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纳复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阳极氧化,微纳复合结构,生物相容性
微纳复合论文文献综述
张孟,王学玖,黄晓波[1](2019)在《钛表面阳极氧化制备仿生化的微纳复合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在Zn(NO_3)_2水溶液中对纯钛进行一步阳极氧化,制备了具有微米级凹坑以及规整排列于凹坑内部的蜂窝状纳米孔阵列的复合膜层。同时对加载电压(15~60V)以及电解液浓度(1~12g/L)进行调整,研究了该膜层形成条件以及上述两种参数对微纳形貌的影响,并对该仿生化膜层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微纳复合结构可以在氧化电压大于30V时形成,其粗糙度随着电解液浓度增大而降低、氧化电压增大而增大,纳米孔孔径则随着电解液浓度以及氧化电压的增大而增大。60V电压下样品的生物相容性研究表明,粗糙度在Ra=0.8μm左右能促进细胞粘附以及碱性磷酸酶分泌,而较低粗糙度的表面(Ra<0.5μm)则对于成骨细胞活性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任蕊,周晓慧,曹晨茜,王悦,张玉荣[2](2019)在《微纳尺度3D打印纳米复合材料技术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微激光烧结成型技术(MSLS)、微滴喷射成型技术(MDJ)、双光子聚合光固化成型技术(TPP)、微立体光刻成型技术(MSLA)、薄材迭层实体制造成型技术(LOM)、丝材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DM)的基本情况,对不同微纳米3D打印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了国内外微纳尺度3D打印纳米复合材料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指出微纳尺度3D打印纳米复合材料技术未来研究开发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弯艳玲,崔普,徐丽宁,于化东[3](2019)在《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界定微纳复合织构防覆冰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具有防覆冰性能的微织构表面,准确评价微织构表面的结冰性能。方法采用激光二次扫描方法,以铝合金为基底,构筑沟槽-凹坑型复合微织构表面,以水滴在其表面结冰过程的图像为对象,采用阈值法分割图像和背景,对提取出的图像进行形态学运算,通过分析水滴结冰过程中的轮廓变化规律,研究水滴结冰过程的状态变化,进一步界定水滴的结冰时间。结果纳秒激光一次扫描形成的沟槽结构,增加了试件表面的粗糙度,使铝合金表面接触角由54.4°提高到116.5°,实现了铝合金表面的疏水性能。而二次扫描构建的沟槽-凹坑复合微织构,形成了Cw-Cn接触模型,进一步提高了试件表面的疏水性,试件表面接触角增大至154.4°。超疏水表面成核能垒高,且沟槽-凹坑复合微织构捕获的空气降低了固液界面的热交换速度,是铝合金表面结冰时间由11 s延长到551 s的原因。图像处理方法准确界定了水滴在结冰过程中的叁个阶段。采用Harris角点检测法,可以实现精确判断结冰完成时间,减小了肉眼判断结冰状态所带来的主观误差。结论纳秒激光二次扫描构筑的沟槽-凹坑复合微织构可以有效提高Al7075表面的疏水性,并延缓水滴在其表面的结冰时间。图像法处理提取的表面轮廓,为研究分析水滴在结冰过程中的状态变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刘洋,程威,司云朋,韩标,李瑞欣[4](2019)在《飞秒激光钛合金表面微纳复合结构生物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钛及钛合金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被作为植入体而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领域。传统的脊柱外科椎间融合器缺乏仿生学,导致病人在植入手术之后出现早期骨整合速度慢的问题。而表面改性能够提高其生物相容性。本文在钛合金表面构建具有周期性表面波纹形貌的叁维微钠复合结构,探讨此表面微钠复合结构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飞秒激光与喷砂技术在钛合金表面分别形成粗糙度为100~300 nm的纳米周期性表面波纹结构以及3.2±0.15μm的凹坑样结构。将成骨细胞分别接种于抛光表面、单纯微米表面、单纯纳米表面以及微纳复合表面,进行体外共同培养。采用MTT法评价细胞在1、3、5 d的钛合金表面细胞增殖率;扫描电镜观察1、3、5 d细胞形态变化;碱性磷酸酶功能实验对1、3、5 d细胞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成骨细胞在微纳复合结构钛合金表面的细胞增殖率、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微纳复合结构钛合金表面细胞形态良好,在材料表面呈梭形或长条状生长,细胞伸展出大量的丝状伪足,伪足与材料表面紧密锚接;单纯微米表面主要为梭形细胞伸出伪足较少;抛光钛及单纯纳米表面成骨细胞有一定细胞伸展,丝状伪足少,提示细胞生长状态差,表面黏附能力低。