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骨保护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再生,基因工程技术
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何世海[1](2011)在《共表达骨保护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治疗牙槽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牙周病是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损坏牙周支持组织,尤其是牙槽骨的破坏和丧失可导致牙齿脱落。目前通过临床上一般性的治疗手段,如洁治、刮治、翻瓣手术,以及牙周组织引导再生术等,均难以恢复正常的牙槽嵴高度、形成新附着。组织工程技术及基因治疗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为实现牙周组织的完全再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从骨吸收-重建分子机制入手,应用基因治疗技术增加牙周组织中OPG分泌,从而抑制RANKL的功能,阻断破骨细胞增殖、分化与成熟,同时应用bFGF促进牙周组织增殖,创造出一个利于牙周组织缺损修复的环境,达到修复牙槽骨缺损、形成新附着的目的。目的本研究预先构建共表达骨保护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腺病毒,然后在6只犬的双侧下颌骨前磨牙根分叉区造牙槽骨Ⅲ°缺损,并在缺损区分别置以含有和不含重组腺病毒的胶原膜,观察在不同时间点牙槽骨缺损修复情况。旨在探讨以骨保护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外源基因,构建双表达重组腺病毒载体,结合GBR技术促进牙槽骨骨缺损修复,为应用基因组织工程技术治疗牙周病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方法复苏并大量培养293细胞,再取含OPG与bFGF两种基因的非复制型腺病毒转染293细胞,出毒后纯化提取病毒,冻存备用。选择健康成年的6条杂种犬为实验对象,在6条犬下颌两侧的第3、4前磨牙根分叉区造牙槽骨缺损。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6周和12周两个时间段各3条犬,每个时间段又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模型组。实验组:翻瓣造牙槽骨缺损,置经重组腺病毒处理的胶原膜,缝合龈瓣,牙周局部注射腺病毒;对照组:翻瓣造牙槽骨缺损,置胶原膜,缝合龈瓣;模型组:翻瓣造牙槽骨缺损后直接缝合龈瓣。手术后6周和12周动物处死取材,通过标本大体观察、影像学和组织学等方法观察骨缺损的再生情况。结果术后6周,实验组,x线可见骨缺损区有新骨形成,组织学见新生骨充满缺损区;对照组,x线可见骨缺损区有新骨形成,组织学见新生骨钙化程度较低;模型组,x线见骨缺损区基本没有新生骨形成,组织学见骨小梁稀疏,主要为疏松结缔组织。术后12周,实验组,x线可见骨缺损区新生骨量明显增加,组织学见新生牙槽骨已充满根分叉区,骨小梁致密;对照组,x线可见骨缺损区新生骨量明显增加,但未达到根分叉顶,组织学见骨缺损区有大量新生牙槽骨但未充满根分叉区;模型组,x线及组织学表现与术后6周类似。结论以OPG和bFGF为外源基因的双表达重组腺病毒可促进犬牙槽骨缺损的修复。(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1-04-15)
尚智,何金生,张梅,虞结梅,陆燕燕[2](2008)在《人呼吸道合胞病毒M蛋白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在RSV形态发生上具有重要作用,因含有CTL及CD4+T细胞抗原表位,在疫苗研究上具有一定意义。为此,应用RT-PCR方法从感染RSV的HEp-2细胞中扩增获得M蛋白基因,构建了含M基因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并进行表达和鉴定。基因序列分析显示RSV M基因仅有一处碱基发生错义突变。获得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FGAd/RSVM感染293细胞,观察到细胞出现CPE,RT-PCR发现M基因有转录,Western blotting及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检测到M蛋白。成功克隆A亚型RSV Long株M基因,并获得一株可表达A亚型RSV M蛋白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FGAd/RSVM,可用于体内研究观察其免疫效果及免疫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08年05期)
尹华,周陶友,李红,王月宾,韩红霞[3](2008)在《复制型HBV重组腺病毒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细菌体内同源重组方法,构建含1.3拷贝HBVDNA片段(HBV4.1)的HBV复制型重组腺病毒。方法从质粒pTh-HBV4.1上获取HBV4.1片段,插入腺病毒穿梭质粒载体pAdTrack-CMV中,构建含HBV4.1的重组穿梭质粒pAdTrack-CMV/HBV4.1。然后在大肠杆菌BJ5183内与pAdEasy-1进行同源重组,形成重组腺病毒质粒pAd-GFP/HBV4.1,经脂质体2000转染HEK293细胞进行包装和扩增,获得腺病毒Ad-GFP/HBV4.1。通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检测腺病毒滴度和感染效率;采用PCR法检测腺病毒DNA上有无HBV基因组存在。结果经酶切鉴定确认含HBV穿梭质粒pAdTrack-CMV/HBV4.1和重组腺病毒基因组质粒pAd-GFP/HBV4.1构建成功;GFP荧光检测提示重组腺病毒Ad-GFP/HBV4.1已成功包装;PCR扩增表明重组腺病毒内携带有HBV DNA片段。在HEK293细胞中获得的病毒滴度可达(4.2~4.8)×107efu/ml;当MOI为100时,感染HEK293细胞的效率>90%。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1.3拷贝HBV基因组的重组腺病毒Ad-GFP/HBV4.1,为进一步建立高水平HBV复制型细胞和动物模型以用于HBV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08年05期)
