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景中村景观提升实践-以梅坞春早为例

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景中村景观提升实践-以梅坞春早为例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提升;景中村;梅坞春早

景中村顾名思义是风景名胜区内的村庄,在空间景观及结构功能等方面与所在风景名胜区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村庄类型,景中村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一般比较丰富而优质。过去,景中村以民居建筑为主要景观要素,结合其他景观要素构成的村庄整体风貌与风景名胜区在历史上曾经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风貌关系。然而随着风景区的不断发展及全民旅游的时代到来,多数景中与风景名胜区逐渐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景观风貌关系:一方面,景中村庄由于缺乏统筹管理和引导,景观发展建设往往和风景区的风貌不协调,也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村庄居民因为景区的不断发展,景区却被看作村民开展旅游活动、改善生活条件的重要资源依托。由此,形成了游客需求要满足、村民要致富、景区环境要保护等方面不和谐的情况。如何协调发展建设和景区风貌的关系、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和满足游客需求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及迫切的问题。

一、景中村项目‘梅坞春早’概况

梅家坞文化村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内,是著名的龙井茶生产地,拥有“不雨山长涧,无云山自阴”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本次梅坞春早文化村的景观提升项目旨在对梅家坞一期、二期政治工程基础上,以风景区景观保护胃原则,以正式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为出发点,依托周边区域已形成的茶文化氛围,进一步开展综合环境保护与政治,通过深入实施拆违清障、立面政治、外迁居民、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把梅家坞至梵村区域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与景区相融洽、以茶文化为底蕴的茶乡农家休闲旅游景点,为“梅坞春早”这一景点增添新的亮色。本设计方案范围北至小牙坞南至之江路,设计红线面积804公顷。主要设计集中在梅家坞、梵村两个景中村,有梅坞老村、小牙坞、梅坞新村、外大桥及梵村花苑农居点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另外还包括位于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范围内的仁和外国语学校和梵村农居拆迁复建用地。

二、景中村景观提升实践

(一)指导思想

本项目设计的思路与目标从四个方面着手。景中村道路上做到恢复村落肌理:步行为主、车行为辅;车行道3.5m单向环线;结合广场开阔地回车;步行道1.2-2.4m。建筑突出院落格局:与前期风格统一、突出院落特;整治为主、拆迁为辅,招牌、标示规范化,居民生活与对外经营分开;景观提炼特色:小牙坞--原始质朴,梅坞老村--文化风情,梵村--茶田休闲,梅坞溪—从古至今、水脉相承;基础设施设计需要先进超前:空中线缆入地;生态方式结合人工处理污水;雨水引进水系,补充水量。

(二)设计原则

1.承上启下原则

整治方案继承前期规划指导思想和风格定位,完善其没有延伸到的“背街小巷”。结合现场踏查采访收集资料进行细致设计,发掘不同组团特色,突出个性。

2.可操作性原则

通过对现状的深入调研,从旅游者、经营者、居住者的心理出发兼具各方面的利益,提出合理的实施建议,近远期相结合,引导性开发原则,使设计具有可行性。

3.因地制宜原则

合理利用土地及景观资源,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及景观资源的场所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的相宜性。同时,因地制宜以休闲旅游的特色为原则丰富休闲活动内容

(三)景中村提升策略

1.新建未拆旧的建筑整治策略:

在此次集中整治范围内新建未拆的老建筑参差不齐,造成建筑密度过高,严重影响了村宅内部的交通和生活环境,整治过程中保留一部分有利用价值或历史人文的旧建筑,其他建筑一律拆除后增加绿地面积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2.违章建筑整治策略

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来考虑问题,妥善解决处理违章建筑后群众的安居、生活出路和社会保障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区别对待,分类解决。违章建筑虽没报建、没产权,但它也是耗费了大量资源和财富形成的,很多还是可以继续留下并发挥作用的,应本着尊重历史,节约资源,有利群众的原则,采取以批评教育、罚款补办手续为主,强制拆除为辅的原则,凡影响近期规划建设或城市发展的重要地段,违章建筑应拆除。凡直接影响交通、消防、市政设施、房屋修缮施工、绿地、环保、防灾和邻里居住条件的违章建筑应拆除,从而疏散周围空间,增加绿地范围和其他服务休闲场所。

