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建设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21世纪初海峡两岸经济关系走向与对策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政治经济学
作者: 黄绍臻
导师: 严正
关键词: 海峡经济区,功能性一体化,制度性一体化,合作机制
文献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全文以海峡两岸经济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的分析为主轴,分为八章四个部分。认为,建设海峡经济区,是顺应国际经济潮流和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趋势的现实选择,具有海峡两岸经济功能性一体化的基础,又具有战略意义;海峡经济区的性质是同一主权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不同关税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属于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海峡经济区要从改变现阶段的不对称贸易开始,逐步从“贸易正常化”推进到中层次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最后发展到高层次的“共同市场”模式;海峡经济区将带来巨大的区域合作效应,要在农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海洋开发等方面建立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结合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要通过建立产业合作、投资保护、劳务合作、争端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长期合作机制,来推动和保障海峡经济区的建设;推动方式上要采取民间层次上的推动和政府层次上的推动相结合,以民间层次上的推动为主。
论文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理论追寻:建设海峡经济区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的区域分工和经济一体化理论
第二节 区域贸易分工理论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第四节 区位理论
第二章 建立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第一节 亚太地缘经济格局和海峡经济区的构想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和海峡经济区的构想
第三节 中国沿海经济带崛起和海峡经济区的构想
第三章 海峡经济区战略构想的现实可行性
第一节 海峡经济区是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融入海峡经济区:台湾经济非边缘化的战略选择
第三节 海峡经济区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
第四章 海峡经济区的构成和性质
第一节 经济区形成的一般过程和特征
第二节 海峡经济区构想的提出
第三节 海峡经济区的构成和网络
第四节 海峡经济区的性质
第五章 海峡经济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
第一节 海峡经济区的发展模式
第二节 海峡经济区的发展阶段性
第三节 建设海峡经济区的主要障碍和着力点
第六章 海峡两岸竞争优势
第一节 海峡经济区的综合实力
第二节 海峡经济区产业竞争力比较
第三节 海峡经济区合作效应分析
第七章 海峡经济区的产业分工体系
第一节 海峡经济区产业的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
第二节 海峡经济区的农业合作
第三节 海峡经济区的制造业合作
第四节 海峡经济区的服务业合作
第五节 海峡经济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
第六节 海峡经济区的海洋开发合作
第八章 构建海峡经济区合作机制
第一节 建立海峡经济区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第二节 海峡经济区合作机制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 海峡经济区合作机制建设的重点领域
若干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9-27
相关论文
- [1].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 林坚.厦门大学2009
- [2].两岸经济一体化取向下台湾与大陆西部经济合作研究[D]. 刘澈元.厦门大学2009
- [3].海峡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模式与经济效应研究[D]. 庄荣良.厦门大学2009
- [4].台湾海峡两岸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比较研究[D]. 廖善刚.福建师范大学2001
- [5].中国共产党与1978年以来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D]. 李启龙.中共中央党校2003
- [6].台湾经济的结构分析[D]. 陈恩.暨南大学2003
- [7].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两岸经济关系研究[D]. 刘兵.厦门大学2003
- [8].台湾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兼论两岸经济互补问题[D]. 高宏华.中央民族大学2004
- [9].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研究[D]. 施宇辉.福建师范大学2006
- [10].中国大陆沿海与台湾地区经济竞争力比较与整合效应研究[D]. 张玉冰.厦门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