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毒素型肺损伤与一氧化氮的关系及山莨菪碱对其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0)在《盐酸戊乙奎醚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时自噬的作用及给予盐酸戊乙奎醚对其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54只,体重250-280g(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盐酸戊乙奎醚组(PHC组)。I/R组与PHC组均使用线栓制作右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按照Zea Longa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法1-3分界定为模型成功。缺血1.5 h后抽出线栓,Sham组在模型成功后1h从尾静脉推注0.9%NS1ml;I/R组于脑血管再通前30分钟从尾静脉推注0.9%NS 1ml;PHC组同样的时间点推注盐酸戊乙奎醚0.2mg/kg稀释到1ml。于再灌注后24h后分别再进行神经功能评分;2%TTC染色脑组织测定含水率及梗死率;Western Blot法测自噬表达Beclinl、Atg5、LC3II/I;免疫荧光双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组织学变化,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缺血1.5h后,I/R和PHC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与Sham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h时I/R组和PHC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再灌注24h后,I/R和PHC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Sham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C组比I/R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脑组织含水率:组织发生水肿可以体现组织损伤的严重水平。再灌注24h后,I/R组脑组织水肿较Sham组严重,含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C组脑组织水肿减轻,含水率对比Sham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C组较I/R组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TTC染色及脑梗死率:再灌注24h后,I/R组与PHC组发生脑梗死;PHC组脑梗死范围较I/R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Beclin1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C组Beclin1较Sham组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C组较I/R组Beclin1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tg5是重要的自噬中间产物。与Sham组对比,I/R组Atg5表达增多,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PHC组Atg5较Sham组表达量增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C组较I/R组Atg5表达增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C3II/I可以动态的反应自噬的过程。与Sham组相比,I/R组自噬流增高LC3II/I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C组较Sham组LC3II/I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C组较I/R组自噬流被激活放大,LC3II/I比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缺血再灌注24h后Sham组Beclin1、Atg5均有低剂量表达;与Sham组相比,I/R组Beclin1、Atg5表达增多,而PHC组较I/R组又增多。Sham组可以看到CA1区锥体细胞核排列致密规律、核边界清晰,胞核饱满,有两到三层胞核;I/R组细胞核排列松散,大部分细胞核崩解,形态异常,单位面积内细胞核数锐减,与Sham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C组细胞层次尚完整,部分细胞崩解,单位面积内细胞核数有减少,与Sham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正常形态的胞核数多于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脑缺血再灌注时脑组织发生损伤,自噬被激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脑水肿加重,脑组织缺血区发生梗死;2、给予PHC后自噬效果被放大,但脑组织损伤减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部分恢复,脑水肿减轻;这种作用可能与上调Beclin1、Atg5的表达,激活自噬流有关;3、发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尽早给予PHC,可上调自噬,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功能评分,发挥脑保护作用。
刘晓蕾[2](2017)在《盐酸麻黄碱对扩肺家兔尿量改变的影响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肺主通调水道”,通过肺气的宣降实现对水液的调节。当肺出现呼吸功能改变时,身体往往会出现水肿,临床通过宣肺药物的配伍,使肺通调水道功能恢复,小便通利,则水肿得以消散,即所谓的“提壶揭盖法”。然而,“肺主气”通过何种途径实现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目前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机制进行探讨研究,使临床“宣肺利水法”有据可依。目的与意义通过正压扩肺使家兔肺呼吸功能改变,选用中医宣肺的代表药,麻黄的主要成分盐酸麻黄碱,与具有肺保护功能的西药盐酸右美托咪定进行干预,得出宣肺药调节水液代谢的途径与机制,为中医“提壶揭盖法”提供支撑。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n=6),先观察家兔自主呼吸状态下呼吸、血压、尿滴数,观察并记录10min;再连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正压扩肺,同样观察10min,记录呼吸、血压、尿滴数;中药组推注盐酸麻黄碱,用量为3.2mg/kg,西药组为盐酸右美托咪定,用量2.6ug/kg,给药之后,剪断双侧减压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同样,先观察自主呼吸状态下的呼吸、血压、尿滴数,时间10min;最后观察扩肺状态下的呼吸、血压、尿滴数,时间10min。实验结束后,取肺、肾做HE染色,以观察家兔用药后肺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取家兔肺、肾、血清做ELISA检测,以观察家兔肺、肾、血清中ADH,PGE2,ET-1,AngⅡ,NO,ANP的含量变化;取家兔肾组织做免疫组化,以观察AQP1、AQP2蛋白表达程度。结果(1)尿量: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家兔在正压扩肺状态下,尿量有增多趋势。中药组家兔与给药前扩肺时的尿量比较,给药后扩肺状态下尿量也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HE染色:中药组与西药组家兔肺间质均增厚,肾组织结构基本正常,肾小管管腔比较完整;(3)ELISA:与西药组相比较,中药组肺组织中PGE2、NO、ET-1、ANP、AngⅡ含量均有所升高,ADH含量降低;肾组织中ET-1、ANP、AngⅡ、ADH水平升高,PGE2、NO水平降低;血中ANP、ET-1水平升高,PGE2、NO、AngⅡ、ADH含量降低;(4)免疫组化:中药组与西药组家兔肾组织中AQP1主要表达在肾脏近端小管部位,且西药组阳性表达更多;AQP2较多位于肾脏远曲小管部位,且西药组阳性表达更多。结论在肺的呼吸功能改变时,通过中医宣肺药麻黄的主要成分盐酸麻黄碱与护肺西药盐酸右美托咪定的使用,均能起到降低炎症反应,能够有效改善肺的呼吸功能。中药在增加正压扩肺家兔尿量方面的作用明显优于西药,由此也印证了“提壶揭盖”法,即通过开宣肺气起到利水的作用,并考虑其作用机制与降低炎症反应,减少肺水肿有关。
