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团囊虫草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团囊虫草,隐性基因簇,遗传操作体系,balanol
大团囊虫草菌论文文献综述
何弦[1](2018)在《大团囊虫草中balanol合成机制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是微生物源天然药物的重要产生菌,许多真菌的全基因组测序表明其内蕴含大量次级代谢产物的基因簇。在通常的实验室条件下,许多真菌基因簇处于沉默状态,如何激活这些沉默的基因簇是药用基因资源开发的主要研究领域,也是全球新药开发的战略高地。大团囊虫草(Tolypocladium ophioglossoides)是我国传统稀贵的药用真菌,民间用于治疗血崩、月经不调等症。1977年,有研究者在大团囊虫草中发现化合物ophiocordin,并确定其结构与1993年在真菌Vebticiaaium lanoiides中发现的balanol相同。Balanol具有很强的蛋白激酶PKC抑制剂活性和一定的抗真菌活性,且包含一个独特的七元氮杂环结构,其化学全合成路径也已被解析与实施。迄今,balanol的生物合成机制未被揭示。本课题组从西双版纳分离到一株大团囊虫草菌,经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其内包含35个生物合成基因簇,其中13个为PKS类型合成基因簇、8个为NRPS类型合成基因簇、6个为PKS-NRPS混合型基因簇、4个萜类化合物基因簇和4个其他类型的基因簇,对大团囊虫草的发酵产物谱分析显示其中大部分生物合成基因簇为隐性基因簇。通过blast分析,发现一个特别的PKS-NRPS混合基因簇bln,其部分基因与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中monodictyphenone合成基因簇具有较高同源性,而balanol化合物的PKS部分与monodictyphenone的结构高度相似,由此推测bln为balanol的生物合成基因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bln基因簇内存在一个Zn2Cyc6家族调控因子blnR,通过分子克隆获得blnRcDNA,在强启动子pTEF驱动下构建了bln 高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T-DNA转化法转入大团囊虫草菌中,获得阳性转化株,发酵产生一系列化合物(野生型没有),从而成功激活隐性基因簇bln。通过分离纯化,高分辨MS结合NMR分析对这些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确证了 9个化合物,除balanol之外,还包括4个已知化合物、3个新天然产物和1个新化合物。通过对blnROE过表达突变株中相应基因的qRT-PCR分析,确定了bl 基因簇的边界,结合基因簇内功能基因的blast分析、相关合成基因的敲除及鉴定和发酵产物谱分析,验证了相应基因在balanol合成步骤中的功能,最终清晰解析了 balanol的生物合成路线。本研究解析了 balanol的生物合成路线,发现了 balanol生物合成过程中独特的七元氮杂环合成方式,揭示了独特的PKS模块和NRPS模块分别单独起作用的合成模式,为合成生物学的模块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2-01)
姜岱峰,赵璐,郭虹,王海英[2](2015)在《定植于地衣体内的大团囊虫草新谱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团囊虫草是一类寄生型真菌,绝大多数以大团囊菌为宿主,只有3个种寄生在甲虫和蝉的幼虫体内。我们从采集自中国五个省份和南极长城站的42份地衣标本中分离得到了64株大团囊虫草属真菌菌株,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这些真菌可能不是相同的种类,显示有多个种类的大团囊虫草属真菌广泛定植于地衣体中。与高等植物共生的内生真菌通常对宿主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地衣内生真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来源于地衣共生真菌或光合共生物,因此地衣内生真菌与共生真菌之间很有可能是寄生关系或竞争关系。本研究发现大团囊虫草广泛伴生在地衣体内,部分证实了这一假说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张晓莹[3](2015)在《大团囊虫草及其近缘种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团囊虫草Tolypocladium ophioglossides是线虫草科Ophiocordycipitaceae、弯颈霉属Tolypocladium的真菌,是我国传统的药用真菌。由于野生资源稀缺,近年来国内外对其研究相对较少,缺少系统的生物学研究,其中无性阶段形态、人工培养基及菌株筛选、抗衰老和抗氧化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严重限制了它的深度开发与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对大团囊虫草及其近缘种进行了较系统的生物学研究,包括大团囊虫草及其近缘种系统学研究,大团囊虫草菌丝体及其近缘种的化学成分测定,大团囊虫草菌丝体抗衰老和抗氧化作用研究。大团囊虫草及其近缘种系统学研究。在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金光寺自然保护区采集到寄生于大团囊菌Elaphmyces spp.的3种新鲜野生虫草。根据它们的宏观和显微结构特征,将其分别鉴定为大团囊虫草、头状虫草T. capitatum和多头霉一种Polycephalomyces sp.。