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 ——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视角

论我国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 ——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视角

论文摘要

贿赂犯罪是腐败犯罪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我国《刑法》规定的重要犯罪,也是我国在经济领域犯罪中打击的重点。建国以后,从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开始,到1979年《刑法》典的颁布实施,1997年《刑法》的修订,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一系列单行刑事法规的制定,其中,对贿赂犯罪的立法规定已经逐步健全与完善。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贿赂犯罪也日渐呈现出跨国界的趋势,由此国家间共同打击腐败犯罪也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被公认为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部指导国际反腐败斗争最完整、最全面、最广泛、最具创新性的法律文件。它第一次以《公约》的形式规定了对腐败行为的定罪。如《公约》第3章定罪和执法第15条规定了贿赂本国公职人员犯罪、第16条规定了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犯罪、第18条规定了影响力交易罪、第21条规定了私营部门内的贿赂犯罪、第26条规定了法人犯罪等。我国是《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从《公约》与我国现行《刑法》关于贿赂犯罪的立法比较来看,《公约》与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既有类似也有不同之处。作为缔约国,《公约》的不同规定对我国《刑法》立法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我国理应在刑事立法中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我国《刑法》与《公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犯罪主体的规定上,《公约》不仅仅有对贿赂本国公职人员的规定,还有对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的规定;而我国刑法只有对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规定,没有对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贿赂犯罪的规定。在对贿赂范围的规定上,《公约》所规定的是“不正当好处”;而我国刑法规定的受贿罪的对象是“财物”,相对于《公约》的规定其范围明显较小,不利于司法实践中对受贿犯罪的认定与打击。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财物”以外的行为,如住房装修、招工招干、提供劳务、调动工作等,《刑法》未作相应的规制。由此也引起了理论上学者们的争议。在贿赂犯罪的构成要件上《公约》的规定也比我国《刑法》宽松,没有更多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公约》第15条本国公职人员受贿罪的规定中,只要是“公职人员为其本人或者其他人员或实体直接或间接索取或者收受不正当好处,以作为其在执行公务时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条件”即可构成受贿罪,而没有如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必须是符合“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要件规定才能构成受贿罪。在构成行贿罪方面,《公约》也没有“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规定。此外,《公约》还规定了影响力交易罪。相对于我国《刑法》第388条斡旋受贿的规定,《公约》在主体范围的规定上比我国刑法要广,它不仅包括了公职人员本人,还包括了其他任何人员。这一主体上的规定比我国刑法所包含的范围更广,涉及面更大。因此,为了有利于对贿赂犯罪的预防与惩罚,为了司法实践的进一步需要,为了与国际社会接轨,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反腐败合作,履行《公约》义务,促成世界反腐败大局面,在《公约》关于贿赂犯罪的规定与我国现行《刑法》规定存在一定差异的情况下,我国有必要参照《公约》的相关规定对现行《刑法》加以修改,扩大有关贿赂犯罪的主体范围,并将受贿犯罪的主体统称为“公职人员”;增设对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的规定、考虑增设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受贿罪的规定;扩大受贿罪中“贿赂”的范围;取消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要件规定;取消行贿罪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要件规定;修正《刑法》第388条的相关内容,增设影响力交易罪等,以期更好地完善现行《刑法》的立法规定,逐步与《公约》接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我国贿赂犯罪立法概述
  • 1.1 我国刑法对贿赂犯罪的规定
  • 1.1.1 我国贿赂犯罪立法沿革
  • 1.1.2 我国贿赂犯罪立法概况
  • 1.2 我国《刑法》贿赂犯罪的立法特点
  • 1.2.1 与贪污等罪名共同组成反腐败法网
  • 1.2.2 打击的重点是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
  • 第二章 《公约》与我国《刑法》贿赂犯罪之比较
  • 2.1 罪名之比较
  • 2.2 犯罪主体之比较
  • 2.3 犯罪主观要件之比较
  • 2.4 犯罪客观要件之比较
  • 第三章 我国贿赂犯罪立法改进思考
  • 3.1 受贿罪主体宜统称公职人员
  • 3.2 贿赂范围应当扩大
  • 3.2.1 我国《刑法》与《公约》关于贿赂的规定有差别
  • 3.2.2 贿赂犯罪的"贿赂"范围应当扩大
  • 3.3 取消贿赂犯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和"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
  • 3.3.1 取消这一规定有利于消除司法实践中的困惑
  • 3.3.2 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才能体现受贿罪的本质特征
  • 3.3.3 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也是与《公约》接轨
  • 3.3.5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规定不利于对行贿罪的打击
  • 3.3.6 为谋取正当利益的行贿犯罪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
  • 3.4 增设若干新罪名
  • 3.4.1 增设向外国公职人员或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
  • 3.4.2 逐步创造条件,待条件成熟时增设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受贿罪
  • 3.4.3 增设影响力交易罪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贪污受贿罪量刑标准立法反思与展望[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受贿罪罪刑配置问题之反思与消解[J]. 政治与法律 2019(09)
    • [3].权钱交易当戒——从政提醒之受贿罪[J]. 青海党的生活 2016(02)
    • [4].从一则案例来看“没有具体的请托事项”是否可以构成受贿罪[J]. 法制博览 2017(09)
    • [5].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将何去何从——以最新贪污贿赂司法解释为视角[J]. 德州学院学报 2017(01)
    • [6].取消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之分析[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7(01)
    • [7].论我国受贿罪刑事立法的完善——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借鉴[J]. 商 2015(43)
    • [8].浅析贪污、受贿罪的定罪量刑标准[J]. 法制博览 2016(25)
    • [9].受贿罪若干问题探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8)
    • [10].干股型受贿罪中几个疑难问题的辨析[J]. 政治与法律 2016(10)
    • [11].收受型受贿罪停止形态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15(05)
    • [12].事前无约定的事后受贿行为是否构成受贿罪[J]. 法制博览 2015(19)
    • [13].受贿罪未完成形态认定与处罚的实证分析[J]. 检察调研与指导 2018(02)
    • [14].关于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构成要件要素理论之争的研究[J]. 神州 2013(21)
    • [15].退休后构成的受贿罪[J]. 法律与生活 2009(14)
    • [16].受贿罪之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研究[J]. 刑事法评论 2010(02)
    • [17].“无具体请托事项”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分析[J]. 检察调研与指导 2017(02)
    • [18].受贿罪既未遂认定标准研究[J].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06)
    • [19].受贿罪认定若干疑难问题辨析[J]. 法制与社会 2018(34)
    • [20].我国刑法受贿罪立法修订的现状与展望[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21].受贿罪的共犯[J]. 理论观察 2019(07)
    • [22].受贿罪利益要件与损失型受贿罪有关问题探讨[J]. 潍坊学院学报 2016(05)
    • [23].受贿罪犯罪对象研究[J]. 法制博览 2016(27)
    • [24].我国贪污、受贿罪定罪量刑的立法变迁及设想——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为契机[J]. 法制与社会 2015(22)
    • [25].受贿罪赃款去向问题研究[J]. 环球人文地理 2014(16)
    • [26].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受贿罪之比较研究[J]. 青春岁月 2012(13)
    • [27].浅论犯罪性的变化性与犯罪化的阶段性——兼谈我国自然人一般受贿罪刑事政策[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28].“事后受贿”构成受贿罪的主客观分析[J]. 公民与法(法学版) 2012(11)
    • [29].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之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05)
    • [30].大陆与澳门地区受贿罪比较研究[J]. 唐山学院学报 2011(01)

    标签:;  ;  ;  

    论我国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 ——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