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实验研究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实验研究

论文题目: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实验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神经外科学

作者: 于涛

导师: 周岱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微血管,血管铸型,环孢菌素,治疗

文献来源: 苏州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利用DSA 和血管铸型技术研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形态学的变化目的研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实质微血管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健康清洁级新西兰兔20 只采用二次注血法制作SAH 模型,按1.0ml/kg 体重注入自体非肝素化动脉血。48 小时后按0.5ml/kg 体重第二次注血。每组取2 只兔DSA 造影检查BA 的变化并计算CVS 值,检查结束后行病理检查;另取2 只兔血管铸形检查脑大血管直径的改变并采用SEM 观察脑实质内微血管表面形态、直径的变化。结果SAH 后3d 1 只动物神经功能障碍为可疑,DSA 示BA CVS 值为16.9%。SAH 后7d 有2 只动物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但其中一只BA 未发现狭窄,1 只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动物出现了BA 狭窄,CVS 值为20.9%。血管铸型分析发现BA 的狭窄和MCA 以及ACA 的狭窄不同步。SEM发现在SAH 后微动脉出现“锥形”狭窄,毛细血管网稀疏,毛细血管起始部环形压迹加深,血管盲端增多。至14d,SEM 表现和正常组基本相同。结论SAH 后3d-7d微血管出现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为管腔缩小、毛细血管网稀疏,表明微血管的变化参与了兔SAH 后CVS 的病理过程。第二部分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流变化的实验研究目的应用PCT、LDF研究兔SAH后脑血流的变化,初步探讨PC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6只兔采用二次注血制作SAH模型。首次注血后1d、3d、7d、14d进行PCT和LDF检查,观察rCBF、rCBV、TTP的变化。结果PCT示rCBF在SAH后1d即下降,以3d最为显著,随后开始恢复,但在14d仍未正常;rCBV在SAH后1d下降,7d升高,14d恢复正常。TTP在SAH后1d开始延长,3d最为明显,P<0.01,7d有所恢复,14d仍为正常的1.9倍,P<0.01。LDF检测结果与变化和PCT相似,二者相关系数r≈0.9563,为紧密相关。结论PCT和LDF可以检测SAH后兔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但PCT具有检测方便、快速、基本无创的优点,监测rCBF、rCBV、TTP的变化对判断有无脑缺血以及脑缺血的程度有一定的价值。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利用DSA 和血管铸型技术研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形态学的变化

材料和仪器

实验动物和分组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流变化的实验研究

仪器试剂

实验动物和分组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细胞代谢变化的实验研究

材料

实验动物和分组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环孢菌素-A 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实验材料和仪器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或将发表的论文

缩略词表

致谢

详细摘要

发布时间: 2006-03-24

参考文献

  • [1].TLR4-Peli1轴介导的神经炎症在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D]. 黄学平.重庆医科大学2018
  • [2].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研究[D]. 徐宁.吉林大学2004
  • [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子病理及腰池引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于耀宇.第一军医大学2005
  • [4].p38MAPK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 陈泽军.苏州大学2006
  • [5].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预测及其干预研究[D]. 全伟.第一军医大学2006
  • [6].Celecoxib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作用研究[D]. 史焕昌.四川大学2006
  • [7].枕大池注入利多卡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保护作用[D]. 施贤清.四川大学2006
  • [8].1.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继发性损害的病理基础与药物干预研究 2.大鼠实验性微波辐照后BBB损伤的特点与药物治疗的初步研究[D]. 冯华.第四军医大学1997
  • [9].应用亚低温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迟发血管痉挛的动物研究[D]. 徐翔.天津医科大学2007
  • [10].依达拉奉治疗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D]. 高阳.南京医科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研究[D]. 徐宁.吉林大学2004
  • [2].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及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脑微循环调节的实验研究[D]. 王世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
  • [3].SAH后脑血管痉挛继发脑损伤的相关研究[D]. 陆士奇.苏州大学2005
  • [4].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子病理及腰池引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于耀宇.第一军医大学2005
  • [5].SAH后PKC、NF-kB和ICAM-1表达变化及其与CVS发病机理的相关研究[D]. 冀勇.苏州大学2005
  • [6].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脑损伤和亚低温保护作用[D]. 康伟民.天津医科大学2006
  • [7].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 李德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
  • [8].p38MAPK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 陈泽军.苏州大学2006
  • [9].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预测及其干预研究[D]. 全伟.第一军医大学2006
  • [10].Celecoxib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作用研究[D]. 史焕昌.四川大学2006

标签:;  ;  ;  ;  ;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