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VHDL语言的实用电梯控制器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黄坤[1](2021)在《基于以太网的多轴运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先进制造产业及现代工业自动化对实时性、精度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其中核心和关键组成部分的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也在高速的更新与推进中,运动控制系统的高速化、高精度化和低成本化也将是未来智能制造产业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设计并提出了一套基于以太网的嵌入式多轴运动控制系统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多轴运动控制系统中的运动控制卡硬件设计。根据项目系统要求,设计了一款网络型的四轴运动控制卡。该控制卡的基本架构为“ARM+FPGA”,其中ARM微处理器作为控制核心,FPGA作为协处理器协同运作,实现单块运动控制卡的控制与信号采集等功能。2.网络型多轴运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运动控制系统的整个软件框架包括:PC上位机端控制软件、运动控制卡下位机端处理软件。软件系统开发以模块化、层次化为设计思想,以高实时性、多任务处理和简单高效为设计目标,设计并开发了一套操作便捷、可移植性强的运动控制系统软件。其中,运动控制卡端采用适合嵌入式的轻型网络协议栈LwIP,与上位机构建一个完整的运动控制系统通信网络。3.运动控制系统四阶轨迹规划算法。针对S型对称轨迹的点对点运动,推导一种适用于高阶轨迹规划的算法,并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验证四阶轨迹规划算法很好地符合机电运动系统的一般行为,并在给定的物理边界条件(执行器装置和运动系统限制)内获得时间最优性。然后,对基于以太网的多轴运动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搭建实验平台进行测试与验证,同时给出系统测试结果,有效地验证了本文设计的多轴运动控制系统的实用性。最后,论文对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分析了所设计的运动控制系统的优势与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王宇[2](2019)在《袋式除尘器脉冲喷吹清灰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袋式除尘器具备除尘效率高和运行稳定等特点,已成为目前解决工业粉尘排放的关键技术装备。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战略背景下,大型袋式除尘器技术呈现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脉冲喷吹清灰是袋式除尘器实现滤袋过滤性能再生的核心过程,其控制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袋式除尘器运行能耗的高低和滤袋使用寿命的长短。由于传统脉冲喷吹清灰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不理想,智能化清灰控制方法成为袋式除尘器节能、高效运行的关键。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袋式除尘器脉冲喷吹清灰控制问题的复杂性,针对定时或定压差控制方法所表现的压缩空气消耗高和清灰周期无法进行适应性调整等问题,提出一种控制规则可调的脉冲喷吹清灰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2.通过对袋式除尘器脉冲喷吹清灰控制要求和可控参数的分析,确定将除尘器过滤阻力偏差和过滤阻力偏差变化率作为控制输入量,清灰周期作为控制输出量,构建脉冲喷吹清灰模糊控制器,该控制器相较于传统清灰控制方式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袋式除尘器的运行工况并可对清灰周期进行调整。为克服基本模糊控制规则无法进行调整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脉冲喷吹清灰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该方法对模糊控制规则引入调整因子,利用遗传算法以阻力偏差的ITAE性能指标作为系统的目标函数对调整因子进行寻优,从而获得最优的模糊控制规则,并对该自适应模糊控制器进行仿真验证。3.在课题组研发的袋式除尘器综合测试验证平台上开发了脉冲喷吹清灰测控软硬件实验系统以及自适应模糊控制验证模块。对脉冲喷吹清灰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和传统的定时、定压差脉冲喷吹清灰控制方法进行现场实验,验证了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的先进性与可靠性。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表明:该脉冲喷吹清灰自适应模糊控制器响应速度更快、无明显超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相比于传统的控制方法,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能够使袋式除尘器阻力维持在理想过滤阻力范围内,稳定性更好,降低了脉冲喷吹清灰过程中的压缩空气消耗,为提升袋式除尘器工作效能奠定了基础。
吴雪颜[3](2019)在《基于FPGA的电梯控制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基于FPGA设计的一种四层电梯控制器,使用有限状态机实现,采用VHDL语言对其进行描述,通过Quartus II 13.0软件及ModelSim软件进行电路的综合与仿真,验证了此电梯控制器设计的正确性。
