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接触模型论文-韩佳伟,赵春江,钱建平,张翔,范蓓蕾

局部接触模型论文-韩佳伟,赵春江,钱建平,张翔,范蓓蕾

导读:本文包含了局部接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苹果,冷链物流,球体模型,接触点局部处理方式

局部接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韩佳伟,赵春江,钱建平,张翔,范蓓蕾[1](2016)在《基于球体模型的苹果接触点局部处理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新鲜果蔬采后预冷CFD数值模拟研究,以单个富士苹果为研究对象,构建果品近真实3D模型,在雷诺数为10~30 000的范围内对比真实果形与等直径球体壁面切应力、壁面阻力系数、边界层分离角度以及尾流回流区长度之间的不同,验证在CFD模拟研究中是否可直接利用等直径球体替代苹果真实形状。为实现果品与果品(或箱体壁面)接触点局部位置的最佳CFD建模,充分考虑果品之间局部传热性对温度变化的影响,本文以彼此接触的两果模型为研究对象,从壁面阻力系数、两果中心线上的温度模拟结果准确性角度确定4种不同的局部处理方式(缩小法、膨胀法、消平法和桥梁法)在不同雷诺数范围内各自最佳的局部处理尺寸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中可直接利用等直径苹果替代苹果真实形状,在整个雷诺数范围内两者之间的各种边界层物理量最大相对偏差在15%左右,桥梁法在4种接触点局部处理方式中模拟准确性最高,通过对比实验验证,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最大均方根误差为1.514℃,平均相对误差在20%左右。(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谢豪[2](2016)在《基于局部模型的球轴承接触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滚动轴承是机械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旋转部件之一,在工作时既是运动连接件,又是载荷支撑件,运动和受力状态较为复杂。引起轴承失效的各种原因均与轴承接触有关,为了研究轴承破坏的力学机理、优化轴承设计、提高轴承使用寿命,对轴承进行接触分析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通过编写MATLAB程序,并结合LS-DYNA前后处理器的特点,建立一种在任意高副接触的两物体接触区建立局部模型的方法,将局部模型建模过程模块化,使建模过程简单高效。该方法不仅适用范围广,还具有仿真精度高、计算机求解时间短的优势。以两球体叁维点接触为算例,将局部模型建模方法应用于两球体叁维点接触仿真,接触半径误差仅为3.5%,仿真结果与赫兹理论解基本一致,验证了局部模型建模方法的合理性。将局部模型建模方法应用于承载最大的滚珠与外滚道的静态接触仿真,与网格过渡建模方法对比,验证了局部模型在仿真精度和计算效率上的优势。将仿真解与赫兹解对比,发现赫兹理论求解得到的滚珠和外滚道的接触应力和变形误差较大,说明由于协调接触导致不满足赫兹理论假设时,采用经典赫兹理论作为轴承设计分析的理论依据存在较大的误差。结合轴向和圆周截面等效应力的分布和大小,发现滚珠与外滚道最大等效应力均超出材料的屈服极限,其表面会出现一定的塑形变形,可根据最大等效应力所在等值面的最大深度,为选取滚珠和外滚道表面硬化深度提供依据。将局部模型建模方法应用于承载最大的滚珠与外滚道动态接触仿真,对比动态和静态下的接触压力和变形,发现动态下接触椭圆内出现了沿滚动方向和轴向力方向分布的应力斑,并且在接触椭圆前后出现了前后接触区。动态下沿滚动方向的接触椭圆短半轴比静态时增大9.3%,而垂直于滚动方向的接触椭圆长轴变化不大。同时,动态时由于离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最大接触压力和弹性趋近量也比静态时分别增大了2.3%和3.4%。对动态和静态下等效应力分布进行了对比,发现由于摩擦力的作用,轴向截面内的等效应力分布沿滚动方向偏移了2.6度。动态下由于离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比静态时,最大等效应力、增大4.7%,最大等效应力深度增大5.0%,滚珠和滚道最大等效应力等值面最大深度分别增大4.7%和10.5%。以上分析结论,可为提高球轴承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以及球轴承的热处理工艺设计等提供指导,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项彦勇,任鹏[3](2014)在《壁面局部接触裂隙岩体水流-传热的一种理论模型及计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废物地质处置、地热开发、石油开采等工程领域都可能涉及稀疏裂隙岩体中的水流-传热过程。现有的裂隙岩体水流-传热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基本上都是以平行光滑壁面裂隙模型为基础的,没有考虑裂隙的壁面局部接触对水流、水-岩热交换以及岩体传热的影响。针对粗糙壁面裂隙水流过程,阐述了基于Stokes方程的Reynolds润滑方程及Hele-Shaw裂隙模型,采用MATLAB软件中的PDE工具求解,并与Walsh的等效水力开度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壁面局部接触裂隙水流-传热与填充裂隙水流-传热的相似性,提出了瞬时局部热平衡假设的适用条件,并在裂隙局部接触体传热满足Biot数条件的前提下,计算分析裂隙局部接触体与水流之间的局部热平衡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在裂隙局部接触体与水流之间满足瞬时热平衡假设的前提下,利用填充裂隙水流-传热的解析解,计算了壁面局部接触裂隙水及两侧岩石的温度分布,并分析了裂隙局部接触面积率、裂隙开度、裂隙水平均流速对岩石温度和裂隙水温度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在设定条件下,由于裂隙局部接触体与裂隙水流之间的热交换,裂隙水流对其两侧岩石温度的影响范围随接触面积率的增大而减小,裂隙两侧岩石对裂隙水流温度的影响程度随接触面积率的增大而增大;(2)裂隙开度和裂隙水流速对岩石温度和裂隙水温度的影响方式的影响是一致的,即由于裂隙水流量随裂隙开度和裂隙水流速的增大而增大,裂隙水流对其两侧岩石温度的影响范围随裂隙开度和裂隙水流速的增大而增大,裂隙两侧岩石对裂隙水流温度的影响程度随裂隙开度和裂隙水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4年10期)

