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的书写规范转向 ——太阳社与革命文学思潮

新文学的书写规范转向 ——太阳社与革命文学思潮

论文摘要

太阳社是提倡“革命文学”运动的重要社团之一。处在革命的时代,他们接受世界左翼文学的影响,以自己的热情和才情步入文坛。从1928年初到1930年初,太阳社在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翻译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造就了革命文学创作界首席小说家蒋光慈、革命文学批评界首席批评家钱杏邨,在当时文坛产生了轰动效应。在中国现代文学书写规范发生重大转折时刻诞生的太阳社,以其文学实践形成了认识-实践文学书写规范,这些规范不仅对后世无产阶级文学及非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动向产生了影响,而且使国内文学批评界及文学史界对五四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外文学史的评价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对太阳社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其创制的文学书写规范是完全必要的。本文的研究思路是:把太阳社放置在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社会文化转型期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首先从特殊的军事政治出版文化环境来考察太阳社聚集在上海的原因,从太阳社的社团策划来考察太阳社在革命文学运动中成功运作的原因。进而从太阳社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两个方面的成就来梳理太阳社的认识-实践文学书写规范的理论形态,力求全面地、客观地挖掘出太阳社的文学规范的主要内容。最后从蒋光慈的小说创作、钱杏邨的文学批评、其他成员的创作及翻译等方面考察太阳社成员对文学书写规范的具体实践。在研究方法上,试图将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史料研究与文本分析结合起来,既注意对太阳社整体进行研究,又注意到太阳社成员的个案分析,在认识-实践文学书写规范转向中考察太阳社成员的理论与实践。史料分析与文本分析是本文的主要立足点,“回到历史现场”的“论从史出”与力避情绪化的学理分析是本文的学术追求。太阳社的诞生与发生轰动效应是时势与运作的产物。1928年,蒋光慈、洪灵菲等分别从武汉、广东等地聚集到上海,虹口区这样的越界筑路地区(而非租界)为他们提供了理想的存身之地,白色恐怖后的上海为他们从事革命文学实践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军事、政治、出版文化环境。中共中央文化工作的滞后使太阳社处在自发地寻找建设无产阶级文学道路的位置。太阳社成员以中共党员的政治身份,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时势与策划的产物——太阳社的聚合与运作
  • 第一节 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
  • 第二节 太阳社成员的聚集
  • 第三节 太阳社与中共中央的关系
  • 第四节 太阳社的文学策划
  • 第二章 从“革命”文学到革命“文学”——太阳社的文学理论演变轨迹
  • 第一节 无产阶级倾向的革命文学
  • 第二节 新写实主义
  • 第三节 普罗文学的大众化
  • 第三章 “太阳社式”的文学批评
  • 第一节 夹杂意气之争的理论之争
  • 第二节 文学手法的学理之争
  • 第三节 从温和的创作理论探讨到严厉的立场批判
  • 第四节 无声的批评
  • 第四章 情绪化革命话语书写:蒋光慈的小说创作
  • 第一节 革命话语对日常生活话语的主导
  • 第二节 蒋光慈情绪化革命话语的特征
  • 第三节 准英雄的转变——蒋光慈革命话语叙事模式探析
  • 第四节 孤独的文学探索之路
  • 第五章 认识-实践文学书写规范的初步成型:钱杏邨的文学批评
  • 第一节 同一规范中的观点调整
  • 第二节 钱杏邨的文学批评建设理论
  • 第三节 钱杏邨文学批评思想影响来源初探
  • 第六章 昭示革命精神的拓荒文学
  • 第一节 对峙中的反抗选择模式——杨邨人的文学创作
  • 第二节 “革命加恋爱”主题模式的拓荒——孟超的文学创作
  • 第三节 从反思个性解放思想到宣传社会革命——洪灵菲的文学创作
  • 第四节 旁观者形象模式的转向——戴平万的文学创作
  • 第五节 “双面人”形象模式——楼适夷的文学创作
  • 第六节 借鉴异域文学开拓写作空间
  • 结语:时间开始了
  • 参考书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半是文人半是兵——钱杏邨小记[J]. 世纪风采 2020(03)
    • [2].评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J]. 文学教育(下) 2019(05)
    • [3].评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J]. 品位经典 2018(06)
    • [4].钱杏邨文学批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2)
    • [5].从律他到律己——钱杏邨文艺批评综论[J]. 文学评论 2010(03)
    • [6].附:钱杏邨批评之批评[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07)
    • [7].钱杏邨的译作编评与翻译文献整理[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8].对沈从文佚文《钱杏邨批评之批评》的考证[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07)
    • [9].太阳社倡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10].形散神聚 对比鲜明——《秋的感怀》赏析[J]. 青苹果 2010(11)
    • [11].红色文艺光环下的丁玲解读——以钱杏邨、冯雪峰、茅盾的评论为中心[J]. 文学评论 2015(05)
    • [12].论阿英日记的文学价值[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6(03)
    • [13].喜迷填字[J]. 喜剧世界(上半月) 2015(08)
    • [14].真实的幻象——略论中国普罗小说中的白俄叙事[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 [15].“向着光明走”——《太阳月刊》[J]. 档案春秋 2016(11)
    • [16].加入过左联的安徽人[J]. 江淮文史 2010(03)
    • [17].长留民俗在人间——钱璎捐赠阿英收藏年画过眼录[J].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3)
    • [18].茅盾与太阳社、创造社间的论争缘起及观念罅隙[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19].胡秋原:文学自律的守护者[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1)
    • [20].光荣厚重的见证——读《敌后日记》[J]. 审计月刊 2018(09)
    • [21].太阳社的三大主将[J]. 湖北档案 2015(05)
    • [22].《蚀》三部曲初期的思想评价分歧[J]. 飞天 2009(10)
    • [23].贺玉波文学批评论[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9(06)
    • [24].论三十年代的“作家论”写作热[J]. 群文天地 2012(02)
    • [25].大革命失败后的出路问题解析[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标签:;  ;  ;  ;  ;  

    新文学的书写规范转向 ——太阳社与革命文学思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