从大团囊虫草子座和多头霉一种菌核外壳分离得到了4株纯菌株YFCCB14、YFCCA81、YFCCA151、YFCCA152,将这4个纯菌株与近缘种奇异虫草T. paradoxum(菌株编号:NBRC106958)和膨大弯颈霉T. inflatum(菌株编号:YFCC881A)菌株的形态进行比较,发现与奇异虫草菌株形态较为相似,而与膨大弯颈霉菌株则有明显区别,尤其是瓶梗形态,分离得到菌株的瓶梗为基部向顶部逐渐变细的形态,而膨大弯颈霉的瓶梗基部则明显膨大。通过分别测定野生虫草及菌株的ITS序列,构建弯颈霉属18个种、38条ITS序列的系统树,结果显示,所采集的大团囊虫草及分离得到的4个菌株与NCBI上的大团囊虫草紧密聚为一枝,且遗传距离均为0.000;所采集的头状虫草则与NCBI上的头状虫草紧密聚为一枝,且遗传距离也为0.000。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与形态学观察结果一致,确认采集到的2种虫草分别为大团囊虫草和头状虫草,分离得到4个菌株均为大团囊虫草菌。对4株大团囊虫草菌株和来自日本的NBRC106330菌株进行形态观察测量,并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大团囊虫草菌在宏观和微观形态上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色素的产生、分生孢子和瓶梗形态的差异都较为明显。(FCCA151、YFCCA81和NBRC106330在宏观形态上较为相似,且都会产生色素,通过微观形态观察后发现,YFCCA81和BRC106330的形态更为相似,二者的瓶梗为基部向顶部逐渐变细的形态,YFCCA151的瓶梗基部则较二者而言有明显膨大现象,并且偶尔还会出现分隔。YFCCA152和YFCCB14在宏观形态上与其余3个菌株有明显区别,且二者都不会产生色素,微观形态上,YFCCA152和YFCCB14的瓶梗均为柱形,另外,YFCCA152的各类型孢子大于其余菌株,而YFCCB14的各类型孢子的大小变异大于其余菌株。总之,大团囊虫草菌株的形态变异较大。大团囊虫草及其近缘种的化学成分测定。对大团囊虫草及其近缘种奇异虫草、膨大弯颈霉、头状虫草的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其中大团囊虫草菌株的培养采用3种培养基,即PPDA、大米、蚕蛹培养基。利用硫酸-苯酚法测定虫草多糖,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甘露醇、总皂苷、总黄酮、总叁萜,利用HPLC法测定虫草核苷类。分析表明,大团囊虫草在不同培养基培养下的化学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其中大米培养基培养菌丝体的生物量(1.65g/瓶)、多糖(140.69mg/g)及多数核苷类成分(除肌苷和胸苷外)的含量最高。蚕蛹培养基培养菌丝体的黄酮类(1.69mg/g)、皂苷类(8.02mg/g)、叁萜类(26.73mg/g)物质的含量最高。PPDA培养基培养菌丝体的虫草酸(44.72mg/g)含量最高。另外,5个大团囊虫草菌的化学成分含量也有一定差异,其中菌株NBRC106330的生物量(1.57g/瓶)及虫草酸(56.93mg/g)含量最高;菌株YFCCB14的多糖(94.38mg/g)及总叁萜(23.73mg/g)含量最高,且多数核苷类成分含量也较高;菌株YFCCA81的生物量(1.32g/瓶)、总黄酮(1.62mg/g)、总叁萜(18.16mg/g)及多数核苷类成分含量较高;菌株YFCCA151的总黄酮(1.76mg/g)及总皂苷(7.80mg/g)含量均为最高;菌株YFCCA152的多糖(74.47mg/g)、总皂苷(6.89mg/g)、总叁萜(19.49mg/g)及多数核苷类成分含量较高。大团囊虫草及其近缘种的化学成分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头状虫草的虫草酸(328.94mg/g)及总皂苷(9.57mg/g)含量最高;膨大弯颈霉的总黄酮(3.10mg/g)及总叁萜(17.62mg/g)含量最高;奇艺虫草的多糖(84.38mg/g)含量最高,且其多数核苷类成分含量较高;大团囊虫草菌株的2’-脱氧尿苷含量(74.06mg/g)最高,而总皂苷、总叁萜、2’-脱氧腺苷最低。大团囊虫草菌丝体抗衰老与抗氧化研究。利用果蝇为模型动物,对YFCCB14菌株进行延长寿命实验,以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为指标,测定YFCCB14菌株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大团囊虫草菌株YFCCB14对果蝇寿命具有很好的延长效果,并且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浓度为0.20%时对果蝇寿命的延长作用最强,但浓度达到0.40%时,则出现了抑制寿命的现象;另外YFCCB14菌株对雌性果蝇的寿命延长效果较对雄性的强。大团囊虫草菌株YFCCB14也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其中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在样品浓度2.00—10.00ng/mL范围内时,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呈线性升高,并在浓度为10.00mg/mL时达到最大值;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则仅在样品浓度为2.00—6.00mg/mL范围内时,随着浓度的升高呈线性升高,而在6.00—8.00mg/mL范围内时,其升高趋势较平缓,并在8.00ng/mL就达到了最大值。综上所述,本论文对大团囊虫草及其近缘种进行了较系统的生物学研究,确定了大团囊虫草和头状虫草的分类地位,明确了它们和奇异虫草、膨大弯颈霉在弯颈霉属中的系统发育关系。描述了大团囊虫草无性阶段的形态特征,揭示了大团囊虫草无性阶段形态变异式样。测定了大米和蚕蛹培养基培养的不同大团囊虫草菌株的化学成分,并比较了它们与头状虫草、奇异虫草和膨大弯颈霉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测定了大团囊虫草菌株YFCCB14的抗衰老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发现其具有一定的抗衰老和体外抗氧化作用。为今后大团囊虫草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奠定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5-06-01)
