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自从19世纪90年代以来,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在,MEMS已经成为信息领域最有前途的研究热点之一。可以认为,MEMS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一样,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与此同时,多孔硅薄膜优良的机械性能和热学性能逐渐为人们所关注,成为MEMS技术中新兴的绝热层材料和牺牲层材料之一。然而,多孔硅的制备方法和制备参数与其微观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多孔硅薄膜制备工艺中亟待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多孔硅薄膜材料的制备和微观参数方面的基本性质以及在MEMS中作为绝热层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完成的工作主要有:1、采用双槽电化学阳极腐蚀的方法,在p型重掺杂单晶硅片(晶向为100)基体上制备了多孔硅薄膜。将SiO2和Cr作为多制备孔硅薄膜的掩蔽层;通过改变不同的制备参数(HF浓度、腐蚀电流密度和腐蚀时间)得到不同微观结构的多孔硅薄膜;使用拉曼激光观测仪对多孔硅薄膜的拉曼谱峰位置,进行了观测。2、使用电子天枰测定多孔硅薄膜相关的质量;通过质量差值法计算得到了多孔硅的孔隙率;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扫描电镜(AFM)对多孔硅的孔径断面和微观裂纹进行了观察,得到孔径尺寸范围为15-35 nm左右;使用纳米探针测量仪对多孔硅的厚度进行了测量,得到多孔硅薄膜厚度范围在40-140μm之间。3、结合多孔硅薄膜的微观观测图,综合分析了HF浓度、腐蚀时间和腐蚀电流密度对多孔硅厚度、孔径大小及孔隙率的影响。得出结论为:HF浓度的增大会使多孔硅的孔径和孔隙率减小;腐蚀电流密度的增大会使多孔硅的孔径、孔隙率以及厚度增大;腐蚀时间的增加,会使多孔硅的厚度呈现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现象。多孔硅的孔隙率也随腐蚀时间的延长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研究了真空中保存的多孔硅薄膜产生的裂纹,得出裂纹是由其内部的毛细应力产生的。结合拉曼谱峰位置图对产生的内应力进行了计算。4、对于多孔硅薄膜的热学性能,使用FLUENT仿真分析软件,对不同制备参数得到的多孔硅薄膜的热学性能,进行了相关的模拟。将多孔硅薄膜与其他材料的热学性能进行了比较。
论文目录
致谢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I MEMS概述1.1.1 MEMS的组成1.1.2 MEMS的定义和主要特点1.1.3 MEMS的制造技术1.1.4 MEMS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1.2 MEMS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3 多孔硅薄膜的特性及其在MEMS中应用的优势1.4 论文的研究意义1.5 论文研究目标及拟开展的工作1.6 本章小结第2章 多孔硅薄膜材料及其应用2.1 多孔硅薄膜材料的概述2.1.1 多孔硅薄膜的起源和特点2.1.2 多孔硅薄膜的应用2.2 多孔硅薄膜的制备技术2.2.1 多孔硅薄膜的制备技术与体微机械、表面微机械加工技术的比较2.2.2 多孔硅薄膜制备技术中掩膜材料的选取问题2.3 本章小结第3章 多孔硅薄膜的制备技术3.1 多孔硅薄膜制备技术的研究3.1.1 多孔硅薄膜制备技术的研究水平3.1.2 多孔硅薄膜的形成机理3.1.3 多孔硅薄膜形成的理论模型3.2 化学腐蚀法制备多孔硅薄膜的原理3.2.1 实验结果和分析3.3 单槽电化学腐蚀法制备多孔硅薄膜3.4 双槽电化学法制备多孔硅薄膜3.4.1 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3.5 原电池法3.5.1 实验方法和装置3.6 本章小结第4章 多孔硅薄膜微观结构的研究4.1 多孔硅薄膜的表面形貌研究4.1.1 实验结果测试图4.1.2 多孔硅薄膜表面形貌分析4.2 多孔硅薄膜孔隙率的研究4.2.1 孔隙率的测量方法4.2.2 实验结果分析4.3 多孔硅薄膜厚度的研究4.4 本章小结第5章 多孔硅薄膜热学与力学性能的研究5.1 多孔硅薄膜作为MEMS绝热层的实用举例5.2 多孔硅薄膜热学性能的研究5.2.1 多孔硅薄膜热学性能研究的理论依据5.3 多孔硅薄膜的热学性能仿真研究5.3.1 FLUENT软件的相关介绍5.3.2 多孔硅薄膜与其他材料导热性能的对比仿真研究5.4 多孔硅薄膜作为结构层的实用举例5.5 多孔硅薄膜力学性能的研究5.5.1 多孔硅薄膜的龟裂现象5.5.2 多孔硅薄膜力学性能研究的理论依据5.5 多孔硅薄膜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5.6 本章小结第6章 总结与展望6.1 研究总结6.2 未来的研究方向参考文献作者简历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多孔硅薄膜论文; 制备参数论文; 微观结构论文; 导热性能论文; 应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