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针刺不同刺激量对脑缺血后功能恢复及突触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针灸推拿学
作者: 徐振华
导师: 靳瑞
关键词: 针刺,脑缺血,时效性,突触可塑性
文献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中风病”的范畴,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针灸疗法具有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的作用。但对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介入时机、针灸刺激量、两次针灸之间的时间间隔等方面尚存在争论,严重影响了针灸在治疗脑缺血的临床应用。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是脑卒中康复的主要机制,针灸促进脑缺血后功能恢复的机理特别是对大脑可塑性关键结构部位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不同针刺量对脑缺血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为提高针灸治疗脑缺血的临床疗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计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以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为模型,采用神经行为学、神经电生理等技术观察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脑缺血对大鼠缺血同侧海马突触可塑性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的影响,及针刺对其影响,探讨针灸促进大脑可塑性形成的机制,为针灸治疗脑缺血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文献研究 通过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病名、病位、病因病机、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源流、发展过程及现代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案的文献回顾,深入认识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及针灸治疗脑缺血的现状,并对近年来针灸治疗脑缺血的时效性研究、脑损伤后大脑可塑性研究和脑缺血后突触可塑性的研究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针刺对脑缺血后的功能恢复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临床研究 将临床67例脑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每日针刺一次组和每日针刺两次组,以导师靳瑞教授治疗脑缺血的成熟方案“颞三针”针法为干预手段,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一疗程后、治疗两疗程结束应用Fugl-Meyer评价法来评定患者瘫痪侧肢体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来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观察针刺及不同的针刺刺激量对脑缺血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结果如下: 1.“颞三针”针法能明显提高脑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并在一定时间内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及针灸治疗中风的源流
一、中风病的源流
二、古代针灸治疗中风的文献记载
三、针灸治疗中风的现状
第二节 针灸治疗脑缺血的时效性研究现状
1.关于针刺的介入时机问题
2.关于针刺的有效刺激量
3.时间医学的应用
4.结语与展望
第三节 卒中后脑的可塑性与功能重建
1.突触可塑性
2.远隔功能抑制的消除
3.替代论
4.芽生
5.神经递质
6.神经特异性蛋白
7.神经营养因子
8.神经抑制因子
9.神经干细胞
10.优良环境
第四节 脑缺血后突触可塑性
1.缺血后由能量缺乏诱导的病理性突触可塑性的离体研究
2.缺血后功能-依赖LTP和脑缺血发作诱导的形态学改变
3.缺血后海马和纹状体神经元长时间突触改变的在位研究
4.多巴胺:脑缺血引起神经元损伤的介质
5.缺血引起的保护和修缮是突触可塑性的一种形式
6.缺血半暗带的缺血LTP
7.针刺对长时程增强影响的研究基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针刺不同刺激量对脑缺血后功能恢复影响的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脑缺血对缺血同侧海马齿状回突触可塑性影响的在位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实验参数的测定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二节 针刺对脑缺血后缺血同侧海马齿状回突触可塑性促进作用的在位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实验参数的测定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三节 不同针刺次数对脑缺血后缺血同侧海马齿状回突触可塑性促进作用的在位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实验参数的测定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四部分 小结和展望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22
参考文献
- [1].针刺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脑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D]. 唐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
- [2].电针对脑缺血大鼠细胞间粘附分子-1介导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 金九峰.湖北中医学院2006
- [3].从BDNF、NGF及Nestin的角度研究电针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保护及修复的机制[D]. 姜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
- [4].电针任、督脉经穴对脑缺血大鼠ERK通路及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D]. 罗文舒.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 [5].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D]. 任秀君.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 [6].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炎症反应及神经保护机制的影响[D]. 洪银珠.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 [7].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D]. 施昱丞.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 [8].电针对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元间通讯连接的影响[D]. 陈立洳.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 [9].电针对脑缺血后模型大鼠突触可塑性干预作用的研究[D]. 侯雪民.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 [10].脑缺血后突触重建与星形胶质细胞相关性及针刺干预作用研究[D]. 杜亦旭.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针刺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突触重建促进作用的研究[D]. 罗燕.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 [2].电针对缺血性中风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邹军.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
- [3].头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机制探讨[D]. 赖鸿铭.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
- [4].脑梗死后脑可塑性机制及针刺影响的研究[D]. 陈加俊.吉林大学2004
- [5].针刺治疗局灶性脑缺血优选方案的实验研究及机制探讨[D]. 金智秀.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
- [6].针刺心经与小肠经干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脏和下丘脑基因表达谱比较研究[D]. 周美启.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 [7].针刺结合康复对急性脑梗死平衡功能的疗效评价[D]. 付弋.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
- [8].电针对脑缺血后模型大鼠突触可塑性干预作用的研究[D]. 侯雪民.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