沈方毅[4](2019)在《遥控侦察仪显示控制终端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建筑物中或一些有障碍的环境下,侦察工作往往难以进行。遥控侦察仪是一种便携式的无线侦察设备,通过将球形的音视频采集终端投掷到目标区域,即可在显示控制终端上接收到实时的音视频信息。而设计一款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低成本低功耗的显示控制终端就是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并对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提出了系统的需求与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首先进行了总体方案的设计,系统将采用主从控制结构,使用两块STM32F7微控制器,一块主要负责人机交互,另一块主要负责无线传输,还有一块FPGA用作对按键的扫描。无线传输采用的是WiFi的方式,视频的编解码算法使用的是MJPEG算法。然后进行了具体的软硬件设计,在硬件方面,包括了电源管理部分、主从控制器部分、外设接口部分以及PCB设计部分。软件方面,STM32F7的程序使用了基于HAL库的开发方法,包括了主从通信程序、解码显示程序、视频存储程序、GUI程序、无线通信程序等。FPGA的程序则使用VHDL语言开发。最后对显示控制终端系统各模块进行了调试,并与音视频采集终端进行了联合测试。结果表明,采集到的音视频信息能够在显示控制终端上清晰流畅地播放,而且经过数据分析,系统性能达到了技术指标的要求。
张缓缓[5](2019)在《伽马能谱测井仪地面多路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国内外的测井仪器种类繁杂,每个种类的地面数据采集系统和井下摇传以及传感器各个模块的通信方式也各不相同。国外发达国家的测井设备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测井技术飞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测井技术以及设备的不断更新,这就使得井下测井模块需要单独配备它们各自的地面数据采集系统,在测井设备适应性、兼容性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同时,传统的伽马能谱测井技术也存在信号传输速度低,体积大,功耗高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开发出一种高性能、兼容性强的伽马能谱测井仪地面多路数据采集系统显得非常迫切。本项目针对传统测井仪性能低、功耗高、可移植性差等问题,研发并实现井下摇传以及传感器各个模块的高速通信模块及地面数据采集系统,系统具有可靠性高、灵活性强、数据传输速度快等优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石油测井仪器数据采集模块的性能。本文从石油测井领域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入手,分析了石油测井所面临的严峻局势。研究了伽马能谱测井设备的原理,以及当前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确定了使用STM32高性能控制器和多种并/串口总线接口技术,将其应用于伽马能谱测井仪地面多路数据采集系统中,确定了系统的设计方案。依据整个系统的设计方案,依次对STM32最小系统硬件电路,多总线接口硬件电路,外扩存储器硬件电路以及各种相关硬件技术方案进行了研究和介绍。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主控制器STM32F415RGT6上。针对伽马能谱测井仪地面多路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提出了系统设计的三个主要子模块:一个在多路复用器基础上实现的16路的模拟数据采集通道、测井深度信号处理模块和数据通讯模块。通过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制作调试,实现了地面数据采集系统和井下摇传传感器各个模块的数据通信,以及各个总线接口的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功能。
李菊芳,李婕[6](2017)在《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分析了以往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教学内容枯燥、实验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将理论教学融合在实践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有针对性的考核方法证明,该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曾东明[7](2017)在《基于TK1的扶梯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扶梯在公共场合的广泛使用,扶梯的能源节约、顺畅通行、安全防护等问题越来越受大家关注。在扶梯口出现客流拥堵、大件物品滞留、乘客滞留或摔倒等情况时,乘客通行效率及人身安全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如何监控扶梯及乘客的实时状态成为保障扶梯上乘客安全通行的主要问题。采用人工看护的方式成本高,而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嵌入式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扶梯制造企业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旨在设计并实现一个扶梯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对扶梯口的乘客进行检测与跟踪,实现客流统计和乘客滞留检测,并同时实现了大件物品滞留的检测。