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基因型,光合,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张蓓蓓,张辉,李美娟,王荷[1](2017)在《黄土旱塬不同基因型小麦光合性能、水分利用效率及生长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8种不同基因型小麦作为试验对象,研究测定了不同基因型小麦拔节期光合性能、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叶绿素SPAD、水势、生物量、根冠比及成熟期产量,并对其差异性及相关关系做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拔节期各气体交换参数之间差异显着,其中叶片净光合速率(Pn)以陕麦893最高;叶绿素SPAD之间差异也达到显着水平,以陕麦893最高;不同基因型WUEi之间差异显着,以陕麦893最高,为4.49μmol CO2·mmol-1H2O;拔节期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根冠比差异达到显着水平;成熟期小麦产量以陕麦893最高,达4 093.0kg·hm-2,且各基因型之间差异显着。小麦叶片光合生理参数、WUEi、根冠比和产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WUEi与Ci、Tr呈显着负相关,与生物量及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n与Cond、Tr、叶绿素SPAD、水势、生物量及产量之间达到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与根冠比达显着负相关关系。叶绿素SPAD值与水势、生物量及产量达显着正相关关系,与根冠比达显着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熊淑萍,吴克远,王小纯,张捷,杜盼[2](2016)在《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小麦根系吸收特性与氮素利用差异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不同基因型小麦根系吸收特性与地上部氮素利用的差异,明确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为氮高效小麦品种的选育和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采用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不同氮效率品种筛选的基础上,以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和氮低效品种周麦28、开麦20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研究其根冠关系、根系生物量、根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以及地上、地下部氮素转运分配能力的差异。【结果】两类品种小麦拔节期前根系特性无明显差异,拔节期之后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和氮低效品种周麦28根系生物量、根冠比、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均显着高于氮低效品种开麦20。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根系活力显着高于氮低效品种周麦28和开麦20。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和氮低效品种周麦28氮素积累量和花后氮素吸收量也显着高于氮低效品种开麦20。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籽粒产量、植株氮素利用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花前氮素转运量、氮素籽粒分配比例均显着高于氮低效品种周麦28、开麦20。与常规供氮水平相比,降低供氮量,4个基因型小麦根系生物量、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成熟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和产量降低,根冠比、氮素吸收效率、植株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升高。增加供氮量,根系生物量表现为周麦27、郑麦366、开麦20降低而周麦28增加。4个基因型小麦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和产量均显着升高,而根冠比、氮素吸收效率、植株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降低。【结论】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较高的根系生物量、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促进了其对氮素的吸收,是氮高效的基础。较高的氮素转运、氮素籽粒分配能力和合理的根冠比促进了其对氮素的高效利用,是氮高效的关键。氮低效品种周麦28虽然也有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但其氮素转运能力过低、生育后期根冠比过大限制了植株对氮素的合理利用,不利于氮效率的提高。氮低效品种开麦20氮素吸收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地上部生长的需要,限制了氮效率的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2期)
