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殖壶菌论文-胡爱云,龚定芳,李莎

裂殖壶菌论文-胡爱云,龚定芳,李莎

导读:本文包含了裂殖壶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裂殖壶菌,DHA,转录组学分析,荧光定量PCR

裂殖壶菌论文文献综述

胡爱云,龚定芳,李莎[1](2019)在《裂殖壶菌诱变株高产DHA机理的转录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RNA-seq技术对裂殖壶菌SR21的原始菌株和ARTP诱变所获取的DHA高产菌株NA2进行转录组分析。对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的分类,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并将这些基因归类到相关的代谢途径中,揭示诱变菌NA2中DHA产量提高的分子机理。结果表明:与原始菌株比较,诱变菌NA2中有314个基因上调,3个基因下调;上调的基因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为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供应更多的乙酰辅酶A(乙酰-CoA)和还原型辅酶Ⅱ(NADPH)。利用荧光定量PCR验证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与转录组分析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12期)

刘畅,臧晓南,刘柱,王振东[2](2019)在《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在裂殖壶菌DHA提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容量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对裂殖壶菌OUC168菌粉进行油脂萃取,并以四种油料作物黑芝麻、大豆、花生、核桃进行比较,通过气相色谱技术检测了萃取物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并比较和分析了不同萃取条件下超临界流体对不同脂肪酸的萃取效果。结果表明,四种油料作物中的脂肪酸均以16-18C为主,裂殖壶菌中含有丰富的长链脂肪酸DHA(22C:6,44.34%),是非常好的不饱和脂肪酸来源。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可以有效萃取四种油料作物中的脂肪酸,萃取率均在75%以上。对于裂殖壶菌中脂肪酸的萃取,在萃取温度30-40℃,萃取压力30MPa,分离温度35-55℃条件下,长链脂肪酸的萃取率总体低于短链脂肪酸;同种脂肪酸在萃取温度为30℃时的萃取率高于40℃时的萃取率。在萃取温度30℃,萃取压力30MPa,分离温度55℃,分离压力8~10MPa,CO_2流速14L/h的条件下,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裂殖壶菌总脂肪酸的萃取率为56.03%,DHA萃取率为22.16%。(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岳秀宏,李祥宇,刘鹏阳,陆姝欢,万霞[3](2019)在《优化尼罗红荧光染色法简便快速筛选高油脂裂殖壶菌》一文中研究指出裂殖弧菌是商业化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重要菌株。为了快速检测裂殖壶菌细胞油脂含量,本文基于尼罗红荧光染色法,系统地筛选了激发光与发射光,并探究了简化细胞处理步骤,在不使用磷酸缓冲盐溶液洗涤细胞的条件下,优化二甲基亚砜(DMSO)体积分数、尼罗红用量、染色时间及细胞密度等因素对裂殖壶菌胞油脂检测的影响,并通过气相色谱法与荧光染色法的相关性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背景荧光未对荧光强度测定造成干扰;细胞密度在一定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油脂含量的相关性良好,通过荧光强度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裂殖壶菌油脂含量。最佳染色及检测条件为:细胞密度0.7<OD_(600)<1.3,尼罗红浓度1μg/mL,DMSO浓度20%,激发光515 nm,发射光576 nm,常温避光染色20 min。本研究优化后尼罗红荧光染色法可应用于高含油量的裂殖弧菌突变株或亲缘关系相近的高油脂菌株的高通量筛选。(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浩,金小琬,唐嘉淇,黄健庭,陈天晓[4](2019)在《裂殖壶菌合成二十二碳六烯酸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属于ω-3不饱和脂肪酸,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营养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医药应用和营养价值。与植物和动物来源相比,裂殖壶菌合成DHA的工业应用前景广阔。研究表明,过表达聚酮合成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和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途径中的关键作用酶基因与改变培养条件(如碳源、氮源、温度、无机盐、微量元素、前体物质及生物促进剂等),均可显着提高DHA产量。此外,不同限制条件下的裂殖壶菌基因组及转录组的测序分析,揭示了DHA合成过程种不饱和双键形成、信号传导、脂质转运及代谢的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08期)

