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课程改革;能力本位;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概念、性能、应用和检测等基础知识,从而为后续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材料相关的基础。由于本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基础性、前导性的功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本课程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但是因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专业了解还不够深入、课程内容多而杂、知识点系统性不够强等原因,学生容易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基于当前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将CBET能力本位模式应用于建筑材料课程内容改革中,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常用建筑材料识别、检测、应用等职业技能。
1.课程改革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高职教育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熟练职业技能和较强社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可见,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移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CBET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改革方向之一。能力本位教学模式CBET(competencybasededucationandtraining)是一种典型的就业导向教育教学模式,它以“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塑造为核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其原则为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即学校通过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可见,基本CBET能力本位模式的课程改革,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课程改革的思路
将CBET能力本位模式应用到《建筑材料》课程改革实践中,即按照CBET能力本位模式的原理,对建筑行业中施工员、材料员等岗位群进行分析,确定与本课程相关的岗位能力,将岗位能力与课程内容建立明确的对应关系,提炼优化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突出能力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
2.1建筑材料的识别能力
建筑材料的识别能力是土建类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通用能力。课程内容中针对材料的概念、组成、分类的介绍,即可提炼为材料的识别能力。以《水泥》章节为例,硅酸盐水泥的定义、硅酸盐水泥的熟料组成、常见的六类硅酸盐系水泥(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等三部分的教学内容,对应于水泥识别能力的培养。
2.2建筑材料的选择能力
建筑材料的选择能力,即根据工程所处环境特点、材料的技术指标等,判断材料是否满足使用要求,进而选择出满足工程使用要求的合格建筑材料。课程内容中关于材料的性质、技术要求的介绍,即可提炼为材料的选择能力。以《水泥》章节为例,水泥的细度、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抗折与抗压强度等技术性能的内容,对应于水泥选择能力的培养。
2.3建筑材料的应用能力
建筑材料的应用能力,即建筑材料的使用范围,也是学生学习本课程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课程内容中关于材料的应用、适用范围等内容的介绍,即可提炼为材料的应用能力。以《水泥》章节为例,硅酸盐水泥适用于早期强度要求高、严寒地区、耐磨环境,而不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地下混凝土工程等,对应于水泥应用能力的培养。
2.4建筑材料的检测能力
建筑材料的检测能力,即依据相关的材料试验检测规范,检测材料的技术指标是否满足使用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水泥试验》章节为例,水泥细度检验、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水泥净浆凝结时间试验、水泥安定性试验、水泥胶砂强度检验等内容,对应于水泥检测能力的培养。
3.结语
基于CBET能力本位模式的建筑材料课程改革,将课程内容优化提炼为材料的识别、选择、应用、检测四大能力模块体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强了课程知识点的系统性,与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了明确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程要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从而为学生真正掌握建筑材料相关的职业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包建强,王小庆.关于高职高专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建筑,2014,40(13):277-278.
[2]邓绍云,邱清华.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基础课程《建筑材料》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33):245-246.
[3]孙玉周,李晓芬,李冬霞.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110-111.
作者简介:叶箐箐,(1986—),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材料与结构工程。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CBET能力本位模式在《建筑材料》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Y20153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