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矿山生产能力的灰色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胡建非[1](2021)在《暮阳铅矿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采矿方法的优选是一项多目标、多因素的非线性的系统工程。合理的采矿方法是矿山安全生产和资源最大化回收的前提。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最优的采场结构参数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回收率,保证采空区的稳定。本文以暮阳铅矿开采急倾斜薄矿体为研究背景,为了解决在开采急倾斜薄矿体时面临的诸多技术难题。针对采矿方法优选困难,考虑因素不全面等问题,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博弈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对采矿方法进行优选。针对采场结构参数方案评价中指标复杂多样,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利用该评价模型对其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各个采场结构参数方案进行采场稳定性分析,模拟结果验证了博弈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现场取样分析及结构面调查,对样本进行加工并进行室内力学试验,得出岩石力学参数。(2)以岩体体积节理数(?)值表征岩体完整性,以结构面条件因子值(?)值表征结构面条件,利用二者来量化GSI值。采用体积节理数(?)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GSI估算法,通过试验数据计算得到GSI值。两者相互验证,提出修正GSI值方法。(3)根据矿区地质、水文特征、矿岩体的岩体力学参数以及相关专家建议等因素,初选三种采矿方法。考虑多方面因素,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采用博弈论综合优化的两方权重,构建博弈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利用TOPSIS评价方法优选出最优采矿方法。(4)运用顶板四边固支力学模型和顶板四边简支力学模型分析计算采场结构参数,初选三个采场结构参数方案,采用本文建立的博弈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对方案进行优选,选择出最优的采场结构参数方案,利用FLAC3D软件对各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与评价结果相互验证。确定最优采场结构参数方案。研究表明:该评价模型在采矿方法和采场结构参数优选中过程中,能够在多因素、多目标等复杂评价指标中优选出最优的采矿方法和采场结构参数,研究成果对类似矿山采矿方法优选和采场结构参数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柯丽华[2](2020)在《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文中指出矿产资源相对经济发展需求是有限的。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和短期利益的驱动,促使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进行过度开采,最终影响代际公平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科学动态地规划矿山的年开采量势在必行,这也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工作。以赋存特征复杂多变的非煤露天矿为研究对象,针对露天矿开采的工艺过程协同发展状态和矿山工程时空约束变化等特征,探寻开采量随寿命周期成本的变化规律。以同类矿山统计数据为基础,拟合分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函数,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类似已建矿山的寿命周期成本-年开采量函数,客观呈现了矿山寿命周期成本与年开采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考虑矿山寿命周期成本受矿体赋存特征、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和管理因素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模糊灰色关联度的矿山成本主控要素的抉择方法,有效减少了非关键要素对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变化规律的干扰。探寻了矿床赋存特征、生产条件、露天矿开采境界参数、工艺设备参数、开采程序特征要素和采掘工作面参数等系统特征要素的变化对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的影响规律。基于各类要素组合变化对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影响趋势分析,采用定性分级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露天矿各类影响因素的开采难度系数;进而考虑各类要素的独立性,建立类似已建矿山和拟建矿山之间的相对综合开采难度系数的计算模型。引入开采难度系数,建立了拟建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客观地呈现了不同矿床赋存特征和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组合效应对露天矿开采量影响的本质规律。综合考虑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和开采难度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针对矿山生产经营需求,以矿山开采对象特殊性、生产工艺环节协调发展和矿山工程时空发展为约束条件,运用规模经济理论和资金时间价值理论,以折现后开采各期总收益最大为准则,建立了矿产资源开采价值模型。引入哈密顿函数,利用考虑了开采难度的拟建矿山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求出最优的矿产资源开采量,反映了露天矿开采量在开采难度和寿命周期成本影响下的变化规律,补充和完善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利用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研究了乌龙泉矿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矿产资源开采量规划和生产能力决策问题。基于该矿已开采区域(+43m以上)的生产经营统计数据,计算该矿山已开采区域和拟开采区域之间的相对开采难度系数为0.902,构建了矿山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进而建立了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矿产资源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客观地呈现了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矿产资源开采量随时间逐渐增加的本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矿拟开采区域矿产资源开采模式为加速耗竭模式,与该矿山熔剂资源开发利用的趋势相符。依据此模型规划结果,基于投资增量最小原则,制定该矿的生产能力方案为270×104t/a(第一阶段第1年~第20年)和350×104t/a(第二阶段第21年~第30年),为该矿山熔剂资源的开发策略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
