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代游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现代旅外游记,博物馆,身份观念,自我形象
现代游记论文文献综述
高强[1](2019)在《交汇时空下的多维身份意识——论现代旅外游记中的博物馆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博物馆是现代中国文人的旅外游记中一个极为常见且意味丰富的存在。博物馆自身存在着民族国家等级对照和中性技术知识展示的两副面孔,而现代文人主体基于不同的处境遭遇,又总是选择从不同视角看待异域博物馆。两相作用之下,便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域外博物馆形象。这些面貌各异的异域博物馆,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现代文人的民族国家身份观念,表现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帝国身份维护、民族怨愤抒发以及自我主体反思等多维身份意识。(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王炳中,施仁瑞[2](2019)在《“社会相”书写与现代山水游记的审美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自然""社会"是现代山水游记的叁个关键义项,叁者的关系既是以"社会相"作为审美的向心力,又互为矛盾和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古代山水游记和谐圆融的美学取向,形塑出现代山水游记独异的审美伦理。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因着社会情怀的羁绊,"自我"面对自然时常陷入进退失据的彷徨;"社会相"的嵌入消解了主体面对自然山水"独往会心"的审美旨趣,形成"自然"审美与"社会"审丑的二元对立;由于批判的在场和对现实社会的多维观照,在物我对话上,现代山水游记多采用"动态化"的"观物"方式和直接、明快的"比兴"修辞,是对传统"托物言志"手法的创造性转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9年09期)
竺洪波[3](2019)在《现代学术大师的范式创新——以《西游记》研究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发轫期大师云集《西游记》论坛的学术景观和学术生态,重点评述王国维、胡适、陈寅恪叁人研究《西游记》的因缘、过程、成果和"范式"创立的学术贡献,并揭示大师们的学术理念、治学精神和学人品格对当下学界的启迪和昭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方圆(VALIDIO,ROSE,SUJIANTO)[4](2019)在《中国现代游记中的南洋形象及语言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与南洋地区长久以来在经济、贸易和文化等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朝年间,郑和去了西洋的南洋时,对南洋的美景不断赞叹,愿意在此终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战争侵扰,一些居住在广东、福建和海南地区的人民不得不逃离家园选择向南洋地区移民,其中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和老挝作为首选的移民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中国文人被迫流亡到南洋,或留学途中路过南洋。短暂的游览时光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被南洋的美景所折服,由此他留下了大量的关于南洋形象的中国游记,描述了南洋地区的异域风情和独特魅力。因此,本人对研究中国现代游记中的南洋形象及语言特色非常感兴趣。本文以中国现代游记为切入点,结合不同旅行者的身份对当地人文进行详细地描述,从而折射出自己在描写风景时所处的心境。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为本文的深入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历史学、形象学和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南洋的热带雨林、海岛风情和房屋建筑细致的展开了细致地描写,并辅以土着人与华人的在民族服饰和民居方面形象,看到了当地人对自由和情爱的追求。由于这些作家漂泊在外的经历,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处在社会最底层土着居民和华人移民生活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叙述了当地土着和多民族殖民和移民导致的多元化的饮食特点、以及形成的多民族融合的风俗习惯与产生的文化差异,形象生动的展示了现代南洋过度的整体形象。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中国现代游记中南洋描写的语言特色,发现游记中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包括多语言混用的表现方式,生动活泼的笔调以及夸张奇幻的写作风格与修辞方法,使中国游记中的南洋形象更加丰满。