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业俊何瑞银/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摘要】遵照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人为本”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思想,阐述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离退休管理和服务工作,并提出具体措施。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协助离退休职工发挥余热、为他们排忧解难、做他们的知心人,真正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离退休职工的心里,为社会和谐安定作贡献。
【关键词】离退休管理工作;高校;服务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是一所建校历史较早的学校(今年刚好是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工学院在浦口校区办学60周年)教职工来源广泛,离退休职工结构组成复杂。随着人们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提高,退休职工人数不断增加,文化资历和年龄层次也变多。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离退休职工人数已达298人,其中行政干部占29%教师占33%高级技术占8%。技工及其他占30%从管理的角度上来看,离退休职工不同于行政专一的机关在职职工,也不同于专业分明的院系在职职工。退休管理工作是单位一种综合性的“二级管理”,管理的是特殊群体,其管理的复杂程度大需要专门研究,特殊对待。
高校的离退休职工与一般企业退休职工又有许多性质上的差别。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少人身体健康,不甘心在家“养老”,总想再为国家和社会发挥自己的余热,因此,他们流动性大,“工作”变动性多,遇到的问题也往往比在学校工作时复杂。许多退休职工原来在职时“心平气和”,一到退休变得不适应而“烦躁不安”。当然,离退休职工随着年龄增大,健康问题、生活问题、子女问题等也在增加。
离退休职工管理虽然在学校发展中算不上重要位置,但是,在十八大党中央提出“造福人民”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退休职工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却也是关系到社会和谐安定和体现党中央对人民的关怀的大事情。针对新形势和我校离退休工作的特点,需要我们新思考,拿出新举措。
一、以健康幸福为核心,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始终将离退休职工的健康幸福作为我们离退休工作的宗旨。老年人身体健康仅靠“养”是不够的,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条件许可的老年人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各种活动,会有益于健康长寿。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爱好的退休职工,开展的活动应具有科学性和多样化。有计划地组织“业余大学”和各种讲座,让退休职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走路,跑步,打球,游泳,下棋等等。让退休职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当的文艺活动:唱歌,跳舞,弹琴,书法,作画,摄影等等。我们还采取“集中活动”与“个人活动”相结合,室外活动与室内活动相结合。事实证明,适当的文体活动,大大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作为离退休工作的管理人员,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参加这些讲座多多学习,以便了解和辅助退休职工参加何种活动最适合。管理人员还应积极组织和参加退休职工的相关文艺体育活动,与老同学与老同乐,使退休职工的各项活动更加科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调动大家的参与兴趣。
如近几年,我们组织了(健康讲座,文艺演出、娱乐健身运动会、集体旅游、兴趣小组)活动,参加各种活动的退休职工心情畅快,焕发青春,有的还“治好”或减轻了原有的疾病。有计划地组织饮食卫生、生活卫生、医疗卫生等讲座和辅导,也从另一方面增加了离退休职工的健康知识。
组织退休职工活动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和合理性,有些年纪大的或因身体原因的退休职工对所参加的活动“吃不消”,而“年轻”的退休职工却常常“不尽兴”。这就需要我们安排适合不同情况的活动,各取所需,各尽其乐。
二、以热心理解态度,协助退休职工发挥余热
也许是知识分子的“通病”,他们往往不甘心自己的知识突然“没用”了。确实,很多退休的老干部具有宝贵的管理经验和革命热情,很多退休的老师具有很高的科研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那些身体许可而有发挥余热愿望的退休职工,我们应提供一些交流的途径,协助他们去参加适当的指导性工作,使他们能为社会和学校继续作贡献(例如参加学院的督导组及关工委工作,还有的是所在社区的主要骨干力量)。
作为管理人员应当理解他们的愿望,热心帮助他们参与适当的工作。当然,我们也应劝慰那些参加部分工作的退休职工:一定要在自己身体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参加适当的工作;而且这些工作已经与原来在职的工作“性质不同”,不是为了挣钱生活,也不是为了必须的“任务”,千万不要累坏了身体。鼓励有经验的离退休职工“著书立说”,把自己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写下来,传给年轻的一代。这也是一种继续为革命事业和社会作贡献的重要作为(比如这次我们校庆就有不少离退休老师献计献策献作品)。