根据应用场景的特点,采用摄像机垂直架设的安装方式来检测人头。本系统选择基于ARM+GPU的TK1嵌入式平台作为硬件平台,基于OpenCV开源视觉库进行算法设计,利用Qt跨平台图形界面库进行界面设计,并使用CAN总线和扶梯控制器进行通信。本文系统的检测算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乘客头部检测:采用基于HOG特征和AdaBoost级联分类器的乘客头部检测方法。采集了大量扶梯现场的头部和非头部样本,基于正负样本训练级联分类器,经测试检测率和误检率均达到要求。2)乘客头部跟踪:分析常用的运动目标跟踪方法和扶梯应用场景的跟踪特点,采用基于邻帧匹配和卡尔曼滤波的乘客头部跟踪方法。新颖地将邻帧目标匹配问题转化成指派问题,采用匈牙利算法解决指派问题。利用卡尔曼滤波完成乘客头部的跟踪,减少漏检、误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进行客流量统计、乘客逗留检测。3)大件滞留物品检测:结合扶梯口的应用场景分析常用背景建模方法的优缺点,采用平均背景法进行背景建模,改进Surendra背景更新方法。基于背景差分法进行前景检测,设计了一种基于形心跟踪的滞留物品检测算法。最后,本文运用面向对象设计思想和多线程方式,设计了一个扶梯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软件,软件包括交互管理模块、图像采集与显示模块、图像处理模块、通信模块以及音视频保存模块。对整个系统的检测效果以及CAN总线通信进行测试,证明系统能够完成其预期的任务。本文系统的研究,对实现扶梯的智能化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王志强[8](2017)在《电动汽车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绿色交通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机控制技术是电动汽车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研究开发电动汽车首要解决的问题。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凭借其良好的调速性能、运行效率高、以及结构简单等一系列优点,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主流驱动电机。为此,本文对电动汽车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对几种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进行了比较,充分说明了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是一种较好的具有发展前景的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接着论文以三相无刷直流电机为载体,分析了当前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然后详细介绍了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论述了无刷直流电机直接转矩原理,并且搭建仿真并进行实验。然而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存在开关频率不固定的缺点,进而分析了开关频率与转矩滞环的关系,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可控开关频率的直接转矩控制器。能量的回收利用是对应用在电动汽车上的电机的一个重要要求,本文对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应用于制动情况的调制策略—PWMOFFPWM,既能实现制动时的能量回收,又能抑制制动时非导通相的续流现象。最后本文根据理论分析搭建了基于DSP&CPLD为主控芯片的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详细介绍了硬件电路,DSP和CPLD的软件设计流程,并进行了实验调试。实验结果验证了新型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能有效的抑制转矩脉动、减小开关频率等。
王勇[9](2016)在《基于FPGA的水下航行器电力推进器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基于FPGA的水下航行器电力推进器控制研究。推进器是水下航行器运行的关键部件,推进器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电机及其相关控制器,永磁同步电机以其调速范围大、运行可靠;结构简单、体积小、功率因数高等特点,在很多场合得到应用。当前,永磁同步电机的功率等级很多,针对推进器所需要的大功率电机,永磁同步电机能够完全胜任。由于推进器工作的环境是在水下,推进器的体积不能太大且工况复杂,因此给电机的控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将着重对水下航行器电力推进器的控制进行研究。早期,航行器电力推进采用直流电动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流推进电动机逐渐应用于电力推进系统中,如电励磁同步电动机、异步电动机、永磁同步电动机等。其中永磁同步电机以其功率因数高、结构简单、体积小、效率高等优势,在电力推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分析永磁同步电机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建立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及其采用的控制策略,即直接转矩控制、MTPA控制和矢量控制,设计了切实可行的方案:(1)以FPGA芯片EPM570T144C5N为硬件基础,设计电力推进器的矢量控制系统,给出了坐标变换模块、CORDIC算法、数字PI模块、电流环和速度位置环等模块的具体实现方法和相应模块的IP核及仿真验证。