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肩吾、庾信父子诗歌的比较研究

庾肩吾、庾信父子诗歌的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庾肩吾、庾信父子是梁朝著名的诗人。他们创作的诗歌数量较多、质量较高,本文对二者现存的诗歌进行具体的分类与比较研究。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前言部分简述目前二者诗歌的研究状况及研究的可能的拓展空间。第一章研究庾氏父子的家史传承,简单说明家族成员对父子二人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阐述二者的生平、仕历,找出影响他们诗歌创作的历史事件、生活经历。由于二者都在梁朝承平年代生活过,所以梁朝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对他们的诗歌创作发生了重要的影响。梁代的社会思潮总的来说体现出三教杂糅的特点,而梁朝前期安定的社会背景,皇室对文学的重视、提倡,也成为影响他们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在第二章中,对二者现存的诗歌分别进行分类。庾肩吾的诗歌包括应制诗、描写女性题材的诗、离乱伤怀之作、咏物诗、隐逸诗五个类别;而庾信的诗歌则包括应制诗、描写女性题材的诗、表现出使情怀的诗、“乡关之思”诗、咏物诗、隐逸诗六类。庾肩吾的诗歌和庾信的诗歌相比,没有表现出使情怀的诗歌和“乡关之思”诗歌两类,而离乱伤怀则为他自己特有的一类作品。从内容、题材上看,二者的应制诗、描写女性的诗歌、咏物诗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他们在写作中都善于刻画、描摹景物,展现山水、自然之美。二者虽然都创作隐逸诗,但庾肩吾的创作是出于对道教的信奉和对长生不老仙界生活的企慕。与此不同的是,庾信的隐逸诗中大部分作品是为了寄托作者入北之后的矛盾心理而作的。庾肩吾创作的离乱伤怀作品和庾信创作的“乡关之思”作品,都因经历了侯景之乱而表现出他们沉重的亡国之痛。但二者并不相同,前者的伤痛仅限于亡国之痛,而后者的伤痛则包含了亡国之痛、入北的身世之悲和对故国的依恋之情,因此在创作之中,庾信的作品就显示出了更深刻的思想内容。在第三章中,对二者的诗歌艺术进行比较研究,这些比较包括:诗歌结构的比较、意象运用的比较、诗歌声律的比较、用典的比较四个方面。就这些比较的结果而言,庾信的诗歌风格包括以下几点:善于建构诗歌的结构,系统化使用意象,巧用声律、对仗,善用典故;与之相较,庾肩吾在诗歌结构、意象运用、典故使用方面要略逊一筹。至于声律的运用,二者可谓不分伯仲,都是炼字、用韵的高手。第四章着重讨论二者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庾肩吾的诗歌讲究声律、注重炼字、善于摹景,使宫体诗的创作技艺进一步提高,而他对于女性的描写也改变了以往宫体诗人之关注艳情的作风。庾信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很大。他的诗歌融合了南北文风,成为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另外庾信对唐朝诗人的影响也尤为显著。

论文目录

  • 目录
  • 中文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章 庾氏家史与庾氏父子的生平
  • 一、庾氏家史
  • 二、庾氏父子的生平
  • 三、梁朝的社会思潮与社会环境
  • 第二章 庾氏父子诗歌的分类与比较
  • 一、庾肩吾诗歌的分类
  • 二、庾信诗歌的分类
  • 三、二者诗歌题材、内容之比较
  • 第三章 庾氏父子诗歌创作技艺之比较
  • 一、诗歌结构安排之比较
  • 二、意象运用之比较
  • 三、诗歌声律之比较
  • 四、用典之比较
  • 第四章 庾氏父子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 一、庾肩吾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 二、庾信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 参考书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考论[J]. 铜仁学院学报 2016(02)
    • [2].简论宋初隐逸诗对后世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 2020(02)
    • [3].随心而动 隐逸为歌——古代隐逸诗歌解读及训练[J].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0(Z1)
    • [4].浅析《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陶渊明形象[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7(01)
    • [5].论嵇康隐逸诗的特点[J]. 参花(下) 2018(09)
    • [6].也说陶渊明的孤独[J]. 中学语文 2017(12)
    • [7].浅析六朝隐逸诗[J]. 现代职业教育 2016(34)
    • [8].品读[J]. 作品 2017(08)
    • [9].沧江白石路,渔樵雪满衣——浅谈“隐逸诗”[J]. 新高考(语文备考) 2014(11)
    • [10].隐逸诗歌的美学意蕴探微[J]. 中学语文 2014(30)
    • [11].钟嵘评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辨析[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2(07)
    • [12].李白隐逸诗的“红尘”情结[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07)
    • [13].游仙隐逸诗及其翻译策略解读[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2(02)
    • [14].自然本真 适意人生——论林逋隐逸诗词中的适意与真情[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15].论南朝隐逸诗人的佛陀世界[J]. 中华文化论坛 2011(04)
    • [16].玄学与魏晋隐逸诗[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08)
    • [17].人间与仙境:论汉魏六朝隐逸诗的意象归属[J]. 社会科学论坛 2010(03)
    • [18].汉魏六朝隐逸诗时空叙写模式探究[J]. 名作欣赏 2010(35)
    • [19].今又重阳[J]. 小品文选刊 2020(08)
    • [20].宋初隐逸诗歌艺术风格探析[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5)
    • [21].隐士之乐:独寤寐歌,永矢弗过——由《诗经·卫风·考槃》领起的隐逸诗隐[J]. 新作文.金牌读写(高中生适读) 2014(03)
    • [22].明清隐逸诗词的感伤情调[J]. 陇东学院学报 2010(03)
    • [23].美国当代诗人对中国隐逸诗的接受[J]. 百色学院学报 2008(04)
    • [24].佛道思想在盛唐隐逸诗中的交融[J]. 文学教育(上) 2008(11)
    • [25].浅析隐逸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的再现[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01)
    • [26].论宋初隐逸诗人的隐逸象征[J]. 语文学刊 2014(22)
    • [27].“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陶渊明与谢灵运隐逸诗境界之比较[J]. 青年文学家 2011(16)
    • [28].山水之乐与仕宦之忧——隐逸诗折射出的文人心态[J].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29].陶渊明隐逸诗人形象主观成因探析[J]. 九江学院学报 2009(02)
    • [30].隐逸风范的重塑和再现[J]. 重庆与世界 2011(17)

    标签:;  ;  ;  ;  

    庾肩吾、庾信父子诗歌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