颜俊清,图力古尔[4](2014)在《中国虫草新记录种——长孢大团囊虫草》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采自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大团囊虫草属1个中国新记录种——长孢大团囊虫草Elaphocordyceps longisegmentis(Ginns)G.H.Sung,详细描述了该种的形态特征,标本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本文来源于《菌物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孙一晟[5](2012)在《大团囊虫草菌发酵菌丝活性成分分析及抗肿瘤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团囊虫草菌属于线虫草科,寄生在树林下面的大团囊菌中,是我国稀贵的药用真菌,民间主要用于治疗血崩和月经不调。由于野生资源匮乏,野外采集大团囊虫草比较困难,近些年国内外对于大团囊虫草菌的研究并不是很多,缺少对其发酵菌丝系统的化学成分分析,也很少涉及其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中国医药古籍的记载缺乏对大团囊虫草菌物质基础的清晰阐述,严重制约了大团囊虫草菌的深度开发。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对珍贵的药用真菌大团囊虫草菌发酵菌丝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化学成分分析,对其中活性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抗肿瘤活性筛选和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1.对大团囊虫草菌发酵菌丝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成分分析,结合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2个甾醇类、4个为倍半萜类、1个蒽醌类、4个多酚类、1个酚类和2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其中13个化合物首次从大团囊虫草菌发酵菌丝中分离到。4个倍半萜类化合物是新化合物,分别被命名为大团囊虫草菌素A、B、C和D,已经提交了专利申请(201110111071.5),其中3个含有螺[4.5]癸烷骨架、属于菖蒲烷型倍半萜,另一个则是血管生成抑制剂5-demethoxyfumagillol的衍生物。2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均为含呋喃型五碳糖的苷类,从已知数据库的比对来看,很有可能是新的天然产物。同时我们又对大团囊虫草菌萃取物的部分油状组分进行了GC-MS分析,鉴定出了1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1个酚类、1个烯类、1个甾醇酯类、3个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类和7个长链不饱和脂肪酸酯类化合物。2.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发现新化合物3对HepG2、Hela和A549作用24 h后的IC50分别为36.2μg/ml、21.1μg/ml和40.2μg/ml,对于MCF-7没有明显杀伤作用,而化合物9对于HepG2、Hela、A549和MCF-7作用24 h后的IC50分别为39.45μg/ml、66.35μg/ml、37.9μg/ml和18.9μg/ml,且化合物3和9对于正常的人肝细胞L-02没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IC50>80μg/ml)。同时,对多酚类化合物Daidzein(?)抑制肿瘤细胞MDA-MB-231转移进行了探索,并以层孔菌来源的多酚类化合物Hispolon为对照,结果表明Daidzein尽管具有抗肿瘤作用,但没有很强的抑制肿瘤细胞转移活性,而Hispolon可以通过减少细胞内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的转录和表达抑制MDA-MB-231细胞的转移。3.对新化合物9 (Cordycepol C)抑制肝癌细胞HepG2生长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Cordycepol C(?)能诱导细胞染色质浓缩并形成凋亡小体、PARP-1蛋白剪切、核内基因组DNA断裂和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这些凋亡典型特征的出现表明Cordycepol C能诱导HepG2细胞发生凋亡,并且CordycepolC可以使HepG2细胞发生G2期阻滞。Cordycepol C不能激发HepG2(?)田胞内Caspases的活性及Caspases蛋白的剪切,而泛Caspases抑制剂Z-VAD-fmk也即不能抑制Cordycepol C对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也不能抑制Cordycepol C诱导细胞出现的凋亡特征,说明Cordycepol C诱导HepG2细胞发生Caspase非依赖性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实验表明Cordycepol C可以诱导HepG2(?)田胞内促凋亡蛋白Bax表达量的上调,同时使Bax蛋白发生线粒体转移;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呈药物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线粒体内的促凋亡因子AIF和EndoG在用药6h后发生了核转移,而且线粒体膜电位在CordycepolC作用3h之后就发生了显着的下降。可见,Cordycepol C诱导细胞发生了线粒体途径介导的Caspase非依赖性细胞凋亡上述研究初步揭示了大团囊虫草菌发酵菌丝的药效物质基础,首次报道了Cordycepol C诱导肝癌细胞发生线粒体途径介导的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机制,对大团囊虫草菌的药用资源深度开发进一步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6-01)