3.历史民宅的保护策略:

区域范围存在一部分历史民宅,保留了典型的浙江民居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梅家坞人文历史底蕴。在此次整治中对作为文物点保护。部分老房子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作为拆迁对象,但其某些细部构造,可以作为其他建筑立面改造蓝本,加以应用。

4.绿地的整治策略:

在本期的规划整治中在弥补一二期局部绿地缺陷性,同时通过拆除违章建筑和梳理宅间死角,增加宅间绿地面积和农家庭院特色,部分旧住宅楼和通透式围墙可采取以藤本蔷薇为主的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绿化形式上靠梅灵路100范围内延续一、二期的绿化风格,100-200范围内绿地形式突出山地农居“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人家”四季分明的古村落自然环境特色。200-300米范围内绿地形式采用与自然山体、茶田有机连接。突出茶乡山村人与自然交流的原始状态,

5.古树名木的保护策略: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区域内多种古树名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保护措施不完善,在生态公园建设中有责任将古树名木列入重点保护植物名单,包括营造适宜古树生长繁殖的周边生态环境、挖掘历史上流传的对该树各种神奇故事,将景观符号围绕该树展开,塑造、观赏、研究的优美景观空间。

6.水系整治策略:

排污纳管,严禁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禁止倾倒垃圾。拆除截流水溪的违章建筑和新建未拆建筑。实施分段设置滚水坝。溪流上规划景观栈道、景观石桥或木桥、要求外形朴实,与茶乡山村风貌相符合在有条件的溪流范围内种植抗污水生植物以及植物床过滤系统,进行中水利用。

(四)景观提升设计总设计方案:

小牙坞---小牙坞为梅家坞北入口第一山坳,面积较小,有山溪沿谷而下,自然风光朴实粗犷,景观注重保留原始感,种植桃花,景观纯粹化,三两农户居住其间,产生“云深不知处”效果。

梅家坞老村---梅家坞老村是整个梅家坞的核心景区也是江南茶乡文化的最典型区域。茶山和村庄是该区最大的景观特征。受西湖文化精致典雅的影响,景观上延续前期风格,将原来的“街景一线”扩大为“村庄整面”,通过内部交通环线的组织,将客流引入内部,为了保持原有街道亲切尺度,设计步行道,配合精致街头绿地设计将客人引下车来,拾阶而上慢慢体味梅坞江南茶乡的风情。

梵村(外大桥)---梵村区域是梅坞向钱江边发展的结果,建筑形式上更为现代,密度更低,农家庭院中保留的茶田是这一区域的典型特征。在这个区域游人更有条件与“茶”近距离接触,直接在茶田中品茶赏景。景观感受相对梅坞老村更为轻松闲适。

梅家坞南门牌楼---梅家坞南端缺乏一入口标志,使得区域感不完整。出于以上考虑在梅坞溪与梅灵南路交汇处设计一牌楼。受钱江文化影响,牌楼风格雄浑大气,与北入口牌坊简约淡雅形成呼应对比之势。

(五)景观提升之绿化整治:

1.小牙坞---小牙坞的地理位置比较特别,位于山坳之地,自然古朴风格,为了充分体现该地区的原始风貌,种植当地最具特色的乡土树种,主要有枫香、香樟、三角枫、片植竹、桑树、桃花、银杏、樱花、梅花、木芙蓉。

2.梅坞老村---茶山和村庄是梅坞老村最大的景观特征。植物景观也是配合整体建筑的古朴特色来进行规划,将宅间绿地、步行道两侧绿化及街头绿地进行重点营造,使民居被花草绿树环抱,同时让视觉舌头,使整个村庄环境融合在红花绿树的美景当中,桂花花香四溢、晚樱与碧桃花色优美…别是一番美景!