(2)采用单片机芯片STM32F103RCT6为控制核心,设计采用矢量控制方式的永磁同步电机,硬件电路包括STM32F103RCT6最小系统、数字模拟部分电源设计、功率驱动电路、通信接口、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和准谐振网络参数确定。(3)论文的创新点是电机驱动电路中的准谐振网络参数确定问题——软、硬开关进行研究,详细对比软、硬开关的两种工作方式,得出开关管平稳切换的条件和准谐振网络参数确定方法。论文最后对电力推进器采用直接转矩控制和矢量控制进行了对比验证,电力推进采用矢量控制方式比直接转矩控制方式在调速范围上宽,加负载后矢量控制方式运行更稳定,速度精度和转矩脉动都要比直接转矩控制方式更好。在实验平台上以矢量控制方式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证明,矢量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实际系统与仿真模型相互呼应,说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特性。
谌孙杰,马璐,吴秋平[10](2016)在《两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针对机电装配、医药包装等行业自动化抓取和放置实际应用的需求,设计了一种采用直线伺服驱动技术的两自由度高速并联机器人;首先进行了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并且通过运动学分析,结合运用蒙特卡洛法与几何法求解出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其次采用MCU+CPLD(STM32F103+MaxⅡ)的双控制架构,根据工作空间结构在MCU中设计出高效的运动轨迹生成算法,并在CPLD中运用DDS技术将伺服运动参数转换成脉冲经一级差分后输出到伺服驱动器;在双控制器的通信方面合理利用CPLD中的状态机提出了双级数据缓冲方式,使得MCU写与CPLD读交错进行,可以实现数据的无缝刷新;最后进行了并联机器人系统样机的制作与调试,分析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机器人控制系统能够使机器人快速抓放金属小球,实现稳定可靠运行。
二、基于VHDL语言的实用电梯控制器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VHDL语言的实用电梯控制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以太网的多轴运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运动控制器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系统整体架构及硬件设计 |
2.1 运动控制系统整体架构 |
2.2 运动控制卡硬件设计 |
2.2.1 ARM电源电路 |
2.2.2 ARM时钟电路 |
2.2.3 ARM存储系统电路 |
2.2.4 ARM调试系统电路 |
2.3 FPGA协处理器系统 |
2.3.1 FPGA电源电路 |
2.3.2 FPGA晶振电路 |
2.3.3 FPGA配置电路 |
2.4 外围电路 |
2.4.1 脉冲信号输出电路 |
2.4.2 编码器反馈输入电路 |
2.4.3 以太网通信电路 |
2.4.4 I/O输入输出电路 |
2.5 运动控制卡实物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运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1 软件系统总体框架概述 |
3.1.1 系统实时性与同步性 |
3.2 运动控制系统上位机程序 |
3.2.1 上位机软件主体—多线程实现 |
3.2.2 上位机软件网络通信—SOCKET |
3.2.3 动态链接库 |
3.2.4 MFC交互界面 |
3.3 运动控制系统ARM内核程序 |
3.3.1 LwIP协议栈的应用 |
3.3.2 UDP协议可靠性改进 |
3.3.3 数据处理状态机 |
3.4 运动控制系统FPGA内核程序 |
3.4.1 FMC地址译码模块 |
3.4.2 编码器反馈模块 |
3.4.3 脉冲输出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四阶轨迹规划算法与仿真 |
4.1 轨迹规划 |
4.1.1 二阶轨迹规划 |
4.1.2 三阶轨迹规划 |
4.1.3 四阶轨迹规划 |
4.2 Matlab/Simulink仿真 |
4.2.1 时域转换 |
4.2.2 不同时域下轨迹同步 |
4.2.3 参考轨迹的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平台测试 |
5.1 单轴实验测试平台 |
5.1.1 不同轨迹长度下的仿真规划精度 |
5.1.2 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规划精度 |
5.2 运动控制卡功能模块测试 |
5.2.1 脉冲输出模块 |
5.2.2 编码器反馈模块 |
5.3 通信实验测试平台 |
5.3.1 网络响应性指标测试 |
5.3.2 传输可靠性指标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袋式除尘器脉冲喷吹清灰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袋式除尘器控制技术 |
1.2.2 自适应模糊控制技术 |
1.2.3 遗传算法在模糊控制中的应用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袋式除尘器脉冲喷吹清灰控制问题分析 |
2.1 脉冲喷吹清灰机理分析 |
2.1.1 袋式除尘器工作过程 |
2.1.2 脉冲喷吹清灰机理 |
2.2 脉冲喷吹清灰控制效果影响因素 |
2.2.1 运行阻力分析 |
2.2.2 滤袋动态响应 |
2.2.3 粉尘受力分析 |
2.3 脉冲喷吹清灰控制方法研究 |
2.3.1 脉冲喷吹清灰控制参数 |
2.3.2 定时定压差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 |