段光前,李硕硕,李鑫,黄开耀[5](2019)在《裂殖壶菌高产油突变体的高通量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具有促进婴幼儿大脑和视网膜发育等多种生理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养殖等行业。为了获得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高产油、高产DHA的裂殖壶菌工程株,文中建立了一套操作简单、快速准确的基于尼罗红染色的高通量筛选方案。首先利用紫外线(UVC)诱变的方式快速构建裂殖壶菌的随机突变体库。然后采用优化后的筛选条件如裂殖壶菌的最佳尼罗红染色条件(二甲基亚砜浓度为20%,尼罗红终浓度为2.0μg/mL,孵育时间为10 min,孵育温度为40℃)和更合理的筛选依据(多功能酶标仪实现高通量测量的单位细胞密度油脂量)等,对3 648株突变体进行筛选,得到了3株高产油突变体(D03432、D05106和D01521)。摇瓶发酵实验表明,这3株突变体在生物量、油脂含量和DHA产量上均高于野生型菌株,其中突变体D03432和D05106的油脂量分别达到了干重的64.74%和63.13%,远高于野生型菌株的43.19%。而且这两株突变体的DHA产量分别是野生型菌株的2.26倍和2.37倍。最后,对突变体D03432和D05106进行了5 L发酵罐发酵培养,相较于野生型菌株,这两株突变体不仅生物量和油脂含量有所增加,而且DHA产量更是分别增加了45.5 1%和66.46%,展现出较好的工业应用潜力。此外,本筛选方案对其他产油微生物高产油突变体的高通量筛选具有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龚定芳[6](2019)在《高产DHA裂殖壶菌的诱变选育及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ω-3系列,因对人体有益而颇受关注,目前普遍应用在婴幼儿奶粉、孕妇DHA补充剂和保健品当中。DHA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传统方法获取DHA存在一定局限性,利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DHA具有诸多优点,但是产量较低,DHA合成机理尚不明确。本论文旨在通过ARTP诱变提高裂殖壶菌中DHA的产量,并通过转录组分析揭示DHA产量提高的机理。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ARTP对原始菌株SR21型裂殖壶菌进行诱变处理,处理时间为15 s,使用不同浓度的丙二酸平板、碘乙酸平板、丙二酸与碘乙酸混合平板筛选高产菌株。最终,在添加1.2 g·L-1丙二酸的固体培养基上筛选得到一株性状稳定且DHA产量较高的诱变株,命名为NA2。摇瓶发酵120h后,其生物量、油脂总量、DHA产量分别达到36.00 g·L-1、22.24 g·L-1、6.59 g·L-1,与原始菌株相比分别提高18.11%、14.87%和46.12%。(2)在5 L发酵罐中比较出发菌株SR21和诱变菌株NA2在分批发酵条件下的发酵特性,NA2的最终DHA产量比SR21提高27.5%。进一步对NA2菌株在5 L发酵罐中的底物流加策略进行优化,比较了四种底物流加策略下的发酵性能:①间歇流加碳源、不流加氮源;②间歇流加碳源、间歇流加氮源;③碳源浓度恒定、间歇流加氮源;④DO-Stat策略流加碳源、间歇流加氮源。结果表明,NA2菌株在恒定葡萄糖浓度、间歇补加氮源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最好的发酵性能,此时最终的生物量、油脂总量和DHA产量分别达到81.83 g·L-1、53.23 g·L-1和 13.66 g·L-1。(3)对原始菌株SR21和诱变菌株NA2进行转录组测序,对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的分类,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并将这些基因归类到相关的代谢途径中,探讨了诱变菌NA2中DHA产量提高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与原始菌株相比,诱变菌NA2中参与氨基酸代谢的ECHS1基因和能量代谢的tpiA基因表达量上调,为DHA的合成提供了大量的前体物质、还原力以及能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与转录组分析一致。(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史超,姜鑫,刘成晟,刘尧,陈明[7](2019)在《响应面法优化裂殖壶菌产DHA油脂的发酵培养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响应面法对海洋真菌Schizochytrium sp.产DHA油脂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以葡萄糖为碳源、酵母浸粉为氮源、谷氨酸钠为外源添加剂3个主要因素。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以DHA油脂产量为响应值,对Schizochytrium sp. DP-16的发酵培养基进行响应面优化。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83.60 g/L,酵母浸粉11.75 g/L,谷氨酸钠9.30 g/L,海水晶15 g/L,MgSO_4·7H_2O 5 g/L,KH_2PO_4·H_2O 7 g/L。优化后DHA油脂产量提高了4.5%。(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宋泽,彭雍博,宋悦凡,汪秋宽,何云海[8](2019)在《裂殖壶菌营养成分及其多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sp.的脂质组成及多糖初级结构,采用气相色谱(GC)、发射光谱(ICP)、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分析了裂殖壶菌基本组分和微量元素含量,研究了其脂质组成及多糖初级结构。结果表明:裂殖壶菌的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1.49%、9.79%、15.49%、43.97%、29.26%;可溶性多糖提取率为2.13%,其多糖和硫酸根含量分别为49.81%和4.76%;裂殖壶菌富含镁、钙、钠金属元素;气相色谱分析脂肪酸组成发现,DHA是提取裂殖壶菌油脂中的主要脂肪酸,油脂中还含有EPA及其他饱和脂肪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多糖的单糖主要以半乳糖为主,并含有少量的甘露糖、鼠李糖;红外光谱分析多糖的硫酸基团主要位于半乳糖残基的C6位。研究表明,裂殖壶菌中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DHA,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胡学超,任路静,胡耀池,纪晓俊,黄和[9](2018)在《裂殖壶菌制备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的研究历程及发展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二碳六烯酸(decosahexaeonic acid,DHA)是一种重要的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广泛应用在婴幼儿食品添加剂和医药行业。生物法制备DHA油脂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文对DHA的常用生产菌、产品的安全性认证以及生物制备过程进行综述,重点对裂殖壶菌产DHA的发酵水平提升、油脂精炼技术的革新展开评述,结合当前国内产业化现状对生物法产DHA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为后续多种高附加值脂溶性化学品的开发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8年11期)