耿新宇[3](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的露天矿液压挖掘机生产能力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液压挖掘机生产能力大、操作灵活,可以适用于多种作业环境,是传统露天矿山常见的辅助设备,也是新建露天煤矿广泛采用的主要采矿设备。针对怎样通过优化液压挖掘机的作业方式和作业参数,使液压挖掘机出发挥出更大的作业效率问题,开展露天矿山液压挖掘机的生产能力预测。对改善露天煤矿生产具有现实意义。论文通过在哈尔乌素露天煤矿与新疆天池能源南露天煤矿进行现场调查,获得了不同液压挖掘机在岩石爆堆、表土、软岩和煤层工作面上的作业数据,视频时长超过90小时,挖掘循环超过12000组。通过对数据进行比重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和数据选择。最终选取哈尔乌素露天矿表土剥离作业数据,作为前馈神经网路对未来作业能力的样本数据。选取各组合的作业参数,包括物料容重、坚固系数、台阶高度、采掘带宽、挖掘机斗容、卡车斗容、最大挖掘半径、最大挖掘深度、最大挖掘高度、满斗率、挖掘机单位斗容效率,作为对未知组合作业效率预测的样本数据。以哈尔乌素露天煤矿表土剥离台阶20小时的作业能力为原始数据,对哈尔乌素露天煤矿未来20小时的作业能力进行了前馈神经网络预测,预测误差为0.096%。以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的岩石爆堆台阶与新疆天池能源南露天煤矿软岩台阶和煤层台阶的作业数据为样本,选取物料容重、坚固系数、台阶高度、采掘带宽、挖掘机斗容、卡车斗容、最大挖掘半径、最大挖掘深度、最大挖掘高度、满斗率、挖掘机单位斗容效率率作为输入数据,对哈尔乌素露天煤矿表土剥离台阶的液压挖掘机单位斗容效率进行预测。平均误差为3.535%。预测效果良好。通过神经网络方法,以现有作业数据预测未来作业情况与以现有设备数据推测未来的作业能力和未知设备工作面组合的作业能力都是可行的。该论文共有图幅37张,表格36个,参考文献73篇。
任红岗[4](2020)在《宜昌磷矿开采多因素影响分析及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宜昌磷矿由于构造断裂和节理裂隙发育、地形结构复杂多样、矿岩破碎且稳定性差等特点,传统的采矿工艺开采后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顶板垮塌、边帮垮落灾害频发;空区塌陷、地表开裂现象不断出现;山峰崩塌、山体滑坡时有发生;采空区引起较强烈的地压活动日益频繁。大量矿井废水携带含有磷的悬浮物排入地表水体,引起水体富养化,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综合评价等技术手段开展研究工作。(1)系统分析了宜昌地区破碎磷矿体节理裂隙、三轴压缩力学性质,建立了三轴压缩等效耦合损伤变量模型,研究不同围压作用下岩体损伤特性,揭示了破碎岩体节理裂隙、围压大小、损伤特性、力学强度相互影响关系。针对破碎岩体参数对采场稳定性的敏感性大的问题,采用正交-灰关联评价模型(OED-GRA),研究岩体参数与采场稳定性之间的影响程度,并获得Hoek-Brown准则岩体性质参数与Mohr-Coulumb准则岩体力学参数之间的关联度,避免因岩体参数取值偏差而造成采场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偏离。(2)针对宜昌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地应力反演数据精准度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函数叠加的多元回归分析法,反演数据更贴近工程实际,避免了单一类型函数回归的拟合度差、偏离度大等问题。基于3Dmine-MIDAS-FLAC3D软件耦合建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矿区整体模型,利用Fish编制多元函数回归方程应力加载程序,实现了对随深度非线性变化的应力加载。在复杂地形结构和应力环境下,模拟分析空场法、充填法不同推进顺序下变形及应力分布特征,揭示复杂地形下采动影响模式、覆岩移动、破坏形式等规律,优化开采方案、回采顺序。(3)基于宜昌磷矿采空区群特点,系统构建了顶板和矿柱为一体的三维空间力学模型,引入弹性力学、结构力学相关理论,推导出三种边界条件下顶板中心下沉挠度的曲线方程。综合运用突变和蠕变理论,从能量转化角度阐明采空区群系统发生突变发生机理,建立了采空区群系统突变失稳计算流程,导出了采空区群顶板蠕变微分方程,实现了对采空区群系统突变失稳规律和稳定时限的精确预测,通过实例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其有效性。此外,全面分析了影响采空区群系统稳定性的主控因子,通过调节影响因子参数,可预测控制采空区群系统稳定性,为优化采场参数、寻找最佳充填时机、采空区群系统稳定性控制及安全隐患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可靠依据。(4)针对复杂条件下采矿方案多属性决策中指标集所具有的关联度多样性、区间模糊性等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IVIFE-SPA-TOPSIS综合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基于区间模糊熵和集对分析理论,运用对立与统一的观点对评价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量化了评价集同、异、反三个角度之间的关联度,引入博弈论对权重确定方法进行了优化,兼顾了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此外,该模型还将灰色关联理论与改进的TOPSIS模型结合起来,既能反映数据序列之间的位置逼近关系,又可反映数据序列间形态的差异关系。通过实例分析,统筹考虑采场结构参数决策因素的区间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实现了评价决策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统计数据与经验理论相结合、系统思维与层次结构相结合,确定了采场结构参数多属性方案的等级,求得评价指标与正理想解的贴近度,获得最优的采场参数方案。(5)为了解决在开采过程中顶板垮落、采空区垮塌、含水层破坏、水环境污染、资源回采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双向分层条式嗣后充填采矿法,对上采、控顶、护帮、下采、充填、接顶六大工序进行改进和优化。采场回采和支护之后,采用分层级、多介质、多方式耦合充填技术,优化充填、接顶、挡墙等施工工艺,提高充填效果、效率、效益。在块石充填工艺环节,为解决充填施工耗时、耗资,且安全性差等系列问题,提出采用模袋式充填、点柱式接顶等措施,实现安全、高效、经济开采。此外,对宜昌磷矿采矿方法对含水层破坏影响分析,提出开采对水文环境影响的综合控制措施,减轻矿区环境压力,增加磷矿开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刘设[5](2019)在《基于随机过程的露天矿生产系统调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露天矿需要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能源消耗。如何在保证设备利用率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是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通常可以从矿山的开拓规划、生产工艺优化设计和生产物流调度三个层面实现降本提效。