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论文-张彩英,王霜华,杨美洁

损伤控制论文-张彩英,王霜华,杨美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损伤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持续性防损伤护理,疼痛干预,安全性

损伤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彩英,王霜华,杨美洁[1](2019)在《持续性防损伤联合疼痛干预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院内外安全提升与疼痛控制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持续性防损伤联合疼痛干预对提升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院内、外安全与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33例,按照住院号单、双号分组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单号)与联合护理组(双号);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护理组实施持续性防损伤联合疼痛干预护理。对比2组的安全事件发生情况、疼痛缓解情况、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情况。结果:联合护理组的院内、外生活意外损伤与疾病损伤发生率(3.51%和4.29%)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11.76%和12.61%)(P <0.05);2组入院日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干预后联合护理组NRS评分与6点行为评分均优于常规护理组(P <0.05)。2组患者干预前各维度与条目得分无明显差异(P> 0.05),干预后2组的部分指标得到优化,但联合护理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5项功能指标,疲劳、恶心与呕吐及疼痛症状指标,食欲丧失、失眠症状及总体健康状态得分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 <0.001);2组干预前的HAMA与HAMD量表得分均无明显差异(P> 0.05),干预后各组量表得分均明显降低,但联合护理组得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 <0.05)。结论:持续性防损伤联合疼痛干预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具有较好的院内外安全性及疼痛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李海玉[2](2019)在《重度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治疗对控制肺部感染的有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治疗对控制肺部感染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涉及对象为7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研究时间为2015年3月-2019年2月,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5例,给予参照组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气管切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治疗,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治疗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3期)

王虎根[3](2019)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骨科损伤控制的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中采取骨科损伤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笔者依据双盲法将本院自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58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n=29)采取一期确定性手术,控制组(n=29)骨科损伤控制,对比控制组与常规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骨折复位情况、Majeed评分、手术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出血量。结果控制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骨折复位优良率(93.10%)高于常规组(72.41%),P<0.05,数据值之间显示统计计算意义。控制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Majeed评分、手术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出血量对比常规组,P<0.05,数据值之间显示统计计算意义。结论将骨科损伤控制应用于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中展现显着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4期)

王玲,王巍,赵应群,宋永福,朱志华[4](2019)在《目标性控制颅内压对颅脑损伤脑氧代谢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目标性控制颅内压(ICP)对颅脑损伤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南京浦口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2)与常规组(n=30)。两组术后入ICU均给予Lund治疗措施,在上述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进行"目标式、滴定式"的降ICP治疗,常规组进行非"目标式、滴定式"的降IC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ICU后不同时间点脑氧代谢指标的变化、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预后。结果两组转ICU后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脑氧摄取率均逐渐升高,动脉-颈内静脉氧差、血乳酸逐渐降低(P<0.05)。观察组在入ICU后48、96、120、144 h时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脑氧摄取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动脉-颈内静脉氧差、血乳酸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目标性控制ICP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显着,并可积极改善脑氧代谢及预后。(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柯昌清[5](2019)在《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严重多发伤患者36例,其中关节损伤患者26例,将以上患者分为观察组并给予损伤控制技术予以治疗,再选取未接受损伤控制技术进行治疗的同期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在经过损伤控制技术后的手术时间、凝血功能指标、ICU的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将两组患者的损伤进行控制后,再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资料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数据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数据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的治疗中的应用对患者的救治与恢复有着极大的好处。(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1期)

张超[6](2019)在《损伤控制理念在急诊腹腔脏器损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念在急诊腹腔脏器损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60例急诊腹腔脏器损伤患者为对象,患者就诊时间段为2016年2月到2018年2月期间,将其中的30例给予常规的急救措施纳入对照组中,另外30例纳入观察组中实施损伤控制理念,比较患者的p H值、体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狼疮抗凝物LA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 H值、体温、PT、LA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对于腹腔脏器损伤患者给予损伤控制理念进行急救抢救,能明显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为临床急救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周玉华,宋娟娟,王九娟[7](2019)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气道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损伤控制外科理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DCS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DCS组给予以控制损伤外科理论治疗与护理,比较两组手术与术后恢复情况、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患者存活情况、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差异。结果:DCS组手术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0. 05),术中出血量显着少于对照组(P<0. 05);干预期间,DCS组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 05);干预期间,两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存活患者中,DCS组护理满意度与生活质量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DCS理论能够高效进行手术治疗与气道管理,加快患者康复,减少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与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周慧敏,沈晓晓,李婕[8](2019)在《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严重多发性损伤伴骨折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严重多发性损伤伴骨折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11月创伤骨科收治的49例严重多发性损伤伴骨折患者为常规组,按常规流程实施救治措施;选取2017年2-8月创伤骨科收治的49例严重多发性损伤伴骨折患者为干预组,以损伤控制骨科理论为指导,对患者的护理流程进行干预。对2组患者院内死亡率、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的院内死亡率2.04%、并发症的发生率4.08%均明显低于常规组16.33%及20.41%;治疗有效率97.92%则明显高于常规组85.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损伤控制骨科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策略的有效实施,可以显着提高严重多发性损伤伴骨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院内死亡率,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05期)

刘晓栋[9](2019)在《损伤控制手术在小儿胃肠外科危急重症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损伤控制手术在小儿胃肠外科危急重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5月小儿胃肠外科收治的危急重症患儿100例,按实际就诊的顺序,将患儿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50例。干预组接受损伤控制手术,常规组采用常规疗法。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患儿术后pH值、凝血酶原时间、临床疗效,均有一定临床优势,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胃肠外科小儿危急重症,实施损伤控制手术,能改善术后pH值、凝血酶原时间,提高治愈率,让患儿能够尽快脱离危险。(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实践》期刊2019年10期)

刘志敏[10](2019)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2018年7月入院治疗的急诊多发伤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治疗以及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治疗。对比2组手术指标以及预后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红细胞输注总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运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且患者的预后效果较为满意,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31期)

损伤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治疗对控制肺部感染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涉及对象为7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研究时间为2015年3月-2019年2月,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5例,给予参照组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气管切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治疗,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治疗效果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损伤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张彩英,王霜华,杨美洁.持续性防损伤联合疼痛干预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院内外安全提升与疼痛控制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

[2].李海玉.重度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治疗对控制肺部感染的有效性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3].王虎根.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骨科损伤控制的临床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王玲,王巍,赵应群,宋永福,朱志华.目标性控制颅内压对颅脑损伤脑氧代谢影响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9

[5].柯昌清.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张超.损伤控制理念在急诊腹腔脏器损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黑龙江医药.2019

[7].周玉华,宋娟娟,王九娟.损伤控制外科理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气道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9

[8].周慧敏,沈晓晓,李婕.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严重多发性损伤伴骨折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浙江医学教育.2019

[9].刘晓栋.损伤控制手术在小儿胃肠外科危急重症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实践.2019

[10].刘志敏.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9

标签:;  ;  ;  ;  

损伤控制论文-张彩英,王霜华,杨美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