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反扒行为合法性之法理学思考

民间反扒行为合法性之法理学思考

论文摘要

近几年来,针对扒窃这一大家都深恶痛绝的行为,有组织的民间反扒活动在各地进行得如火如荼。虽然各地有关“见义勇为”的相关条例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公民帮助他人,以减轻他们不必要的损失作出了相关的规定,但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却大多是复制《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法律规定。在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对公民有组织的、主动制止这种侵害公民财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协助权却没有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对民间反扒组织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质疑,从行为主体到主体权限,甚至组织形式的合法性都成为了质疑的内容。目前,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民间反扒行为可以依据现行的《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因此,我们对民间反扒行为所投以的目光是以道德情怀为基调的讨论。而各省、市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的立法可以看成是道德行为法律化的重要体现。道德化的利益关系具体体现在社会中,就形成了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道德化的利益关系作为一种自生自发的秩序,是从事物的本性中产生出来的规定,主要表现为:道德化的利益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直接地、习惯地产生地权利要求,由于它直接来源于深厚的社会经济生活关系,与社会经济关系地联系更为密切,具有客观必然地性质,体现为一种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规约、制度。因此,我们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所讨论的民间反扒者的反扒行为的道德性时,其实就是道德化利益关系的具体体现,无庸置疑,这种行为具有强烈的道德化的利益格局在其中。而反扒行为的原动力正是来源于精神性的力量,这种精神性的、形而上的关系最终通过具体的有形实存的关系表现为现实的存在,也正是因为如此,道德化的利益关系才具有作为理念存在的特性,而民间反扒的道德属性才会如此明显的存在。正如前言中所说,民间反扒行为是“见义勇为”行为的一种表现,其行为尽管也体现了相当程度的道德性,但民间反扒的行为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局势,却并非单纯的道德力量所能调整的,其所处的法律困境足以表明:民间反扒行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法律问题。道德以人性为基础,法律却是以基本人权为基础。道德的价值取向既具有理想性,又具有现实性,而法律的价值取向更加注重的是现实性。民间反扒组织发展到今天的状况,体现的不仅仅是以人性正义为基础的道德,而基本人权才是其行为彰显的内在本质。民间反扒从头至尾就是法律所应调整的现实。扒窃行为成立与否的判断,制止扒窃行为的执法资格,乃至与扒窃者之间产生的对抗冲突,最终都只能由法律来进行裁决。此外,在讨论了民间反扒的道德基础和法律控制外,还可以从行为的经济性来考虑民间反扒行为存在的合理性。集体行动作为公共权力的补充,能有效减少公共权力的负担。反扒组织成为公共权力缺失的有力补充,应承认其存在合理性。认为反扒组织的出现导致公共权力弱化的患得患失思想只会导致公共权力的缺失和私人自治的退出,在反扒这一领域出现真空状态。相反,承认反扒组织的合理性将带来有效的、低成本的社会自我控制。民间反扒行为的正当性依据以自然法中的自然权利为依托,充分体现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公民权利的自主性,反扒行为的正当性正是公民自然权利的一种救济体现。反扒组织中的个人相对于扒窃者而言体现的是公民平等遵守法律,监督国家权力的施行,间接保障自身所享有的正义实施权;民间反扒组织以群体方式所进行的针对扒窃者群体的行为而言,是对公民财产权的自我维护。而这种维护财产权利的方式也可以体现自然权利所引申而出的正当性。财产权是因个人自然能力的运用而获得的占有劳动之物的自然权利。理所当然,财产权的维护既是作为一项自然权利,也是作为一项公民权利而行使的。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警察权要体现对公民财产权的维护。但是扒窃的低破获率和抓获后的轻处罚性导致了越来越猖獗的扒窃行为,而被害人如果要有效地改变这种对其自身不利地利益格局,最有效地方式就是联合起来开展自力救济。大量古代文献表明,民间反扒的反扒权古已有之。我国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法律针对“盗贼”现象的立法,不少立法中积极鼓励公民对盗窃他人财物的行为进行举报,并用实质性的物质回报对亲自捉拿盗贼者的公民进行奖励。民间反扒组织尽管在许多地方孤军奋战,但仍然在一些地区得到了当地公安机关,甚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如厦门的反扒组织;海口的警方甚至将当地的民间反扒组织进行“收编”,成为反扒组织合法化的首例尝试。目前,民间反扒组织的困境不仅在于组织内部,而外部舆论对反扒组织的法律苛责也是民间反扒组织进退维谷的阻力。走出民间反扒的困境,可以借鉴目前几个一定程度上已经承认反扒组织合法性的省市的做法,完善反扒组织的组织形式,统一反扒组织的行动范围,给予反扒组织充分的社会保障,民间反扒行为才不至于在尴尬中前行。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民间反扒的法律困境