宗士兰[3](2011)在《盐酸戊乙奎醚与山莨菪碱对“二次打击”大鼠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创伤、失血、感染等等致病因素常诱发机体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刺激机体释放多种炎症细胞因子,造成炎性反应失控和免疫紊乱,从而引起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损伤而出现功能失常,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甚至死亡。其病理过程复杂,涉及大量细胞、炎性细胞因子与凝血系统的激活。肝、肺、小肠为损伤的主要靶器官。呼吸功能障碍在MODS中发病率高,出现时间早,一般在发病后24-72h,表现为急性肺损伤(ALI)。ALI病情凶险、预后差,易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病死率较高,是临床上危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ALI的发病机制、探索防治ALI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认为炎性反应的失控,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了肺泡-毛细血管膜的损伤。中性粒细胞在失血性休克后被认为是一个导致器官损伤的关键介导因素。组织缺血可激活补体系统或再灌注时内皮细胞释放的氧自由基作用于细胞膜,产生一些具有化学趋化作用的代谢产物如C3片段、白三烯等,使白细胞增多并激活。中性粒细胞被激活后,通过呼吸爆发耗氧量显着增加,所产生的氧自由基也显着增多。一些炎性细胞和内皮细胞可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类(IL-1、IL-6、IL-8等)、氧自由基、血栓素等,都可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壁的通透性。IL-1、IL-8、TNF-α是目前研究较为活跃的促炎细胞因子,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受损器官及远离脏器的继发损伤。若能恰当地阻断炎症细胞因子的参与途径,可减轻急性肺损伤。失血性休克导致周围及内脏循环障碍,胃肠道黏膜屏障受损,细菌及内毒素移位,发生肠源性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在临床感染中占重要地位,其细胞壁外层的内毒素是其主要毒性物质,可引起多种脏器损伤。缺血再灌注和内毒素作用下,单核-巨噬细胞抗原递呈能力下降,效应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引起单个或多个脏器功能不全甚至衰竭等组织器官损伤。近年来Moore等提出了二次打击的概念,认为创伤、休克等作为第一次打击,引起全身炎症反应,随后一个较小的刺激放大了已存在的炎症状态而引起器官组织损害。其理论基础是:严重创伤或感染后引起SIRS,机体促炎反应和抗炎反应失衡,诱发机体发生MODS。抗胆碱能药物如山莨菪碱可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急性肺损伤。但山莨菪碱作用短暂,且不具有选择性抗胆碱能作用,限制了药物治疗效应的发挥及其在临床上的使用和发展。盐酸戊乙奎醚是我国原创的新型选择性抗胆碱能药物,具有选择性M1、M3和N1、N2受体拮抗作用,对M2受体无明显作用,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有关抗胆碱能药物对二次打击器官保护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刘健等研究显示山莨菪碱可降低失血性休克合并内毒素血症引起的MODS的发生率。山莨菪碱通过抑制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的过度表达,阻断LBP对内毒素(LPS)的增敏作用,从而发挥其对“油酸-脂多糖”二次打击大鼠急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盐酸戊乙奎醚对“失血性休克-内毒素”二次打击大鼠急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盐酸戊乙奎醚与传统抗胆碱能药物对“二次打击,,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失血性休克-内毒素,,二次打击大鼠模型,比较盐酸戊乙奎醚与山莨菪碱对二次打击大鼠ALI的保护作用。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与分组健康成年Wistar大鼠54只,(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粤2006-0015),雌雄不限,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六组(n=9):空白对照组(C组)、二次打击模型组(M组)、山莨菪碱组(A1组、A2组)和盐酸戊乙奎醚组(P1组、P2组)。2、二次打击模型的制作分首次打击(失血性休克+复苏再灌注)和二次打击(内毒素血症)两个阶段。实验大鼠术前禁食12h,自由饮水。麻醉用20%乌拉坦腹腔注射(1g/kg),术中根据情况追加维持麻醉深度。将大鼠四肢及头部固定于恒温操作台上,腹股沟备皮后无菌条件下分离左侧股动、静脉并置管,分别作动脉压检测和放血、采集血标本和输液。待血压稳定10min后,缓慢抽动脉血(肝素化后室温保存)行首次打击,15min内使平均动脉压(MAP)降至35±5mmHg,通过回输或抽血的方法维持该血压60min,随后用erumo TE-312恒速注射泵回输全部血液及一倍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液(回输时间为90分钟)。血压稳定30分钟后,除C组外,各组均通过股静脉注射LPS 2mg/kg给予第二次打击,60分钟后盐酸戊乙奎醚(P1组1mg/kg、P2组2mg/kg)和山莨菪碱(A1组5mg/kg、A2组10mg/kg)分别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ml/kg静脉注射,C组和M组分别静注等量生理盐水。观察120min后取股动脉血3ml和肺组织标本。3、指标测定上述血标本用Liquidchip法测定TNF-α、IL-1和IL-8.右中肺作病理学观察,右下肺测湿干比(W/D),其余肺组织用于测定MPO和SOD。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One-Way-ANOVA方法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Welch法。多重比较若方差齐性采用LSD法,若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s T3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血清IL-1、IL-8和TNF-α含量的比较A1组、A2组、P1组和P2组血清IL-1、IL-8、TNF-α含量均高于C组(P<0.01),低于M组(P<0.05)。A2组低于A1组(P=0.014,P=0.048,P=0.001),P1组低于P2组(P=0.048,P=0.022,P=0.018)。与A2组比较,P1组血清IL-1、IL-8、TNF-α含量降低(P=0.001,P=0.007,P=0.000)。盐酸戊乙奎醚降低IL-1、IL-8和TNF-α的水平优于山莨菪碱。2.肺组织W/D、SOD、MPO的比较A1组、A2组、P1组和P2组,肺组织W/D、MPO活性高于C组(P<0.01),低于M组(P<0.05);而SOD活性低于C组(P<0.01),高于M组(P<0.05)。与A1组比较,A2组肺组织W/D、MPO活性降低(P=0.006,P=0.029),SOD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8)。与P2组相比,P1组肺组织W/D、MPO活性降低(P=0.013,P=0.000),SOD活性增高(P=0.038)。P1组肺W/D与A2组相比降低(P=0.038),MPO及SOD活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6,P=0.212)。3.肺组织病理学变化C组肺组织结构完整,肺泡大小形态均匀,肺间质无炎症细胞浸润。M组肺泡壁破坏严重,肺泡腔内水肿液积聚,肺泡间隔增宽,大量炎性细胞聚集。A1组、A2组、Pl组和P2组肺泡结构尚完整,炎性细胞聚集及肺间质水肿程度较M组轻,Al组肺组织内见局灶状间质性炎症,泡间隔稍增宽,部分肺泡腔内水肿液积聚。A2组、P1组、P2组部分肺泡壁轻度增宽,表现出轻度间质性肺炎改变。结论1.盐酸戊乙奎醚和山莨菪碱均可降低“失血性休克-内毒素”二次打击大鼠血清IL-1、IL-8和TNF-α的水平,降低肺组织W/D及MPO活性,增强SOD活性,减轻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对二次打击急性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对“失血性休克-内毒素”二次打击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山莨菪碱10mg/kg优于5mg/kg;盐酸戊乙奎醚1mg/kg优于2mg/kg。3.相对而言,盐酸戊乙奎醚1mg/kg肺保护作用优于山莨菪碱10mg/kg。
朱云喜[4](2010)在《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免疫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表明,再灌注可以触发一系列损伤反应,引起相应脏器致命性损伤。人们发现肺移植、体外循环手术、肺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肺栓塞溶栓治疗等多种临床情况下发生肺缺血后再灌注,肺损伤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临床上将这种现象称为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ung Ischemia-Reperfusionlung Injury, LIRI)。再灌注肺损伤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炎性介质、氧自由基、肺泡上皮和肺血管内皮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由于大量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在再灌注早期可能导致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目前尚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能更深入地探讨其发生机制、寻找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对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近年来,不断探索寻找干预措施和药物以减轻再灌注损伤,研究发现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是其中最有力的保护机制,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再灌注在临床上是个可以预见并且可以控制的过程,有学者研究发现通过“温和再灌注”可以减少梗塞面积、减轻水肿、避免无复流反应,提出了缺血后适应的概念。为此,我们以新西兰大耳白兔,参考Eppinger的方法,通过夹闭阻断一侧肺门(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造成一侧肺组织完全缺血和停止通气,而后再开放肺门以形成肺组织的再灌注来建立在体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从肺实质损伤、肺血管通透性、肺间质改变、阐明肺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发生机制,为寻找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进一步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药物的应用是围手术期的重要环节,己有研究发现某些药物如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预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急性肺损伤(ALI)具有保护作用,但仍有争议,有关其后处理作用的研究较少,所以深入研究常用药物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探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预处理及后处理的肺保护作用,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药物脏器保护作用的深入研究开辟思路。