许勤勤,刘振华,孙一晟,丁忠杰,吕龙贤[6](2012)在《大团囊虫草菌胞内多糖发酵优化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Cordyceps ophioglossoides is a valuable traditional medicinal material.We have found that 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IPS) is the major biologically active ingredient in Cordyceps ophioglossoides.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ime to optimize the yield of IPS from Cordyceps ophioglossoides.The optimal medium for IPS production consists of glucose 54.50 g·L·1,yeast powder 25.50 g·L·1,NaH2PO4 0.4 g·L·1 and K2HPO4 0.4 g·L·1.The suggested culture conditions are 24 ℃,initial pH 4.5 with a rotary speed of 120 r·min·1 for 168 h.The yield of IPS is 737.93 mg·L·1,which is 50% higher than the yield under the conditions prior to optimization.The anti-oxidative activities of IPS in Cordyceps ophioglossoides L2 are also characterized using various in vitro assay.The anti-oxidative activity may explain the reason why IPS from Cordyceps ophioglossoides can be used to fight agains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menopausal symptoms.(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期刊2012年02期)
许勤勤,吕龙贤,陈少云,郑静,郑高利[7](2009)在《大团囊虫草L2分离鉴定及其发酵工艺优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A strain isolated from the fruiting body of a fungus parasitized on Elaphomyces was identified as Cordyceps ophioglossoides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nalysis of ITS-5.8s rDNA sequence.The optimal medium composition(g·L-1),containing sucrose 66.0,yeast powder 10.0,silkworm chrysalises digest 30.0,MgSO4·7H2O 0.4,and KH2PO4 0.4,was found using fractional factorial design and a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and the optimization of cultural conditions obtained a result of seed age 6 days,inoculum size 6%(by volume),initial pH 5.6,temperature 24°C,shaking speed 160 r·min-1 by one-factor-at-a-time method.The maximum biomass reached about 20.2 g·L-1 after 90 hours culture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Elementary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showed that mycelia of C.ophioglossoides L2 from submerged culture promoted uterus growth in estrogendepleted mice.In the 15-litre scale-up fermentation,the mycelial biomass was around 19.1 g·L-1,indicating a promising prospect for this biotechnology and the potency to develop its medical value.(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期刊2009年02期)