结论具有周期性表面波纹形貌的微纳复合结构的钛合金表面能促进体外成骨细胞的黏附、伸展、增殖功能,因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促进早期的钛植入体骨整合具有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陆颖昭,徐军飞,陈宇杰,王志国,马金霞[5](2019)在《KH550改性对微纳纤维素/聚乳酸复合3D打印材料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微纳纤维素(MNC)与聚乳酸(PLA)复合材料的性能,将分散于二氯甲烷的MNC与溶解于二氯甲烷的PLA通过溶液共混法进行复合,成功制备了适用于FDM型3D打印机的MNC/PLA复合3D打印线材。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MNC进行改性,考察了KH550用量对MNC的晶型结构及对MNC/PLA复合材料断面形态和机械性能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KH550改性MNC对MNC/PLA复合材料3D打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共混法制备的MNC/PLA复合3D打印线材可在保持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基础上将高含量的MNC与PLA均匀复合;1%用量(相对于MNC绝干质量)的KH550可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且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最佳;制备的MNC/PLA复合3D打印线材经FDM型3D打印机可成功打印出3D打印产品。(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何雨,周文斌,胡学功,张桂英[6](2019)在《超亲水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强化润湿与传热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碱辅助的表面氧化法在紫铜微槽群热沉表面生成了氢氧化铜纳米棒阵列结构,制备出一种全新的超亲水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并以蒸馏水为液体工质,进行了纯蒸发条件下微槽群热沉、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和超亲水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的润湿及传热特性的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氢氧化铜纳米棒阵列结构使得原始亲水表面的亲水性更好,随着表面纳米棒数量的不断增多,接触角不断减小,最低为9.5°,可以进一步形成超亲水微纳复合结构表面。与无纳米结构的微槽群热沉相比,在相同输入加热功率下,微纳复合槽群热沉具有更高的液体润湿高度和更好的传热性能,而超亲水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的形成会进一步提高强化润湿和传热效果,相比于紫铜微槽群热沉,超亲水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内液体的润湿高度提高了300%,表面温度降低了15℃左右。(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王琳琳[7](2019)在《多层次复合微纳表面结构超汽化强化换热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过冷沸腾换热效率及临界热流密度对增强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部件抗热疲劳和冲击性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通过真空钎焊的方法,将微结构的金属网与纳米尺寸的金属粉末结合从而在过冷沸腾换热表面生成微纳米多层次复合结构。对比采用不同规格网格制备的表面与光滑表面的微观形貌特征,发现所采用处理工艺成功地在材料表面形成了凹状空穴、孔隙结构、类纳米柱体等不同尺度的叁层次复合微纳米结构。与水的接触角测量显示,复合结构表面在保持原表面亲水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水的浸润性。进一步通过微距摄影观测表明复合结构表面气泡生成密度均大幅度高于光滑表面,较细的网格尺度更显着,但小于120微米后增加不明显。通过高热流综合实验平台,进一步对光滑面以及微纳米化换热表面管道进行过冷沸腾换热性能实验,定量地对微纳米化表面的换热性能进行测试。并补充微纳米化换热表面与翅片结构换热表面的换热效果对比。分析发现,复合表面会诱导复杂的流动不稳定性,在增加汽化核心的同时有效避免过早形成气膜,对提高临界热流密度有利。多层次复合微纳结构表面的临界热流密度至少比光滑面高80%,其换热效果明显优于光滑面和传统型翅片结构表面。研究结果可为开发更先进的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部件换热技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6-02)
