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06~2007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实验农场,于麦茬条件下以常规中粳淮稻9号、盐粳9号,常规晚粳武香粳14号、武粳15、丙03-123、秀水128、嘉33,杂交晚粳常优1号、E24、苏优2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直播密度(常规粳稻亩基本苗2、4、6、8、10万,杂交粳稻2、3、4、5、6万)对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产量、群体质量、肥料吸收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不同类型品种直播稻适宜密度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品种全生育期均表现为密度增大,全生育期变长,但仅相差1~3天。不同类型品种间也有所差异。2、水稻不同品种的产量均与直播密度呈抛物线关系,随着直播密度的提高,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产量结构上,同一水稻品种的亩穗数、结实率均与直播密度呈显著的抛物线关系,每穗粒数与直播密度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千粒重与直播密度呈不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本试验条件下,常规粳稻亩基本苗6万、杂交粳稻4万的亩穗数适宜,每穗粒数较多,结实率高,产量最高。同一密度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间的产量均有显著差异。其中常规晚粳的产量最高,其次是杂交晚粳,常规中粳偏低,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常规晚粳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3、常规粳稻亩基本苗6万、杂交粳稻4万时,茎蘖动态、LAI动态、干物质积累以及成熟期株高及节间配置上具有高产形成的优势,提高了茎蘖成穗率及高效叶面积率。4、随着密度的增加,不同类型品种各时期和各生育阶段的N、P、K积累量都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说明适宜的直播密度有利于提高N、P、K素的吸收。且拔节至抽穗期的吸氮量占总吸氮量近50%,拔节至抽穗期的吸磷量占总吸磷量的百分比与抽穗至成熟期的吸磷量占总吸磷量的百分比相当,为30%以上,拔节至抽穗期吸钾量占总吸钾量的40%左右,说明拔节至抽穗期是吸肥的关键时期。因此,通过调控直播密度提高拔节至抽穗期的吸肥量和吸肥比例是直播稻高产的关键。同一密度条件下,晚粳较中粳在各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有更高的N、P、K素积累量,这也是晚粳比中粳高产的原因之一。5、适宜密度有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而提高密度,稻米的蒸煮品质仍较优。同一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加,碾米品质(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先变优后变劣,直链淀粉含量减少,蛋白质含量先增后减,胶稠度增大,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崩解值都减小;而最终粘度和消减值增加;峰值时间缩短,但变化幅度不大;糊化温度下降。就不同类型品种来说,常规晚粳的米质优于常规中粳,优于杂交晚粳。综合以上不同直播密度下各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群体质量、肥料吸收以及品质性状等方面的比较研究,表明直播条件下常规粳稻品种亩基本苗6万,杂交粳稻品种4万时综合生产力最高,是有利于统筹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等综合生产目标的适宜密度指标。同时也说明试验地区及同类地区水稻直播宜选用常规晚粳品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直播稻论文; 密度论文; 品种类型论文; 产量论文; 群体质量论文; 肥料吸收论文; 品质论文; 综合生产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