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与区域联动研究

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与区域联动研究

论文题目: 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与区域联动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人文地理学

作者: 王成超

导师: 汤建中

关键词: 大学城,空间模式,区域联动,松江大学城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在当今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和技术取代资源禀赋、一般性劳动力和资金等传统的经济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创新则成为最活跃的经济活动。世界上发达的城市相继进入“创新型”或“知识型”发展阶段。因而,在新一轮的国际城市竞争中,拥有充裕的高素质劳动力以及良好的科研平台的城市必然会独具鳌头,成为世界城市的首领。大学城作为高素质劳动力密集、科研环境完善的一个综合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并且,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园区大多是在依托大学城这一平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美国的硅谷、北卡三角区、128公路地区、日本的筑波、英国的剑桥、中国台湾的新竹等。在上述背景下,我国从2000年丌始了一场兴建大学城的热潮,根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建及建成的大学城有50多个,发展之快,规模之大,令世人震撼。但对大学城内涵、理念认识上的不足以及对现有大学城研究的缺乏,导致我国大学城参差不齐,问题多多。由此,有必要摸清大学城的内涵,借鉴国际大学城的经验,总结我国现有大学城的模式与特点,分析大学城建设中的具体难题,为我国大学城的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全文分为七章,绪论简单的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相关研究、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一章对大学城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和界定。第二章以英国的牛津大学城、剑桥大学城、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美国波士顿地区的剑桥大学城为例,介绍了大学城建设的国际经验,并分析了对我国大学城的启示。第三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我国大学城兴起的背景。第四章简单的介绍了我国大学城的类型和特点。第五章在引入大学城共享与互动理念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出了向心平行带状、向心圈层、中心轴、轴向圈层组团及梳状五种大学城的空间模式,并针对每种模式作了简要的分析。第六章引进新经济增长理论,得出专业化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并从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服务业、劳动力素质及房地产业五个方面分析了大学城的区域联动效应。第七章以上海松江大学城作为案例,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从资源共享区的设置、共享资源的争夺、各高校现实利益的分配、校区投资的单一化、管理体制上的落后几校园文化上的隔阂等方面,对大学城空间模式的演变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 相关研究及评述

三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 主要研究方法

2 论文研究框架

3 论文特色

第一章 大学城内涵的界定

一 大学城的定义

1 大学城的定义

2 大学城概念的辨析

二 大学城内涵的界定

1 高教机构集聚的重要文教社区

2 城市范围内教育资源重组的新型社区

3 一种独特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4 高科技产业的人才培育基地

第二章 大学城建设的国际经验

一 国际著名大学城概况

二 大学城建设的国际经验

1 区位的选择

2 科学的规划

3 政府的作用

4 市场的力量

5 产学研的结合

6 特色的形成

三 对我国大学城建设的启示

1 对大学城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

2 对大学城进行详细而科学的规划

3 重视教育科研与产业的紧密结合

4 政府不可过多的干预大学城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我国大学城兴起的背景

一 科教兴国战略

二 高校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

三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 高科技园区的发展

五 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六 小结

第四章 我国大学城的类型及特点

一 按建设模式分类

1 政府主宰型

2 企业开发型

3 多元化投入型

二 按建设实践分类

1 廊坊东方大学城模式

2 珠海大学城模式

3 宁波高教区模式

4 深圳研究院模式

三 按功能分类

1 教育主导型

2 高新技术研究主导型

3 综合型

四 按大学数量及地位分类

1 单核心型

2 多核心型

第五章 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

一 大学城空间模式的理论基础

1 共享理念

2 互动理念

二 我国大学城空间模式的主要类型及评析

1 向心平行带状模式

2 向心圈层模式

3 中心轴模式

4 轴向圈层组团模式

5 梳状模式

三 小结

第六章 我国大学城的区域联动效应

一 大学城与区域联动的理论分析--新经济增长理论

1 将技术完全内生化

2 将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增长模式

3 认为专业化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二 我国大学城区域联动效应的具体表现

1 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 促进当地服务业的发展与繁荣

3 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4 构建人才高地,优化区域劳动力素质

5 提升周边地区土地的边际效应,促进其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 小结

第七章 案例:松江大学城空间模式的演变及思考

一 松江大学城产生的背景

1 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

2 区政府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

3 松江新城的蓬勃发展

二 松江大学城的现状

1 松江大学城的总体概况

2 松江大学城的规模

三 松江大学城的空间模式及其演变

1 大学城原来规划的空间模式

2 大学城空间模式的演变

3 大学城现在的空间模式

四 松江大学城空间模式的异化带来的思考

1 资源共享区共享程度的不均衡

2 各高校现实利益的分配问题

3 大学城的对外开放难题

4 大学城管理体制难题

5 各校区校园文化的隔阂

6 大学城学校结构方面的问题

7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8

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教育在岳麓山文明大学城创建中的应用研究[D]. 田阳.中南大学2012
  • [2].广州大学城文化建设的战略和策略研究[D]. 陈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
  • [3].岳麓山大学城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D]. 盛超.湖南大学2015
  • [4].温江区大学城园区产业定位研究[D]. 李明.西南财经大学2012
  • [5].广州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研究[D]. 朱莉.华南理工大学2010
  • [6].重庆市大学城本科生学情研究[D]. 刘蕾.重庆师范大学2014
  • [7].西安郭杜大学城A学校发展战略研究[D]. 杨建峰.西北大学2015
  • [8].12-13世纪英国大学研究[D]. 董时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 [9].昆明呈贡大学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政策供给研究[D]. 范永庚.云南师范大学2013
  • [10].英国大学参与科学园发展的研究[D]. 李旋.天津师范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我国大学城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 崔海波.华南师范大学2007
  • [2].基于集群理论的大学城现象研究[D]. 姜丽香.中国石油大学2007
  • [3].我国大学城的资源共享问题研究[D]. 胡蓉.华中科技大学2006
  • [4].我国大学城问题探索[D]. 熊毅.厦门大学2007
  • [5].我国大学城开发现状及开发运作模式研究[D]. 上官琳.重庆大学2005
  • [6].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机制构建[D]. 孟永红.华东师范大学2006
  • [7].大学城建设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 周鹏.郑州大学2006
  • [8].大学城规划若干问题研究[D]. 陈小东.浙江师范大学2002
  • [9].独立与共享: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分析——我国大学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D]. 张小良.华东师范大学2003
  • [10].我国大学城兴起与发展研究[D]. 邱晓敏.苏州大学2003

标签:;  ;  ;  ;  

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与区域联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