2.3.3 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的提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脉冲喷吹清灰基本模糊控制器设计 |
3.1 脉冲喷吹清灰控制要求 |
3.1.1 过滤阻力的数学描述 |
3.1.2 脉冲喷吹清灰控制结构 |
3.2 模糊控制系统 |
3.2.1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组成 |
3.2.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步骤 |
3.3 脉冲喷吹清灰基本模糊控制器设计 |
3.3.1 模糊控制器结构 |
3.3.2 输入输出变量的模糊化 |
3.3.3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3.3.4 模糊控制规则 |
3.4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脉冲喷吹清灰自适应模糊控制器参数优化 |
4.1 模糊控制器的优化问题 |
4.1.1 模糊控制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4.1.2 模糊控制的遗传优化方法 |
4.2 遗传算法 |
4.2.1 遗传算法概述 |
4.2.2 遗传算法操作 |
4.3 脉冲喷吹清灰自适应模糊控制器 |
4.3.1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原理 |
4.3.2 自适应模糊控制规则 |
4.4 基于遗传算法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器参数优化 |
4.4.1 遗传算法对调整因子寻优 |
4.4.2 优化结果 |
4.5 仿真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脉冲喷吹清灰测控系统设计及实验验证 |
5.1 脉冲喷吹清灰实验平台 |
5.2 脉冲喷吹清灰控制系统结构 |
5.2.1 实验装置结构 |
5.2.2 测控装置结构 |
5.3 脉冲喷吹清灰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
5.4 脉冲喷吹清灰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
5.5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实验验证 |
5.5.1 控制效果评价指标的选取 |
5.5.2 实验方案 |
5.5.3 实验数据与分析 |
5.5.4 实验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FPGA的电梯控制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EDA技术 |
2 系统设计及仿真 |
2.1 硬件原理 |
2.2 输入输出端口信号 |
2.3 内部信号设置 |
2.4 进程分类 |
2.5 仿真结果 |
3 结论 |
(4)遥控侦察仪显示控制终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遥控侦察仪发展状况 |
1.3 遥控侦察仪关键技术发展状况 |
1.3.1 嵌入式处理器技术 |
1.3.2 无线传输技术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遥控侦察仪显示控制终端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及整体架构 |
2.2 系统硬件总体架构 |
2.3 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3 遥控侦察仪显示控制终端系统硬件设计 |
3.1 电源管理部分 |
3.1.1 锂电池连接电路 |
3.1.2 电源转换电路 |
3.1.3 电量检测电路 |
3.2 主从控制器部分 |
3.2.1 主控制器核心电路 |
3.2.2 从控制器核心电路 |
3.3 控制器外设及接口部分 |
3.3.1 主从控制器通信接口 |
3.3.2 无线模块及接口 |
3.3.3 图像显示模块及接口 |
3.3.4 音频模块及接口 |
3.3.5 FPGA模块及接口 |
3.3.6 SDRAM、FLASH、EEPROM、SDcard存储器模块及接口 |
3.3.7 UART、USB对外通信模块及接口 |
3.3.8 JTAG调试模块及接口 |
3.4 PCB设计部分 |
3.5 本章小结 |
4 遥控侦察仪显示控制终端系统软件设计 |
4.1 基于HAL库的软件开发 |
4.2 主控制器功能实现 |
4.2.1 系统主程序 |
4.2.2 主从通信程序 |
4.2.3 解码显示程序 |
4.2.4 视频存储程序 |
4.2.5 GUI人机交互程序 |
4.2.6 对外通信及其他程序 |
4.3 从控制器功能实现 |
4.4 FPGA功能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优化及测试 |
5.1 视频解码的优化 |
5.2 系统功能验证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改进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伽马能谱测井仪地面多路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1.2.1 概述 |
1.2.2 石油能谱测井的原理介绍 |
1.2.3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
1.3 课题的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硬件电路的设计 |
2.1 硬件电路的设计与研究 |
2.2 STM32最小系统硬件电路 |
2.2.1 电源电路 |
2.2.2 时钟电路 |
2.2.3 复位电路 |
2.2.4 调试电路 |
2.3 多总线接口电路硬件设计 |
2.3.1 USB总线 |
2.3.2 485 总线 |
2.3.3 CAN总线 |
2.4 外扩存储器硬件电路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度模块的设计 |