徐航[8](2019)在《过渡金属基微纳结构复合电极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构筑成微纳结构,或者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是提升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有效途径。采用可控方式制备性能优异的材料,是实现电极材料性能提升、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前提条件。在去合金化反应中,通过改变前驱体合金的组分、添加表面活性剂、改变刻蚀液浓度或刻蚀途径、添加强氧化剂等方法,制备出铁基、锰基微纳结构复合电极材料,以XRD、SEM、EDS、XPS等表征手段分析材料结构,并采用恒电流充放电循环、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等方法研究测试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改变这些去合金化的条件,均可以实现材料的可控制备以及电化学性能的优化改进。1.选取不同组分的多元铁基、锰基合金进行去合金化反应,产物为AB_2O_4型尖晶石结构,其中,锰含量较高的更容易生成八面体形貌产物,而铁、铜、镍含量的产物更容易形成片状产物。对结果产物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可以得到,AB_2O_4结构的产物中,B组分主要提供储锂能力,A组分主要改变电化学稳定性。此外,复合材料的微纳结构及其产生的协同效应也对电化学性能有着显着影响。因此,对锰基、铁基合金前驱体加入不同掺杂量的多种元素,可以改善产物微观结构、形貌并提升电化学性能。2、在铁基、锰基合金去合金化的过程中,添加非离子、阴离子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参与反应,并对比结构时发现,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产物形貌及产物的作用机理可能存在差异。其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VP可能会减缓Al与NaOH的反应速率,导致去合金化产物的形貌发生改变、结晶性变差;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并没有对产物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甚至是结晶性造成直接影响,但是对形貌的影响比较明显;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在去合金化反应中起到了结构导向剂作用,显着改善了产物的结晶性和微观形貌。这叁种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均影响了产物的储锂性质和电化学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添加量、临界胶束浓度、聚合度、官能团对去合金化产物均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这种方法简单、高效、可调节,具有实际意义。3、首先对比了不同浓度NaOH腐蚀液对产物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适当的浓度可以提高产物Mn_3O_4/CuMn_2O_4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稳定性,尤其是5M产物具有最优的循环性能(200 mA g~(-1)循环600圈,596 mAh g~(-1))和良好的倍率性能(2000 mA g~(-1)电流密度,114 mAh g~(-1))以及大电流充放电的稳定性。接着我们用先酸后碱,分步刻蚀的方法制备Mn_3O_4/CuMn_2O_4时,与前面的产物相比,产物的结晶性和微观形貌有所改善,但是需要控制好氧化物的实际含量,避免活性物质较少所造成的对电化学反应的不利影响。最后通过在去合金化反应中添加强氧化剂H_2O_2,并与未添加H_2O_2的产物作对比,结果表明,添加H_2O_2改善了Fe_3O_4/NiFe_2O_4的结构,使得产物晶粒尺寸明显减小,形貌更加均匀,储锂性能和稳定性也得到了改善和提升。由此可知,在实际的去合金化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以上的实验都可以实现产物结构和性能的可控制备,并具有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董林秀[9](2019)在《金属-电介质复合微纳结构增强荧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检测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安全等优势,使其可以广泛的应用于生物传感、环境检测和化学分析等诸多领域。但随着荧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荧光的灵敏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荧光的灵敏度与荧光的强度有关,利用微纳结构可以实现荧光强度的增强。其中,近场范围内的荧光增强已经被广泛研究。但在实际体外检测中,荧光物质距离结构较远。因此,实现荧光物质距离结构远场时的荧光增强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分析,设计了一种银膜上的半圆管与鱼尾形透镜结合的复合微纳结构。研究了半圆管的内径、厚度及鱼尾形透镜的角度、厚度、半圆管和鱼尾形透镜的折射率等参数变化对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半圆管的内径为2.5μm、厚度为0.5μm及鱼尾形透镜的厚度为0.5μm、角度为30°时,荧光增强效果较好。且将提出的结构分别与纯玻璃、半圆管结构对比,荧光实现了11倍和3.6倍的增强。之后,我们进一步探讨了结构的形状变化对荧光强度的影响。此外,在上一个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将鱼尾形透镜的个数设计为叁个,改变叁个鱼尾形透镜的位置、厚度、角度等,观察荧光的变化。研究表明,当叁个透镜之间夹角为30°时,透镜厚度为0.5μm,中间透镜角度为30°,两侧透镜的角度为10°时,荧光有明显的增强。最后,设计了一种银-硅复合微纳结构。这种结构分别于银、硅、硅-银、玻璃结构对比,设计的结构可以实现荧光增强。并对银-硅结构从激发和发射过程进行讨论。