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飘》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重写——论傅东华翻译策略及制约因素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比较文学
作者: 吴慧敏
导师: 杨乃乔,周荣胜
关键词: 重写,翻译,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
文献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翻译是通过语际转换这一形式最终实现文化交流目的的活动。翻译并非在真空中进行,平静的译文文本实际是两种文化激烈冲突的结果,看似静态的翻译行为本质是译入语文化语境中多方力量操控下的动态过程。《飘》在中国的译介,尤其是傅东华的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一直倍受争议,然而用译介学的视角重新看待它们,会挖掘出新的价值与意义。本文用美国翻译家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的翻译重写理论这一透镜,反思《飘》在中国的重写史,揭示各种形式如何通过“共谋”完成重写,进而主要讨论傅东华对《飘》的重写过程中受到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怎样的制约以及这些因素在翻译策略中的体现,试图从新的视角对翻译本质和翻译史上的个案重新思考。 论文分为三部分: (一)翻译重写理论。这部分首先分析了美国翻译家勒菲弗尔重写理论产生的国际译学的“文化转向”背景以及解构主义文化思潮提供的理论逻辑,然后介绍了翻译重写范式的核心内容及理论意义。 (二)《飘》在中国重写的历史反思。该部分从历时的视角将《飘》的重写史分成三个阶段,并以共时的方法分别考察每个阶段里不同的重写形式之间的“共谋”(collusion)关系,以及受到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制约作用,共同决定《飘》在中国的形象和接受。 (三)傅东华重写策略与制约因素。这也是论文的核心。该部分将翻译过程置放到 20 世纪 40 年代上海的社会背景中,考察当时的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赞助人、读者等因素对傅东华翻译的影响,并通过文本对照细读的方式分析以上因素在具体的重写策略中的体现。 本文尝试通过这种描述性研究来重新认识翻译现象,揭示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紧密关系,深化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论文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翻译重写理论
一、重写理论探源
二、翻译重写理论
第二章《飘》在中国重写的历史反思
一、大众的宠儿,权威的弃儿(1940 年—1960 年)
二、毁誉参半的时期(1979 年—1990 年)
三、经典文学名著地位的确立(1990 年以后)
第三章 傅东华重写策略与制约因素
一、译者与意识形态
二、 译者与诗学
三、译者与赞助人
结语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07-07
参考文献
- [1].自然与女性:《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 汤琴.安徽大学2018
- [2].《飘》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D]. 曹佩红.东北师范大学2007
- [3].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析《飘》中女性与自然的命运[D]. 于杨.东北林业大学2014
- [4].论《飘》的生态女性主义书写[D]. 杨振.山东大学2013
- [5].论《飘》中的生态女性意识[D]. 张睿.贵州大学2009
- [6].《飘》的互文性研究[D]. 刘娟秀.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 [7].解读《飘》中蕴含的美国精神[D]. 曲岩.东北师范大学2010
- [8].译介学视野下论《飘》在中国的翻译[D]. 彭白良.湖南师范大学2011
- [9].《飘》的原型意象与主题意蕴新探[D]. 张代生.吉林大学2004
- [10].永不飘逝[D]. 李华钰.辽宁师范大学2002
相关论文
- [1].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透视傅东华对《飘》的翻译[D]. 黄莎.四川师范大学2006
- [2].以《飘》的两个中译本为例论文化因素对翻译策略的影响[D]. 李丽.首都师范大学2007
- [3].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飘》的三个中译本的描述性对比研究[D]. 朱云.苏州大学2005
- [4].从译者主体性角度重新评价《飘》的傅译本[D]. 何卫.武汉大学2005
- [5].永不飘逝[D]. 李华钰.辽宁师范大学2002
- [6].翻译与语言变异——比较《飘》的三个中文译本[D]. 王莉莉.中国海洋大学2003
- [7].斯佳丽·奥哈拉:一位日益成熟的南方新女性[D]. 刘小勇.湖南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