陈少云[8](2007)在《大团囊虫草菌的发酵工艺优化及药效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团囊虫草(Cordyceps ophioglossoides)是我国一种传统稀贵药用真菌,属子囊菌门(Ascmycotina)、肉座菌目(Hypocreales)、麦角菌科(Clavicipticeae)、虫草菌属(Cordyceps),古代医书、药典记载大团囊虫草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治疗血崩和月经不调的功效。由于野生环境不断受到破坏,药源锐减,野生大团囊虫草已濒临灭绝,很难人工采集到,因此采用现代发酵技术对大团囊虫草无性系菌种进行大规模的药材生产很有必要。本课题以人工分离培养到的大团囊虫草纯菌株为菌种,在基本发酵培养基基础上进行了发酵工艺优化,同时对发酵菌丝体进行了部分药效成分的分析,为大团囊虫草菌发酵放大和新药开发奠定了基础。在已建立的发酵培养基基础上(蔗糖66g/l,酵母粉10g/l,蚕蛹水解液3.0%(v/v),MgSO_4·7H_2O 0.4g/l,无水KH_2PO_4 0.4g/l),固定转速150rpm和初始通气量(1∶0.6vvm),采用L_9(3~4)正交试验,以菌丝量为检测指标,在15升全自动发酵罐上进行发酵过程主要影响因素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较优发酵条件为:接种量5%,发酵温度23℃,pH5.5,40h后调整通气量至1∶1vvm。在上述较优发酵工艺条件下,大团囊虫草菌丝体产量最高可达9.5g/L(干重),比优化前提高近一倍。对发酵获得的大团囊虫草菌丝体进行药效成分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在上述较优发酵工艺条件下其内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分别为虫草多糖14.06mg/g、虫草酸58.89mg/g、总蛋白74.79mg/g、腺苷2.17mg/g。(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6-01)
[9](2006)在《大团囊虫草提取物有助于改善受损的神经细胞和记忆力减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品为大团囊虫草Cordyceps ophioglossoides(Ehrenb.)Link的提取物,可用于改善受损的神经细胞和记忆力,主要是抑制β-淀粉状蛋白引起的神经细胞毒性,修复由β-淀粉状蛋白引起的记忆减退等,有效地防治老年性痴呆。本品为口服或非(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期刊2006年05期)
陈蕙芳[10](1992)在《从大团囊虫草培养液中获取有抗肿瘤作用的葡聚糖》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大团囊虫草Cordyceps ophioglos-sides Ff.在琼脂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上培养,然后从所得的培养液中移去菌丝体及低分子量物质,于培养液中加入乙醇,析出沉淀,将沉淀溶解,加热所得的溶液,析出葡聚(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期刊1992年04期)
大团囊虫草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团囊虫草是一类寄生型真菌,绝大多数以大团囊菌为宿主,只有3个种寄生在甲虫和蝉的幼虫体内。我们从采集自中国五个省份和南极长城站的42份地衣标本中分离得到了64株大团囊虫草属真菌菌株,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这些真菌可能不是相同的种类,显示有多个种类的大团囊虫草属真菌广泛定植于地衣体中。与高等植物共生的内生真菌通常对宿主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地衣内生真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来源于地衣共生真菌或光合共生物,因此地衣内生真菌与共生真菌之间很有可能是寄生关系或竞争关系。本研究发现大团囊虫草广泛伴生在地衣体内,部分证实了这一假说的正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团囊虫草菌论文参考文献
[1].何弦.大团囊虫草中balanol合成机制解析[D].浙江大学.2018
[2].姜岱峰,赵璐,郭虹,王海英.定植于地衣体内的大团囊虫草新谱系[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5
[3].张晓莹.大团囊虫草及其近缘种生物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5
[4].颜俊清,图力古尔.中国虫草新记录种——长孢大团囊虫草[J].菌物研究.2014
[5].孙一晟.大团囊虫草菌发酵菌丝活性成分分析及抗肿瘤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
[6].许勤勤,刘振华,孙一晟,丁忠杰,吕龙贤.大团囊虫草菌胞内多糖发酵优化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2012
[7].许勤勤,吕龙贤,陈少云,郑静,郑高利.大团囊虫草L2分离鉴定及其发酵工艺优化(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2009
[8].陈少云.大团囊虫草菌的发酵工艺优化及药效成分分析[D].浙江大学.2007
[9]..大团囊虫草提取物有助于改善受损的神经细胞和记忆力减退[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6
[10].陈蕙芳.从大团囊虫草培养液中获取有抗肿瘤作用的葡聚糖[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