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二部分:第一章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模型的建立及免疫发病机制研究目的:探讨肺缺血/再灌注肺损伤致ALI的发生机制方法:本实验以新西兰大耳白兔,参考Eppinger的方法,通过夹闭阻断一侧肺门(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造成一侧肺组织完全缺血和停止通气,而后再开放肺门以形成肺组织的再灌注来建立在体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十湿重比、肺组织和BALF中TNF-a,IL-1,IL-6,IL-8的动态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办法研究了肺缺血再灌注过程中TNF-a, IL-1,IL-6,IL-8肺组织中的分布。结果:①BALF中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比,肺缺血60min、BALF中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再灌注60min后进一步增高,并于再灌注120mmin达到高峰(22.36±1.65,24.17±1.28,54.93±3.65,P<0.01)。再灌注60min、再灌注120min明显高于缺血60min、120min水平,再灌注120min明显高于再灌注60min水平(P均<0.01)。②肺缺血60min、120min BALF中PMN比例明显增多,再灌注60min、再灌注120min持续增高,并于再灌注120min达到峰值(0.88±0.24,1.26±0.84,8.42±0.68,P<0.01)。③肺组织W/D:肺缺血60mmin、120min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再灌注60min组和再灌注120min组(3.90±0.10,4.19±0.12,5.42±0.66,P<0.01)的W/D比前两组增高更明显。④TNF-a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肺组织匀浆中TNF-a在肺缺血60min时无明显变化(7.90±1.89,P>0.05),缺血120min时增高,再灌注60min后继续增高,并于再灌注120mmin达到高峰(6.03±1.24,7.20±1.48,11.56±2.55,P<0.05)。再灌注120min组TNF-a高于再灌注60mmin组(P<0.05),并且明显高于肺缺血60mmin组和120min组(P<0.05)。BALF中TNF-a的变化趋势与肺组织匀浆中TNF-a的动态改变相同。⑤IL-I,IL-6,IL-8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肺组织匀浆中IL-1,IL-6,IL-8在肺缺血60min时明显升高(0.38±0.09,P<0.05),缺血120min时升高,再灌注60min后继续升高,并于再灌注120min最为明显(0.29±0.09,0.39士0.12,1.45±0.33,P<0.05):并且再灌注120mmin时明显高于缺血120min(P<0.05)。BALF中IL-1,IL-6,IL-8的变化趋势亦与肺组织匀浆中IL-1,IL-6,IL-8的动态改变相同。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兔肺组织中TNF-a阳性细胞主要在肺泡上皮细胞、部分支气管上皮及炎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内大量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肺缺血60min、120min、再灌注60min、120mmin时,兔肺组织TNF-a的表达均显着增高(P<0.01)。并且再灌注60mmin、120min组明显高于肺缺血60min、120rmin组,再灌注120min组高于再灌注60min组(P<0.01)。(7)相关性分析表明,TNF-a表达水平分别与W/D、肺组织中TNF-a的含量、BALF中的PMN比例及BALF中TNF-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r值分别为-0.95,-0.93,-0.97,-0.91,P均<0.01:TNF-a表达水平与肺组织及BALF中IL-1,IL-6,IL-8的含量呈显着正相关,r值分别为0.91和0.94,P均<0.05。(TNF-a阳性表达越高而灰度值越低)(8)透射电镜显示超微结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空泡化、部分胞浆溶解,核染色质浓缩;II型上皮细胞膜表面微绒毛数量显着减少,嗜锇性板层小体几乎全部空化,线粒体部分或大部分嵴和膜融合消失。结论:①本试验以新西兰大耳白兔,参考Eppinger的方法成功地建立肺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动态观察了肺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动脉氧分压的变化特点。②从肺湿/干重比、组织形态学变化说明肺缺血/再灌注两个过程中均存在肺损伤,并且再灌注后损伤更为明显。③PMN、氧自由基均参与了肺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过程。④TNF-a,IL-1,IL-6,IL-8异常表达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一定作用,推测肺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可能机制之一PMN肺内聚积、氧自由基爆发性呼吸介导TNF-a活化而调控TNF-a,IL-1,IL-6,IL-8异常表达,导致肺损伤发生。第二章药物干预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的实验研究目的:目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仍然是困扰心胸外科手术的难题,有关其防治措施的研究尚未获得理想进展。药物的应用是围手术期的重要环节,己有研究发现某些药物如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预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具有保护作用,但仍有争议,有关其后处理作用的研究较少,所以深入研究常用药物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探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预处理及后处理的肺保护作用,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药物脏器保护作用的深入研究开辟思路。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4组(n=32)。(1)缺血再灌注组(1/R组):开胸游离左肺门后,阻断左肺门60min,而后松开血管夹形成再灌注;(2)利多卡因预处理组(lido—Pre组):前1 0min分别注射利多卡因1.2mg/kg,并分别以1.0mg/(kg·h)维持30min后,阻断左肺门60min,然后松开血管夹形成再灌注;(3)山莨菪碱后处理组(ansi—PoS组):开胸游离左肺门后,阻断左肺门60min,而后松开血管夹形成再灌注;在恢复灌注同时,立即予以山蓑若碱2mg/kg随后以1mg/kg/h静脉维持30mmin:(4)地塞米松预处理和后处理注(dex—Pre—PoS组)耳缘静脉注入地塞米松0.075mg/kg,30min后,阻断左肺门60min,然后松开血管夹形成再灌注;在恢复灌注同时,地塞米松0.075mg/kg h静脉维持30mmin。各组均于再灌注0min、30min、60min、120mmin、240min共5个时点分别处死动物,留取动脉血、肺组织和肺泡灌洗液标本,测定动脉血氧分压,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蛋白含量,肺组织细胞因子TNF-a、IL-1、IL-6,IL-8的浓度和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TNF-a、IL-1、IL-6.IL-8的表达变化;并行光镜、电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结果:I/R组、lido—Pre组、ani—PoS组、dex—Pre—Pos组均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现出明显的肺损伤变化,动脉血氧分压下降,TNF-a、IL-1、1L一6,IL-8,以及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蛋白含量均明显增高,TNF-a、IL-1、IL-6,IL-8的表达增加。与I/R组相比,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组各项观察指标在不同时间点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组相比无显着差异。病理切片显示,1/R组肺泡和肺间质内白细胞聚集成团,肺泡结构破坏,间隔增宽,肺泡腔严重出血水肿,肺损伤较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组更加严重。透射电镜也显示1/R组II型肺泡上皮细胞板层小体空泡化,线粒体结构破坏,其改变与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组存在差异。结论: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预处理和后处理均能减轻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确的肺保护作用。其对再灌注后肺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粘附与迁移,降低肺组织细胞因子TNF-a、IL-1、IL一6,IL-8的表达与释放,下调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表达,进而减少多形核白细胞(PMN)在肺内炎症部位的聚集,降低肺组织的通透性,减少肺组织细胞一特别是肺泡11型上皮细胞的凋亡而实现的。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不同的处理时机一即预处理与后处理,其所产生的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大致相似,推测可能是通过相似甚或相同的作用机制发挥肺保护作用。