本文从设备调度层面,针对生产设备调度、维护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和优化。其研究有利于提高设备有效利用时间,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和单位生产成本。露天矿生产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和实时调配运输设备来完成大规模的物料转移,是包括离散过程和连续过程、定性和定量问题混合的复杂系统。本文综合运用随机过程理论、灰色理论、数理统计分析和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等方法,结合露天开采工艺和生产流程,通过对工艺设备与各种生产指标等历史数据的调查研究和量化分析,以揭示露天矿生产系统在随机条件下的部分运作特征,并对其中电铲、卡车等主要生产设备进行优化调度。主要内容包括:(1)结合露天矿生产工艺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需求,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归纳论述我国露天矿生产工艺应用现状及国内外研究方法。露天矿产量由于受设备状况、外障、自然因素、市场因素等众多不确定因素共同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针对生产随机性构建灰色神经网络集成模型,提高了生产材料消耗模型预测精度,为科学制定生产调度计划、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随机过程分析中马尔科夫链模型具有有限种状态的无后效性特点,从实测的时间序列中提取随机过程,应用多元时空序列马尔科夫过程对露天矿产量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揭示产量随时间推进过程的宏观规律,而且可以作为分析产量指标发展的微观机制的基础。建立多元指标马尔科夫模型,对剥离产量和采煤产量的剥量、煤量、运距、提升高度等多个指标,将增长率波动划分为5种状态,根据安家岭煤矿23个月产量,计算状态转移概率,按最大概率原则准确预测2017年12月的产量的多项指标。(2)在分析露天矿生产系统中不确定因素基础上,对生产过程中的日故障时长时间参数进行时间序列统计,应用BP-ARIMA组合模型分析非稳定时间随机序列数学模型。通过数据库提取得到连续100天故障时长,故障时长时间序列图显示为非稳定时间随机序列。此模型均值及自相关系数估计都通过显着性检验,模型通过残差自相关检验,进一步应用神经网络优化残差修正拟合值提高精度。由于设备故障常常呈现出非线性行为,利用核主成分分析非线性特征提取的优势将其应用于设备故障模式识别和分析。由机械维修时间、电气维修时间、轮注时间、电焊时间、外障时间构成故障时间特征库,为实现非线性问题的高效求解,利用核函数将原始空间数据映射到特征空间并寻找线性关系。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降低计算的复杂度,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实现了对设备故障特征的降维处理,能够准确地识别出受随机因素影响大的设备,有效减少了计算复杂度。(3)电铲、卡车之类的关键性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将严重影响煤矿的生产。为使设备处于性能良好状态,保证完成生产任务,通过监测与分析设备性能状态来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性维修策略。目前,设备可靠性监测与分析的一般思路是监测设备动态性能信号,信号经处理与分析后提取出关键性能特征参数,以识别设备运行状态,进而分析设备可靠性。然而,由于设备本身结构和运行环境的复杂性,设备使用过程中所监测到的性能特征参数,即观测序列,并不能与状态简单地一一对应。隐马尔科夫链模型具有双重随机过程机制,可以通过概率分布将设备状态观测序列与隐性能状态联系起来,从而更加真实描述和预测实际工程情况。本文识别离散多观测序列下设备隐含的状态变迁过程,根据建立状态变迁模型来推断设备运行性能状态,并实例分析重要设备730E型矿用卡车的状态变化。对730E型卡车故障数据信号进行训练、特征值提取和标量量化,建立具有观测值数和相应状态数的隐马尔科夫链模型。通过对设备运行性能状态进行监测、分析与预测,能够帮助露天矿矿企业及时发现和预测设备状态变化,制订合理的维修计划,提高设备可靠性,对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设备维修费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确保完成煤炭生产计划等都具有重要意义。(4)根据露天矿实际生产和调度情况,考虑设备定期维护车辆定期维护和故障对生产的影响,提炼出一类卡车调度问题进行研究。针对矿山实际运输车辆的产能约束和装车点生产顺序要求,以设备调度鲁棒性为优化目标,建立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模型优化目标包括两部分,实际运输总价值期望值和临时故障引起车辆调度变化的期望值。在生产调度中,实际运输总价值取决于电铲和卡车产能和有效运行时间。通过分析生产能力和设备产能关系,提出关于总运输能力上界的不等式。基于问题特征,设计了一种启发式算法对该调度问题进行求解,通过数据实验证明提出的算法能在可行的时间内求解问题,从解的鲁棒性和上限比较,可以看出求解质量令人满意。
赵燚[6](2019)在《无运输倒堆工艺下高台阶内薄煤层开采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矿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设的特大型露天煤矿。目前使用着国内最先进的联合开采工艺系统。尤其是该矿下部岩层所采用的抛掷爆破—无运输倒堆工艺技术,为该矿减少了至少30%的剥离运输工程量。但随着首采区开采全面结束,二采区完成工作线布置并继续正常生产阶段,工作线抛掷爆破大高台阶内出现了大量厚度在04.32 m之间的5号煤层。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若将这部分煤炭不经开采直接倒推排弃,不仅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更达不到国家对于煤层资源回收率的硬性要求。因此,应该结合露天矿实际生产状况研究抛掷爆破台阶内薄煤层开采技术,不能浪费煤炭资源。依据煤矿勘探地质报告等地质信息,通过建立灰色系统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开采工艺优选,以决策薄煤层的最优开采方法;并建立三维地质采矿模型为评价过程提供详实的数据信息,同时也为该矿生产过程提供技术指导。以3DMine矿业工程软件为载体,对勘探区域进行了三维地质建模,结果精确显示了该区域内的地表、地层信息以及该区域内5号煤层的地质储量和赋存状态;在此基础上,在已有的先进开采工艺中预选出若干种适用于该露天矿的开采工艺体系,借助灰色系统理论中灰靶决策和绝对关联度等手段,研究黑岱沟露天矿5号煤层选采的最佳工艺系统,结果发现,抛掷爆破—无运输倒堆工艺、露天采矿机—卡车—胶带输送机、单斗—卡车相结合的联合开采工艺在综合评价中属最优开采方法;最后,通过参照国内外对露天采矿机的应用情况,探讨出该机械设备在黑岱沟露天矿中应用方法。经理论分析和综合评价表明,黑岱沟露天矿理论上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改造对5号煤层进行开采,这有利于增加矿方经济收入,也符合矿山绿色开采生产要求。露天采矿机的投入应用也能补充我国在该机械设备应用方面的空白。
