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数字博物馆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维实景模型,传统村落,ContextCapture,航线规划
数字博物馆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俊,徐辉,赵大伟[1](2019)在《实景模型在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叁维实景建模进行传统村落数字化具有效率高、还原度真实的优势。以安徽省黄山市13个村落为研究区开展模型重建试验,首先,采用多旋翼飞行器挂载五镜头倾斜相机完成对村落影像数据的采集和预处理;然后,结合Context Capture软件进行空叁解算和重建模型;最后,得到村落模型成果并将该模型窗口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网页中调用。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村落范围的模型构建,能够自动生产出空间分辨率高、拓扑关系良好、细节表现丰富的实景模型,对于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分析多个村落的数据处理时间,得到了空叁解算时间与数据采集时间的内在关系,并给出了在地貌环境复杂的传统村落环境下实施飞行任务的若干建议。(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遥感》期刊2019年01期)
李彩霞,宋元,冯朝阳,王艺,李智[2](2016)在《一种数字博物馆特征模型可视化定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博物馆领域仿真资源的重用与共享以及仿真资源从自然语言描述动态转换成视景仿真表述的方法是构建数字博物馆急需解决的问题。借鉴IOD(Internet of Data)思想,提出一种数字博物馆特征模型可视化定制方法,用数据语义标签和关联语义标签模拟物联网中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标签,实现对特征和特征关系的与平台无关、直观且无二义性的描述以及标识、访问、存储和可视化。通过构建特征编辑器、特征关联编辑器和模型融合引擎,给出从领域特征模型DFM(Domain Feature Model)到应用系统特征模型AFM(Application Feature Model)的可视化定制方法。通过数字博物馆实例化描述,验证了Web3D环境下特征模型可视化定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杨国梁,周明全,武仲科,税午阳,王康[3](2014)在《数字博物馆文物叁维模型基于谱分析的数字水印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保护数字博物馆文物叁维网格模型版权的鲁棒非盲水印算法。采用谱分析的方法将叁维模型的空间信息和颜色信息转换到谱空间,使得水印能量能够在模型上得到充分的扩散,使算法针对各种变换均有较强鲁棒性;采用模型分片技术,在模型子块上独立嵌入和提取水印,提高了运算效率和整体鲁棒性,并使算法获得抵御剪裁攻击的能力;采用基于薄板样条函数的待测模型标准化方法,获得抵抗重建网格拓扑关系攻击和仿射变换攻击的能力;采用QR-code技术对水印信息进行高效方便的编码和解码,QR-code基于Reed-Solomon的容错机制提高了算法的鲁棒性。实验结果证明添加水印后的叁维模型有着较好视觉质量,同时对叁维模型的仿射变换、坐标点随机噪声、模型光滑、重新网格化、模型裁剪都有较好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胡春健[4](2014)在《基于企业架构的数字博物馆参考模型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教育传播等基本职能。数字博物馆作为传统博物馆在时空维度的延伸,其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在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发展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指导性设计方法体系,以及文物信息资源交互的特殊性,使得我国数字博物馆体系模型的建设呈现出区块分隔、各自为政、互联互通程度低的状况。这种彼此分隔的“信息孤岛”式的数字博物馆体系模式,无论从业务交互还是从信息资源共享的角度来看,都已经阻碍了我国文博机构、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将企业架构理论、数字博物馆构建的标准、方法引入到数字博物馆参考模型的建构中来。首先对国内外典型的数字博物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选择其优势和长处。其次通过借鉴企业架构的系统性、层次性、开放性、持续发展性的方法,站在系统全局的视角规划和指导我国数字博物馆参考模型的构建,设计给出数字博物馆参考模型的总体架构、业务架构、应用功能架构、信息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等层面的规划蓝图,并通过PowerDesigner15企业架构工具设计数字博物馆四个层次的框架模型,再综合设计出数字博物馆参考模型的总体架构。最后,对数字博物馆参考模型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从数字博物馆参考模型的适用范围和数字博物馆参考模型的应用方法两方面提出了模型的应用建议。使设计的数字博物馆参考模型具有更好的应用参考价值,为我国基于群馆模式数字博物馆体系构建提供了一种新型解决方案和理论指导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4-05-23)
刘超[5](2013)在《数字博物馆分面元数据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博物馆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发展契机。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了大量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传统博物馆的保管、研究、教育与宣传展示的功能,强化了信息共享及交流功能。但就目前研究而言,不论是某一国家乃至国际上均没有形成通用的数据描述准则,而针对藏品信息的最基本的描述形式,甚至还未形成通用的数据结构;由于缺少通用的信息管理标准,导致在各馆与各馆之间出现资源交换效率较低,信息共享受限的问题。分面元数据就是将具备某样共同特性或表征的资源关联在一起,而将不具备上述共性的资源分离开来的过程。故而,有效地制定数字化资源管理的元数据标准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字博物馆建设按照此标准规范,对其馆藏资源进行多方位的组织与管理,既可以帮助工作人员、研究人员及时地更新、修改、查找相关资源,也可以为公众提供针对性服务。本文旨在为博物馆构建一个通识体的数字博物馆元数据模型,用以描述数字博物馆数字资源内容、结构及背景特征的数据,具有:着录功能、检索功能、选择功能、定位功能、管理功能。文章主要采用国际规范标准研究、功能需求为分析主线构建数字文物资源的分面元数据模型,为保证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在遵循现有国际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多角度地构建分面元数据体系。(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3-06-01)