何聪[5](2009)在《不同药物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素及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脓毒症(Sepsis)是严重创(烧、战)伤、休克、感染、外科大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临床危重患者的最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最近十多年尽管新的抗生素不断问世,重症护理也不断改进,但脓毒症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随着对脓毒症发生机制的深入了解,认为在脓毒症休克时,微循环的改变是影响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因素,经积极复苏后尽管体循环已获改善,但仍存在微循环灌注不足,即隐匿性休克。许多动物研究显示山莨菪碱和前列地尔能改善内毒素休克大鼠的微循环,发挥抗休克作用。本研究应用静脉注射内毒素(LPS)的方法制作内毒素休克大鼠模型进而观察内毒素休克时肾脏功能的改变及应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山莨菪碱和前列地尔)后肾功能有否好转,并为脓毒症休克的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清洁级健康雌性wistar大鼠50只,体重200-250g(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编号:71043)。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Ⅰ组:对照组;Ⅱ组:内毒素休克模型组;Ⅲ组:去甲肾上腺素干预组;Ⅳ组:前列腺素干预组;Ⅴ组:山莨菪碱干预组。各实验组按处死大鼠留取标本时间点(1小时和3小时),分为2组,每组5只。每组大鼠均行气管切开、左侧颈动脉置管测压用及左侧股静脉置管给药用。本实验采用左侧股静脉持续泵入大肠杆菌内毒素(LPS)的方法制作内毒素休克的模型,以平均动脉压下降30%视为造模成功的标志。给药方法如下:Ⅰ组:对照组(左股静脉泵入等量生理盐水);Ⅱ组:内毒素休克模型组(LPS10mg/kg);Ⅲ组:去甲肾上腺素干预组(LPS10mg/kg+去甲肾上腺素0.1mg/kg.h);Ⅳ组:前列腺素干预组(LPS10mg/kg+前列腺素50ug/kg.h);Ⅴ组:山莨菪碱干预组(LPS10mg/kg+山莨菪碱10mg/kg.h)。对照组大鼠置管成功后即留取肾脏及血液标本。脓毒症模型组大鼠制模成功后1h、3h留取肾脏及血液标本。去甲肾上腺素干预组、山莨菪碱干预组及前列腺素干预组分别于制膜成功后静脉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山莨菪碱及前列腺素,并于1h,3h后留取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对肾组织进行凋亡细胞的检测以确定各实验组凋亡细胞数量;留取的血清标本进行内皮素检测;应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试剂盒对肾脏标本进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检测。结果:1Ⅱ组(内毒素休克模型组)1h和3h时间段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持续升高,与Ⅰ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Ⅳ组(前列地尔干预组)和Ⅴ组(山莨菪菪碱干预组)与Ⅱ组1h和3h两个时间段相比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水平降低,差别有显着性(P<0.05)。Ⅲ组(去甲肾上腺素干预组)与Ⅱ组1h和3h两个时间段相比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水平降低,差别无显着性(P>0.05)。2肾脏凋亡细胞百分比:Ⅱ、Ⅲ组凋亡细胞百分比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与Ⅰ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Ⅲ组1h和3h与Ⅱ组1h、3h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Ⅳ组和Ⅴ组第1、3小时凋亡细胞百分比较Ⅱ组和Ⅲ组低,差别有显着性(P值<0.05)。3血清内皮素-1:Ⅱ组1h和3h时间段持续升高与Ⅰ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Ⅳ组和Ⅴ组1h和3h两个时间段血清内皮素-1与Ⅱ组相比均下降,差别有显着性(P<0.05);Ⅳ组与Ⅴ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应用静脉持续小剂量输入LPS的方法可制造出内毒素休克的模型。2内毒素休克时血清内皮素水平、肾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及肾脏凋亡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升高。3山莨菪碱和前列腺素E-1均可降低血清内皮素水平、肾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水平及肾脏凋亡细胞百分比。其机制可能是:PGE1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游离钙离子,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山莨菪碱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微血管痉挛和扩张小血管,对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4去甲肾上腺素不能降低血清内皮素水平和肾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以及肾脏凋亡细胞百分比。可能是休克早期缩血管因子使部分微循环处于紧张状态,而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对组织器官的灌注无益。
赵子松,张良成[6](2008)在《抗胆碱能药在休克治疗中的炎性抑制作用》文中提出脓毒性休克和创伤失血性休克均可能发展为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导致预后不良和死亡。近年来,抗胆碱能药防治休克-复苏后肺部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较为活跃,主要集中在对炎性细胞和炎性介质的干预上。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是一种新型的抗胆碱能药物,与阿托品和山莨菪碱相比有更多的优点而受到重视,但有关用药的剂量与时间,尚需进一步研究。
李娟[7](2008)在《盐酸戊乙奎醚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部分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成人呼吸窘迫症(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急救医学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一种并发症。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系ARDS病程的早期阶段,是指机体遭受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打击后,出现以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导致肺水肿和肺不张为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伴有顽固性低氧血症、肺顺应性下降和扩散性炎症浸润,其病死率高达45%-50%。因此,防治本类疾病在急危重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药物干预在ALI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抗胆碱药物已应用于ALI治疗多年,但因传统抗胆碱药物如山莨菪碱等的作用机制不甚明了和副作用大,限制了抗胆碱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盐酸戊乙奎醚(pneheydidine hydrochloride,PHCD)是中国原创的新型选择性的抗胆碱药物,该药对M受体亚型有选择性,主要选择作用于亚型M1、M3受体,对M2受体无明显作用或作用较弱,因此对心脏作用弱,对心率变异性、心肌耗氧量均优于山莨菪碱。近来研究表明,盐酸戊乙奎醚能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细胞保护和减少溶酶体释放等作用,提示盐酸戊乙奎醚可能对急性肺损伤具有治疗作用,因此,本研究从整体和分子水平研究盐酸戊乙奎醚对AL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旨在为盐酸戊乙奎醚治疗ALI提供理论依据。全文分四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盐酸戊乙奎醚对内毒素诱导ALI大鼠的保护作用盐酸戊乙奎醚(ip 0.03mg/kg,0.10mg/kg,0.30mg/kg)能显着降低LPS诱导ALI大鼠肺含水量、肺湿/干重比值、肺通透性指数、BALF中的蛋白含量及动脉血PaCO2值(p<0.05),明显提高ALI大鼠动脉血PaO2值及PH值(p<0.05),并显着改善肺部炎症病理改变,减轻ALI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伤。提示PHCD能减轻内毒素诱导ALI的微血管屏障损伤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伤,抑制内毒素诱导ALI的肺部炎症反应和通透性增高,提高肺部气体交换功能。