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采用光镜和电镜方法系统地研究功率密度7.5W/cm2的35GHz毫米波局部辐照大鼠不同时间热痛应激对皮肤、心脏组织的损伤效应及其修复规律等。首先研究局部辐照不同时间(0s、5s、10s、15s、20s、30s、50s)对大鼠皮肤组织的损伤。HE染色结果表明:辐照5s时,皮肤表面的温升约为30℃,皮肤表面出现红肿现象,但未形成创面;辐照15s时,表皮组织出现轻微的嗜酸性红染,真皮层毛根附近出现空洞,分布不均匀,毛囊开始碎裂,但是皮下组织无明显的变化;辐照30s时皮肤损伤至皮下组织;50s宏观看到烧焦现象,损伤皮肤的附件全部丧失,不能在该部位长出表皮被覆创面。其次研究毫米波局部辐照不同时间(0s、5s、10s、15s、20s、30s、50s)对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生化指标AST、LDH、CK随辐照剂量和辐照后取材时间而发生变化,AST、LDH、CK都是与心脏、肝脏功能相关的酶,其变化表明高功率微波一定时间局部辐照可能引起心脏、肝脏、骨骼肌等器官的损伤。最后研究高功率毫米波局部辐照大鼠不同时间(0s、5s、10s、20s、30s、60s、180s)背部热痛应激对大鼠心脏组织损伤和恢复规律的影响,光镜观察表明心肌细胞发现不同程度的病变,细胞间界限模糊,心肌细胞变形,细胞变性坏死,心肌扩张淤血,并且随着辐照时间的增加,损伤呈加重趋势;电镜观察表明,随着辐照时间的增加,肌纤维出现扭曲,线粒体肿大异形、外膜溶解,嵴缺损及空化等。高功率毫米波短时局部辐照对大鼠心脏器官造成损伤,可能是高功率毫米波局部辐照数分钟致使大鼠死亡的原因;短时间(小于180s)辐照后心脏损伤的恢复情况不同,恢复时间与辐照剂量有密切的关系,即,辐照时间越短,恢复时间越快。关于电磁辐照对生物体心脏研究的报道较多,波段多集中在厘米波段,对于毫米波辐照引起的心脏损伤研究较少。毫米波作为一种热刺激源,研究表明高功率毫米波辐照热痛应激对大鼠心脏产生损伤,本文的研究为高功率毫米波装置的安全使用和防护提供有效的实验依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重离子脑局部辐照对大鼠胸腺损伤效应的研究[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2(00)
- [2].水滤红外线A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J]. 现代医药卫生 2018(08)
- [3].局部辐照大鼠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J].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14(05)
- [4].小波变换分析高功率毫米波辐照下大鼠脑电的变化[J]. 生物物理学报 2009(S1)
- [5].重离子脑局部辐照对大鼠神经免疫损伤调控机理的初步探讨[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3(00)
- [6].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后大鼠胰腺组织学结构和内分泌功能的恢复[J].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