白润才,韩阳,刘光伟,李鹏,赵浩[7](2017)在《复合煤层露天矿采运排设备配置优化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露天矿山的合理生产规模是根据市场季节性需求而确定.露天矿山为完成产量要求,采用自营设备与外包设备相结合的生产模式.由于短期产量不同,造成自营设备与外包设备数量发生剧烈变化.本文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得到满足市场商品煤消费的预测值,在煤炭消费量预测值的基础上,以露天矿山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建立矿山采运排设备数量和租赁参考价格的数学模型.根据周边市场对煤炭需求的变化及时确定矿山生产能力及企业租进与租出设备资源数量,实现矿山企业采运排设备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露天矿山动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胡谱,柯丽华,叶义成,何新增[8](2017)在《乌龙泉矿产能预测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乌龙泉矿产能预测需求,结合矿山现有资源赋存情况特点和开采技术条件现状,采用基于相对误差值Δ的大小和非紧邻均值生成算法的灰色预测方法,建立矿山石灰石的产能预测模型;该模型有效地减小了异常数据的不利影响,较好地反映了该矿产能变化趋势,预测值平均误差率不高于5%。采用该产能预测模型对乌龙泉矿2016—2020年的石灰石产量进行预测分析,并结合矿山矿床地质品位分布、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和采场开采条件日趋改善的可能性,综合确定该矿5 a石灰石平均年产量为81.7万t,进而制定矿山外购石灰石产品的策略和保证矿山产能的具体措施。
陈忠强[9](2014)在《地下金属矿智能调度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领域都选择将行业信息化升级应用作为其前进脚步的重要推动力。信息化创新应用逐渐为大多数行业所接受并集中成为其提高产业竞争的核心手段。我国矿业信息化进程正在发生着悄然的改变,相比以往的装备水平落后、数字化管理能力差以及资源有效利用程度低等矿山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现阶段的矿业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产调度数字化管理、高效能设备生产调度应用以及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的条件与能力。因此,针对矿山发展实际需求,通过在现有信息化水平基础上进行生产调度数据集成、资源开采参数精细化设计以及生产实时预警等矿山多个具体环节的集中研究,使各环节的管理与实施能够统一集成到同一个智能化调度平台当中,从而使得矿业整体调度运行达到一个初步的智能化水平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调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其内容涉及到矿山实际生产的方方面面,而每一步的实施和实现又要以客观的矿山需求为准则,因此,调度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信息化技术创新应用过程。调度实现应该秉持总体设计分布实施的思路,将矿山调度各环节的信息化应用逐步实现后再集成到调度平台当中。本文从矿山调度实际需求出发,着重对调度部分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调度数据集成方式进行研究。针对矿山数据采集技术特点与采集数据形式,分别对空间信息采集技术、资源信息采集以及采集网络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定义了满足调度要求的存储元数据,并进行了数据结构设计,在对调度数据应用进行翔实论证的基础上,实现了数据的稳健、实时、开放式管理与调用。(2)在分析广泛应用的三维建模技术模型构建原理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库存储原理完成了调度模型字典库结构以及数据架构设计通过实际应用检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3)借鉴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原理,对调度可视化目标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从资源环境可视化建模、模型动态更新以及工况动态仿真三个方面研究了可以实现调度场景动态可视化仿真技术的原理与方法。提出采用“平台+插件”结构体系构建可视化仿真平台,并在VC++和HOOPS开发环境下,成功立实现了三维场景下的调度目标可视化仿真。(4)在全面分析矿山生产要素以及生产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矿山调度生产知识推理方式。在进行推理体系结构定义、数据结构定义的基础上完成了推理步骤设计,成功开发实现了推理系统并以实际数据进行论证。从调度安全控制角度出发,提出了围绕“人、材、物、产”进行安全知识体系构建的思路。(5)在通过收集矿山生产数据和分析矿山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采用模糊预测型线性规划理论对矿山生产资料配置方法进行研究;针对矿山自然崩落采矿方法生产细节进行资源开采特征参数分析与论证,并总结出可供智能调度进行生产数据实时提取的有效途径。研究阐述了通过采用合理方法对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开采参数进行有效评估的方式来实现矿山调度目标参数合理确定的思路,为不同矿山针对自身实际特点实现有效决策支持提供借鉴。(6)结合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实现,提出了将矿山生产预警、灾害预警等在虚拟仿真平台中进行应用的思路。利用三维模拟技术实现了假设条件下矿山突水进程模拟,并成功在虚拟平台中开发实现从而达到为调度生产实施提供安全保障的目的。(7)对调度执行系统体系构建和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结合矿山实际调度需求,从生产和安全两个方面阐述调度执行关键技术,根据部分矿山应用需求实现了调度生产和安全执行控制,获得良好效果。
钟旭东[10](2014)在《多金属共伴生铜矿边界品位动态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要:矿产资源属于有限的、不可再生的极度宝贵资源,如何合理高效利用是摆在每一个矿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使命。边界品位的确定就是矿产开发中一个尤为关键的决策问题,它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矿石储量,进而影响矿山的生产规模,最终开采境界,设备选型和矿山生产寿命等。合理优化边界品位指标,对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保障矿企利润,增加资源储量、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等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本文运用数学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对影响矿山边界品位确定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提出了利用蒙特卡洛模拟进行多金属生产矿山边界品位优化的新方法,建立了边界品位优化相关的数学模型,创建了矿山技术经济指标与成本数据库,开发了一套多金属共伴生铜矿边界品位动态优化管理软件,从而为多金属生产矿山的管理和边界品位的优化提供有力帮助。通过研究,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成果:(1)分新建矿山、在产矿山和局部矿体三种情况建立了实现边界品位方案优化的地质储量模型、生产能力模型、投资模型、成本模型、收益模型、税收与折旧模型、经济目标模型和矿产品价格预测模型8个计算模型;给出了局部低品位矿石回收与否的具体决策方案。(2)针对目前仅从单个因素或少数几个因素来优化矿山指标,未考虑多决策变量的整体优化的现状,详细分析了影响矿山边界品位确定的各种因素和生产投入变量,提出了利用蒙特卡洛模拟进行边界品位优化的方法,并阐述了具体实现过程。