  • (一) 法律现实的含糊
  • (二) 反扒行为非法性的质疑
  • 二、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
  • (一) 民间反扒道德论
  • (二) 民间反扒的道德法律化
  • (三) 民间反扒的合理性
  • 三、民间反扒正当性的法理学依据
  • (一) 自然权利赋予的正当性
  • 1. 国家与公民权利正当性来源
  • 2. 财产权的保全
  • 3. 民间反扒的利他性
  • (二) 古代的反扒意识
  • 四、走出民间反扒的困境
  • (一) 反扒组织可借鉴的模式
  • 1. 海南模式
  • 2. 杭州模式
  • 3. 厦门模式
  • (二) 民间反扒组织之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组织合法性: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与前沿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02)
    • [2].合法性切换与周全管理思维:突发应急刍议[J]. 清华管理评论 2020(05)
    • [3].生态型企业的合法性溢出战略——小米公司纵向案例研究[J]. 管理学报 2020(08)
    • [4].世界一流大学的“理性神话”及其形成机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01)
    • [5].多视角下的组织合法性策略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18(01)
    • [6].浅谈组织合法性[J]. 现代交际 2018(03)
    • [7].少数民族哲学合法性的探讨[J]. 戏剧之家 2018(10)
    • [8].企业对员工罚款的合法性探讨[J]. 法制博览 2018(34)
    • [9].新创企业合法性获取机制:研究回顾与管理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02)
    • [10].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来源[J].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17(01)
    • [11].技术应用何以成功?——一个组织合法性框架的解释[J]. 社会学研究 2017(03)
    • [12].政权的合法性系于民心向背[J]. 炎黄春秋 2015(12)
    • [13].心理学视角下的权威合法性研究现状及展望[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2)
    • [14].辽宁省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障碍与应对策略:基于合法性视角[J].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01)
    • [15].关于中国慈善组织合法性的反思[J]. 法治社会 2016(04)
    • [16].合法性、网络和资源:现代同乡组织的变迁[J]. 商 2016(35)
    • [17].教育公平:教育政策合法性的价值前提[J]. 当代教育论坛 2015(01)
    • [18].法律声明[J]. 今日科苑 2011(15)
    • [19].法律声明[J]. 今日科苑 2011(21)
    • [20].“标准”与“身份”:世纪之初新诗“合法性”的双重焦虑[J]. 文艺评论 2015(05)
    • [21].国家治理论域中的中国国家合法性构建[J]. 领导科学 2015(14)
    • [22].基于合法性视角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3)
    • [23].国内企业合法性研究主题述评[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6)
    • [24].组织合法性概念的多维思考[J]. 文教资料 2020(02)
    • [25].晚会抽奖 我用飞翔[J]. 电脑爱好者(普及版) 2009(07)
    • [26].处罚抑或提倡?——对私人拼车行为合法性的探讨[J].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 2015(04)
    • [27].受合法性概念影响的中国公司治理变迁[J]. 经济法研究 2010(00)
    • [28].联盟网络、组织合法性与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J]. 管理学报 2013(12)
    • [29].民主与合法[J]. 中华魂 2009(12)
    • [30].“双视角”下董事会行为合法性与企业成长[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4)

    标签:;  ;  ;  

    民间反扒行为合法性之法理学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