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雀东南飞》教学的反思
刘慧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黄山中学语文组256200
作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它的解读也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看法,在备课的时候我参考了新课改后的教参,也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大多数看法还是与教参相吻合的。但是作为新课改的课程目标之“发现创新”曾指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决定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在预习一课时之后让他们自己讨论解决,主要是想写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迸发出的思想的火花,以及引发的对教学的思考。
一、关于焦仲卿的性格特点,小组发言中出现了一些有创见的观点
1.焦仲卿的性格特点中既有孝顺,又有懦弱。理由是:在“阿母得闻之,捶床便大怒……”之后,焦仲卿只好“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对其母亲来说是尽孝道,不惹他母亲生气,但是对刘兰芝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认为焦仲卿是有些懦弱的。持这种观点的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从焦母的角度分析,显而易见是孝顺;从刘兰芝的角度分析,焦仲卿明明知道自己的妻子是无辜的却不敢在母亲面前为之辩护,是懦弱。学生能这样分析很难得,他们还没有学过辩证法,但在解决问题时却用了辩证思维,没有对焦仲卿的性格做极端化的定论,认为他孝顺就没有一点缺点,也没有因为他的懦弱,而否定了他尽孝的一面;而且作为艺术班的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能这样看待问题,还是很让人惊喜的,也提示了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
2.焦仲卿很有责任心。依据是“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晞。”“守节”,课本解释是“遵守府里的规矩”,因此夫妻见面的机会很少,可以看出焦仲卿很有责任心。
3.焦仲卿没有上进心。依据是“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焦仲卿认为他自己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再说他还很年轻刚刚做到府吏就说自己没有再发展的福相了,很消极,所以说他没有上进心。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认为焦仲卿的部分性格特点还是集中在他的孝顺与懦弱,并没有想到这两个点。学生指了出来,虽然超出了预设的分析,但是有一定的道理:认为焦仲卿很有责任心的学生,首先对“守节”有了比较清楚的理解,然后据此谈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焦仲卿没有上进心的学生也有自己的分析,而且能够自圆其说,所以我都没有否定。但是文学作品的欣赏不是自然科学式的求证,是要靠文学的思维去理解的,所以我从这两个点切入,进一步引导他们理解文章这样写的重点并不是为了突出焦仲卿的很有责任或没有上进心,而是为作品情节发展服务的,是为了强调他跟刘兰芝见面的机会很少,家里基本上是要靠刘兰芝张罗的,是为了突出了刘兰芝任劳任怨、勤劳能干及对自己的重要性。既然是交给学生自己去讨论,对学生的一些新的观点也要给以适当的肯定,才能保护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并引导他们作深入地理解。
二、关于刘兰芝的性格特点
有一个男生提出,刘兰芝其实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我当时赞扬地说这是个很有深度的问题,希望他能够给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一下,他很为难,表述也不是很清楚。但是能提出这个问题已实属不易,要让他解释清楚难度还是大了。他能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但是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
以前学《祝福》,在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时,我们曾经讨论过祥林嫂也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毒害、束缚的人。在这个地方他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这一点。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呢,我给学生的解释是:刘兰芝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所以思想上是受封建礼教的影响的,人不可能脱离实际的生存环境而在真空中生活,所以她与封建礼教不是截然分开的,就像我们生活在现在,也是受现代的思想影响的,并与它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很简单的比喻,再回到课文,可以看到要胜任人家的媳妇,在娘家的时候就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才艺,嫁过去之后还要侍奉好婆婆,处理好和小姑的关系,这是封建礼教长期以来对中国女性传统的美德要求,所以在婆婆责怪刘兰芝时,刘兰芝也是以自己的行动已经符合古代礼仪要求来对焦仲卿倾诉的:“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所以说刘兰芝也是受封建思想束缚的。不仅刘兰芝是这样,焦仲卿也是如此,而且比刘兰芝明显得多,比如在自尽时,也是犹豫徘徊了很久,因为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虽然文本的解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是也不能完全脱离了文本的语境。传统的读解理论认为,意义在读解之前已设定于文本之中,文本的作者原意是文本意义客观性的保证,也是恒定客观性的唯一标准。(《语文课读解学》蒋成瑀)《孔雀东南飞》之所以成为《孔雀东南飞》还是基于它的“露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纯洁爱情的罪恶,歌颂了刘焦的忠贞爱情和反抗性格”的内核。这可在小序中“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及课文的“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中找到依据,所以直到现在仍会让人们产生很多感慨,学生以现代的眼光来关照经典文本也是可以的。
所以通过这次上课的尝试,我发现要给学生一定思考的空间,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也要适当地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但是也不能盲目地认为一切与既定的分析不一样的见解都是创新,都是好的,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时代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从而使精神受到熏陶,实现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