周达希,曾菁,张亚娜,史萍[6](2012)在《数字博物馆3D模型水印攻击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3D模型数字水印技术是继图像水印、视频水印之后的又一种版权保护的有效手段,为数字博物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证。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数字博物馆中3D模型可能经历的各种处理,进行了水印攻击方法的仿真实现,并将其整合到数字博物馆3D模型水印评测工具中,为博物馆3D模型水印技术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评测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王蕾[7](2011)在《基于用户角色模型的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数字祖庙”网络交互界面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博物馆在数字化进程中互联网载体的交互设计方法。以"数字祖庙"项目为实例,给出实际网络交互过程中的体验性环节,并运用角色模型作为方法论指导,以用户为中心对不同属性的信息进行分类、优化以及呈现。(本文来源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王怀军,李舒方[8](2009)在《数字博物馆领域数据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今在数字博物馆领域应用元数据模型极为普遍。尽管元数据对于数字博物馆实体性藏品和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描述和检索等方面也能提供良好的语义基础,但是元数据没有完全解决不同信息系统的语义异构问题,也不能解决系统或资源之间的互操作问题。引入领域本体的直接目的是解决数据标准规范的定义与数据描述语言规范化的问题,从而就能很好地解决语义内涵的问题,也就给人机交互与移动计算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逻辑基础。本文分析了数字博物馆领域常用的几种元数据模型,进而引出了建构在元数据模型之上的本体模型对于元数据方案所起到的补充和高层互操作的作用,重点介绍了CIDOC CRM和ABC模型。(本文来源于《职业时空》期刊2009年02期)
吴琼[9](2007)在《基于本体的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博物馆模型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博物馆的研究涉及了数据标准规范、数据描述语言、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多媒体信息处理和内容采编管理等多方面的关键技术。以往的数字博物馆,大都是建立以管理可移动文物为目的的信息系统,并且各个博物馆通常都有一套自己的数据规范标准。这使得对这些数字博物馆的信息难于进行共享和利用。建立一个通用的元数据模型作为数据标准规范,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同时由于本体在语义网中的重要作用,还使得有效地检索文物信息成为可能。对于可移动文物数字博物馆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博物馆领域本体模型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本人主要工作如下:(1)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需求分析,确定其语义信息分类,结合CIDOC CRM标准完成对其文化遗产领域语义信息的描述。同时构造了一个地理本体,完成对其地理信息的描述。(2)由于文物领域本体模型CIDOC CRM在描述不可移动文物地理信息上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结合了CIDOC CRM和地理本体的元数据模型作为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博物馆领域本体模型。(3)在此模型基础上,实现了一个基于J2EE架构模式Struts的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博物馆,将本体模型嵌入到数据库中,除了提供语义信息和地理信息浏览功能外,还实现了基于语义的关联查询方式,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7-12-01)
李起成,汪国平[10](2006)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叁维模型渐进传输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一种叁维模型在网络中渐进传输的方法,该方法根据SmoothLOD模型编码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基于C/S的网络传输架构,从而实现在浏览过程中从一个点到复杂模型的平滑过渡效果,并且可以方便地实现叁维模型在网络上平滑地增量传输。通过在数字博物馆系统的应用验证,算法实现了模型在网络上流式传输,有效地减少了数据传输的网络延迟。(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06年19期)
数字博物馆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数字博物馆领域仿真资源的重用与共享以及仿真资源从自然语言描述动态转换成视景仿真表述的方法是构建数字博物馆急需解决的问题。借鉴IOD(Internet of Data)思想,提出一种数字博物馆特征模型可视化定制方法,用数据语义标签和关联语义标签模拟物联网中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标签,实现对特征和特征关系的与平台无关、直观且无二义性的描述以及标识、访问、存储和可视化。通过构建特征编辑器、特征关联编辑器和模型融合引擎,给出从领域特征模型DFM(Domain Feature Model)到应用系统特征模型AFM(Application Feature Model)的可视化定制方法。通过数字博物馆实例化描述,验证了Web3D环境下特征模型可视化定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字博物馆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佳俊,徐辉,赵大伟.实景模型在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2019
[2].李彩霞,宋元,冯朝阳,王艺,李智.一种数字博物馆特征模型可视化定制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2016
[3].杨国梁,周明全,武仲科,税午阳,王康.数字博物馆文物叁维模型基于谱分析的数字水印技术[J].系统仿真学报.2014
[4].胡春健.基于企业架构的数字博物馆参考模型构建研究[D].南昌大学.2014
[5].刘超.数字博物馆分面元数据模型[D].山西大学.2013
[6].周达希,曾菁,张亚娜,史萍.数字博物馆3D模型水印攻击方法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7].王蕾.基于用户角色模型的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数字祖庙”网络交互界面设计[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王怀军,李舒方.数字博物馆领域数据模型分析[J].职业时空.2009
[9].吴琼.基于本体的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博物馆模型研究与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07
[10].李起成,汪国平.数字博物馆中的叁维模型渐进传输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6
标签:叁维实景模型; 传统村落; ContextCapture; 航线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