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论看先秦儒法两家的法思想

从人性论看先秦儒法两家的法思想

论文摘要

人性论是对人的自我本质的认识,是天人观发展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质。人性论又是法思想的理论基础,因而这种法思想也是人自我认识的一种表现。不同的民族对人的自我本质认识不同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法思想,而这种法思想又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塑造着现实中的人。本文主要从先秦天人观的特点来把握儒法人性论在思维方式上的异同进而比较儒法两家的法思想。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总论文章的选题动因、据以研究的前提、基本思路、选用资料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全文的立论基础,着重探讨蕴藏在先秦各家人性论中的思维方式,并以此为着眼点来比较儒法人性论的异同。人性论是天人观发展演变的产物,天人合一是先秦各家认识天人关系的一个根本观点,同时也是各种人性论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古代所遵循的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有着实质性的差异,这种天人合一的人性论没有把人看作是有理性和自由意志的存在,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儒法两家人性论是一致的、相通的。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儒法两家对天人关系的具体内涵理解不同,他们各自人性论的具体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二者考察人性问题的角度和对人性的态度不同。儒家从伦理的角度谈人性,赋予人性以善、恶的道德属性,而法家是从功利的角度谈人性,认为人是好利恶害的。因而儒家不论是性善论者还是性恶论者,都对人性持乐观态度,认为人性是可以改造的,然而法家却对人性持悲观态度。第三、四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逻辑展开。正是由于儒法两家认识人性的角度和对人性的态度不同,致使二者的法思想的具体内容不同。儒家注重维护人伦亲情,而法家却将其看作“私情”予以排斥。儒家主张礼治、德治和“人治”,而法家却一味强调“法”的强制作用。从二者法思想的具体内容来看,其中均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素,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参考。但同时更要看到儒法两家人性论的共性,即二者都不是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从这种人性论出发,儒法两家在法的起源观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把“道”作为法的理论渊源,然而这种“道”并非是完全超越现世之上的,它要依靠圣人这个中介来发挥作用,因此儒法两家都认为法是由圣人制定的。这种法的起源观与西方古代的自然法观念及社会契约论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基于此,儒法两家的法思想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并对中国传统的法律观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重权威轻法律、重整体轻个体、重义务轻权利等。这些共性也是二者的共同缺陷,是我们今天需要弥补的方面,而要弥补这些缺陷关键需要树立起独立自由的个体意识和人格。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论部分,总结全文的主要论点,点明本文的主旨和归宿。我们只有从认识根源上对传统思想的缺陷进行认真、深刻地反思、批判,才能更好地继承、吸收其中的合理性因素以供今天借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选题动因
  • 2、据以研究的前提
  • 3、基本思路
  • 4、所运用的资料及研究方法
  • 一、天人观的演变与先秦儒法两家人性论的异同
  • (一) 天人观与人性论
  • 1、天人观的演变
  • 2、天人合一的人性论
  • (二) 儒法两家人性论的异同
  • 1、儒法两家人性论的差异
  • 2、儒法两家人性论的共性
  • 二、从人性论看儒法两家法思想的差异
  • (一) 儒法两家法思想的差异
  • (二) 儒法两家法思想中的合理性因素
  • 三、从人性论看儒法两家法思想的一致性
  • (一) 儒法两家在法的起源观上的一致性
  • (二) 儒法两家法思想的共同特征及对现实的启示
  • 1、儒法两家法思想的共同特征
  • 2、对现实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一统”格局与中国两种延续性背后的普遍主义——评《儒法国家:中国历史的新理论》[J]. 开放时代 2016(05)
    • [2].斗争之道看儒法[J]. 法制博览 2017(10)
    • [3].论儒法整合的内在逻辑[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4].先秦儒法“智且勇”的治世担当比较[J]. 人文天下 2017(21)
    • [5].儒法之争与儒法整合——儒法国家形成的重要基础[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04)
    • [6].哲学、历史和方法——我的回应[J]. 开放时代 2016(05)
    • [7].儒法关系与人民共和的古代历史渊源[J]. 政治与法律评论 2011(01)
    • [8].儒法合流原因论[J]. 边缘法学论坛 2013(01)
    • [9].荀子儒法合流思想的影响[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10].传统儒法之争与合——以电影《武侠》中的情、法冲突为例[J]. 甘肃理论学刊 2012(01)
    • [11].从儒法之争看焚书与坑儒事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 [12].儒法合流之探析[J]. 现代交际 2011(10)
    • [13].儒法道释的融合与个体的和谐存在[J]. 保定学院学报 2008(01)
    • [14].社会学中的机制解释——兼评《儒法国家:中国历史的新理论》[J]. 社会学评论 2017(06)
    • [15].探析儒法分合流之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J]. 法制与社会 2015(03)
    • [16].论新一轮“儒法互用”在伦理建构中的必要性[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4(02)
    • [17].中国传统法政文化的演变:以儒法思想的互动为研究路径[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8].儒法之信的启蒙[J]. 法制与社会 2008(24)
    • [19].浅谈儒法之争及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J]. 法制与社会 2019(14)
    • [20].再评《儒法国家:中国历史的新理论》[J]. 开放时代 2019(04)
    • [21].儒法两家经典的共词分析与研究[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5(02)
    • [22].儒法传统与社会主义的未来[J]. 文化纵横 2012(06)
    • [23].先秦儒法思想对当今人际关系的借鉴[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19)
    • [24].再论儒法国家形成中的“结构性条件”——兼评《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J]. 原道 2017(01)
    • [25].春秋战国末期儒法合流的必然性、必要性[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04)
    • [26].先秦儒法两家的社会矛盾调处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 法学杂志 2011(07)
    • [27].试论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冲突与协调[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0(01)
    • [28].试论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冲突与协调[J].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03)
    • [29].儒法冲突与帝王心术——秦公子扶苏悲剧浅析[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 [30].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J]. 文化纵横 2010(04)

    标签:;  ;  ;  ;  

    从人性论看先秦儒法两家的法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