3.道路绿化---道路两侧以行道树的形式为主,以色叶和开花小乔木自然点缀其间,营造移步异景的植物景观效果,如枫香、香樟、冬青、乌柏、梅花、绣球、山茶等植物。

4.复建点(梅坞云栖花苑)---梅坞云栖花苑前长条形绿地改造成可进入式茶田,设计中加入园路和休息停留空间,使游人在茶田中品茶和赏茶,成为非常好的视觉焦点;路边种植成排的枫香作为行道树,为行车和行人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整体简洁明快,扩大视觉空间。

5.古树名木---保留当地的古树名木及一些具有较好景观效果的大树,并且加以保护,使自然植被不被破坏,将这些植物更好的保存下来,也为小村增添更多的古朴气息。

6.梵村---宅前有茶田是梵村民居的一大特色。应该保留和发扬这一特色,因此在民居住宅前后较大面积的荒地上加以重点改造,重新恢复住宅前的茶园风光,同时在适当点植一些景观树种:枫杨、梧桐、桂花、香樟、水杉、红枫、腊梅、石榴、竹、茶花等植物,更能丰富茶田内的景观内容。

7.绿堤临风(自然驳坎溪水边)---植物造景以营造清风拂柳的自然水系景观空间为原则,结合水系及临水道路,在水岸处栽植垂柳、碧桃和白蒲苇,并于水边片植碧桃、花桃、腊梅、紫薇、石榴等开花小乔木,栽植红山茶、杜鹃、云南黄馨、月季等灌木地被来装点水际,水中种植一些水生、湿生植物,如黄菖蒲、水葱、萍蓬草、千屈菜等,适量配以水岸景石作为点缀,能让水景变得自然生态、美妙绝伦,形成清新自然的溪流水韵景观。

8.复建点(梵村花苑)---复建点包括梵村花苑、梅坞云栖花苑两部分,为了给复建点的住户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在植物景观上、在有限的绿化范围内采用乔灌木自然搭配种植,主要有春鹃、红花檵木、南天竹、紫叶小柴等观花、观叶灌木,高低错落,形成丰富的层次效果,其中上层再少量种植一些如八蕉、桃花、紫薇、日本晚樱、垂丝海棠、合欢、枇杷、桂花、杜英、香樟、广玉兰等开花小乔木和常绿植物,形成朝气蓬勃的宅间绿地,使住户充分领略到住宅区的优美环境,吸引人们的视线。

(六)景观提升之建筑整治:

梅坞春早景观提升项目的建筑整治以道路为切入点,拆迁整治建筑集中在规划车行道路两侧,里面整治的重点也在沿路展开。整个规划区域的建筑密度较高,涉及到的违章建筑应予以拆除,同时规划道路通过的地段部分建筑无法保留也应拆除。拆除部分建筑后,道路空间得到拓展,以往“背街小巷”的建筑变成临街建筑,这些建筑多数没有江南民居的风格,是建筑立面整治的重点。在现场调查中发现部分有一定历史的古民居,经过多年的使用有的已经比较破败,考虑将这部分建筑进行维修或原样翻建,增加村落的文化感和历史感。主要措施是以山墙加披檐,外墙统一为白墙或青砖墙,围墙改造、突出院落空间,门窗换成花式门窗,琉璃瓦屋面换成小青瓦,西洋式栏杆换成中式木栏杆,室外休息平台换成木制平台,拆除遮阳棚换成木格花架,增大室外活动空间,拆除违法乱搭建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等。

(七)景观提升之服务设施

根据梅家坞-梵村综合发展需要,结合地域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旅游服务设施,以满足游客与居民的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需要以及便于管理。

活动场地主要结合村里肌理,选择在开阔地形成小型广场在游客相对集中的活动节点,方便游人集散。管理服务用房设置在游客集散点以及接近集散点的入口区域,方便为游客服务及管理,外大桥、梅家坞、小牙坞各设一处。根据场地的地形条件和西安欧设施,因地制宜的布设娱乐服务项目,达到地、物、景与项目的最佳组合。餐饮服务店的布局,按照道路规划和实际条件设计,在有人集散地和较集中的休息点,设置餐饮服务设施。厕所主要设置在入口及有人容量集中的地方,服务半径为200米,其位置不影响主要景观的游览,既隐蔽又方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喆.西湖风景名胜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园林,2007,8:39

[2]张耀.浙江典型地区传统村落风貌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

标签:;  ;  ;  

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景中村景观提升实践-以梅坞春早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