在发射过程中,讨论结构中银柱和硅柱的厚度,狭缝的宽度,量子点位置变化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当银柱和硅柱的厚度均为0.5μm,狭缝的宽度为2μm时,与玻璃相较,银-硅结构可以实现荧光增强。此外,在激发过程中,银-硅结构的荧光强度高于玻璃结构且位于银-硅结构两柱之间的狭缝中的电场分布比银结构、硅-银结构更均匀,因此在银-硅结构中可以实现荧光增强及分子运动行为的检测更准确。(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朱纪文[10](2019)在《基于石墨烯包覆微纳光纤复合波导的光调制特性与器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2004年单层石墨烯在实验中被成功制备以来,石墨烯展现出了优异的光电性能,并被应用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如光电子器件、传感器、储能领域、柔性电子学、复合材料以及生物医学等。在光电子器件领域,石墨烯具有非常优异的物化性能,如它呈线性色散的能带结构,导致它具有非常宽的光谱响应范围;单层石墨烯对光只有2.3%的吸收率,并且吸收率随着层数增加而迭加;石墨烯对通过的光会产生泡利阻塞,从而会产生饱和吸收现象;石墨烯具有超快的载流子弛豫时间,其弛豫时间在皮秒量级;此外它还具有很强的柔韧性,可以很容易被转移到光学结构上。目前已被应用在调Q锁模、光调制、光电探测、传感等领域。微纳光纤由标准单模光纤熔融拉锥制备而成,具有可以和通讯系统完美兼容且制备简单等优点,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光在微纳光纤中传输时,部分光会以倏逝场的形式在微纳光纤外传输。呈原子层厚度的石墨烯薄膜可以贴附在微纳光纤表面,而在微纳光纤外传输的倏逝场则可以轻易的和石墨烯产生相互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石墨烯微纳光纤复合波导光调制器在腔外调制时的光调制特性以及在腔内调制实现调Q锁模。在对复合波导器件光调制特性的研究时,我们在器件中发现了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SBS)现象的全光调制。为了研究这种非线性效应,在实验上,对比了不同直径的微纳光纤石墨烯复合波导,发现直径越小的微纳光纤石墨烯复合波导中非线性效应越强且阈值越低。还对比了有石墨烯和没有石墨烯波导对产生非线性效应的的影响,相同直径下在有石墨烯的复合波导中会产生非线性效应,在没有石墨烯的波导中不会产生非线性效应。在理论上,还计算了器件的非线性阈值并且模拟了微纳光纤的模场分布。经实验对比和理论分析,我们发现具有高叁阶非线性系数的石墨烯会增强器件的非线性效应,从而降低了产生非线性的阈值。该工作完善了复合波导中的基础研究,使器件在走向实际应用过程中迈出了新的一步。此外,还将石墨烯微纳光纤复合波导作为可饱和吸收体(SA)应用在主动调Q激光器中。将复合波导光调制器连接在调Q激光器腔内,用另一束调Q脉冲激光调制复合波导光调制器对腔内的Q值进行改变,实现主动调Q激光器的主动调Q脉冲输出。最后,使用羧酸氧化石墨烯结合微纳光纤制作了复合波导,将其应用在锁模激光器中实现了被动锁模。将复合波导应用在腔内调制可以有效地提高材料的损伤阈值,增强材料与光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微纳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微激光烧结成型技术(MSLS)、微滴喷射成型技术(MDJ)、双光子聚合光固化成型技术(TPP)、微立体光刻成型技术(MSLA)、薄材迭层实体制造成型技术(LOM)、丝材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DM)的基本情况,对不同微纳米3D打印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了国内外微纳尺度3D打印纳米复合材料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指出微纳尺度3D打印纳米复合材料技术未来研究开发的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纳复合论文参考文献
[1].张孟,王学玖,黄晓波.钛表面阳极氧化制备仿生化的微纳复合结构[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2].任蕊,周晓慧,曹晨茜,王悦,张玉荣.微纳尺度3D打印纳米复合材料技术简析[J].应用化工.2019
[3].弯艳玲,崔普,徐丽宁,于化东.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界定微纳复合织构防覆冰性能[J].表面技术.2019
[4].刘洋,程威,司云朋,韩标,李瑞欣.飞秒激光钛合金表面微纳复合结构生物相容性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19
[5].陆颖昭,徐军飞,陈宇杰,王志国,马金霞.KH550改性对微纳纤维素/聚乳酸复合3D打印材料性能的影响[J].中国造纸学报.2019
[6].何雨,周文斌,胡学功,张桂英.超亲水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强化润湿与传热实验[J].化工进展.2019
[7].王琳琳.多层次复合微纳表面结构超汽化强化换热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8].徐航.过渡金属基微纳结构复合电极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9].董林秀.金属-电介质复合微纳结构增强荧光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10].朱纪文.基于石墨烯包覆微纳光纤复合波导的光调制特性与器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