3.1 深度模块的设计方案 |
3.2 硬件电路设计 |
3.3 前端处理电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设计 |
4.1 STM32软件开发工具 |
4.2 数据处理模块的软件设计 |
4.3 数据通讯模块的软件设计 |
4.3.1 CAN接口的程序设计 |
4.3.2 SPI接口的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调试与实现 |
5.1 硬件电路的制作 |
5.2 系统软件的下载 |
5.3 系统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数据采集板系统原理图 |
附录 B 深度信号模块程序设计 |
附录 C CAN接口程序设计 |
附录 D SPI接口程序设计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理实一体化”教学 |
2.1 具体实施过程 |
2.1.1 提出要求 |
2.1.2 原理分析 |
2.1.3 实验分析与讨论 |
2.1.4 实验操作 |
2.1.5 总结 |
2.2 教学进度安排 |
2.3 教学效果 |
3 考核方式探索及实践 |
4 结语 |
(7)基于TK1的扶梯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概述 |
1.2.2 运动目标检测研究现状 |
1.2.3 运动目标跟踪研究现状 |
1.2.4 滞留物品检测研究现状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扶梯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
2.1 扶梯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2.2 扶梯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
2.2.1 整体框架设计 |
2.2.2 系统硬件平台选型 |
2.2.3 系统软件框架方案设计 |
2.3 系统开发环境配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形心跟踪的大件滞留物品检测方法 |
3.1 常用背景建模方法 |
3.1.1 平均背景法 |
3.1.2 高斯背景法 |
3.1.3 码书算法 |
3.1.4 本文采用的方法及改进 |
3.2 基于形心跟踪的大件滞留物品检测 |
3.2.1 图像滤波 |
3.2.2 图像形态学处理 |
3.2.3 前景物体跟踪 |
3.2.4 实验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HOG和AdaBoost的乘客人头检测方法 |
4.1 HOG特征描述 |
4.2 AdaBoost算法原理介绍 |
4.2.1 弱分类器 |
4.2.2 AdaBoost强分类器 |
4.2.3 级联分类器 |
4.3 实验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1 制作样本和标签 |
4.3.2 模型训练与实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邻帧匹配和卡尔曼滤波的乘客跟踪方法 |
5.1 常用跟踪方法及运用场景分析 |
5.1.1 常用视频运动目标跟踪方法 |
5.1.2 扶梯应用场景分析 |
5.2 基于邻帧匹配和卡尔曼滤波的乘客跟踪方法 |
5.2.1 卡尔曼滤波器 |
5.2.2 卡尔曼滤波跟踪预测 |
5.2.3 邻帧匹配算法 |
5.2.4 跟踪算法流程 |
5.2.5 客流计数 |
5.3 实验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软件实现与测试 |
6.1 系统软件实现 |
6.1.1 系统软件概述 |
6.1.2 视频采集 |
6.1.3 视频显示 |
6.1.4 视频循环录制 |
6.1.5 音频保存 |
6.2 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
6.2.1 系统检测效果测试 |
6.2.2 CAN总线通信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本文主要完成工作 |
2. 本文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电动汽车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种类 |
1.3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BLDC的工作原理 |
2.1 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
2.2 无刷直流电机二二导通的数学模型及基本方程式 |
2.2.1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电压方程式 |
2.2.2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转矩方程式 |
2.2.3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反电势方程式 |
2.2.4 无刷直流电机的机械特性方程 |
2.3 电动汽车用无刷直流电机电动运行时转矩脉动分析 |
2.4 电机本体仿真模型的搭建 |
2.4.1 仿真软件简介 |
2.4.2 无刷直流电机本体搭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刷直流电机新型直接转矩控制的研究 |
3.1 无刷直流电机的电流滞环控制 |
3.2 无刷直流电机直接转矩控制 |
3.2.1 无刷直流电机非零矢量的研究 |
3.2.2 无刷直流电机DTC控制中零矢量和公共反矢量的研究 |
3.3 无PWM调制的转矩滞环控制 |
3.4 带有PWM调制方式的开关状态表 |
3.5 电动汽车用无刷直流电机DTC控制技术的框图 |
3.6 无磁链环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实现 |
3.6.1 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的仿真 |