不少退休老干部关心学校每一步的发展,对学校各项工作提出许多宝贵建设意见。许多退休老教师仍然参加学校教学评估工作,有的指导青年教师科研工作为他们牵线搭桥,继续为学习发展做出新贡献。还有教师协助创办各种企业开展各种讲座宣传科学技术和教育下一代,创造了有益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生活上关心少不了,政治上关心也很重要。我们经常组织离退休职工学习时政,及时传达党中央重要文件精神及学院的创新改革新政策等,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他们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使他们自觉地关心和支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勉励离退休职工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光荣历史,思想常新,永葆革命本色。
三、以爱心为本,为退休职工排忧解难
在职职工通常把工作上的“困难”作为主要问题,很少把家庭或个人问题向所在领导提出。而退休职工已经“以家为本”,家庭和个人的困难已成为主要问题。有些退休职工将自己家里的困难向管理人员反映,而不少有困难的退休职工不愿求助于管理部门。这就要求我们管理人员,要了解每一位离退休职工的家庭情况(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包括健康状况及居住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即时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各个家庭的幸福点差别不大,各个家庭的困难点却是千差万别。有不少离退休职工的家庭都处于“空巢”状态,子女在国外及外地工作,即使子女在本地工作的也往往另住别处。身体状况不太好的退休职工,缺乏子女照顾;即使身体状况好的退休职工,也缺乏日常精神上的安慰。对于这些家庭的退休职工,要组织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远亲不如近友,鼓励退休职工之间相互帮助。我们还要帮助他们找保姆,找可靠适合的保姆。有时还要与退休职工的子女电话联系,希望他们多多关系老人,常回家看看。
随着退休职工的年龄增大,生病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对每一位病号应登记备册,做到心中有数,什么医院适合医疗何种疾病,协助安排就医。指导为行动不便的老同志制作“爱心救助卡”(写清姓名、家庭及子女电话及住址、单位电话等信息),让老同志随身携带,在外万一出现病倒或遇到困难时,能让好心人及时联系到单位或家人。还制作便民服务电话册分发到户,让老同志通过电话就能解决家庭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
虽然目前退休职工的养老福利待遇提高了,但有部分退休职工退休早个人储蓄有限,遇到生病或其他家庭特殊情况,经费有困难。还有一些历史原因,造成一些老同志在住房、医疗以及家庭困难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与所在社区和单位联系,开展结对帮扶,建立大病互助基金,动员集体力量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四、以朋友身份,做退休职工的知心人
退休职工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往往较普遍。特别是一些居住偏散的退休人员,他们较少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如果子女又不在身边往日的同事也很难见到,有的退休职工自我觉得有种“被抛弃”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常与他们联系,除了电话沟通,有的还需要我们登门拜访与他们做朋友交心谈心。使他们感到组织上没有忘记他们。设法让他们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多参加集体活动,有的可以就地安排参加当地社区活动,使他们走出孤独的困境。
老年丧伴也是退休职工存在的较多情况。单身孤寡老人的“孤独感”更加强烈。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心他(她)们的生活,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对于有再找老伴重组家庭愿望的单身退休职工,也可帮助他(她)们获得交流的机会。
由于历史原因,曾经蒙受过冤假错案或不合理处分的离退休职工,虽然已经落实了政策,他们中有的人还感到没有落实到位,问题没有说清楚,“不能带着问题进棺材”。我们要特别理解这部分退休职工的心情,过去历史原因已经使他们遭受过不公平的待遇和苦难,今天我们应当实事求是,与他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要求,使他们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高高兴兴地渡过晚年。
对于生病住院的离退休职工,尽可能安排人员去医院探望。高校的离退休职工往往还具有强烈的“组织”观念。组织上派人去看望了,他们会感到组织的关怀、党的温暖。
我们还在此岗位为失散五十多年的老同学,老朋友,老师生牵线搭桥,让他们在后半生有信续缘),他们激动地说:“感谢院领导为我们搭建这么好的平台,感谢党,感谢离退办!”。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也教导我们:“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中国正在走向老龄化社会(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退休人员将大量增加。离退休职工管理部门在新的形势下,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全心全意做好为离退休职工的服务工作,使离退休职工真正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也是这我国新形势发展下的社会和谐做出贡献的重要环节。我们有责任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每个离退休职工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