第二部分盐酸戊乙奎醚对内毒素ALI中性拉细胞肺内聚集与氧自由基损伤的抑制作用盐酸戊乙奎醚(ip 0.03mg/kg,0.10mg/kg,0.30mg/kg)显着降低ALI大鼠BALF中PMN计数比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p<0.05),显着提高肺组织和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采用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的情况,PHCD明显抑制肺组织细胞凋亡。研究提示PHCD通过抑制内毒素ALI中性粒细胞肺内聚集与氧自由基损伤作用,减轻肺组织细胞凋亡,来改善ALI肺部炎症反应和换气功能,缓解LPS诱导微血管屏障损伤和通透性增高。第三部分盐酸戊乙奎醚对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和EMSA法观察PHCD(0.03、0.3mg/kg)对ALI大鼠外周血中PMN凋亡凋亡率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法和RT-PCR法观察PHCD(0.03mg/kg,0.10mg/kg,0.30mg/kg)对PMN Mcl/bax蛋白表达和Fas/FasL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模型组PMN凋亡率(16.05%±0.93%)相比,PHCD0.3mg/mg能显着促进PMN的凋亡(6.05%±0.93%)。中、高剂量的PHCD促凋亡机制可能是通过显着增加Fas/FasL mRNA表达,降低抗凋亡基因Mcl—1蛋白表达,增加促凋亡基因bax蛋白表达,降低Mcl-1/bax比值来促进PMN的凋亡,因此,PHCD通过促进PMN凋亡来调节机体的抗炎和促炎反应,以达到促炎与抗炎平衡,起到保护肺损伤的作用。第四部分盐酸戊乙奎醚对内毒素ALI大鼠肺组织NF-κB活性和表达及炎性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采用EMSA法观察PHCD对肺组织NF-κB活性的影响;免疫组化法观察PHCD对NF-κB p65mRAN在肺组织中的表达;RT-PCR法观察PHCD对LPS引起的肺组织中TNF-α和IL-βmRNA表达的影响;ELISA法检测PHCD对肺组织中TNF-α和IL-β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采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观察PHCD对肺组织NOS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检测血浆和肺组织中NOS和NO的含量。结果表明,盐酸戊乙奎醚(ip 0.03mg/kg,0.10mg/kg,0.30mg/kg)三种剂量不仅能显着抑制大鼠肺组织NF-κB活性和表达(p<0.05),而且降低肺组织中TNF-α和IL-β的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p<0.05),同时显着抑制肺组织中NOS mRNA、NOS蛋白表达和肺组织中NOS及NO含量(p<0.01)。结果提示盐酸戊乙奎醚对内毒素诱导ALI大鼠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内毒素诱导NF-κB活化,减少炎性细胞因子释放,遏制炎症瀑布反应,进而减轻组织的炎性损伤有关;另外,PHCD也可能通过减低LPS诱导的肺组织NOS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NO释放,起到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郭圣东[8](2007)在《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对内毒素诱导的新生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尽管支持监护手段不断进步,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全身炎症反应(SIR)在ALI/ARDS的发生发展中起关健作用。而机体在引发SIR的同时,又伴发了代偿性抗炎反应(CAR),以对抗炎质介质。如果SIR和CAR处于动态平衡,则有利于ALI的恢复。最近几年来如何促进CAR抑制SIR以重建二者的平衡,阻断炎症介质的瀑布氏反应已成为ALI/ARDS研究的热点。有关新生儿ALI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有关新生儿ALI/ARDS的报道越来越多,新生儿ALI与成人和儿童不同,发病快,病程进展迅速,低氧血症更为严重。本文通过观察内毒素致新生大鼠急性肺损伤过程中炎症介质、抗炎介质的变化及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干预对炎症介质及抗炎介质的作用,探讨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材料与方法腹腔内注射内毒素(LPS)3mg/kg建立新生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40只健康7日龄Wistar新生大鼠(18—21g)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Ⅰ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n=10);损伤组(Ⅱ组,腹腔内注射内毒素3mg/kg,n=10);损伤前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干预组(即预防组,Ⅲ组,腹腔内注射内毒素前30min肌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5mg/kg,n=10);损伤后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干预组(即治疗组,Ⅳ组,腹腔内注射内毒素后60min肌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5mg/kg,n=10);四组动物均于四小时后处死,立即开胸,取左肺叶计算肺湿/干比反映肺含水量。取右肺下叶组织切小块置于电镜保存液中,常规制作病理切片备检。取余下的右肺组织制作组织匀浆,在2~4℃冰生理盐水中漂洗,滤纸吸水,干后称重,在冰浴中组织匀浆,低温离心机4000r/min离心10min,留取上清液备检,应用ELISA法测定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10(IL-10)含量。结果内毒素损伤组(Ⅱ组)新生大鼠肺湿/干比明显增加(p<0.01),预防组与治疗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大鼠肺脏大体观察见肺脏体积增大,边缘钝,明显水肿,肺表而可见点、灶状出血。预防组与治疗组大鼠肺脏较损伤组水肿减轻,出血点减少;损伤组新生大鼠电镜下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微绒毛减少、消失,线粒体空泡变性,板层小体排空增多;血管基底膜变薄,局部断裂。预防组与治疗组大鼠病变减轻;肺组织匀浆中TNF-α含量损伤组明显高于预防组、治疗组(p<0.01),IL-10含量水平损伤组高于预防组、治疗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IL-10含量水平预防组及治疗组比较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对内毒素(LPS)诱导的新生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有保护作用,损伤前干预作用更明显。其机制可能是:1、使交感神经恢复常态,减少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改善微循环。2、提高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的膜结构,减少溶酶体的释放,抑制炎症介质TNF-a的释出,而对抗炎因子IL-10影响轻微。使全身炎症反应(SIR)和代偿性抗炎反应(CAR)处于动态平衡。3、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起保护作用,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从而减轻肺损伤。4、抑制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释放弹性蛋白酶及明胶酶,减轻血管基底膜损伤,降低其通透性,减少渗出。5、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少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呼吸流量,改善通气。
李立萍[9](2007)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广泛的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严重的ALI)作为临床上的危重症,病死率高达40%~60%,至今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革兰阴性菌(G-)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是ALI主要的致病因素,利用LPS复制ALI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是科研工作中的常用手段之一。一氧化氮(NO)由L-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NOS)作用下生成,是一种在细胞内和细胞间具有高度活性的信使小分子,广泛分布于体内。体内共有三种NOS同工酶。NO及其NOS与ALI病理变化有关,在内毒素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并具有双重作用,不同来源的NO的作用各异,且相同来源的NO在病情的不同发病阶段作用不同,进一步探讨NO在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治疗肺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很有必要。