3.6.2 DTC控制器仿真模型 |
3.7 仿真结果分析 |
3.8 转矩滞环控制器与开关频率的关系 |
3.9 开关频率控制器的设计 |
3.10 仿真结果分析 |
3.11 本章小结 |
第4章 PWM_OFF_PWM在能量回馈中的应用 |
4.1 回馈制动过程分析 |
4.2 非导通相续流对电磁转矩的影响 |
4.3 非导通相转矩脉动消除措施 |
4.3.1 PWM_OFF_PWM调制策略的提出 |
4.3.2 PWM_OFF_PWM调制策略的分析 |
4.4 系统整体控制结构 |
4.5 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 |
5.1 主电路设计 |
5.1.1 限流电阻R和开关K的选择 |
5.1.2 电容器的选择 |
5.1.3 IGBT及驱动板的选择 |
5.1.4 电流传感器的选择 |
5.2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5.2.1 主控芯片电路设计 |
5.2.2 电源模块设计 |
5.2.3 检测电路设计 |
5.2.4 占空比形成电路的设计 |
5.2.5 保护电路的设计 |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3.1 DSP程序设计 |
5.3.2 CPLD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1 系统的实验平台 |
6.2 实验波形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基于FPGA的水下航行器电力推进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水下航行器电力推进发展现状 |
1.3 FPGA技术 |
1.3.1 FPGA开发基本流程 |
1.3.2 FPGA芯片 |
1.3.3 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力推进器的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 |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及运行原理 |
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 电力推进器的控制策略 |
2.3.1 直接转矩控制 |
2.3.2 MTPA控制 |
2.3.3 矢量控制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控制系统的硬件总体设计 |
3.2 主电路设计 |
3.3 串行Flash加载器 |
3.4 数字和模拟部分电源设计 |
3.5 通信接口设计 |
3.6 功率驱动电路 |
3.7 准谐振网络参数的确定 |
3.8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 |
第四章 基于电力推进器的软件设计 |
4.1 坐标变换模块 |
4.1.1 Clarke变换 |
4.1.2 Park变换 |
4.1.3 IPark变换 |
4.2 CORDIC算法 |
4.3 数字PI模块 |
4.4 电流环设计 |
4.5 位置速度环设计 |
第五章 基于FPGA的检测模块设计 |
5.1 Modelsim仿真 |
5.2 电流检测 |
5.3 速度检测 |
5.3.1 四倍频模块 |
5.4 位置检测 |
5.5 滤波器 |
5.5.1 FIR滤波器 |
5.5.2 利用MATLAB产生带通FIR滤波器 |
5.5.3 FPGA的FIR滤波器实现 |
第六章 系统仿真与实验分析 |
6.1 SVPWM的仿真模型及验证 |
6.2 电力推进电机矢量控制的仿真模型 |
6.3 直接转矩控制与矢量控制仿真 |
6.4 实测结果分析 |
6.4.1 SVPWM功能测试 |
6.4.2 电力推进电机的速度伺服实验 |
6.4.3 电力推进电机驱动信号测试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基于VHDL语言的实用电梯控制器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以太网的多轴运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黄坤.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2]袋式除尘器脉冲喷吹清灰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研究[D]. 王宇.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3]基于FPGA的电梯控制器[J]. 吴雪颜. 软件, 2019(04)
- [4]遥控侦察仪显示控制终端系统设计[D]. 沈方毅.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5]伽马能谱测井仪地面多路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D]. 张缓缓. 西京学院, 2019(02)
- [6]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J]. 李菊芳,李婕.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3)
- [7]基于TK1的扶梯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曾东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8]电动汽车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王志强. 东北大学, 2017(06)
- [9]基于FPGA的水下航行器电力推进器控制研究[D]. 王勇. 浙江海洋大学, 2016(06)
- [10]两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J]. 谌孙杰,马璐,吴秋平.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