麻梅梅,张涛,刘睿杰,常明,金青哲[10](2018)在《裂殖壶菌脂肪酶基因克隆及底物特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裂殖壶菌甘油叁酯合成和水解的过程中,脂肪酶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同源性分析结果,筛选得到裂殖壶菌脂肪酶基因STGL2。以cDNA为模板获得STGL2脂肪酶基因,将其连接到pPIC9K载体上,得到重组质粒pPIC9K-STGL2,并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系统分析了重组脂肪酶(Stgl2p)的底物特异性。结果表明:STGL2脂肪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裂殖壶菌脂肪酶Stgl2p的最适底物为对硝基苯酚月桂酸酯(p-NPL),其最适p H为7.5,最适反应温度为35℃。综上所述,脂肪酶Stgl2p在裂殖壶菌细胞内对甘油叁酯中长碳链脂肪酸的水解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8年10期)

裂殖壶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大容量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对裂殖壶菌OUC168菌粉进行油脂萃取,并以四种油料作物黑芝麻、大豆、花生、核桃进行比较,通过气相色谱技术检测了萃取物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并比较和分析了不同萃取条件下超临界流体对不同脂肪酸的萃取效果。结果表明,四种油料作物中的脂肪酸均以16-18C为主,裂殖壶菌中含有丰富的长链脂肪酸DHA(22C:6,44.34%),是非常好的不饱和脂肪酸来源。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可以有效萃取四种油料作物中的脂肪酸,萃取率均在75%以上。对于裂殖壶菌中脂肪酸的萃取,在萃取温度30-40℃,萃取压力30MPa,分离温度35-55℃条件下,长链脂肪酸的萃取率总体低于短链脂肪酸;同种脂肪酸在萃取温度为30℃时的萃取率高于40℃时的萃取率。在萃取温度30℃,萃取压力30MPa,分离温度55℃,分离压力8~10MPa,CO_2流速14L/h的条件下,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裂殖壶菌总脂肪酸的萃取率为56.03%,DHA萃取率为22.1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裂殖壶菌论文参考文献

[1].胡爱云,龚定芳,李莎.裂殖壶菌诱变株高产DHA机理的转录组学分析[J].中国油脂.2019

[2].刘畅,臧晓南,刘柱,王振东.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在裂殖壶菌DHA提取中的应用[J].海洋湖沼通报.2019

[3].岳秀宏,李祥宇,刘鹏阳,陆姝欢,万霞.优化尼罗红荧光染色法简便快速筛选高油脂裂殖壶菌[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

[4].杨浩,金小琬,唐嘉淇,黄健庭,陈天晓.裂殖壶菌合成二十二碳六烯酸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19

[5].段光前,李硕硕,李鑫,黄开耀.裂殖壶菌高产油突变体的高通量筛选[J].生物工程学报.2019

[6].龚定芳.高产DHA裂殖壶菌的诱变选育及转录组分析[D].江南大学.2019

[7].史超,姜鑫,刘成晟,刘尧,陈明.响应面法优化裂殖壶菌产DHA油脂的发酵培养基[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9

[8].宋泽,彭雍博,宋悦凡,汪秋宽,何云海.裂殖壶菌营养成分及其多糖特征分析[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9

[9].胡学超,任路静,胡耀池,纪晓俊,黄和.裂殖壶菌制备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的研究历程及发展前景[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

[10].麻梅梅,张涛,刘睿杰,常明,金青哲.裂殖壶菌脂肪酶基因克隆及底物特异性研究[J].中国油脂.2018

标签:;  ;  ;  ;  

裂殖壶菌论文-胡爱云,龚定芳,李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