尚智[4](2008)在《人呼吸道合胞病毒M蛋白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导致婴幼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最重要的病毒病原。目前尚无特异性防治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将发展RSV疫苗列为最优先发展的疫苗项目之一。RSV的11种蛋白中,RSV的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是位于病毒包膜内侧的结构蛋白,在RSV病毒形态发生上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宿主细胞的转录具有抑制作用。为进一步开展M蛋白的功能研究及寻求RSV疫苗研制的新方法,我们克隆了RSV M基因并完成了可表达RSV M蛋白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鉴定。方法根据编码M蛋白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从感染RSV的HEp-2细胞中扩增获得M蛋白基因,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中,序列测定正确后,将其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并进行酶切鉴定,脂质体法转染COS-7细胞,应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析M基因表达情况。限制性内切酶从pT/M中切下目的基因M,亚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质粒pShuttle-CMV,获得重组穿梭质粒pSC/M。酶切鉴定后,PmeⅠ线性化pSC/M,利用电穿孔法转化技术,把线性pSC/M转入含有pAdEasy-1的大肠杆菌E.coli BJ5183中进行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质粒pFGAd/RSVM。酶切鉴定后,以PacⅠ酶切pFGAd/RSVM,脂质体法转染293细胞。待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后,取细胞裂解液,以Western blotting鉴定目的基因表达。结果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M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与预期一致,基因序列分析显示RSV M基因没有发生无义突变。转染COS-7细胞后,Western blotting分析观察到M蛋白特异性的表达条带。重组穿梭质粒pSC/M和重组腺病毒质粒pFGAd/RSVM酶切鉴定正确。pFGAd/RSVM以PacⅠ酶切后,用脂质体法转染293细胞,观察到细胞出现CPE,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检测到M基因的表达。结论成功克隆A亚型RSV Long株M基因,并在真核细胞中获得表达。获得一株可表达A亚型RSV M蛋白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FGAd/RSVM,可用于体内研究观察其免疫效果及免疫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08-03-01)
曹阳,李冬田,魏殿军[5](2008)在《含融合自杀基因CDglyTK复制型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含融合自杀基因CDglyTK复制型重组腺病毒,并在肺腺癌细胞A549中验证其复制能力和溶瘤特性。方法:建立重迭延伸PCR方法,用该方法制备的E1A-IRES片段插入AdEasy载体构建含融合自杀基因CDglyTK复制型重组腺病毒rAdE1A-CDglyTK。并用该病毒与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rAd-CDglyTK分别感染肿瘤细胞A549,从荧光蛋白表达、细胞病变及病毒增殖等方面进行比较,以确定其复制能力及溶瘤特性。结果:成功构建了含融合自杀基因CDglyTK的复制型重组腺病毒rAdE1A-CDglyTK,该病毒感染肿瘤细胞A549后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能大量增殖并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结论:构建的复制型重组腺病毒在肿瘤细胞内的复制能力、溶瘤特性和外源基因的表达明显优于目前广泛应用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本文来源于《天津医药》期刊2008年01期)
