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迅猛扩大、办学条件快速改善之际,教育部自2003年以来,组织开展了教学名师的评选表彰工作,这一措施甚为及时、极为必要,其意义绝不仅限于褒奖先进,确立“名师”的标准,而且对未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及培养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基础。“名师”的概念,经历了从民间的“名师”到制度的“名师”的理解过程。现代的“名师”,应是在充分尊重民间性“名师”意愿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制度性“名师”的内涵,把二者合为一体。我国现行的“名师”评选机制研究主要应从评选的目标、评选的指标体系、评选的过程来进行考量。为使“名师”评选充分发挥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就必须改革“名师”评选机制中存在的弊端。其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一是“名师”评选未能体现民间性与制度性统一;二是“名师”评选中民间主体地位旁落;三是“名师”评价指标体系的认可程度偏低;四是“名师”评选重绩轻效的倾向明显;五是“名师”评选多元主体参与的协调机制缺乏。针对上述种种问题,笔者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我国“名师”评选现状,提出了完善“名师”评选机制的若干建议:“名师”评选应体现民间性与制度性的统一;要兼顾教学过程与教学、科研效果的一致性;评选的指标体系应由预定走向生成,突显集体共识;建构多元主体参与评选的协调机制;建立检验评选效果的“反评价”机制。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1 研究的背景1.1.2 研究的意义1.2 文献综述1.2.1 关于“名师”的内涵及特征研究1.2.2 关于“名师”评选机制的相关理论研究1.2.3 关于“名师”评选机制的相关实践研究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3.1 研究的内容1.3.2 研究的方法第2章 “名师”评选机制的应然研究2.1 “名师”概念2.1.1 民间性“名师”2.1.2 制度性“名师”2.1.3 “名师”:民间性“名师”与制度性“名师”的统一2.2 “名师”特征2.2.1 师德高尚诲人不倦2.2.2 治学楷模学识渊博2.2.3 探索创造思想精深2.2.4 人格垂范影响深广2.3 “名师”评选机制及其分析框架2.3.1 机制及“名师”评选机制2.3.2 “名师”评选机制的分析框架第3章 我国“名师”评选机制实然研究(一)——我国“名师”评选现状3.1 “名师”评选的目标3.2 “名师”评选具体指标体系3.2.1 “名师”评选基准3.2.2 “名师”评选指标体系3.3 “名师”评选机构3.4 “名师”评选过程3.4.1 准备阶段3.4.2 预选3.4.3 初评3.4.4 复评3.4.5 结果和表彰第4章 我国“名师”评选机制实然研究(二)——我国“名师”评选机制的相关调查4.1 调查目的4.2 调查方法4.3 调查问卷的编制4.4 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4.4.1 样本的基本情况4.4.2 被调查者对“名师”评选的基本态度的调查与分析4.4.3 “名师”评选指标体系合理性调查统计与分析4.4.4 不同评选主体在“名师”评选中发挥真实作用的调查统计与分析4.4.5 “名师”评选内容侧重性调查统计与分析4.4.6 “名师”评选过程中,信息处理方法的调查统计与分析第5章 我国“名师”评选机制实然研究(三)——我国“名师”评选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5.1 “名师”评选未能真正体现民间性“名师”与制度性“名师”的统一5.2 “名师”评选中民间主体地位旁落5.3 “名师”评选指标体系的认可程度偏低5.4 “名师”评选过程中重绩轻效倾向明显5.5 “名师”评选多元主体参与的协调机制缺乏第6章 我国“名师”评选机制的建构策略6.1 “名师”评选应体现民间性与制度性的统一6.2 兼顾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一致性6.3 评价指标体系由预定走向生成,突显集体共识6.4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评选的协调机制6.5 建立检验评价效果的“反评价”机制结论参考文献附录A “名师”评选机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名师论文; 高校教学名师论文; 评选机制论文; 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