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连云港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论文摘要

十一五”期间,是连云港市全面融入全省“两个率先”大局,实现全市“富民强市、快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省可持续发展大会后,深入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和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连云港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编制好连云港市“十一五”规划,连云港市在深入研究国家(10个重点问题)和省重大研究课题(8个方面37个重大问题)并充分结合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初步梳理出包括总体思路、人民生活、综合竞争力、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对外开放、沿海开发等6个方面16个重大研究课题,并将其作为编制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第一手基础资料。根据《连云港市“十一五”规划编制方案》课题“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由连云港市环保局负责环境可持续发展课题的研究工作。 受连云港市政府委托,环保局组织力量对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进行了充分调研,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强可持续性判定方法对连云港市可持续性进行了初步评价,提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目标、对策措施和保障体系。

论文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任务由来
  • 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1.2.1 可持续发展概念
  • 1.2.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1.3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情况
  • 1.3.1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历程
  • 1.3.2 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实施
  • 1.3.3 可持续发展在江苏的实施
  • 第二章 连云港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 2.1 生存支持系统
  • 2.1.1 自然环境
  • 2.1.2 生态环境
  • 2.1.3 水资源
  • 2.1.4 生物资源
  • 2.1.5 海洋资源
  • 2.1.6 旅游资源
  • 2.1.7 自然保护
  • 2.1.8 生态建设
  • 2.2 发展支持系统
  • 2.2.1 经济总量
  • 2.2.2 产业结构
  • 2.2.3 投资结构
  • 2.2.4 外贸结构
  • 2.3 社会支持系统
  • 2.3.1 基础设施
  • 2.3.2 交通运输
  • 2.3.3 金融与保险
  • 2.3.4 人口结构、人口质量
  • 2.3.5 人民生活
  • 2.4 智力支持系统
  • 2.5 环境支持系统
  • 2.5.1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 2.5.2 水环境质量状况
  • 2.5.3 城市噪声
  • 2.5.4 近岸海域海水水质
  • 2.6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连云港市可持续性的初步判定
  •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在连云港市的实施
  • 3.1 可持续发展实施
  • 3.1.1 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 3.1.2 继续加强工业污染防治认真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 3.1.3 强力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创建
  • 3.1.4 努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 3.1.5 加快建设城市环保基础设施
  • 3.1.6 发展循环经济
  • 3.2 连云港市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1 可持续发展意识尚未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
  • 3.2.2 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 3.2.3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 3.2.4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 3.2.5 生态环境建设进展缓慢
  • 3.2.6 环境科技支撑能力相对较弱
  • 第四章 连云港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
  • 第五章 连云港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 5.1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合理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 5.2 强化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建立新型经济增长模式一发展循环经济
  • 5.2.1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合理优化产业布局
  • 5.2.2 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稳步发展循环经济确立生态环境优先的理念
  • 5.2.3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 5.3 坚持资源开发保护并重,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
  • 5.3.1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5.3.2 能源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5.3.3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5.3.4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5.4 加快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质量
  • 5.4.1 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 5.4.2 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 5.4.3 大气污染防治
  • 5.4.4 实施绿地系统建设工程
  • 5.4.5 实施清洁工程
  • 5.4.6 实施安静工程
  • 5.5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提高生态系统承载能力
  • 5.5.1 创建省级、国家级园林城市
  • 5.5.2 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圈
  • 5.5.3 生态农业建设
  • 5.5.4 生态林业建设
  • 5.5.5 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
  • 5.5.6 实施碧海行动计划
  • 5.6 加强辐射与核安全管理,确保环境安全
  • 5.6.1 加强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
  • 5.6.2 积极防治电磁辐射污染
  • 第六章 连云港市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 6.1 实施环境发展综合决策,落实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 6.2 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6.3 实施经济核算体系转变,引入绿色 GDP核算体系
  • 6.4 实施资本运作机制创新,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
  • 6.5 实施环境制度体系创新,坚持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 6.6 实施环境监管能力创新,提升环境管理现代化水平
  • 6.7 实施环境科学技术创新,提供持续发展强力支撑
  • 6.8 实施国际环境合作交流,创造持续发展良好国际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兰精将投资4000万欧元改善其在奥地利主要基地的生态足迹[J]. 合成纤维 2019(11)
    • [2].生态足迹视域下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态势的时空属性研究:2007-2025[J]. 江苏农业学报 2019(06)
    • [3].中国旅游生态足迹研究可视化分析[J]. 生态学报 2020(02)
    • [4].河南省水生态足迹测度及其驱动效应分析[J]. 水文 2020(01)
    • [5].成都市水生态足迹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2020(02)
    • [6].基于游客消费行为的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以北京市入境游客为例[J]. 林业经济 2020(02)
    • [7].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的自然资本动态评估——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为例[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8].南北疆区域经济差异化三维生态足迹自然资本利用的时空演变[J]. 生态学报 2020(13)
    • [9].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三维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 生态学报 2020(18)
    • [10].大学生生态足迹调查分析——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20(04)
    • [11].辽阳市县域水生态足迹浅析[J]. 陕西水利 2020(09)
    • [12].中国林业生态足迹、生态压力与生态效率评价[J]. 林业经济问题 2020(05)
    • [13].河南省生态足迹现状及其经济驱动因素研究[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14].基于水生态足迹的山东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分析[J].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9(03)
    • [15].生态足迹研究现状及展望[J]. 四川林业科技 2019(01)
    • [16].合肥市生态足迹时空特征与脱钩效应变化及灰色预测分析[J]. 生态学报 2019(05)
    • [17].安徽省对外贸易的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铜仁学院学报 2019(02)
    • [18].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农户生态足迹及其与收入的关系[J]. 生态经济 2019(07)
    • [19].农业生态足迹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7)
    • [20].基于全球公顷与国家公顷的县域生态足迹评估比较[J]. 生态经济 2019(10)
    • [21].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上海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7(10)
    • [22].北京市水果消费的生态足迹距离研究[J]. 生态学报 2018(03)
    • [23].江苏省生态足迹时空变化分析研究[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8(02)
    • [24].生态足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 经济研究参考 2018(01)
    • [25].大学生生态足迹调查分析——以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为例[J].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26].陕西省区域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差异研究[J]. 生态科学 2018(03)
    • [27].基于问卷调查的个人生态足迹测算及分析——以宁夏理工学院在读学生为例[J]. 智能城市 2016(12)
    • [28].基于改进模型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水污染生态足迹时空分析[J]. 河池学院学报 2017(02)
    • [29].中国水生态足迹广度、深度评价及空间格局[J]. 生态学报 2017(21)
    • [30].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生态足迹研究[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6(01)

    标签:;  ;  ;  ;  

    连云港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