袁媛[6](2006)在《人呼吸道合胞病毒F蛋白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导致婴幼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毒病原。病毒感染机体后的免疫保护机制尚未明确,也无特异性防治方法。RSV融合糖蛋白(fusionglycoprotein,F)和吸附蛋白(attachment glycoprotein,G)是RSV仅有的两种中和抗原。RSV只有一种血清型,主要由于G蛋白抗原性的差异,可进一步分为A和B两利种抗原亚型。F蛋白在RSV不同亚型间具有高度的抗原同源性,是主要的交叉保护性抗原。本研究拟克隆RSV F基因,采用非复制型腺病毒载体,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含有F基因的非复制型腺病毒重组体,获得一株可表达RSV F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FGAd/HRSVF,用于体内免疫效果及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 方法:本文根据F基因碱基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以F基因逆转录产物cDNA为模板,采用高保真DNA聚合酶,PCR扩增,得到F基因编码序列。然后克隆到pGEM-3zf载体中,序列测定正确后,将其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上,酶切鉴定,脂质体法转染COS-7细胞,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F基因表达情况。将F基因亚克隆于腺病毒穿梭载体pShuttle-CMV,Pme Ⅰ线性化重组穿梭载体,与腺病毒骨架载体pAdEasy-1在E.coli BJ5183细胞内同源重组得到重组腺病毒DNA质粒。以Pac Ⅰ酶切获得的重组腺病毒DNA分子,脂质体法转染293细胞,产生基因组结构均一的重组腺病毒。Western blot鉴定目的基因表达。 结果:采用RT-PCR法扩增获得F蛋白基因编码序列。核酸序列分析显示没有发生无义突变。转染COS-7细胞后,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到了F蛋白的特异性条带。进一步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载体pShuttle CMV,在Ecoli BJ5183内和腺病毒骨架载体pAdeasy-1实现同源重组,获得克隆有RSV F的重组腺病毒质粒pFGAd/HRSVF,经Pac Ⅰ线性化产生重组腺病毒DNA分子,转染293细胞。观(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06-06-01)
王璇,刘金保,赵小东,吴淑华,董伟华[7](2005)在《表达HPCagA基因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表达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从而为探讨表达HeCagA的重组腺病 毒对哮喘TH1/TH2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获得防治哮喘的新方法奠定基础。方法:通过PCR扩增幽门螺杆菌CagA 基因,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CMV,该重组质粒与腺病毒DNA共转化E.coli BJ5183,通过细菌内同源重组 获得重组腺病毒DNA,将其转染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结果和结论:成功构建了幽门螺杆菌CagA的非复制型重 组腺病毒。(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05年10期)
赵小东,韩峰,应革,王璇,王艳[8](2005)在《表达流行性感冒病毒HA基因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RT PCR扩增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HA基因,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 CMV,该重组质粒与腺病毒DNA共转化E.coliBJ5183,通过细菌内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DNA,将其转染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PCR证实HA基因已整合至腺病毒基因组中,Westernblot结果检测到重组病毒感染293细胞中HA的表达。重组病毒经滴鼻和灌胃两种途径免疫小鼠,结果2次免疫后滴鼻组和灌胃组均产生明显的免疫应答,血清IgG抗体滴度分别为1∶10000和1∶1000。除血清IgG外,还在肺灌洗液中检测到分泌型IgA。滴鼻组的免疫效果强于灌胃组。经小剂量攻毒实验显示,重组腺病毒保护率为100%。该文成功构建了表达流感病毒HA基因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重组病毒免疫小鼠可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何金生,王健伟,姜秀丽,王大燕,温乐英[9](2004)在《人轮状病毒抗原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黏膜免疫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对人轮状病毒抗原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诱导黏膜免疫的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用表达轮状病毒VP7、VP6基因的 3株重组腺病毒rvAdG1VP7(G)、rvAdG1VP7和rvAdVP6 ,分别通过灌胃和滴鼻两种途径对BALB C小鼠进行 2次免疫后 ,对肺灌洗液和肺、肠粘膜组织匀浆液中轮状病毒特异性的分泌型IgA(secretoryIgA ,SIgA)和local IgG进行检测。