任鹏[4](2014)在《壁面局部接触裂隙饱和水流—传热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裂隙岩体水流-传热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基本上都是以平行平面裂隙模型为基础的,没有考虑裂隙的局部壁面接触特征对裂隙岩体水流-传热的影响。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裂隙壁面几何特征,研究裂隙壁面的局部接触对裂隙水流特征、水-岩热交换特征和岩体传热模式的影响,建立壁面局部接触裂隙岩体水流-传热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和成果如下:(1)把壁面局部接触裂隙模拟成由等开度的张开部分、接触体组成的裂隙,分别在不同接触面积率下利用数值方法求解雷诺润滑方程得到裂隙内的局部压力梯度分布,并求得壁面局部接触裂隙的等效水力开度,验证了等效水力开度与裂隙张开部分平均开度之间的比例关系。(2)对壁面局部接触裂隙内水流与接触体达到热平衡所用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度分析。假设接触体内温度梯度趋于零、接触体内温度在任意时刻都是均匀的,计算所得的裂隙水和接触体之间达到热平衡所用的时间很短,验证了壁面局部接触裂隙接触体和水流之间的瞬时热平衡假定。(3)在裂隙接触体与水流之间满足瞬时热平衡假定的前提下,利用填充裂隙水流-传热的解析解,在不同裂隙接触面积率、裂隙开度和裂隙水平均流速的条件下分别计算了壁面局部接触裂隙水及两侧岩石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在设定条件下,裂隙水流对其两侧岩石温度的影响范围随接触面积率的增大而减小,裂隙两侧岩石对裂隙水流温度的影响程度随接触面积率的增大而增大;裂隙水流对其两侧岩石温度的影响范围随裂隙开度和裂隙水流速的增大而增大,裂隙两侧岩石对裂隙水流温度的影响程度随裂隙开度和裂隙水流速的增大而减小(4)给出壁面局部接触裂隙等效水力开度和裂隙张开部分平均开度之间的比例关系通用公式,定义了壁面局部接触裂隙的接触体几何形状系数。对于壁面局部接触裂隙接触体的不同横截面形状,在不同接触面积率下,分别计算了当接触体横截面为椭圆形、正方形和矩形时壁面局部接触裂隙的等效水力开度,从而估计出不同接触体横截面形状时的接触体几何形状系数;给出了壁面局部接触裂隙开度的粗糙度修正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4-03-01)

樊茜婷,阮登芳[5](2012)在《动态接触有限元分析中斜齿轮的局部齿模型计算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节约仿真成本并提高分析效率,通常采用局部齿模型代替全齿模型进行斜齿轮动态接触应力有限元分析。为了比较局部齿模型与全齿模型之间的误差,建立了带轮缘与不带轮缘叁齿和五齿4种常用局部齿以及全齿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斜齿轮进行了动态接触应力分析。结果表明,在动态分析中,无论叁齿还是五齿局部齿模型,带轮缘齿模型比不带轮缘齿模型的计算误差小得多。(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S1期)