(3)对于多金属共伴生矿床而言,如果单纯的以某一元素作为评价对象来圈定矿体的话,势必会产生巨大的资源浪费,故提出了运用当量品位概念进行矿石边界品位确定的方法,并具体研究了折算当量品位的方法和公式。(4)通过研究城门山铜矿技术经济指标和开采成本情况,利用SQL Server2008数据库软件和.NET4.0编程软件,创建了城门山铜矿技术经济指标与成本数据库。利用数据库可以轻松实现矿山技术经济指标与成本信息的存储、查询、利用和整合,大大方便矿山的管理工作并且为矿床边界品位动态优化提供了平台及基础数据。(5)利用.NET4.0编程软件,开发了功能强大的边界品位动态优化程序,该程序包含了影响边界品位确定的各种计算模型,数据全面,测算过程逻辑清楚,操作简单,利用该程序测算出的边界品位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能够节约大量的成本和人力资源。(6)结合技术经济指标与成本数据管理和边界品位测算两个功能而创建的网络版“多金属铜矿边界品位动态优化管理系统”软件,只需建立一个服务器即可在网上进行操作,为用户单位和集团公司搭建了一个可靠的资源共享管理平台,用户能够更加简单、快速、高效的使用系统来进行技术经济指标和成本的管理以及边界品位优化测算。
二、矿山生产能力的灰色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山生产能力的灰色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暮阳铅矿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采矿方法优选的必要性 |
1.1.2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的重要性 |
1.2 采矿方法优选研究现状 |
1.2.1 主观优先方法 |
1.2.2 客观优先方法 |
1.2.3 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 |
1.2.4 多目标决策权重 |
1.3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
1.3.1 经验类比法 |
1.3.2 力学理论计算法 |
1.3.3 数值模拟法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矿区概况 |
2.1 矿区位置与交通 |
2.2 矿区开采现状 |
2.3 矿区地质特征 |
2.3.1 地层 |
2.3.2 构造 |
2.3.3 矿床地质特征 |
2.3.4 矿体赋存情况 |
2.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2.4.1 水文地质 |
2.4.2 工程地质 |
2.4.3 环境地质 |
第三章 岩体力学参数折减 |
3.1 岩石力学性质实验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3.3 岩体力学参数折减 |
3.3.1 Hoek-Brown强度准则 |
3.3.2 围岩GSI值的定量化方法 |
3.3.3 H-B准则中相关参数的确定 |
3.3.4 岩体力学参数折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的采矿方法优选 |
4.1 采矿方法初选及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4.1.1 采矿方法初选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4.1.3 定量指标隶属度矩阵确定 |
4.1.4 定性指标隶属度矩阵确定 |
4.2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设计 |
4.2.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4.2.2 熵权法基本原理 |
4.2.3 博弈论集结模型 |
4.2.4 改进TOPSIS的评判模型 |
4.3 采矿方法优选工程应用 |
4.3.1 运用AHP法计算各指标主观权重 |
4.3.2 运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客观权重 |
4.3.3 博弈论集结权重 |
4.3.4 改进TOPSIS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
5.1 采场稳定性分析及主要参数计算 |
5.1.1 顶板四边固支力学模型 |
5.1.2 顶板四边简支力学模型 |
5.1.3 间柱尺寸计算 |
5.2 采场结构参数综合优化 |
5.2.1 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计算 |
5.2.2 改进TOPSIS评价优选 |
5.3 数值模拟分析 |
5.3.1 模型建立 |
5.3.2 地应力场拟合 |
5.3.3 判断采场失稳的方法 |
5.3.4 模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附录B 矿区构造纲要图 |
(2)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社会范围内矿产资源开采规划研究 |
1.2.2 矿山企业生产能力决策研究 |
1.2.3 矿产资源开采规划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
1.3 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露天矿产资源开采量规划的原理 |
2.1 露天矿生产的特殊性 |
2.1.1 生产对象的特殊性 |
2.1.2 露天开采生产工艺特殊性 |
2.2 矿产资源规划的基本思想 |
2.2.1 工程寿命周期成本内涵 |
2.2.2 工程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 |
2.3 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基础 |
2.3.1 规模经济理论 |
2.3.2 资金时间价值原理及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露天矿的LCC-Q函数 |
3.1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 |
3.1.1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内涵 |
3.1.2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组成 |
3.1.3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价值转化形式 |
3.1.4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一般表达式 |
3.2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影响因素 |
3.2.1 矿体赋存特征 |
3.2.2 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 |
3.2.3 矿山管理因素 |
3.2.4 其他因素 |
3.3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关键要素的分析 |
3.3.1 数据特征分析 |
3.3.2 分析方法选择 |
3.3.3 关键影响要素的决策模型 |
3.3.4 关键要素决策分析步骤 |
3.4 LCC-Q函数的构建 |
3.4.1 类似已建矿山寿命周期成本序列 |
3.4.2 类似已建矿山的LCC-Q函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开采难度对LCC-Q函数的影响 |
4.1 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内涵 |
