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他编码条件好,这一概念由Rogers提出,引发关于自我与记忆的大量研究。但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并未涉及自我本身的不同以及外界刺激的不同对个体回忆量的影响。当把这两个因素加以考虑后,出现了自尊与记忆关系的实证研究,并揭示出了自尊的记忆加工偏向效应。自尊的记忆效应是指不同自尊水平的个体在回忆或再认相关内容时存在的显著差异性,即高自尊个体对积极的维护其自尊的正向信息的记忆效果好于威胁其自尊的负向信息。之前进行的自尊记忆效应的研究都是从外显自尊单一维度入手考察自尊的记忆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近年来,研究者认为整体自尊不仅仅包括外显的自尊,还有一个内隐的、不为人意识到的内隐自尊的存在,认为内隐自尊是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分离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表现,这种态度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的。研究指出,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两个相互分离的独立结构,并且内隐自尊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们的言语与行为有更强的潜在影响力,持续时间更长久。所以在考察整体自尊的记忆效应时势必要引入内隐自尊维度。另外,关于自尊的记忆效应的产生机制,研究者提出既有自我图式的作用,即高自尊个体自动偏向关注正向信息,对与自身相符的正向信息表现出优势记忆;也有选择性注意分配的作用,即高自尊个体对正向信息的优势记忆是通过忽视负向信息的方式实现的。于是在统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个维度入手,探讨整体自尊的记忆效应模式及其效应产生的作用机制,实验以中学生为被试,系统探讨整体自尊的记忆效应模式,并揭示其作用机制。实验设计分为两个部分:实验一考察自尊的记忆效应的存在性,分别探讨了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以及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组合三种情况下自尊的记忆效应模式;实验二探讨自尊的记忆效应的作用机制,验证实验一的结果,并且针对存在的自尊的记忆效应模式,探讨自尊的记忆效应的作用机制。其中,对外显自尊的测量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对内隐自尊的测量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实验结果表明:一、外显自尊的记忆效应是存在的,并且支持忽视不一致模型。其作用机制是选择性注意的结果。二、内隐自尊的记忆效应是存在的,支持忽视不一致模型。对不同信息注意资源的分配不同致使其产生。三、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记忆效应表现出相似的模式,但二者呈微弱相关,是相互分离的两个结构。四、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组合的记忆效应模式存在,但产生机制既有选择性注意的作用,也有自我图式的作用,其真正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