王永华,胡卫丽,李刘霞,段剑钊,郭天财[3](2013)在《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氮高效利用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土培盆栽试验,以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20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不施氮(N0)、施纯氮180kg·hm-2(N180)、360kg·hm-2(N360)叁种施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氮素积累量、氮利用效率和氮响应度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间、相同基因型不同施氮水平间小麦产量、氮积累总量、氮利用效率和氮响应度存在显着差异。与N0相比,施氮处理的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氮素积累总量均显着提高,大多数品种的收获指数表现为施氮处理大于不施氮处理,但多数小麦品种的氮素收获指数却随施氮水平增加而降低。相关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氮素积累量呈极显着正相关(rN0=0.944**,rN180=0.919**,rN360=0.981**),氮利用效率与氮素积累量之间亦呈极显着正相关(rN0=0.944**,rN180=0.919**,rN360=0.982**)。以氮利用效率和氮响应度为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供试基因型划分为高效弱响应、高效强响应、低效弱响应和低效强响应4种类型。由此说明,在现代高产小麦的育种过程中,高肥育种兼顾低肥水平下的表现,在一定范围内可同时对小麦氮高效利用和氮强响应型进行遗传选择。(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王永华,胡卫丽,李刘霞,段剑钊,郭天财[4](2012)在《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氮效率差异及相互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小麦科研与生产中氮高效利用的品种选育和栽培调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20个小麦品种进行氮效率筛选和类型划分,比较分析了不施氮(N0)、施纯氮180kg.hm~(-2)(N_(180))、360kg.hm~(-2)(N_(360))叁种施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成熟期的产量、氮素积累量、氮效率和氮响应度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同一施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之间、相同基因型不同施氮水平下的产量、氮积累总量、氮效率和氮响应度存在显着的差异。与N0相比,施氮处理的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籽粒N积累量、氮素积累总量均显着提高,大多数品种的收获指数表现为施氮处理大于不施氮处理,但多数小麦品种的氮素收获指数却随施氨水平增加而降低。相关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氮素积累量呈极显着正相关(r_(N0)=0.9440~(**),r_(N180)=0.9193~(**),r_(N360)=0.9811~(**)),氮效率与氮素积累量之间亦呈极显着正相关(r_(N0)=0.9440~(**),r_(N180)=0.9193~(**),r_(N360)=0.9824~(**))。以氮效率和氮响心度为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供试基因型划分为高效弱响应、高效强响应低效弱响应和低效强响应等4种类型。由此说明,在现代高产小麦的育种过程中,高肥育种结合监测低肥水平下的表现,在一定范围内对小麦氮高效和氮强响应型的遗传选择可以同时获得。(本文来源于《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11-01)
薛春芝,李升东[5](2010)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条件下,以济麦22、烟农19、济南17和烟农21四个不同基因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叶面积系数、旗叶SPAD值、旗叶光合速率(Pn)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条件下LAI、SPAD值、Pn和NDVI与该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呈非线性的关系,经济产量是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不同基因型小麦的LAI、SPAD值、Pn和NDVI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济麦22和烟农21能够充分利用土壤的有限水资源,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可以作为旱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培育健壮群体(高产低耗)的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0年S2期)
宋庆杰,郭玉莲,张春利,赵海滨,张延滨[6](2010)在《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磷素利用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黑龙江省主栽的4个基因型不同的小麦品种为试材,通过不同梯度磷素处理,对各产量性状耐缺磷系数及其各生育期磷素积累量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4个小麦品种对磷素有不同的响应力,其中龙麦30属于磷高效利用型、龙麦26属于磷高效吸收型、克丰10是中间类型、而龙麦19为磷低效型。低磷胁迫对不同磷效基因型小麦各性状的耐低磷系数具有显着的影响。缺磷条件下,对中间类型和磷低效型品种的耐低磷系数抑制作用明显大于磷高效型品种。不同生育期磷素积累量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小麦对磷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抽穗以前,在开花期最低,随着生育进程又呈上升趋势。同时,在土壤基础磷肥偏低时,磷高效基因型小麦植株内磷素积累量和利用效率要显着大于磷低效基因型小麦。(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0年12期)