近年来,随着南洋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加,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现代游记中的南洋国家的形象,了解当地的景观与建筑和风土人情,探索在中国现代游记中的语言特色,使学术领域针对南洋形象研究更加丰富,为构建良好的国际文化交流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邑华[5](2019)在《现代游记的家国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中国社会新旧思想交织冲撞,许多现代游记放眼世界、记录时代、审视现实,蕴含着深挚的家国情怀。五四运动给传统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该往何处走?许多现代知识分子走出国门,远游异国他乡探寻答案。这种"游"不是闲适、洒脱的游玩,而是背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的游走。他们或出访,或考察,或游学,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经济状况,探索国家民族的出路。瞿秋白《饿乡纪程》《赤都心史》、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周作人《访日本新村记》、赵敏恒《伦敦去来》、严仁颖《旅美鳞爪》等关注国外时事、社会境况;邹韬奋《萍踪寄语》初、二、叁集及《萍踪忆语》,展现了从南洋到印度、从西欧到美国及苏联的国际生活场景,由此联想到中国,揭示中国的现实处境,体现国与民唇齿相依的关系,在探讨比照中寻求中国的出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韩东[6](2018)在《现代视域下的“新国剧”尝试——新国剧《西游记》漫谈》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盈的新戏《西游记》冠以"新国剧"之名,以传统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别样的"西游"故事。对于介于话剧与戏曲之间的"新国剧",我们将从来源与呈现来对其进行评价。一、溯源与流变上世纪20年代,赴美留学生余上沅、闻一多、赵太侔等发起"国剧运动"。其主张见于一干人所撰的《国剧运动》论文集中。(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18年11期)
崔昌竻,陈华艳[7](2018)在《幻想与惩罚:论现代韩人上海游记中的女性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韩国日殖时期,现代韩人的上海游记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女性书写文本。本文旨在从性欲望、爱情与女性的社会角色等叁个层面出发,分析韩人在特殊的现代性场所——上海租界所形成的女性观,揭示现代物质文明和异域文化对人的欲望的刺激和对女性的物化,并进一步指出殖民地知识分子对女性的双重期望和其现代性认知的内在分裂与异化,以期复原东亚现代进程的多元面貌。(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文学》期刊2018年03期)
陈邑华[8](2018)在《现代游记的闲适人生——以周作人、俞平伯游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游记名家汇集,风格多样。周作人、俞平伯一派的游记,独具特色,以优游自在的审美心境,记述自然景致、日常物事的闲逸之趣。同是闲逸之趣,其风味不尽相同,周作人表现得趣味雅俗相谐,更为平民化、日常化,注重谐趣;俞平伯追求的趣味则多为闲云野鹤式、高雅脱俗的名士风格。以闲散之笔记游,字里行间闪烁着禅思理趣,看似轻松随意,朴拙闲散,实则有意味。同是闲散之笔,周作人的游记冷静、冲淡,抒情成分少;俞平伯的游记空灵、朦胧,更富于抒情色彩。周作人、俞平伯的游记营造了物我两忘的闲适之境,在天地万物与日常生活中宁静自足,关注人的本真存在,抵达自在自如的人生境界。这一境界彰显了现代知识分子对人性化的现代生命形态的追求,亦诠释了人生之道。(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吕东亮[9](2018)在《游世与游心——论《老残游记》的混杂性及其现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老残游记》是一部具有很大混杂性的小说,既有对晚清时期帝国世态风物的写真,又有自我辩诬泄愤的自传式叙述,还花费许多笔墨表达了对政治时局的关切和评判,而这些都没有统一在小说的叙述中。《老残游记》既有谴责、政治、侦探、公案等晚清通俗小说元素,又有为当时士人群体所喜的抒情元素。《老残游记》混杂性的原因在于作者创作欲求的多样性、读者市场的倾向性和小说体式的实验性。(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蒋浩伟[10](2018)在《论《老残游记》的传统与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论述《老残游记》的传统与现代性。说传统,是因为晚清小说未脱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旧例。说现代,是因为它已蕴含了背离古典章回小说的一些新特征。本文主要从国家想象、抒情情态和清末民初的接受去探究《老残游记》在历史转折中新旧纠缠的一面。因而,不同于以往的仅限文学手法上的研究,本文偏向多元的视野去讨论小说的传统与新变。这也是近来晚清文学研究的突出现象。