结果 :对肺灌洗液中特异性SIgA进行检测 ,发现滴鼻组的免疫学效果明显优于灌胃组。对肺、肠组织匀浆液中特异性IgA的分析表明 ,灌胃途径刺激异位粘膜组织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较弱。对rvAdVP6滴鼻组小鼠肺灌洗液 (1∶2 0 )特异性local IgG和SI gA的阳转率进行比较 ,发现特异性local IgG的应答水平明显高于特异性SIgA。结论 :重组腺病毒可有效诱导针对轮状病毒的黏膜免疫。此研究为轮状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方案、免疫途径及免疫保护作用等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04年12期)
何金生,王健伟,姜秀丽,王大燕,温乐英[10](2002)在《人轮状病毒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粘膜免疫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用非复制型腺病毒载体成功制备含有人轮状病毒VP7、VP6基因重组腺病毒的基础上,利用小鼠为实验模型,通过灌胃和滴鼻两种免疫途径对其粘膜免疫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为较全面了解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免疫小鼠后,粘膜免疫产生的情况及其规律,我们对两种途径加强免疫后小鼠肺灌洗液中的SIgA,肺、肠粘膜组织匀浆液中的IgA以及肺灌洗液中local—IgG和SIgA两类免疫球蛋白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期刊2002-12-01)
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在RSV形态发生上具有重要作用,因含有CTL及CD4+T细胞抗原表位,在疫苗研究上具有一定意义。为此,应用RT-PCR方法从感染RSV的HEp-2细胞中扩增获得M蛋白基因,构建了含M基因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并进行表达和鉴定。基因序列分析显示RSV M基因仅有一处碱基发生错义突变。获得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FGAd/RSVM感染293细胞,观察到细胞出现CPE,RT-PCR发现M基因有转录,Western blotting及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检测到M蛋白。成功克隆A亚型RSV Long株M基因,并获得一株可表达A亚型RSV M蛋白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FGAd/RSVM,可用于体内研究观察其免疫效果及免疫保护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何世海.共表达骨保护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治疗牙槽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
[2].尚智,何金生,张梅,虞结梅,陆燕燕.人呼吸道合胞病毒M蛋白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和鉴定[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
[3].尹华,周陶友,李红,王月宾,韩红霞.复制型HBV重组腺病毒的制备[J].四川医学.2008
[4].尚智.人呼吸道合胞病毒M蛋白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和鉴定[D].安徽医科大学.2008
[5].曹阳,李冬田,魏殿军.含融合自杀基因CDglyTK复制型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鉴定[J].天津医药.2008
[6].袁媛.人呼吸道合胞病毒F蛋白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鉴定[D].安徽医科大学.2006
[7].王璇,刘金保,赵小东,吴淑华,董伟华.表达HPCagA基因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的构建[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
[8].赵小东,韩峰,应革,王璇,王艳.表达流行性感冒病毒HA基因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的研究[J].病毒学报.2005
[9].何金生,王健伟,姜秀丽,王大燕,温乐英.人轮状病毒抗原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黏膜免疫效果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
[10].何金生,王健伟,姜秀丽,王大燕,温乐英.人轮状病毒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粘膜免疫效果的研究[C].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2002
标签:骨保护素;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再生; 基因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