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奇葩之一的杂剧,走过了从简单的模仿表演到以伎艺化歌舞演故事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无数的传统,其中一种便是剧中人物的出场形态及其提示语。剧中人物出场后,往往以程式化的方式直接面向观众进行自我介绍、讲述故事背景,甚至述说剧情,而对于这种演出的提示语也有着独特的称谓,即“开”。关于“开”在剧中的作用与内涵,长期以来历代研究者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笔者通过翻阅现存诸古本戏剧、相关史料记载,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分四个部分对“开”的内涵给予尽可能详尽的诠释:第一章主要是对研究对象的界定和二十世纪以来研究情况的综述。一方面由于“开”的存留情况与杂剧的版本有着直接关系,因而在对研究对象的界定上,以时间为主轴线,兼顾版本,将其确定为特定版本中的元代与明前期杂剧;另一方面对二十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进一步将其分为四类。第二章详细考察了“开”在剧本中的使用情况,从两个方面对“开”进行全面而详尽的考察:一是“开”的内容与作用;二是“开”在剧中的实施主体、实施次数及其所处位置,从而指出了已有研究观点中的偏颇和不足之处。第三章是对与“开”相关的几个概念的辨析,包括“开呵”,“开念”、“念”,“开”与“院本”三部分,在几个似同而实异概念的比较中,更进一步地凸显出“开”的意义与内涵。附录部分主要对“念”在剧本中用于人物初上场和用于引起韵文的补充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