本实验首先观察了在肺损伤病程中NOSmRNA表达的时程性变化及细胞凋亡率变化,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选择性NOS抑制剂氨基胍(Aminogunidine, AG)、非选择性NOS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NG-nitro-L-arginine, L-NA)和NO的前提物质L-精氨酸(L-arginine,L-Arg),从内毒素性肺损伤的可能影响因素炎症细胞、炎症介质、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引起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etant,PS)的改变和细胞凋亡等方面,从细胞、基因、蛋白水平多层次、多方面探讨NOS抑制剂在肺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肺损伤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LPS致大鼠肺损伤一氧化氮合酶和肺细胞凋亡变化目的:观察内毒素性肺损伤过程中肺细胞凋亡和一氧化氮合酶(NOS)mRNA表达的时程性变化及关系,探讨LPS性肺损伤(ALI)的发病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2组:①对照组静注等量生理盐水;②模型组(LPS组):静注LPS复制ALI模型,分别于给药1h、3h、6h、9h及12h后采集样品;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肺组织中NOSmRNA表达变化;电镜、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和Bax;光镜、电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正常对照组可见eNOS mRNA表达(0.288±0.017),LPS损伤后3h(0.234±0.005)开始在观察时间内随时间延长表达弱于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2.对照组iNOS mRNA极少量表达(0.081±0.002);给予LPS后即开始表达,损伤后3 h(0.206±0.006)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并在观察时间内随时间延长表达明显增强(P﹤0.01)。3.对照组可见nNOS mRNA表达(0.147±0.013); LPS组在观察时间内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4. LPS组细胞凋亡率在观察时间内随着时间延长明显增加,LPS(3h)组(24.350±3.845)已明显高于对照组(11.373±3.088)(P<0.01),LPS(9h)组达到高峰(27.103±3.922),LPS(12h)组有所下降(21.683±3.153);光镜下观察Bcl-2和Bax蛋白阳性胞浆呈棕黄色染色,对照组可见Bcl-2和Bax蛋白阳性细胞表达(0.073±0.009)(0.076±0.010),主要在肺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炎性细胞也有表达,LPS组Bcl-2阳性细胞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弱,3h、6h、9h,和12h时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Bax阳性细胞表达从损伤后3h(0.112±0.019)开始明显增加,Bcl-2/Bax(0.615±0.185)比值明显减小,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1).5.电镜观察结果可见LPS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微绒毛明显减少,嗜锇性板层小体数量减少,大部分空化,核染色质浓缩,体积小,电子密度升高,边集核膜下厚薄不均,局部形成半月状;线粒体轻度水肿,部分嵴排列紊乱,数量减少,部分嵴和核膜融合或消失,粗面内质网有脱颗粒现象,随时间延长病变加重。结论:不同一氧化氮合酶在ALI中表达强度不同;抗凋亡蛋白Bcl-2和促凋亡蛋白Bax是ALI时调节细胞凋亡的途径之一;一氧化氮合酶可能通过调节Bcl-2和Bax平衡而影响凋亡。第二部分氨基胍对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的影响目的:观察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氨基胍(AG)对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探讨AG对肺损伤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①对照组;②模型组(LPS组);③AG治疗组。其中LPS组和AG治疗组按治疗时间又分为给LPS 1h后治疗3h(1h+3h)、LPS 3h后治疗3h(3h+3h)组和给LPS 6h后治疗3h(6h+3h)组,AG治疗组分别于给LPS1h、3h和6h后给AG(100mg/kg),ip给药,LPS组给等量的生理盐水;1h+3h组于注射LPS 4h后处死大鼠;3h+3h组于注射LPS 6h后处死大鼠; 6h+3h于注射LPS 9h后处死大鼠,每组8只动物。模型组、AG治疗组iv注射LPS复制内毒素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对照组给等量生理盐水。光镜、电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含量;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肺组织中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和NF-κB的核移位;原位杂交法(ISH)测定SP-A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蛋白的表达;电镜、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肺细胞凋亡率。结果:1.电镜下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LPS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微绒毛明显减少,嗜锇性板层小体数量减少,大部分空化,核染色质浓缩,体积小,电子密度升高,边集核膜下厚薄不均,局部形成半月状;线粒体轻度水肿,部分嵴排列紊乱,数量减少,部分嵴和核膜融合或消失,粗面内质网有脱颗粒现象,随时间延长病变加重,AG各组上述病变明显减轻,AG(1h+3h)组最为显着。2.与对照组相比,LPS组NF-κB活化,明显从细胞浆移位于细胞核,表达量也显着增加(P﹤0.01);肺组织中TNF-α、IL-6含量明显升高(P﹤0.01,P﹤0.05),其中LPS(1h+3h)组最高,随后在观察时间内呈下降趋势;LPS组血管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ICAM-1蛋白表达呈深棕色颗粒状强阳性染色。(与对照组相比,P﹤0.01)。与LPS组比较,AG(1h+3h)和AG(3h+3h)组NF-κB从细胞浆向细胞核的移位被明显限制,NF-κB的表达量也明显低于LPS组(P﹤0.01),肺组织中TNF-α、IL-6含量明显低于相应的LPS组(P﹤0.01, P﹤0.05),组肺组织ICAM-1蛋白表达减少(P﹤0.01)。3.正常对照组大鼠肺内SP-A mRNA(0.113±0.208)表达丰富,主要分布于肺泡Ⅱ型细胞及部分肺泡巨噬细胞内,呈棕黄色颗粒,肺泡及细支气管腔内也有一薄层棕黄色物;LPS组SP-A mRNA表达明显减低,颜色明显变淡,且在观察时间内随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与LPS组比较,AG(1h+3h)组(0.098±0.013)和AG(3h+3h)组(0.082±0.020)SP-A mRNA阳性细胞表达有所增强,分别为P﹤0.01, P﹤0.05。4.对照组可见Bcl-2和Bax蛋白阳性细胞,与对照组比较,LPS组Bcl-2蛋白表达有所减弱,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强,Bcl-2 /Bax降低( P<0.01);与LPS组比较,AG(1h+3h)、AG(3h+3h)和AG(6h+3h)组Bcl-2阳性细胞表达(0.076±0.009,0.073±0.008,0.065±0.010)有所增强,Bax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减弱,Bcl-2 /Bax增加( P<0.01)。正常对照组仅有少量的caspase-3(110.24±14.35)的表达,LPS组caspase-3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与LPS组比较,AG(1h+3h)和AG(3h+3h)组caspase-3蛋白表达(177.62±22.29,189.17±14.98)明显减弱(P<0.01); AG(6h+3h)组caspase-3蛋白表达和LPS组比较没有明显变化。LPS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AG(1h+3h)、AG(3h+3h)组细胞凋亡率(14.96±2.46,15.00±2.52)显着低于LPS组(P<0.01,P<0.05),AG(6h+3h)组细胞凋亡率与LPS组比较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在ALI较早期应用AG能明显抑制NF-κB的活化,下调TNF-α、IL-6、ICAM-1等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增强SP-A mRNA表达;同时增强Bcl-2蛋白表达、减弱Bax蛋白表达、调节Bcl-2蛋白/Bax蛋白平衡;抑制caspase-3表达和肺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肺损伤。第三部分L-NA对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的影响目的:观察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NG-nitro-L-arginine, L-NA)对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探讨L-NA对肺损伤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①对照组;②模型组(LPS组);③L-NA治疗组。其中LPS组和L-NA治疗组按治疗时间又分为给LPS 1h后治疗3h(1h+3h)、LPS 3h后治疗3h(3h+3h)组和给LPS 6h后治疗3h(6h+3h)组,L-NA治疗组分别于给LPS 1h、3h和6h后给L-NA(20mg/kg),ip给药,LPS组给等量的生理盐水;1h+3h组于注射LPS 4h后处死大鼠;3h+3h组于注射LPS 6h后处死大鼠; 6h+3h于注射LPS 9h后处死大鼠,每组8只动物。