石荣丽,张福锁,邹春琴[7](2010)在《不同基因型小麦铁营养效率差异及其可能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营养液培养试验对苗期6个不同小麦基因型旱选10,鲁麦14,小偃54,京411,洛夫林和中国春的铁营养效率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试验设低铁(2μmol/L)和正常铁(100μmol/L)2个处理。结果表明,小麦的铁营养效率存在基因型差异,其范围从58%到92%。供试基因型中铁营养效率最高的基因型为中国春,最低的为旱选10。本试验条件下,小麦种子中铁浓度与其苗期铁营养效率间未发现相关性。多重回归分析表明,小麦铁营养效率差异主要由铁吸收决定,而铁吸收主要由根表面积差异决定。说明具有较大根表面积的小麦基因型在苗期具有更高的铁营养效率与抵抗铁缺乏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陈自惠[8](2009)在《供锌方式对不同锌效率小麦基因型生长和锌营养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锌是动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通过植物进入食物链,直接或间接进入人类的膳食中,进而影响人体的营养平衡及身体健康。小麦是世界上播种面积最大和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对锌比较敏感的作物之一。而缺锌人群主要分布在动物性食物摄入量较低,以小麦或水稻等禾谷类作物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小麦籽粒中锌含量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健康状态,而解决此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锌高效基因型小麦和籽粒富锌小麦的筛选及施用锌肥。本研究通过2个水培试验,比较了不同小麦品种的锌效率,探讨了锌供应方式对小麦生长及锌等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小麦营养品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为了比较不同小麦品种的Zn效率,采用螯合-缓冲营养液培养方法,以9种面包型小麦(渭丰151,陕715,郑麦9023,中育6号,小偃22,武农148,小偃216,西农889,远丰175)为供试材料,以黑麦(Secale cereale)为对照,设不供锌(-Zn)和供锌(+Zn,3μmol/L)2种处理,进行为期35 d的水培试验。培养2周后,缺Zn条件下9个小麦品种植株均出现典型的缺Zn症状,并且缺Zn症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更加严重。缺Zn导致小麦地上部干质量大幅度下降,而根系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6个小麦品种(渭丰151,郑麦9023,远丰175,小偃22,西农889,中育6号)在供Zn时其地上部干质量接近,但在缺Zn时差异很大。9个小麦品种的Zn效率为23.6 %~46.3 %,远低于黑麦的Zn效率(81.4 %)。供Zn后,小麦植株地上部Zn含量和Zn吸收量均显着提高,但黑麦地上部Zn含量变化不大。缺Zn时小麦Zn效率与植株地上部Zn吸收量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但与植株地上部Zn含量无明显相关性;Zn效率与种子Zn含量和Zn总量之间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2)为了揭示根部供Zn(营养液供Zn)和不同生育期地上部喷Zn对小麦生长及籽粒Zn含量的影响,对2种Zn效率不同的冬小麦种子进行人工春化后发芽,并在完全营养液中培养25 d后进行不同方式供Zn处理,进行了全生育期水培试验。结果表明,分别与营养液不供Zn和地上部不喷Zn相比,营养液供Zn和不同生育期地上部喷Zn均显着促进了小麦生长,而小偃22生物量显着高于郑麦9023。营养液供Zn和不同生育期喷Zn均增加了小麦的冠根比。营养液不供Zn条件下,郑麦9023的冠根比显着大于小偃22,是后者的1.28倍,说明小偃22对缺Zn的反应更敏感,而郑麦9023的Zn效率更高。营养液供Zn显着提高了2种基因型小麦各器官Zn含量和吸收量。与营养液不供Zn相比,营养液供Zn使根、茎、叶、籽粒Zn含量分别增加了568.7%、355.2%、138.0%、83.8%;Zn吸收量依次增加了607.3%、366.9%、122.5%、113.2%,可见,营养液供Zn时根部Zn含量和吸收量增加幅度最大。喷Zn显着降低了小麦根部Zn含量和吸收量,而显着增加了地上部Zn含量和吸收量,抽穗期喷Zn小麦地上部Zn吸收量最大。与营养液不供Zn相比,营养液供Zn时小麦地上部和籽粒Zn累积率较低。对于小偃22,与地上部不喷Zn相比,地上部喷Zn时其地上部Zn累积率较高。对于郑麦9023,与地上部不喷Zn相比,地上部喷Zn时其籽粒Zn累积率较高。分别与营养液不供Zn和地上部不喷Zn相比,营养液供Zn和地上部喷Zn时小麦Zn利用率均较高。(3)不同供Zn方式对小麦生长及籽粒Zn含量的试验结果还表明:营养液供Zn条件下,2种基因型小麦植株体内的Fe含量略有下降,吸收量却有所增加;Cu含量和吸收量均显着下降;根系Mn含量和吸收量显着上升,地上部刚好相反;N含量显着下降,吸收量却有所增加;根系P含量和吸收量显着上升,地上部P含量有所下降,地上部P吸收量却有所增加;植株K含量有所下降,吸收量却有所增加。地上部喷Zn条件下,促进了植株对Fe的吸收,转运率变化不大;植株体内Cu含量下降,促进了对Cu的吸收,但茎部吸Cu量却有所下降;明显抑制了叶片对Mn的吸收,但促进了其它器官对Mn的吸收,转运率略有下降;各器官N含量下降,但植株对N的吸收显着增加;明显促进了对P的吸收,P转运率大幅度上升;促进了对K的吸收,K在叶部大量累积。综上所述,面包型小麦对缺Zn的耐性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差异,螯合-缓冲营养液培养方法下的Zn效率可以作为筛选面包型小麦对缺Zn耐性的一个可靠指标。与营养液供Zn的结果相反,地上部喷Zn可以同时提高小麦地上部和籽粒Zn累积率。营养液供Zn时,Fe、Cu在根部大量累积,Mn在叶部大量累积;地上部喷Zn对小麦养分吸收影响显着,尤其是抽穗期和扬花期。