿,张鸣[8](2018)在《塞缪尔·巴伯新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1910-1981),美国着名作曲家。以《弦乐柔板》被人们广泛知晓,其音乐具有鲜明的新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人们称他为"新浪漫主义音乐实践者"和"新浪漫主义音乐的先知"。他的音乐创作融合了19世纪浪漫主义传统音乐风格和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元素,曾被当代音乐评论家错误地评为"保守派作曲家"。在美国音乐发展的历史中,塞缪尔·巴伯并没有在20世纪美国音乐兴(本文来源于《音乐天地》期刊2018年09期)
王丽园[9](2018)在《当代新浪漫主义音乐研究——评王敏等《罗奇伯格与新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西方音乐学领域十多年的学术研究来看,20世纪的音乐创作技法和风格研究是一个让西方音乐学术界人士非常关注的热点,这也是体现西方音乐学学术价值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新浪漫主义音乐的语言在世界音乐技法体系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16期)
张雨琪[10](2018)在《新浪漫主义的风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Siddhartha--Eine indische Dichtung)是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悉达多》中,黑塞尝试以寓言的形式来解答他对于世界的追问,即以古印度神话时代作为小说的背景,但《悉达多》并非对古代神话的简单重写。在书中,通过一个年轻人的精神历程,黑塞展开了对二十世纪初期欧洲乃至全体人类生存境况的思考。本论文以赫尔曼·黑塞小说《悉达多》中的风景为研究对象,并非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对风景进行实证研究,而是意在分析从文学文本对风景的想象和建构,考察文本中特定的风景观念以及人的特定感知模式,从而探究黑塞作为新浪漫派和“浪漫派的最后骑士”,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自然观念的改变。论文的第一章将介绍风景是如何从背景和表现对象的附属品成为表现主体的历史。风景从自然之中脱离,并不是一个自然发展和转换的过程,它有着自身的谱系,分布在宗教与艺术、客体与心灵、政治与审美之间的张力中。论文的第二章将介绍黑塞的生平、他与印度乃至中国思想之间的精神渊源,以及黑塞东方色彩的风景描写中所蕴含的与德国浪漫派密切相关的德国东方主义传统。论文的第叁章将会讨论《悉达多》中的核心意象,即河流。河流作为小说中的重要线索,不仅仅是人观看和审美的对象,也不仅仅只是人内在心灵在外部世界的投射。河流作为一种风景的体验,其中暗含着新旧浪漫派自然观念的发展与更迭,与时间、存在还有整体性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正是作为新浪漫派的黑塞对1800年前后的德国浪漫派传统的一种延伸和回应。正是通过“河流”的风景书写,黑塞将这种始终存在的对立和矛盾关系置于中国伦理学两级辩证并存的融合关系之中,最终达到了复归整体性的统一关系之中。(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2)
新浪漫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斯蒂文森是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其创作为19世纪后期英国的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儿童诗充满了新浪漫主义特质,热爱自然、钟情冒险并具有强者意志。在斯蒂文森的笔下,文学创作是一种游戏,花园是游戏的场所,冒险是游戏的最好形式。他从孩子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充满了神奇的幻想,看似轻松、悠闲、惬意的文字背后再现人之乐观精神。这不啻为一种强者生存状态和浪漫主义情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浪漫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王帆,李大艳,肖海艳.《水形物语》中艾丽莎形象——女性爱欲想象的新浪漫主义童话[J].青年文学家.2019
[2].朱福芳.在诗园里游戏——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中的新浪漫主义精神[J].美与时代(下).2019
[3].杨世彭.“新浪漫主义”制作的“指环”系列[J].歌剧.2019
[4].齐才华.论20世纪二叁十年代新浪漫主义戏剧的社会书写[J].文化艺术研究.2019
[5].丁丽.中国文艺从“新浪漫主义转向”到“后启蒙时代”[J].作家天地.2019
[6].金玥,钦媛.钢琴曲《漫游集》的新浪漫主义音乐特征[J].鄂州大学学报.2018
[7].金永兵,王佳明.从“新浪漫主义转向”到“后启蒙”时代——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艺观的嬗变[J].长江学术.2018
[8].田珂屿,张鸣.塞缪尔·巴伯新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探究[J].音乐天地.2018
[9].王丽园.当代新浪漫主义音乐研究——评王敏等《罗奇伯格与新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研究》[J].大众文艺.2018
[10].张雨琪.新浪漫主义的风景[D].华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