模型组、L-NA治疗组iv注射LPS复制内毒素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光镜、电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含量;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肺组织中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和NF-κB的核移位;原位杂交法(ISH)观察SP-A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蛋白的表达;电镜、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肺细胞凋亡率。结果:1.电镜下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LPS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微绒毛明显减少,嗜锇性板层小体数量减少,大部分空化,核染色质浓缩,体积小,电子密度升高,边集核膜下厚薄不均,局部形成半月状;线粒体轻度水肿,部分嵴排列紊乱,数量减少,部分嵴和核膜融合或消失,粗面内质网有脱颗粒现象,随时间延长病变加重,L-NA(3h+3h)组上述病理改变有所减轻。2.与对照组相比,LPS组NF-κB活化,明显从细胞浆移位于细胞核,表达量也显着增加(P﹤0.01);肺组织中TNF-α、IL-6含量明显升高(P﹤0.01),其中LPS(1h+3h)组最高(0.083±0.015,72.03±9.72),随后在观察时间内呈下降趋势;LPS组血管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ICAM-1蛋白表达呈深棕色颗粒状强阳性染色(与对照组相比P﹤0.01)。与LPS组比较,L-NA(1h+3h)和L-NA(3h+3h)组NF-κB从细胞浆向细胞核的移位被明显限制,NF-κB的表达量(31.47±11.76,31.70±6.63)也明显低于LPS组(P﹤0.05, P﹤0.01),L-NA(1h+3h)和L-NA(3h+3h)组肺组织ICAM-1蛋白表达(0.088±0.014,0.072±0.009)减少(P﹤0.05, P﹤0.01),L-NA各治疗组TNF-α、IL-6含量和LPS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3.正常对照组大鼠肺内SP-A mRNA(0.113±0.208)表达丰富,主要分布于肺泡Ⅱ型细胞及部分肺泡巨噬细胞内,呈棕黄色颗粒,肺泡及细支气管腔内也有一薄层棕黄色物;LPS组SP-A mRNA表达明显减低,颜色明显变淡,且在观察时间内随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与LPS组比较,L-NA(1h+3h)组(0.096±0.013)和L-NA(3h+3h)组(0.085±0.015)SP-A mRNA阳性细胞表达有所增强,分别为P﹤0.05, P﹤0.01。4.对照组可见Bcl-2和Bax蛋白阳性细胞,与对照组比较,LPS组Bcl-2蛋白表达有所减弱,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强,Bcl-2 /Bax降低( P<0.01);与LPS组比较, L-NA(3h+3h)、L-NA(6h+3h)组Bcl-2阳性细胞表达(0.070±0.087,0.064±0.010)有所增强,但各治疗组Bax和Bcl-2 /Bax没有明显变化。正常对照组仅有少量的caspase-(3110.24±14.35)的表达,LPS各组caspase-3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与LPS组比较,L-NA各治疗组caspase-3蛋白表达和LPS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LPS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L-NA(1h+3h)组细胞凋亡率低于LPS组(P<0.05),L-NA(3h+3h)和L-NA(6h+3h)组与LPS组没有明显差异。结论:ALI时给予L-NA,能抑制肺损伤时NF-κB的活化,减弱ICAM-1的表达,增强SP-A mRNA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肺损伤,且LPS3h后给药效果优于LPS1h后给药,但对促炎细胞因子TNF-a和IL-6、Bax蛋白表达、Bcl-2 /Bax、caspase-3表达和细胞凋亡没有影响。第四部分氨基胍和L-精氨酸对LPS诱导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影响目的:观察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氨基胍(AG)和一氧化氮(NO)前体物质L-精氨酸(L-Arg)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的作用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健康雄性SD大鼠,肺泡灌洗,分离纯化肺泡巨噬细胞,随机分为4组,每组8孔,给予LPS和各种药物,分别为①空白组:不加任何药物;②LPS组(终浓度10μg/ml);③AG组(LPS+AG,2mmol/L);④L-Arg(LPS+ L-Arg,2mmol/L),③④组无血清培养基中除含终浓度为10μg/ml的LPS外,同时分别加入AG和L-Arg,终浓度均为2mmol/L,用无血清的DMEM培养基置37℃、5%CO2培养箱培养3h。分光光度计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和NO的浓度;四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线粒体活性;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TNF-α和IL-6的含量。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10μg/ml的LPS处理巨噬细胞3h后,细胞培养上清中LDH(181.54±22.81)释放明显增多(P﹤0.01);NO浓度(765.69±32.14)也明显增高(P﹤0.01);细胞线粒体活性(0.450±0.041)降低;TNF-a和IL-6浓度(542.52±70.11, 162.12±33.1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G可明显减少LPS所致的LDH(133.97±35.99)和NO(588.63±97.43)的释放(P﹤0.05,P﹤0.01),增加线粒体活性(0.571±0.099)(P﹤0.01),降低TNF-a(306.13±44.14)和IL-6(133.08±13.73)浓度(P﹤0.01,P﹤0.05)。2.与LPS组相比,L-Arg减少LDH释放(136.93±30.41)(P﹤0.05),增加线粒体活性(0.556±0.039)(P﹤0.01),降低TNF-a和IL-6浓度(277.57±40.50,130.73±16.61)(P﹤0.01,P﹤0.05),但对LPS所致NO浓度的升高没有作用。结论:LPS可刺激离体肺泡灌洗液中巨噬细胞分泌促炎因子和NO,并降低了细胞线粒体活力,增加了细胞膜的通透性;AG和L-Arg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LPS对细胞的作用。
吕雅宁,孙茜[10](2006)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6年第18卷关键词索引》文中提出
二、内毒素型肺损伤与一氧化氮的关系及山莨菪碱对其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毒素型肺损伤与一氧化氮的关系及山莨菪碱对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盐酸戊乙奎醚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背景回顾 |
2.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
2.2 PHC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2.3 自噬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2.3.1 自噬概述 |
2.3.2 自噬加重CIRI |
2.3.3 自噬减轻CIRI |
2.4 小结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分组 |
3.2 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
3.3 实验仪器、耗材 |
3.4 线栓制备 |
3.5 大鼠MCAO模型制作 |
3.6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3.7 大脑标本取材与保存 |
3.7.1 TTC染色标本的取材 |
3.7.2 Western Blot标本的取材 |
3.7.3 免疫荧光染色标本的取材 |
3.8 脑内含水率、梗死率测定 |
3.9 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质及分析 |
3.10 免疫荧光双染法观察自噬表达情况 |
3.11 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4.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
4.2 脑组织含水率、TTC染色及梗死率测定 |
4.2.1 脑组织含水率 |
4.2.2 TTC染色及梗死率测定 |
4.3 自噬相关蛋白Western Blot定量结果 |
4.4 自噬相关蛋白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
4.4.1 再灌注24h后海马CA1区Beclin1、Atg5 表达的免疫荧光结果 |
4.4.2 再灌注24h后海马CA1区细胞结构、核形态及数量 |
第五章 讨论 |
5.1 神经功能结果讨论 |
5.2 脑组织含水率及梗死率结果讨论 |
5.3 Beclin1、Atg5、LC3 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创新性 |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2 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 |
附录3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相关图示 |
附录4 技术路线图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盐酸麻黄碱对扩肺家兔尿量改变的影响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 |