4.2 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影响因素 |
4.3 露天矿开采难度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 |
4.3.1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的影响 |
4.3.2 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的影响 |
4.3.3 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变化规律 |
4.4 露天矿开采难度系数的确定方法 |
4.4.1 矿床技术特征的开采难度系数 |
4.4.2 矿山生产条件的开采难度系数 |
4.4.3 开采境界参数变化的开采难度系数 |
4.4.4 工艺过程协同发展程度的开采难度系数 |
4.4.5 开采程序设计要素变化的开采难度系数 |
4.4.6 采掘工作面参数协同发展程度的开采难度系数 |
4.4.7 综合开采难度系数和相对开采难度系数 |
4.5 基于矿山开采难度的LCC-Q函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
5.1 模型构建原则 |
5.1.1 开采价值最大化原则 |
5.1.2 客观性原则 |
5.1.3 科学性原则 |
5.1.4 系统性原则 |
5.1.5 可行性原则 |
5.2 模型构建的思路 |
5.2.1 建模思想 |
5.2.2 生产需求与目标函数 |
5.2.3 约束条件分析 |
5.2.4 关键问题分析 |
5.3 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
5.3.1 露天矿产资源规划问题 |
5.3.2 类似已建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的建立 |
5.3.3 拟建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的建立 |
5.3.4 评价方法和指标的选择 |
5.3.5 不考虑开采难度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
5.3.6 考虑开采难度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
5.4 模型特点及适用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的应用分析 |
6.1 矿山基本概况 |
6.1.1 地理位置 |
6.1.2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6.1.3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6.1.4 矿山储量 |
6.2 矿山生产决策工作 |
6.3 矿山开采量规划分析 |
6.3.1 矿山生产成本关键因素的确定 |
6.3.2 矿山寿命周期成本函数的确定 |
6.3.3 矿山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的建立 |
6.3.4 矿山研究范围内开采量动态规划 |
6.4 矿山生产能力方案的制定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附件 |
(3)基于神经网络的露天矿液压挖掘机生产能力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本章小结 |
2 液压挖掘机作业现场调查 |
2.1 液压挖掘机作业分析 |
2.2 现场调查方案设计 |
2.3 作业现场调查 |
2.4 作业数据记录 |
2.5 作业数据整理 |
2.6 本章小结 |
3 液压挖掘机作业数据分析 |
3.1 效率影响因素的比重分析 |
3.2 效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3.3 数据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液压挖掘机作业能力预测 |
4.1 基于前馈神经网络的设备未来能力预测 |
4.2 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的未知组合能力预测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宜昌磷矿开采多因素影响分析及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来源和选题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
1.2.1 岩体参数特性研究现状 |
1.2.2 初始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
1.2.3 采场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研究现状 |
1.2.4 采场支护与充填技术研究现状 |
1.2.5 采场结构参数综合评价理论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2 宜昌磷矿力学损伤特性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
2.1 破碎岩体特征调查与分析 |
2.1.1 节理裂隙测绘调查理论与方法 |
2.1.2 结构面测绘调查与分析 |
2.2 破碎岩体力学试验及特性研究 |
2.2.1 破碎岩体力学试验 |
2.2.2 破碎岩石力学特性 |
2.3 岩体损伤特性分析 |
2.3.1 岩体耦合损伤变量 |
2.3.2 岩体损伤规律特性 |
2.4 破碎岩体参数对采场稳定性敏感性分析 |
2.4.1 敏感性OED-GRA评价模型 |
2.4.2 不同强度准则的岩体参数变换 |
2.4.3 基于OED-GRA评价模型的岩体参数敏感性分析 |
2.4.4 岩体参数对采场稳定性敏感性特征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复杂地质地形条件下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影响分析 |
3.1 断层构造对地应力场的影响 |
3.1.1 断层构造与主应力场关系 |
3.1.2 断层发生前后应力变化关系分析 |
3.2 复杂地形条件下地应力多元函数回归 |
3.2.1 函数叠加多元回归分析原理 |
3.2.2 地应力分布规律及数据分析 |
3.2.3 地应力多元函数回归应用 |
3.2.4 复杂地形下三维应力场反演分析 |
3.3 复杂地形条件下采动影响规律分析 |
3.3.1 地形地层数值模型建立 |
3.3.2 顺逆坡采动影响模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宜昌磷矿采空区群系统突变蠕变失稳机理研究 |
4.1 采空区群顶板-矿柱系统力学模型 |
4.1.1 力学模型构建 |
4.1.2 挠度曲线方程 |
4.2 采空区群系统突变及失稳机制 |
4.2.1 突变理论分析 |
4.2.2 采空区群系统势函数构建 |
4.2.3 采空区群系统突变失稳分析 |
4.2.4 采空区群系统蠕变失稳分析 |
4.3 采空区群系统失稳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影响因子对顶板下沉位移影响 |
4.3.2 影响因子对临界点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多因素影响下采场参数IVIFE-SPA-TOPSIS综合优选 |
5.1 构建IVIFE-SPA-TOPSIS评价模型 |
5.1.1 区间直觉模糊熵(IVIFE) |
5.1.2 集对分析理论(SPA) |
5.1.3 IVIFE-SPA-TOPSIS模型 |
5.2 博弈论的指标权重确定模型 |
5.2.1 主观法确定指标权重 |
5.2.2 客观法确定指标权重 |
5.2.3 博弈论确定指标综合权重 |
5.3 采场参数综合评价 |
5.3.1 采场参数方案 |
5.3.2 制定评价指标 |
5.3.3 量化定性指标 |
5.3.4 确定方案等级 |
5.3.5 各指标多属性权重 |
