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眼”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试论“文眼”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王邦龙(全州县石塘初中广西全州541500)

【摘要】文眼”就是文章中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阅读文章,抓住“文眼”,就抓住了全篇的纲领,把握住了全文的基调。在讲读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抓住“文眼”,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对课文的重点、特点也就抓住了。字、词、句、和篇章。

【关键词】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中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在诗歌中.“文眼”就是“诗眼”。“诗眼”是诗歌的主旨所在。是诗中最精采的词句。正如清朝的刘熙载在《艺概》里所说的.“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也。”,“顾注”是照应、启示的意思,就是人们所说的“文章的眼睛”。所谓“文眼”,指的是文章精华之所在,全文立意,主旨之所在,一篇文章一旦有“眼”,就如同画龙点睛,通篇活泼生辉。阅读文章,抓住“文眼”,就抓住了全篇的纲领,把握住了全文的基调。在讲读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抓住“文眼”,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对课文的重点、特点也就抓住了。字、词、句、和篇章的教学也自然带动了起来。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大教学容量,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全文的“眼”是“一年之际在于春”。抓住了这一句话,我们就知道全文的中心是赞美春的活力,赞美它给自然带来无限生机,给人类捎来美好的愿望,引导人们珍惜时间,追踪春天的脚步,跟上前去。抓住了这一句,我们就知道全文是以追踪春天的脚步为线索来展开的。

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抓住了“文眼”之后,同时还设置“教眼”。“文眼”能透露主题思想的内涵,可以理清文章的脉络,“教眼”则是为了揭示教学目的,突出重点、难点的教学环节。

例如:矛盾的散文《白杨礼赞》,文章开头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后面又反复强调和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可见“不平凡”是文章的“文眼”。但作者的目的是由表及里,由树及人,由近及远。层层深入挖掘它的象征意义。作者赞树的目的在于赞人。因此,应把课文中的“我赞美白杨树,就是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作为本文的“教眼”。我们只有抓住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做“教眼”,才能是学生真正学到本文选取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托物抒情的写法进而掌握课文的精神实质。

又如: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孔乙己一出场,作者就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含意极为深刻。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不能享受“长衫顾客”的待遇,只能和“短衣帮”一起。可是他又是“短衣帮”中唯一“穿长衫”的人,显得很特别。这种矛盾现象充分地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他贫困潦倒,地位卑下,是从长衫顾客中挤出来的人,但是他不肯脱掉那件长衫,和“短衣帮”为伍,因为这件长衫是读书人的标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既不能爬到上层,又不肯甘居下层从事劳动,最终成为俄一个畸形的“多余的人”人们的“笑料”,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出场时的这一句话,对展示孔乙己的一生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是全文的“眼”分析时抓住了这个“文眼”,就抓住了分析孔乙己这个艺术形象的关键。

总之,抓住文章的“文眼”,给课文设置“教眼”,是语文课上新、上活、上精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当很好地去探索。

标签:;  ;  ;  

试论“文眼”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