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禹锡的天人观

论刘禹锡的天人观

论文摘要

天人关系始终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而刘禹锡的天人观在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刘禹锡之前,对于天人观的讨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天人合一”论,一种是“天人相分”论。前者强调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后者则强调人要利用自然为自己办事,同时又强调规律的客观性,即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和改造自然。两者只是在价值观上的侧重点不同,但可以彼此互补。刘禹锡正是沿着后者的路线,发展出了更为全面和完备的理论模式。刘禹锡“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天人观主要是对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在元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指出天与人的关系就是自然与人的关系。他首先区分了天和人各自不同的职能,然后指出天和人之间既有对立、斗争的一面,又有统一、联系的一面,二者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利用。其次,刘禹锡在对天与人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人能胜乎天者,法也。”①正是因为在社会领域里,人们可以立法、依法行事,能够依据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各项社会事务,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目的。刘禹锡对唐代以前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辩证的阐明了天人关系,指出了天人感应论的缺陷,弥补了天人不相预说的不足,把从先秦开始的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刘禹锡的天人观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同时,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刘禹锡“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天人观对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作用。二是刘禹锡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依托,揭示了人类社会实行法制的必要性,提出了依靠法制,人能胜天的观点。这对于正确认识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刘禹锡天人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 1.1 时代背景
  • 1.2 思想渊源
  • 1.2.1 殷商及西周时期的天人观
  • 1.2.2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观
  • 1.2.3 汉代的天人观
  • 1.3 对前人天人观的继承和批判
  • 1.3.1 对荀子和王充的天人观的继承
  • 1.3.2 对前人天人观中神学观点的批判
  • 2 刘禹锡天人观的核心——"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
  • 2.1 "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理论基础
  • 2.1.1 本体论观点
  • 2.1.2 元气一元论
  • 2.2 "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内涵
  • 2.2.1 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
  • 2.2.2 人能胜乎天者,法也
  • 2.2.3 人定胜天
  • 2.3 数、势论与中道观
  • 2.3.1 数、势论
  • 2.3.2 中道观
  • 3 刘禹锡天人观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3.1 刘禹锡天人观的历史意义
  • 3.1.1 对荀子"明于天人之分"观点的更高程度的复归
  • 3.1.2 对同时代天人观的批判和超越
  • 3.1.3 深化了反对天命迷信的范围和任务
  • 3.1.4 提出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天理概念
  • 3.2 刘禹锡天人观的现实意义
  • 3.2.1 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 3.2.2 注重法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刘禹锡的后园[J]. 炎黄纵横 2017(10)
    • [2].柳宗元与刘禹锡[J]. 炎黄纵横 2008(12)
    • [3].刘禹锡塑像[J]. 戏剧之家 2020(05)
    • [4].刘禹锡的佛教观[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5].《书刘禹锡诗句》[J]. 文史杂志 2020(03)
    • [6].故人日远:刘禹锡和柳宗元的金兰之交[J]. 同舟共进 2020(07)
    • [7].从刘禹锡诗歌看其在洛阳的社会交往[J]. 文学教育(上) 2020(10)
    • [8].才识胆力交相济,诗豪妙谛见真诠——评《刘禹锡新论》[J]. 中国韵文学刊 2020(03)
    • [9].刍议刘禹锡笔下的唐代歌者们[J]. 艺术评鉴 2018(03)
    • [10].刘禹锡之得妓与失妓[J]. 古典文学知识 2018(02)
    • [11].刘禹锡天人观的研究现状及生态视域展望[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06)
    • [12].论刘禹锡的诗序[J]. 阅江学刊 2015(06)
    • [13].探寻刘禹锡研究的新视角[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14].论刘禹锡接受屈赋之表现及其因缘[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15].从两篇拟作看朝鲜士人眼中的贬谪诗人刘禹锡[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16].典范与校勘——再读《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17].刘禹锡研究新进展——刘禹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刘禹锡研究会”成立大会综述[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18].刘禹锡诗的生命意识[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2)
    • [19].刘禹锡诗歌与永贞革新[J]. 黑河学刊 2016(03)
    • [20].刘禹锡诗歌生命意识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启示[J]. 新余学院学报 2016(04)
    • [21].生态哲学视阈下刘禹锡天人观的多维度诠释[J]. 广西社会科学 2016(08)
    • [22].刘禹锡动植物观的生态意蕴[J]. 科学经济社会 2016(04)
    • [23].吴文化对刘禹锡情性与诗歌的塑造[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 [24].论刘禹锡对唐代乐人文学的开拓[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 [25].刘禹锡岭南贬滴诗歌对骚怨精神的超越[J]. 名作欣赏 2015(09)
    • [26].刘禹锡的心理调节机制与其诗歌创作[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05)
    • [27].试析刘禹锡咏怀七绝的时态[J]. 文学教育(上) 2015(07)
    • [28].作为思想家的刘禹锡论说[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29].论刘禹锡咏史类作品中的政治意涵[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 [30].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其八》[J]. 初中生写作 2019(12)

    标签:;  ;  ;  

    论刘禹锡的天人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