5.3.6 区间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 |
5.3.7 评价模型优越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多因素影响下宜昌磷矿开采优化技术研究 |
6.1 宜昌磷矿区域地质地形特征 |
6.1.1 宜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
6.1.2 磷矿区水文地质环境分析 |
6.1.3 宜昌磷矿区域地形地貌 |
6.2 磷矿采场围岩破坏形式及影响特征 |
6.2.1 矩形采场围岩破坏力学模型 |
6.2.2 宜昌磷矿采场围岩破坏形式 |
6.2.3 开采对含水层破坏及影响 |
6.3 宜昌磷矿开采优化技术研究 |
6.3.1 双向分层条式嗣后充填采矿法 |
6.3.2 预控顶护帮综合技术研究 |
6.3.3 多介质耦合充填技术工艺 |
6.3.4 开采对水文环境影响的控制措施 |
6.4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
6.4.1 采场结构参数研究 |
6.4.2 采场开采顺序分析 |
6.4.3 耦合充填技术模拟分析 |
6.4.4 充填接顶方式模拟优化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随机过程的露天矿生产系统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露天矿生产系统随机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露天矿生产系统分析 |
2.3 露天矿生产系统影响要素分析 |
2.3.1 资源条件对露天矿生产的影响 |
2.3.2 生产工艺系统对露天矿生产的影响 |
2.3.3 生产工艺环节对露天矿生产的影响 |
2.4 露天矿生产系统随机过程分析 |
2.4.1 随机过程理论的产生与应用 |
2.4.2 露天矿生产系统随机模拟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组合模型的露天矿生产指标分析与预测 |
3.1 引言 |
3.2 改进的DGM(1,1)露天矿产量预测算法 |
3.2.1 露天矿生产产量指标构成 |
3.2.2 基于离散时间序列GM(1,1)的产量预测 |
3.2.3 引入缓冲算子提高GM(1,1)精度 |
3.2.4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BP改进算法 |
3.3 多元时空序列Markov链分析 |
3.3.1 马尔科夫序列 |
3.3.2 多元时空序列马尔科夫链分析 |
3.4 基于改进的DGM(1,1)露天矿产量预测 |
3.4.1 安家岭露天煤矿基本情况 |
3.4.2 基于DGM(1,1)露天煤矿产量模拟与预测 |
3.4.3 基于GM-BP算法的生产材料消耗分析 |
3.5 基于多元Markov链露天矿产量分析与预测 |
3.5.1 煤矿产量多元时空序列Markov链分析 |
3.5.2 煤矿产量多元指标Markov链模型求解过程 |
3.5.3 露天矿产量预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露天矿设备性能状态分析与预测 |
4.1 引言 |
4.2 露天矿设备故障及状态识别方法 |
4.2.1 随机变量相关性分析 |
4.2.2 主成分分析基本流程 |
4.2.3 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法计算主元 |
4.2.4 核主元分析方法 |
4.3 露天矿设备故障随机分析 |
4.3.1 露天矿设备主成分分析 |
4.3.2 BP-ARIMA故障随机性分析 |
4.3.3 故障时长灾变预测 |
4.4 基于DHMM露天矿设备故障状态分析 |
4.4.1 露天矿设备故障统计 |
4.4.2 隐马尔科夫模型原理 |
4.4.3 基于DHMM的设备状态分析 |
4.5 矿用卡车730E状态分析 |
4.5.1 矿用卡车730E概况 |
4.5.2 730E性能参数离散化 |
4.5.3 DHMM模型求解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设备维修的生产调度问题建模和优化 |
5.1 引言 |
5.2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
5.2.1 问题假设 |
5.2.2 卡车—电铲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
5.3 产能目标的约束不等式 |
5.4 求解算法设计 |
5.4.1 三阶段算法过程 |
5.4.2 代理指标分析 |
5.5 计算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无运输倒堆工艺下高台阶内薄煤层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薄煤层开采技术现状 |
1.2.2 国内薄煤层开采技术现状 |
1.2.3 复合煤层抛掷爆破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黑岱沟露天煤矿地质概况与生产现状 |
2.1 地质概况 |
2.2 采矿设计 |
2.2.1 开采工艺 |
2.2.2 开采设备及开采参数 |
2.3 5号煤层开采必要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3Dmine的地质模型建立及储量计算 |
3.1 地表模型建立 |
3.2 地质数据库简介与建立 |
3.3 煤层模型建立 |
3.4 块体模型建立与储量计算 |
3.5 露天采场的模拟 |
3.6 本章小结 |
4 无运输倒堆工艺下高台阶内薄煤层开采工艺优选 |
4.1 露天开采工艺分类 |
4.2 露天采矿工艺适用条件 |
4.3 黑岱沟露天煤矿开采方法研究 |
4.3.1 黑岱沟露天煤矿表土层剥离方案研究 |
4.3.2 黑岱沟露天矿5 号煤层开采方案研究 |
4.3.3 黑岱沟露天煤矿岩土层剥离方案研究 |
4.4 开采方案选择原则 |
4.5 开采方案综合评价方法 |
4.6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开采工艺评价方法研究 |
4.6.1 灰色决策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
4.6.2 关于开采工艺的灰色系统理论决策 |
4.7 本章小结 |
5 露天采矿机在薄煤层选采中应用研究 |
5.1 黑岱沟露天矿开采程序布置探讨 |
5.2 露天采矿机生产能力匹配研究 |
5.3 露天采矿机工作方式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乌龙泉矿产能预测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产能预测方法 |
1.1 预测方法选择 |
1.2 预测方法步骤 |
2 乌龙泉矿产能预测模型建立及分析 |
2.1 矿山生产现状 |
2.2 矿山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 |
2.3 计算结果分析 |
3 乌龙泉矿经济管理对策分析 |
4 结论 |
(9)地下金属矿智能调度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调度研究现状及动态 |
1.4 存在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调度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数据分类 |
2.3 调度数据采集技术 |
2.3.1 空间信息采集技术 |
2.3.2 资源信息采集技术 |
2.3.3 采集信息化网络技术 |
2.4 调度信息数据存储 |
2.4.1 元数据定义 |
2.4.2 结构设计 |
2.4.3 数据抽取与转换 |
2.4.4 数据挖掘 |
2.5 调度模型数据存储 |
2.5.1 模型数据特征 |
2.5.2 模型字典库结构 |
2.5.3 字典库架构设计 |
2.5.4 数据存储与调用 |
2.6 本章小结 |
