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而水稻灌溉用水占我国总用水量的近50%。在水稻生产中选用水分高效利用品种,并实行节水灌溉栽培对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在防雨棚下进行盆栽试验,选用10个普通栽培稻(Oryza sativa)和4个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水稻水分高效利用品种的快速、简单、初步筛选的指标及方法,并以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较高的水稻品种(杨稻6号)为材料初步研究了提高水稻WUE的水分管理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水分高效利用品种的快速、简单、初步筛选的指标及方法(1)利用播种——孕穗末期的总根数和整株干重的WUE进行初步筛选孕穗末期的根数指标与水稻产量WUE(r=0.578*)、全生育期的整株干重WUE(r=0.633*)、地上部分干重WUE(r=0.646*)均达到显著相关。水稻产量的WUE与孕穗末期整株干重的WUE呈显著正相关(r=0.537*)。因此,利用孕穗末期的根数和整株干重的WUE可以进行水稻水分高效利用品种的快速、简单、初步筛选。(2)利用分蘖期——孕穗末期这个阶段地上部分干重的WUE进行初步筛选水稻产量WUE与分蘖期——孕穗末期这个阶段整株干重的WUE呈显著正相关(r=0.627*),与这个阶段地上部分干重的WUE呈极显著正相关(r=0.684**)。这个阶段,地上部分干重的WUE和整株干重的WUE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956**)。(3)根据某一生育时期相关指标进行初步筛选分蘖期,整株干重的WUE与绿叶面积(r=0.685**)、绿叶数(r=0.557*)、分蘖数(r=0.563*)、苗高(r=0.593*)、根数(r=0.608*)、根体积(r=0.598*)呈显著正相关,地上部分干重的WUE与绿叶面积(r=0.675**)、苗高(r=0.707**)呈极显著正相关;孕穗末期整株干重的WUE、地上部分干重的WUE与比叶重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40*;r=0.612*);灌浆期整株干重的WUE与根冠比(r=-0.607*)、叶片离体失水速率(r=-0.547*)呈显著负相关,地上部分干重的WUE与根干重(r=-0.535*)、根冠比(r=0.705**)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每个时期的各相关指标可以作为相应时期水稻水分高效利用品种的筛选指标。2、提高水稻WUE的水分管理方法(1)适时适当水分亏缺管理可以提高水稻的WUE在同一生长时期,扬稻6号产量WUE随灌水量变化而变化;在相同灌水条件下,产量WUE随生长发育进程的变化而变化。扬稻6号全生育期中,除了65-80d间,WUE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其它时期,WUE均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在全生育期中,WUE最高值随生育期的推移及灌水量的变化而呈现“U”形曲线变化。(2)分蘖期亏缺供水条件下,增加灌水次数,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WUE。在相同灌水量条件下,水稻产量以及产量WUE均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在2天1次和4天1次的灌水次数相同的条件下,产量以及产量WUE随着灌水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70%-80%供水量时,产量以及产量WUE达到高值;而在6天1次的灌水次数相同的条件下,产量以及产量WUE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本试验中,扬稻6号在70%供水量,灌水频率为2天1次的条件下,水稻产量WUE(1.303g/kg)分别比灌水频率为4天1次、6天1次的分别增加了7.42%、53.47%,与对照处理(1.082g/kg)相比,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20.43%。在各处理中,70%供水量每2天灌溉1次处理的单株产量最高(50.16g/株),与饱和供水和其他供水量相比,每2天灌溉1次处理的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表明在分蘖期适度水分亏缺和增加灌溉次数的水分管理措施具有增产效果。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野生稻并不“野”[J]. 农村科学实验 2017(06)
- [2].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籽粒灌浆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
- [3].古栽培稻生物学研究若干方法问题的检讨[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4].考古发现的广东古栽培稻品种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09)
- [5].不同环境因子对江苏省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发芽势影响的比较[J]. 杂草科学 2009(04)
- [6].考古发现广东古栽培稻品名的商业利用[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10)
- [7].自生稻对栽培稻的危害及控制措施[J]. 杂草科学 2009(03)
- [8].漫步在中国古栽培稻走过的小路上[J]. 农业考古 2009(04)
- [9].海南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营养品质比较[J]. 热带农业科学 2014(04)
- [10].北方杂草稻中胚轴伸长特性的初步研究[J]. 中国稻米 2008(03)
- [11].考古发现和“文化探源”之一:栽培稻[J]. 大众考古 2013(01)
- [12].黑龙江杂草稻资源生物学性状调查及利用策略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09)
- [13].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游离小孢子的培养[J]. 西南农业学报 2012(06)
- [14].江苏沿江地区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调查[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14)
- [15].杂草稻分类及起源研究进展[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1(05)
- [16].东乡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稻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含量的对比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1)
- [17].栽培稻种间育性S1基因桥梁亲本培育及分子验证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2)
- [18].云南传统栽培稻品种waxy基因序列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1(06)
- [19].考古遗址出土野生和栽培稻的鉴定问题[J]. 南方文物 2009(03)
- [20].《植物细胞》:研究证实栽培稻芒缺失受人工驯化选择[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04)
- [21].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氮代谢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9)
- [22].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0(05)
- [23].杂草稻对东北移栽稻群体生长环境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4(02)
- [24].中国栽培稻起源地研究进展[J]. 中国稻米 2013(03)
- [25].野生稻优良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热带农业科学 2014(01)
- [26].上海地区杂草稻种子萌发特性[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4(03)
- [27].广西栽培稻种质资源抗旱性指标筛选与抗旱性分析(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07)
- [28].完全控制条件下杂草稻与栽培稻的营养竞争[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6)
- [29].不同密度杂草稻对栽培稻光合特性及灌浆进程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12(03)
- [30].野生稻种质资源优异基因定位和利用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