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先秦三代被称为“金石之乐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青铜乐钟与石质编磬的大量使用。作为金石之乐的代表,编钟与编磬反映了当时礼乐文明的高峰。通过目前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到,在中国先秦阶段,特别是商周时期,由编钟与编磬所反映出的音乐表现能力已经发展至相当的高度,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镈作为中国青铜乐钟之一,盛行于商周时期,因其声学性能与社会功用的特点鲜明,所以在“金石之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本文通过对目前所知的430多件镈的系统研究,基本理清了这一类青铜乐器的起源、发展、兴盛以及衰亡的历史轨迹。在起源阶段,文中着重对目前所知的17件南方镈的形制与纹饰进行逐件的分析,将其变化置于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在镈进入中原以后,就被纳入青铜乐悬的组合之中,其形纹与音乐能力的一系列转变都与此相关,并由此走上兴旺一时的道路。在镈兴盛于郑、叶之地时,其自身的诸多局限却蕴含着镈衰落的必然,至战国中期以后,随着陶制镈与非实用器的大量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文中通过将每一阶段镈之墓葬信息以及镈的形制、纹饰、音响性能、音列构成与组合形式进行横向的剖析与纵向的比较,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不同的角度对镈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其中,关于镈的起源、中原对镈的引入、镈的地域文化特点以及镈兴盛期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考古学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并充分利用音乐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较为清晰地梳理了先秦时期镈的发展脉络。由此,基本上确立起镈演变发展的谱系结构,为商周时期礼乐文明与音乐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和一条有序的参照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