至于“现代性”一词,则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中具有特定意义的理论话语,指的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学中与之前上千年古典文学相对的新变,它在对“传统”与“现代”整体区分的预设上与西方学术话语中的“modernity”有相通的地方,但从论述语境上来看,更多的是相异。本文认为《老残游记》在保留许多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特征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纳入到“现代”的视野中来。从国家想象上来看,《老残游记》展现了从“天下”到“民族国家”,再到“大同”观念的变迁。这种变迁是与“老残”凝视自我方式的变化相互联系的,他以水平的观望从海域中建构起了最初的民族国家的想象。但这个想象一再中断,并在小说第八回到第十一回中展现了一个儒家政治理想的世界——“桃花山”。在“桃花山”中,黄龙子对天下大事的谶纬预言,把“民族国家”与“大同”并置,放入到中国未来的文明复兴理想中去。这种纠葛的现象不仅仅是《老残游记》独有的,也是晚清小说的共同特征,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结和疑惑。其次,从抒情情态上来看,《老残游记》有很多处描写和抒情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兴”和“怨”。从孔子到孔安国,从何晏到朱熹,再到王夫之,“兴”与“怨”经历了从浓重的政教色彩走向了偏向个人情感的方向。《老残游记》中的抒情情态与王夫之对“兴”和“怨”的阐释最为贴近,从此可以看出古典诗学这条不断变化的路径。但与古典诗学“兴”和“怨”有所不同,《老残游记》的“兴”不全再是“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纯粹审美境界,而是包含着民族复兴的“兴”,“怨”也全不再是“怨刺上政”和“得其悱恻缠绵之情”,还有由道家的“不仁”出发,含带着杀气的“无情”。前者既是传统礼乐制度的现代版本,又是晚清帝国政治方案的微弱回应;后者则接续了晚明文人对王朝轮换和家国崩塌的“历史”的反思与质疑。在这个逻辑上,古典诗学“兴”和“怨”在某种程度上既得到了回归,又发生了背离。而这条“兴”、“怨”纠葛的情绪,使得“老残”的游历始终充满着一种“疏离”之感,打破了浦安迪所言的中国古典小说中“阴阳互衬”结构或“骈偶原则”所展现的“自我完整的抒情诗视镜”(a self-contained lyric vision),这也是夏志清所言的“不似任何型态的传统中国小说”的地方。最后,从小说在清末民初的批评与接受上来看,《老残游记》因书中的“谶纬”内容受到了旧派人士的追捧,而胡适和阿英等“五四”新文学提倡者却认为这部小说是带有“科学精神”的,“写实”的,语言“脱俗”的白话小说。与旧派人士相比,胡适和阿英等人虽然认为《老残游记》在“文学技术”上接近于“五四”新文学,但对小说中的“谶纬”内容感到无所适从。他们潜意识依然遵循“思想”先于“文学”的思维方式,未能看到小说中的“谶纬”描写更多是文学想象力的表现,并且忽视了其中所包涵的真挚情感。这种熔铸真情实意的游戏笔墨,接近于席勒口中的“审美游戏”,可能才是“五四”文人苦苦追求的文学现代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现代游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我""自然""社会"是现代山水游记的叁个关键义项,叁者的关系既是以"社会相"作为审美的向心力,又互为矛盾和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古代山水游记和谐圆融的美学取向,形塑出现代山水游记独异的审美伦理。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因着社会情怀的羁绊,"自我"面对自然时常陷入进退失据的彷徨;"社会相"的嵌入消解了主体面对自然山水"独往会心"的审美旨趣,形成"自然"审美与"社会"审丑的二元对立;由于批判的在场和对现实社会的多维观照,在物我对话上,现代山水游记多采用"动态化"的"观物"方式和直接、明快的"比兴"修辞,是对传统"托物言志"手法的创造性转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代游记论文参考文献
[1].高强.交汇时空下的多维身份意识——论现代旅外游记中的博物馆书写[J].文化研究.2019
[2].王炳中,施仁瑞.“社会相”书写与现代山水游记的审美伦理[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
[3].竺洪波.现代学术大师的范式创新——以《西游记》研究为中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4].方圆(VALIDIO,ROSE,SUJIANTO).中国现代游记中的南洋形象及语言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19
[5].陈邑华.现代游记的家国情怀[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6].韩东.现代视域下的“新国剧”尝试——新国剧《西游记》漫谈[J].戏剧文学.2018
[7].崔昌竻,陈华艳.幻想与惩罚:论现代韩人上海游记中的女性书写[J].中国比较文学.2018
[8].陈邑华.现代游记的闲适人生——以周作人、俞平伯游记为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吕东亮.游世与游心——论《老残游记》的混杂性及其现代意义[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10].蒋浩伟.论《老残游记》的传统与现代性[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