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广民
(河北省容城县人民医院外二科河北保定071700)
【摘要】目的:探究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黄芪注射液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5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两组,每组各25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与D-二聚体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给予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性,降低D-二聚体水平,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下肢骨折术;身痛逐瘀汤;深静脉血栓;黄芪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2-0062-02
本文旨在探讨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黄芪注射液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并将相关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5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伴有创伤局部疼痛、活动功能障碍、肿胀、畸形等;并排除既往静脉血栓形成史、并发血液系统疾病、并发影响凝血功能、术后并发感染、休克患者等。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两组,每组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之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术后第1d给予身痛逐瘀汤煎服,每次服用150ml;并静脉滴注20ml的黄芪注射液兑入250ml的葡萄糖溶液(浓度为5%)或250ml的氯化钠溶液(浓度为0.9%)中,1次/d,12d/疗程[1]。
常规组:术后第1d给予0.4ml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于腹壁皮下,1次/d,12d/疗程[2]。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d的血液流变学与D-二聚体指标水平,比较两组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数据结果录入到SPSS18.0软件中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d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详见下表1,可以得知,术后12d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1)血流缓慢、淤滞:下肢静脉的向心回流与血压、肌肉泵作用、静脉瓣功能、胸腔负压吸引等有关,使得下肢肌肉的收缩功能下降[3]。除此之外,局部软组织肿胀使得患者静脉受压、创伤,并且手术过程中的失血与麻醉作用等一系列原因使得患者血压下降,导致静脉正常回流受到影响,出现血流缓慢、淤滞等[4]。(2)血液的凝固性升高:血流缓慢、淤滞等使得血液对凝血因子的清除、稀释作用下降,凝血因子浓度相应升高,导致组织处于缺氧状态,出现细胞代谢障碍,局部出现凝血酶积累等。同时细胞破坏使得血清素与组织胺被释放,若淤血状态不能有效改善,其内皮细胞将会收缩,血小板粘附,使得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被释放,内源性凝血系统启动等[5]。
3.2血液流变学和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
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液与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性、聚集性等。临床上常用血液黏度来评判血液的流变性,通过对血液流变性的检查,可以对影响黏度的因素提供参考意见。若血液黏度越高,其流动性就越小,两者之间呈反比关系。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12d的血液流变学与D-二聚体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说明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黄芪注射液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性,降低D-二聚体水平,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宁,柳卫芳,毕正等.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Hcy、LP(a)水平检测及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51):99-100.
[2]彭志平,林云.彩超对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筛查的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2):167-169.
[3]孙宁,李宇能,刘亚波等.术前下肢骨折患者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44):34-35.
[4]黄爱英,吴清美.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2):3505-3507.
[5]侍冬成,吴蔚,赵钢等.D-二聚体峰值变化与下肢骨折、骨盆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关系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13):1291-1293,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