3 调度场景动态可视化仿真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可视化目标分类 |
3.3 调度资源环境快速建模技术 |
3.3.1 CD-TIN/GTP空间地层建模技术 |
3.3.2 二维轮廓与Marching Cuber矿体建模技术 |
3.3.3 中心线—断面属性三维井巷建模技术 |
3.3.4 基于八叉树结构的地质属性建模技术 |
3.4 调度模型动态更新技术 |
3.4.1 基于属性模型的资源模型更新技术 |
3.4.2 基于空间块段数据的工程模型更新技术 |
3.5 调度工况动态仿真技术 |
3.5.1 基于纹理映射的模型仿真技术 |
3.5.2 基于骨骼动画的装备行为仿真技术 |
3.5.3 基于TOA的目标定位仿真技术 |
3.5.4 基于OPenGL的粒子特效仿真技术 |
3.6 调度可视化仿真平台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4 调度控制知识体系构建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调度知识分类及定义 |
4.3 生产控制知识推理特征及要求 |
4.4 生产知识推理体系构建基本思路 |
4.4.1 特征与目标 |
4.4.2 知识推理体系结构 |
4.4.3 知识推理逻辑分析 |
4.5 推理数据结构设计 |
4.6 生产知识推理执行步骤 |
4.6.1 模型矢量化 |
4.6.2 划分单元块 |
4.6.3 虚拟任务分配 |
4.6.4 基本约束链接关系 |
4.6.5 依赖性链接 |
4.6.6 推理执行 |
4.6.7 实例分析 |
4.7 调度安全控制体系构建 |
4.7.1 控制流程分析 |
4.7.2 控制依据内容 |
4.7.3 控制预案实施 |
4.8 本章小结 |
5 调度辅助决策支持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决策支持信息分类 |
5.3 调度决策支持实现方式 |
5.4 生产资料配置优化方法研究 |
5.4.1 基本思路 |
5.4.2 模型构建 |
5.4.3 灰元系数白化 |
5.4.4 模型求解 |
5.4.5 实例分析 |
5.5 资源开采参数评估方法研究 |
5.5.1 资源赋存评估 |
5.5.2 开采特征参数评估 |
5.5.3 开采特征指标获取 |
5.6 矿井突水灾害进程模拟方法研究 |
5.6.1 基本思路 |
5.6.2 三维突水环境构建 |
5.6.3 突水空间实体化 |
5.6.4 突水进程推理 |
5.6.5 突水时间拓扑序列 |
5.6.6 实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调度执行系统体系构建 |
6.1 系统架构 |
6.2 调度执行数据集成 |
6.3 调度执行系统管理 |
6.3.1 权限管理 |
6.3.2 人员管理 |
6.4 调度生产执行体系 |
6.4.1 采矿与供矿执行 |
6.4.2 生产报表执行 |
6.5 调度安全预警执行体系 |
6.5.1 预警预报执行 |
6.5.2 预警保障执行 |
6.5.3 预警执行发布 |
6.6 本章小结 |
7 系统实现及应用 |
7.1 生产调度数据管理 |
7.2 资源开采目标管理 |
7.3 资源开采环境虚拟监测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成果 |
(10)多金属共伴生铜矿边界品位动态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边界品位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
1.1.1 边界品位研究意义 |
1.1.2 边界品位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2.1 国外矿石品位指标研究现状及水平 |
1.2.2 国内矿石品位指标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 边界品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1.3.1 边界品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2 边界品位研究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边界品位优化计算模型 |
2.1 新矿山边界品位优化计算模型的构建 |
2.2 在产矿山最优边界品位的计算 |
2.3 局部矿体边界品位的计算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边界品位动态优化 |
3.1 不确定性的几种描述 |
3.2 蒙特卡洛模拟原理介绍 |
3.3 矿山生产投入变量的相关性研究 |
3.4 矿山生产投入变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
3.4.1 地质参数研究 |
3.4.2 生产参数研究 |
3.4.3 市场参数研究 |
3.5 解算过程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数据库的边界品位动态优化管理系统开发 |
4.1 矿山技术经济与成本情况研究 |
4.1.1 矿山技术经济指标研究 |
4.1.2 矿山成本与费用构成情况 |
4.2 经济指标与成本数据库开发工具 |
4.2.1 SQL server 2008 |
4.2.2 .NET 4.0 |
4.3 管理系统设计与创建 |
4.3.1 系统功能与流程设计 |
4.3.2 技术经济指标与成本数据库设计 |
4.3.3 边界品位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
4.4 系统程序开发 |
4.4.1 管理系统登录界面创建 |
4.4.2 管理系统主界面设计 |
4.4.3 系统具体功能模块创建 |
4.5 本章小结 |
5 边界品位动态优化系统实例应用 |
5.1 城门山铜矿基本情况 |
5.1.1 企业概况 |
5.1.2 企业开拓、采矿、选矿生产现状 |
5.2 矿床地质储量模型分析 |
5.2.1 基础数据及统计分析 |
5.2.2 变异函数模型 |
5.2.3 克立格估值 |
5.2.4 地质储量模型处理结果 |
5.3 边界品位优化 |
5.4 优化结果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研究成果 |
6.1.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矿山生产能力的灰色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暮阳铅矿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D]. 胡建非.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D]. 柯丽华.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神经网络的露天矿液压挖掘机生产能力预测研究[D]. 耿新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宜昌磷矿开采多因素影响分析及优化技术研究[D]. 任红岗.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5]基于随机过程的露天矿生产系统调度方法研究[D]. 刘设. 沈阳工业大学, 2019(01)
- [6]无运输倒堆工艺下高台阶内薄煤层开采技术研究[D]. 赵燚.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7]复合煤层露天矿采运排设备配置优化模型研究[J]. 白润才,韩阳,刘光伟,李鹏,赵浩. 应用泛函分析学报, 2017(02)
- [8]乌龙泉矿产能预测及对策研究[J]. 胡谱,柯丽华,叶义成,何新增. 金属矿山, 2017(01)
- [9]地下金属矿智能调度关键技术研究[D]. 陈忠强. 中南大学, 2014(12)
- [10]多金属共伴生铜矿边界品位动态优化研究[D]. 钟旭东. 中南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