(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王凡,朱云集,郭天财,胡金环,田文仲[9](2008)在《不同基因型小麦硫素利用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小麦生产实践中硫营养的分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在高硫(施硫)和低硫(不施硫)供应水平下,研究了14个小麦基因型的硫素吸收利用情况,并对小麦硫素利用类型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籽粒产量、硫素吸收和利用效率都存在很大差异。根据这些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参试小麦基因型划分为4类:低效低响应型、低效高响应型、高效低响应型和高效高响应型。研究还发现施用硫肥增加了植株硫素吸收总量,但降低了硫素利用效率,可以推测不同基因型小麦对施用硫肥的响应程度与硫素的吸收总量存在密切联系。(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王凡[10](2008)在《不同基因型小麦硫效率差异及生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收集了河南省小麦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和有苗头的41个小麦品种(系),进行盆栽试验,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硫效率进行鉴定和筛选。在此基础上,选择兰考矮早8(代表低效高响应型品种)和豫农949(代表高效低响应型品种)两个硫效率差别大的基因型进行水培试验和大田试验,探讨其硫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学基础。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基因型小麦硫利用效率、产量和品质表现差异,以及不同硫利用效率基因型在施硫与不施硫条件下主要生理指标表现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基因型小麦苗期干物重和分蘖数存在明显差异。在无硫和施硫条件下各基因型小麦干物重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不同基因型小麦在无硫条件下分蘖数的差异不显着,在施硫条件下各基因型分蘖数的差异达极显着水平。表明施硫处理显着提高了植株干物重和增强小麦的分蘖能力。不同基因型小麦旗叶SPAD值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基因型小麦单株旗叶开花期SPAD值的差异达极显着水平。各基因型小麦旗叶SPAD值施硫处理显着高于无硫处理,SPAD值的高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加,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以开花期SPAD值为硫素利用效率诊断指标,相关分析表明,开花期小麦旗叶SPAD值与硫素利用效率呈正相关,但未达显着水平,SPAD值的高低随硫素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2.各基因型小麦无硫和施硫条件下含硫量和吸硫量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在无硫处理中,各基因型含硫量平均1.80 mg S/g;各基因型吸硫量平均3.02 mg S/g。在施硫处理中,各基因型含硫量平均1.88 mg S/g;各基因型吸硫量平均3.22 mg S/g。施用硫肥可提高小麦的含硫量和吸硫量。3.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在无硫条件下,各基因型的籽粒产量平均15.63g/pot,各基因型的生物学产量平均34.38 g/pot;在施硫条件下,各品种的籽粒产量平均17.85g/pot,各基因型的生物学产量平均38.17g/pot。施硫处理显着提高了各基因型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与无硫处理相比较,施硫处理籽粒产量提高了14.6%。施硫处理生物产量提高了11.8%。4.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硫素吸收量和籽粒产量差别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硫素吸收量和籽粒产量的变化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小麦品种(系)对硫肥吸收类型分为四种:硫素特敏感型、硫素敏感型、硫素较敏感型和硫素迟钝型。施用硫肥增加了植株硫素吸收总量,但降低了硫素利用效率。相关分析表明,在经济产量与硫素吸收量、硫素利用效率的关系中,硫素利用效率与经济产量呈正相关并达极显着水平,硫素利用效率与硫素吸收总量呈负相关,且达极显着水平。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硫素吸收利用的综合鉴定,将参试的小麦基因型划分为四种类型:低效低响应型、低效高响应型、高效低响应型和高效高响应型。5.兰考矮早8(低效高响应型)和豫农949(高效低响应型)2个小麦品种在水培试验中,在高硫条件下株高、根重、叶重和脯氨酸含量均达极显着水平,鲜重、根长、根数和硫素利用率达显着水平。在低硫条件下叶重、脯氨酸含量和硫素利用率均达极显着水平,株高、鲜重、根长达到显着水平。根数和根重差异不显着。无论在高硫条件还是低硫条件下游离脯氨酸含量均是兰考矮早8比豫农949高,说明低效高响应型品种比高效低响应型品种的抗逆性强。6.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两品种旗叶和籽粒中乙酰丝氨酸水解酶(OASS)的活性。结果表明,豫农949旗叶OASS活性比兰考矮早8旗叶OASS活性强。豫农949籽粒OASS活性无硫处理高于兰考矮早8籽粒OASS活性,但施硫处理低于兰考矮早8籽粒OASS活性。豫农949和兰考矮早8两品种旗叶和籽粒中蔗糖含量存在差异。兰考矮早8旗叶和籽粒蔗糖含量高于豫农949,兰考矮早8蔗糖合成酶活性高于豫农949。7.干物质总运转量兰考矮早8高于豫农949,而对籽粒重量的贡献率豫农949高于兰考矮早8。与对照相比,豫农949较兰考矮早8的施硫处理更能有效地提高氮素的吸收、利用率。硫素转运与移动能力兰考矮早8(低效高响应型)比豫农949(高效低响应型)强。