1 机械通气肺损伤的生物机制 |
1.1 信号通路 |
1.2 炎症反应 |
1.3 氧化应激反应与细胞凋亡 |
1.4 水通道蛋白 |
2 机械通气肺损伤的防治措施 |
2.1 机械通气参数及策略 |
2.2 阻断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反应 |
2.3 抗炎、抗氧化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理论探讨一 |
1 “肺主通调水道”的理论渊源 |
1.1 《黄帝内经》 |
1.2 东汉·张仲景 |
1.3 隋·巢元方 |
1.4 宋·陈无择 |
1.5 元·朱丹溪 |
1.6 明·张介宾 |
1.7 清·唐宗海 |
1.8 清·曹颖甫 |
1.9 当代·周仲瑛 |
2 “肺主通调水道”的含义及其理解 |
3 “肺主通调水道”的影响因素 |
3.1 以肺的呼吸功能为基础 |
3.2 受肺“宣发肃降”功能的制约 |
4 “肺失通调”的证治 |
4.1 外感邪气 |
4.2 肺气虚弱 |
4.3 肺阴亏虚 |
4.4 肺火灼阴 |
5 “肺主通调水道”理论的临床应用 |
5.1 心系病证 |
5.2 脾胃系病证 |
5.3 肾系病证 |
5.4 肝胆病证 |
5.5 气血津液病证 |
5.6 妇科病证 |
5.7 皮肤病 |
6 总结 |
理论探讨二 |
1 水病分型 |
1.1 痰饮 |
1.2 水气 |
1.3 湿痹 |
1.4 结胸 |
1.5 奔豚 |
2 治法 |
2.1 补虚法 |
2.2 实法 |
2.3 和解法 |
3 方剂 |
3.1 宣肺剂 |
3.2 温阳剂 |
3.3 健脾剂 |
4 用药 |
4.1 麻黄 |
4.2 桂枝 |
4.3 细辛 |
4.4 干姜 |
4.5 生姜 |
4.6 附子 |
4.7 半夏 |
4.8 白术 |
4.9 茯苓 |
4.10 猪苓 |
4.11 葶苈 |
5 总结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药 |
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模型制备与给药 |
2.3 指标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尿量 |
3.2 家兔肺组织、血清和肾组织中PGE2含量的比较 |
3.3 家兔肺组织、血清和肾组织中NO含量的比较 |
3.4 家兔肺组织、血清、肾组织和中ET-1含量的比较 |
3.5 家兔肺组织、血清和肾组织中ANP含量的比较 |
3.6 家兔肺组织、血清和肾组织中AngⅡ含量的比较 |
3.7 家兔肺组织、血清和肾组织中ADH含量的比较 |
3.8 家兔肺组织形态学观察 |
3.9 家兔肾组织形态学观察 |
3.10 家兔肾组织中AQP1蛋白的表达 |
3.11 家兔肾组织中AQP2蛋白的表达 |
4 讨论 |
4.1 盐酸麻黄碱 |
4.2 盐酸右美托咪定 |
4.3 PGE2 |
4.4 NO |
4.5 ET-1 |
4.6 ANP |
4.7 AngⅡ |
4.8 ADH |
4.9 PGE2、NO、ET-1、ANP、Ang、ADH含量变化 |
4.10 AQP1、AQP2 |
结语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盐酸戊乙奎醚与山莨菪碱对“二次打击”大鼠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药品和试剂 |
2. 主要仪器名称 |
3. 实验动物来源 |
4. 实验分组及二次打击模型建立 |
5. 指标监测 |
6.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1. 血清TNF-α、IL-1和IL-8含量 |
2. 肺组织W/D、SOD活性、MPO活性 |
3. 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四章 讨论 |
1. 参与ALI的效应细胞 |
2. 失血性休克-内毒素二次打击ALI的发生机制 |
3. 抗胆碱能药物对ALI的作用 |
4. 前瞻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4)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免疫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模型的建立及免疫发病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药物干预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5)不同药物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素及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不同药物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诱导型一氧化氮酶和内皮素及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脓毒症休克时微循环变化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素致肾功能衰竭的作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抗胆碱能药在休克治疗中的炎性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莨菪类药抑制炎性反应 |
2 莨菪类药对器官炎性损伤的影响 |
3 莨菪类药对炎性反应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7)盐酸戊乙奎醚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部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文缩略词 |
二、中文摘要 |
三、英文摘要 |
四、正文 |
前言 |
第一部分 盐酸戊乙奎醚对内毒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
1.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 盐酸戊乙奎醚对内毒素急性肺损伤中性粒细胞肺内聚集与氧自由基损伤的抑制作用 |
1.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部分 盐酸戊乙奎醚对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四部分 盐酸戊乙奎醚对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NF-κB活性和表达及炎性细胞因子和NOS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附录 |
八、致谢 |
九、综述 |
综述一 急性肺损伤与中性粒细胞 |
综述二 抗胆碱药物对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十、参考文献 |
(8)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对内毒素诱导的新生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论文部分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二、综述部分 |
正文 |
参考文献 |
三、缩略语表 |
四、致谢 |
(9)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LPS 致大鼠肺损伤一氧化氮合酶和肺细胞凋亡变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氨基胍对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L-NA 对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氨基胍和L-精氨酸对LPS 诱导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内毒素性肺损伤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内毒素型肺损伤与一氧化氮的关系及山莨菪碱对其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盐酸戊乙奎醚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D]. 刘伟. 兰州大学, 2020(01)
- [2]盐酸麻黄碱对扩肺家兔尿量改变的影响和机制研究[D]. 刘晓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3]盐酸戊乙奎醚与山莨菪碱对“二次打击”大鼠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D]. 宗士兰.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5)
- [4]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免疫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D]. 朱云喜. 中南大学, 2010(01)
- [5]不同药物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素及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D]. 何聪.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0)
- [6]抗胆碱能药在休克治疗中的炎性抑制作用[J]. 赵子松,张良成. 医学综述, 2008(15)
- [7]盐酸戊乙奎醚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部分机制的研究[D]. 李娟. 安徽医科大学, 2008(05)
- [8]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对内毒素诱导的新生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D]. 郭圣东. 郑州大学, 2007(04)
- [9]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李立萍. 河北医科大学, 2007(06)
- [10]《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6年第18卷关键词索引[J]. 吕雅宁,孙茜.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