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的博士论文之所以名曰《民族宗教和谐关系密码:宗教相通性精神中国启示录》,意在研究当今全球“热点中的热点”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的出路,挖掘中国历史上解决民族宗教关系的宝贵经验,探索民族与宗教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提炼出宗教相通性精神。其意义在于,寻觅各民族宗教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探寻如何走出当代人类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的误区,导引出民族宗教关系的健康发展之路;研究教际由冲突到和谐的发展规律,开发、挖掘宗教的相通性精神,从而解决阐释民族宗教关系问题的关键应付诸和平文明方式而不是暴力冲突。这不仅对充满民族和宗教冲突的国家和地区,而且对虽然处于和平环境但有不安全隐患的国家和地区,都将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问题只分别从民族和宗教各自的角度进行分析,处于“两张皮”状况,还没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却几乎没有从本质层面深入研究民族和宗教关系的专著问世,偶尔有一两本,也只是在作“现象描述”。因为,其研究的难度之大,涉猎的学科(资源)之广,所需方法论之深,是很难想象的。以前的学者抑或从宗教学角度,抑或从民族学角度,片面地看问题。宗教学者仅仅从宗教角度出发分析宗教,虽然也涉猎到民族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但由于对民族学知识的匮乏而很难对民族问题有深入探讨。反之亦然。民族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似乎成为民族学者和宗教学者“不可逾越”的障碍。基于这种情况,许多学者们不得不望而却步。 在完成本课题研究中,我运用了四种研究方法的学术资源:民族学、宗教学、哲学和史学等研究方法。其民族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从事民族学多达11年研究中积累的,期间出版、发表民族学的成果达100多万字,为我积累了丰厚的民族研究资源。此外,本课题还运用了哲学、史学和宗教学的研究方法论资源。如果从我1982年本科生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起算,到现在已有20多年哲学研究的历史。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无论从对宗教相通性精神的构思、梳理、理顺方面,还是当我遇到思想观点、逻辑处理难题时,我都能回归到哲学王国汲取营养。后来从事民族学研究,使我确立了实证研究的方法立场,抛弃了以往哲学不求实证只求抽象研究的习惯。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各六章。上篇主要是历史实证研究,下篇主要是对宗教相通性精神进行理论性的研究。 上篇主要包括的问题有:第一章剖析了世界热点东移亚洲现象及其原因。第二章研究了“中华宗教相通性精神”的凝聚铸造了中国先民的和谐社会,提出“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因在于和谐的民族与宗教关系”新观点。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对中国儒佛关系、儒穆关系、儒耶关系和佛耶关系进行历史实证研究,探索在中国宗教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儒佛关系研究中,探讨了在儒佛的良性互动关系孕育出了著名的理学、心学理论,从而明确了儒佛的良性互动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由于儒学不能满足关于生死问题等精神需要的缺陷而佛教刚好满足这一精神需要,因此为佛教入住中国提供广阔空间。 在儒穆关系研究中,研究了由中国和谐儒穆关系营造中国和谐社会的奥秘。中国历史上的儒穆关系主要是中国穆斯林与汉族、满族三者关系的历史合力。和外国穆斯林不同,中国的穆斯林各族既具有穆斯林的世界性,又拥有中国的民族性,由此决定中国的穆斯林具有多族源性的特点。 在儒耶关系研究中,重点分析了儒耶的最初相遇主要发挥了相冲突的一面。中西方两种文化中心论的冲突导致了在康乾盛世时代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精神的礼仪之争,进而导致了中国进一步的闭关锁国。 在佛耶关系的研究中,探索了佛耶相遇在中国的特殊关系,阐明了中国的佛耶关系主要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当代民族学研究方法的思考和总结——评《民族学实用方法》[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01)
- [2].对生态民族学建构历程反思的学术对话[J]. 怀化学院学报 2019(12)
- [3].莫斯《礼物》的出版与民族学中“交换”概念[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12)
- [4].民族学博物馆开馆前的100个日日夜夜[J]. 武汉文史资料 2020(06)
- [5].“亚太地区的未来展望”2019年亚太民族学与人类学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 思想战线 2019(06)
- [6].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及其所收藏的中国资料[J]. 文化遗产 2017(03)
- [7].文化场域与生态民族学[J]. 河西学院学报 2015(01)
- [8].民族学专业双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04)
- [9].音乐中的民俗与民俗中的音乐[J]. 山海经 2018(17)
- [10].民族学的早期思想及其学科使命[J]. 中国研究生 2015(02)
- [11].民族学[J]. 考试与招生 2015(Z1)
- [12].民族学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意义与作用探讨[J]. 时代教育 2015(13)
- [13].试论民族学哲学基础[J]. 西部蒙古论坛 2009(02)
- [14].从书斋到田野——民族学专业[J]. 高校招生 2008(Z1)
- [15].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所藏涉藏资料研究[J]. 西藏研究 2020(01)
- [16].发展非洲的新型“民族学”博物馆[J]. 国际博物馆(中文版) 2016(Z2)
- [17].论广义民族学的最新发展——从宗教民族学的角度[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7(10)
- [18].培养应用型民族学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才智 2015(28)
- [19].浅谈民族学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 考试周刊 2015(20)
- [20].民族学博物馆之未来:民族学博物馆发展的再思考[J]. 东南文化 2014(02)
- [21].民族学是什么[J]. 今日民族 2013(06)
- [22].民族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07)
- [23].《现代民族学》一书评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3)
- [24].对改进《民族学概论》教学工作的思考[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3)
- [25].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J]. 世界文化 2009(10)
- [26].广义民族学——民族科学研究的新高峰——评施正一先生的《广义民族学导论》[J]. 学术论坛 2008(12)
- [27].民族学期刊学术规范量化指标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9)
- [28].论桂学研究的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29].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以贵州大学民族学为例[J]. 教育文化论坛 2015(02)
- [30].培养应用型民族学人才模式的实践[J]. 学园 2017(35)
标签:民族宗教和谐关系论文; 民族宗教冲突论文; 宗教相通性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