综合上述研究结果,针对当前土壤缺硫而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现状,建议根据不同基因型吸收利用硫效率不同的特性,结合土壤的供硫能力,在低硫胁迫的土壤条件上用抗低硫胁迫能力较强的硫高效基因型,在硫营养充足的土壤条件上用耐低硫能力较差的硫低效基因型。而且可以用苗期干物重作为小麦硫高效利用基因型的筛选指标,实现小麦育种中的早期筛选指标。在小麦生产中,可针对选用品种,采取不同的调控措施,提高土壤的硫素利用率,同时达到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目标。(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不同基因型小麦根系吸收特性与地上部氮素利用的差异,明确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为氮高效小麦品种的选育和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采用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不同氮效率品种筛选的基础上,以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和氮低效品种周麦28、开麦20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研究其根冠关系、根系生物量、根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以及地上、地下部氮素转运分配能力的差异。【结果】两类品种小麦拔节期前根系特性无明显差异,拔节期之后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和氮低效品种周麦28根系生物量、根冠比、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均显着高于氮低效品种开麦20。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根系活力显着高于氮低效品种周麦28和开麦20。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和氮低效品种周麦28氮素积累量和花后氮素吸收量也显着高于氮低效品种开麦20。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籽粒产量、植株氮素利用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花前氮素转运量、氮素籽粒分配比例均显着高于氮低效品种周麦28、开麦20。与常规供氮水平相比,降低供氮量,4个基因型小麦根系生物量、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成熟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和产量降低,根冠比、氮素吸收效率、植株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升高。增加供氮量,根系生物量表现为周麦27、郑麦366、开麦20降低而周麦28增加。4个基因型小麦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和产量均显着升高,而根冠比、氮素吸收效率、植株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降低。【结论】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较高的根系生物量、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促进了其对氮素的吸收,是氮高效的基础。较高的氮素转运、氮素籽粒分配能力和合理的根冠比促进了其对氮素的高效利用,是氮高效的关键。氮低效品种周麦28虽然也有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但其氮素转运能力过低、生育后期根冠比过大限制了植株对氮素的合理利用,不利于氮效率的提高。氮低效品种开麦20氮素吸收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地上部生长的需要,限制了氮效率的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张蓓蓓,张辉,李美娟,王荷.黄土旱塬不同基因型小麦光合性能、水分利用效率及生长差异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7
[2].熊淑萍,吴克远,王小纯,张捷,杜盼.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小麦根系吸收特性与氮素利用差异的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6
[3].王永华,胡卫丽,李刘霞,段剑钊,郭天财.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13
[4].王永华,胡卫丽,李刘霞,段剑钊,郭天财.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氮效率差异及相互关系[C].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5].薛春芝,李升东.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0
[6].宋庆杰,郭玉莲,张春利,赵海滨,张延滨.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磷素利用效率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0
[7].石荣丽,张福锁,邹春琴.不同基因型小麦铁营养效率差异及其可能机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
[8].陈自惠.供锌方式对不同锌效率小麦基因型生长和锌营养品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9].王凡,朱云集,郭天财,胡金环,田文仲.不同基因型小麦硫素利用效率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8
[10].王凡.不同基因型小麦硫效率差异及生理机制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