刘中华,尹晓春,唐亮[6](2009)在《局部接触变形模型对简支梁多次弹塑性撞击模拟结果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钝圆柱头刚性质量水平撞击理想弹塑性简支梁问题,比较分析了3种典型的局部接触变形模型,即弹塑性剪切变形(EPS)模型、Johnson钝楔压入(B I)模型和单轴压缩(UC)模型对可能出现的多次弹塑性撞击现象的模拟结果的影响。通过引入多次撞击和分离条件,将3种模型加以推广,并结合有限差分法,提出了求解多次弹塑性撞击问题的方法。通过对算例的比较可知,3种模型均可推广用于多次弹塑性撞击现象的模拟,它们对撞击力的模拟结果有差别,对撞击区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等多次弹塑性撞击的分布特征的模拟结果则完全一致,对梁中端位移、刚性质量速度和梁上的应力等弹塑性撞击动力响应的模拟结果也完全一致。(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朱连燕[7](2009)在《两个粒子接触一一排它混合模型的局部遍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两个粒子接触一一排它混合模型的局部遍历性,证明了临界值δc的存在性,并对δc的上下界作了粗略的估计。同时证明了在δ>δc的条件下该模型即为排它过程。(本文来源于《数学理论与应用》期刊2009年01期)

局部接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滚动轴承是机械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旋转部件之一,在工作时既是运动连接件,又是载荷支撑件,运动和受力状态较为复杂。引起轴承失效的各种原因均与轴承接触有关,为了研究轴承破坏的力学机理、优化轴承设计、提高轴承使用寿命,对轴承进行接触分析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通过编写MATLAB程序,并结合LS-DYNA前后处理器的特点,建立一种在任意高副接触的两物体接触区建立局部模型的方法,将局部模型建模过程模块化,使建模过程简单高效。该方法不仅适用范围广,还具有仿真精度高、计算机求解时间短的优势。以两球体叁维点接触为算例,将局部模型建模方法应用于两球体叁维点接触仿真,接触半径误差仅为3.5%,仿真结果与赫兹理论解基本一致,验证了局部模型建模方法的合理性。将局部模型建模方法应用于承载最大的滚珠与外滚道的静态接触仿真,与网格过渡建模方法对比,验证了局部模型在仿真精度和计算效率上的优势。将仿真解与赫兹解对比,发现赫兹理论求解得到的滚珠和外滚道的接触应力和变形误差较大,说明由于协调接触导致不满足赫兹理论假设时,采用经典赫兹理论作为轴承设计分析的理论依据存在较大的误差。结合轴向和圆周截面等效应力的分布和大小,发现滚珠与外滚道最大等效应力均超出材料的屈服极限,其表面会出现一定的塑形变形,可根据最大等效应力所在等值面的最大深度,为选取滚珠和外滚道表面硬化深度提供依据。将局部模型建模方法应用于承载最大的滚珠与外滚道动态接触仿真,对比动态和静态下的接触压力和变形,发现动态下接触椭圆内出现了沿滚动方向和轴向力方向分布的应力斑,并且在接触椭圆前后出现了前后接触区。动态下沿滚动方向的接触椭圆短半轴比静态时增大9.3%,而垂直于滚动方向的接触椭圆长轴变化不大。同时,动态时由于离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最大接触压力和弹性趋近量也比静态时分别增大了2.3%和3.4%。对动态和静态下等效应力分布进行了对比,发现由于摩擦力的作用,轴向截面内的等效应力分布沿滚动方向偏移了2.6度。动态下由于离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比静态时,最大等效应力、增大4.7%,最大等效应力深度增大5.0%,滚珠和滚道最大等效应力等值面最大深度分别增大4.7%和10.5%。以上分析结论,可为提高球轴承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以及球轴承的热处理工艺设计等提供指导,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局部接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韩佳伟,赵春江,钱建平,张翔,范蓓蕾.基于球体模型的苹果接触点局部处理方式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6

[2].谢豪.基于局部模型的球轴承接触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16

[3].项彦勇,任鹏.壁面局部接触裂隙岩体水流-传热的一种理论模型及计算分析[J].岩土力学.2014

[4].任鹏.壁面局部接触裂隙饱和水流—传热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4

[5].樊茜婷,阮登芳.动态接触有限元分析中斜齿轮的局部齿模型计算误差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2

[6].刘中华,尹晓春,唐亮.局部接触变形模型对简支梁多次弹塑性撞击模拟结果的比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7].朱连燕.两个粒子接触一一排它混合模型的局部遍历性[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9

标签:;  ;  ;  ;  

局部接触模型论文-韩佳伟,赵春江,钱建平,张翔,范蓓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