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两千多年的翻译研究历史中,译者总是被臵于从属,被动,甚至隐形的地位。因为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创作工作,受到源语文本的限制,被喻为“带着镣铐的舞者”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避免加入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源语文本永远是译者的镣铐,将其禁锢于原文的字里行间。而事实上,译文总是带有译者的一些特点,甚至同一原文的译文都会风格迥异,千人千面。这点表明,我们不能否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带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被应用于翻译研究。其主要观点,如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与效果历史,对话原则等,对翻译研究有着独到启示。对源语文本的理解是一切翻译工作的开始,而哲学阐释学认为,历史决定我们无法摆脱理解的历史性。理解只能是历史性的理解,是特定译者在他/她所处的历史年代的具体的理解。从客观上讲,历史形成的时间空间距离产生的语言差异和非语言差异存在于译者和原文之间;主观上,译者存在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必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模式。译者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传统,文化意识等进入原文世界的。这种情况下,译者的“偏见”和“误解”都是合理存在的,消除译者与原文本之间的障碍便是理解的形成。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这一历史性,而是正确地评论和适应这一历史性,这一过程就是“视界融合”的过程。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过程中存在两种“视界”:一是文本的视界;另一个是译者的视界。这里的视界可以理解为一种历史处境,是文化背景,语言环境,心理结构,意识形态等等形成的有限性和规定性。涉及译者个人特征的种种因素,构成了译者独特的“视界”。翻译的过程就是译本“视界”和译者“视界”的融合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调动自己的视域范围,带着历史文化境遇和时代氛围形成的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相遇而融合,两者的融合才能形成译文的新的文本意义。这种融合是接受,冲突,对话最终达到妥协的过程,经历这样的作用后达到一个既不同于译者也不同于原文本的新的“视界”,“视界融合”因此也就是个无限开放的暂时的,相对的过程。因此,译文的文本意义不可避免包含着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从这个角度讲,译文具有历史有效性,存在于“效果历史”中。这就是译文的独特性所在。原文是唯一的,译文却是动态的,相对的,不存在“终极译本”的神话。翻译因此更接近哲学阐释学的理解和解释,是译者通过原文这个中介与原作者主动对话,最终得到的“视界融合”的产物。它不可能单纯地重复过去,而是译者独特“视界”和现实意义的参与。翻译研究因此寻回译者的创造性,“带着镣铐的舞者”一样能跳出独特风格的舞蹈。在“视界融合”原则的启示下,本论文首先对比《浮生六记》两英译本中对文化色彩词,比如,人名及其称谓和地名,成语,典故,涉及神话及宗教的词语等的不同翻译,其次对比了两译本中典型的翻译方法,分析说明了不同译文体现译者的不同“视界”,译者的文化背景,翻译目的,翻译原则以及对原文理解的历史性形成译者不同的“视界”,导致不同译文的形成。作为理解过程的“视界融合”包含一个对话和文化过滤的过程,译本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视界融合”的产物,译本的意义也因此存在于“效果历史”中。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涉及的研究问题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此外还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结构。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简要介绍了哲学阐释学的发展史,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将哲学阐释学应用于翻译研究的种种成果.第三部分是理论框架,介绍了哲学阐释学的有关原理,“视界融合”原则,并且给出了相关术语的定义。第四部分是对比研究部分,首先介绍了《浮生六记》,其作者沈复,以及现有的英译本。其次讨论了译者的不同的“视界”,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历史性,以及分析了作为理解过程的“视界融合”包含一个对话和文化过滤的过程。最后详细对比分析了两个典型译文中文化色彩词的不同翻译以及两个译者采用的主要的翻译方法,从“视界融合”的角度讨论了作者独特的“视界”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说明翻译过程是“视界融合”的过程。第五部分是总结,对本研究做了一个小结,并且客观地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哲学阐释学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启示[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 [2].哲学阐释学与符号学[J]. 宜宾学院学报 2012(07)
- [3].哲学阐释学观照下的文学误译[J]. 外国语文 2014(03)
- [4].论哲学阐释学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J]. 经济师 2013(05)
- [5].视域差与译者主体性——从哲学阐释学视角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09)
- [6].哲学阐释学的运用在翻译研究中对作者的淡化[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08)
- [7].哲学阐释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8].哲学阐释学视域下《庄子》德译研究——卫礼贤和舒马赫译本比较[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10)
- [9].哲学阐释学视角下《诗经·执竞》两译本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05)
- [10].哲学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投射[J]. 绥化学院学报 2015(02)
- [11].基于哲学阐释学的翻译主体性研究[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8(08)
- [12].哲学阐释学视角下的文化误读现象透析——以庞德的古诗英译为例[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01)
- [13].浅析哲学阐释学在庞德英译李白诗歌中的体现[J]. 新乡学院学报 2014(03)
- [14].从“视界融合”角度看文学翻译中文本意义的阐释[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9)
- [15].哲学阐释学对变译的解释[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03)
- [16].哲学阐释学的前理解理论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J]. 文教资料 2012(29)
- [17].用现代阐释学观点观照历代《诗经》的解读[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 [18].哲学诠释学视域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J]. 湖北社会科学 2012(10)
- [19].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2(03)
- [20].基于振荡的意义涌现与生成——论梅洛-庞蒂与加达默尔的语言观与意义生成观[J]. 思想战线 2020(02)
- [21].文化语言学认知模式的哲学阐释[J]. 安顺学院学报 2013(01)
- [22].翻译研究的哲学解释学视角[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 [23].哲学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 海外英语 2016(24)
- [24].翻译批评的阐释学解读[J]. 外国语言文学 2016(03)
- [25].论有限与无限的共时性——重思“阐释”[J]. 探索与争鸣 2020(01)
- [26].浅析译者的历史性对译文的影响——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之“理解的历史性”解读《孟子》英译[J]. 校园英语 2016(14)
- [27].译者主体性的意义:哲学阐释学视角[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5(01)
- [28].哲学阐释学的拓展与翻译研究[J]. 外国语文 2010(06)
- [29].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从哲学阐释学角度分析[J]. 学术问题研究 2016(01)
- [30].哲学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简爱》两译本为例[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